2020年最新的金鎖記讀后感范文5篇
推薦文章
2020年最新的金鎖記讀后感范文5篇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下面小編整理了2020年最新的金鎖記讀后感,歡迎參考借鑒!
金鎖記讀后感
家庭中沒有得到愛的女子一般有兩種結(jié)果,早死和變壞。這是讀完張愛玲的這本小說后得出的心得。
書中描寫了一位小商人家庭出生的女子曹七巧,由于嫁給一個殘廢丈夫做正房,在大家庭中受到情欲和財欲的壓迫,變成一個心理極度扭曲的婦人。
一個自己不幸福的人往往也見不得別人幸福開心,這種心理造成了七巧逼著女兒長安裹了小腳,退了學(xué),染上大煙,又毀女兒名聲讓她不得不和意中人童世舫分手,對兒子長白,也是誘惑他與自己一起吸食大煙摧毀其精神,并故意疏離兒子與兒媳的關(guān)系,造成兩個兒媳,一個病死,一個自殺,親手葬送了一雙兒女的幸福。
在舊社會的封建制度下,家庭中的冷暴力能讓一位柔弱女子變得瘋狂,而今,女性依舊沒有完全擺脫家庭不幸引起的心理扭曲的變化,帶著孩子去死,沖進弱小人群中進行惡性事件,殘害動物事件等等屢屢發(fā)生,社會和家庭對女性的冷漠和殘忍,也同時被一些性格極端的女子報復(fù)著。
女子怎樣不會去死或者變成一個人人厭惡的巫婆?每個人來到世間,都需要經(jīng)歷很多艱難和困苦,無論男女,當(dāng)你想不通看不透時,其實才是重要的成長期,想越過去恐怕只有提升精神追求這一條路了,不和破事糾纏,不過度付出,不依賴他人,永遠先愛自己,才能真正愛別人,先關(guān)注自己,才會正確的對待別人,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對別人過分糾結(jié),遇見那些錯的人就離遠一些,每個錯的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也許有一天他/她會懂得,也許一生都不會懂,對于每個不斷反思的自己來說,人就一生,有時候放下執(zhí)念才能獲得平靜和幸福。
金鎖記讀后感
說那曹七巧,一出場就是個悲劇身份,竟被個丫鬟看低了去。話說那個時候的階級劃分太過明顯,連丫頭片子都看人服侍,也讓人憤懣。心想著長白與長安的一生被個老媽子白白的給耽擱了,委實覺得憋屈。及可悲的幾個人物,張愛玲對人物心理的拿捏甚為到位,應(yīng)該是深受《紅樓夢》影響的文人,她的文字處處可以看到紅樓的身影,似處處有珠璣。
曹七巧三十年來帶著黃金的枷鎖,于我們,誰身上沒有背著各種各樣的枷呢?說好聽點那叫夢想,實現(xiàn)夢想的那叫扶搖直上,一輩子徒于空背著個夢過日子的,那夢漸漸的就成了枷,鎖的人太緊,逼得人太急,終是害人又害己。
曾經(jīng)被人問起,你的愿望是什么?我天真的回答道:很簡單的,我只想要個幸福的家庭。提問者語重心長的告訴我,不簡單啊,你的愿望其實是所有人愿望的最終歸宿啊。不知從何時起,我就背著這個枷一直在人群中尋尋覓覓,總盼著能覓到一個可以給我幸福的人,我對幸福的定義并不高,開心才是硬道理,可是覓到了,卻踽踽不敢再往前邁出一步,大抵是因為怕,怕,怕這么容易就實現(xiàn)了它,到顯得我的夢真的就過于簡單了吧。這個枷它鎖不住我,我卻也不愿將它放下,有夢想才會有希望,希望都沒了,人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金鎖記讀后感
那個瘦巴巴的老太太,真是可憐憐又慘兮兮。
有人警告我說,不要讀張愛玲的作品,心里會很別扭。其實,不只是她的作品,是她那個時代,都是那樣的。新舊交替,舊的抱殘守缺,新的蠢蠢欲動,實力相當(dāng),所以撞擊出一種近似變態(tài)的不可理喻,最可悲的是這種狀態(tài)還可以自圓其說,美其名曰:歷史的印記。
曹七巧一輩子不容易,也不快樂。她不是壞人,也不是好人。她受了一輩子苦,也讓她的親人跟著受了一輩子苦。我想罵她,用最毒的話咒她,可是,她該咒誰呢?
誰都有青春年少,她也有過幾天爛漫洋溢的日子。上街買菜,接受年輕小伙的愛慕。然后為了錢財去了姜公館,受著所有人的冷眼,還要守著死人一般的丈夫。她乖張暴戾,可是她不這樣,早就死了。
最不能讓人原諒的應(yīng)該是她毀了兒女的幸福吧。可是這更能說明她有多恨自己不堪的一生。她恨她的出身,她恨姜公館,她恨她受到的所有不公,只是,她若要報復(fù),能得心應(yīng)手的只有她的兒女了。
誰也不怨,都是時代進步的犧牲品。
三十年前的月亮和三十年后的月亮有什么不同?三十年前的人或許走不到三十年后,就算走到了,心態(tài)也會變了,三十年后,還有不少新人看到的是一輪嶄新的新月,時間遠去,留下的只能是回憶。
曹七巧死了,再怎么頑固的丑陋,也隨著舊時代一起遠去了,未來路很長。一切都在慢慢康復(fù)。我相信結(jié)尾那個傳說是真的,也相信長安會幸福,不會像她娘一樣,我們總是在向前走的,不是嗎?
金鎖記讀后感
在金鎖記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個人物一個是二奶奶七巧以及她的女兒長安。對于七巧我開始只覺得的她可恨可嘆但看到最后也覺得她可悲起來。對于她的遭遇也會產(chǎn)生同情。故事的結(jié)尾寫到七巧心想她當(dāng)時如果嫁給哥的結(jié)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或是沈裁縫是否他們會給她一點真心,眼睛落下了淚水。但七巧內(nèi)心的扭曲與自私劈殺了幾個人,七巧的精神枷鎖使長白的妻子絹姑娘和芝壽先后死去,并且都死的悲慘。讓自己的女兒失去幸福,最終走向墮落。七巧為了讓長安婚事流產(chǎn)。
我覺得七巧實在是太可悲。書中我最喜歡的女子是長安,長安是個善良溫柔的傳統(tǒng)中國女子,雖然她抽煙土,但不完全是她的原因。也因為她身處封建家庭所以導(dǎo)致了她接連的悲劇。從中一個細節(jié)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她七巧的母親對她一次一次威脅,她都沒有退縮這個婚事,當(dāng)她的母親以童世舫威脅她時,她退縮了。她知道她的母親不僅會告訴他抽煙土的事,還會想辦法對付他。但這一切童世舫都不知道。
他們兩個解除了婚姻后兩人依然交往,只是從以前的地上轉(zhuǎn)入了地下,這時童世舫對長安的感覺產(chǎn)生了變化開始對長安喜愛,以前童世舫之所以想和長安結(jié)婚只是因為她是個傳統(tǒng)女子有安全感,因為他曾經(jīng)被新派女子拋棄。深受打擊而已。因此想找個傳統(tǒng)女子。對于童世舫的愛情,張愛玲可能覺得男人的愛都是有附加條件的,完美的愛是不存在的。當(dāng)她聽到長安抽煙土后,便對長安再也沒什么想法了。有的只是沉默。
當(dāng)他面對長安時不去問長安為何抽煙土?只用無聲來凝望他。童世舫對長安的愛也只停留在世俗大多數(shù)人的婚姻價值觀而已。長安要得到真正的愛又談何容易。當(dāng)七巧死后。她的孩子長安和長白也只能悲劇收場。
金鎖記讀后感
張愛玲擅長描寫各種各樣的女性。《金鎖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說記錄了一個發(fā)生在19世紀(jì)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quán)貴,把她嫁給了當(dāng)?shù)氐囊粦舸髴羧思?mdash;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特別不招姜人待見。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脫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著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并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兒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后,這個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
張愛玲的這篇小說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為最成功的要屬側(cè)面描寫。在文章的開始,作者并沒有正面介紹姜公館的情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床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guān)系和大致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說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后的閑言冷語說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這一系列的側(cè)面描寫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七巧究竟是怎樣的。別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后,七巧出場了——“瘦骨臉,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幾個字便活脫脫地刻畫出了一個精明的婦女形象。接著作者便展現(xiàn)了七巧的語言及行為,她替二小姐說媒,氣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關(guān)系交代地一清二楚。
張愛玲的一枝生花妙筆著實令人佩服。我認為最妙的一個側(cè)面描寫在最后。七巧晚年的時候,作者并沒有花費筆墨去正面描寫她。而是通過童世舫的眼看了出來——“門口背者光立著一個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這是一個瘋子”。
小說的題目叫《金鎖記》,為什么要叫“金鎖”呢?我認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了。別人愛她,她說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錢;自己的侄子和女兒玩,她說是侄子欺負女兒,想霸占她的家產(chǎn);女兒上學(xué)丟了東西,她便上學(xué)校找校長討公道……就這樣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沒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斷送。當(dāng)然這金鎖也可以理解為封建社會的桎梏。
在這篇小說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凄涼的象征。月亮的變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內(nèi)心的變遷。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yù)示著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云里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
從這篇小說中也可以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jié)婚娶親,大戶人家講究門當(dāng)戶對,小戶貧窮人家想攀附權(quán)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盡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dāng)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做鳥獸散。有一句俗語說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讀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覺不是厭惡,更多的是同情與可憐。生活在那樣一個沒落的時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只有選擇反抗——以自己的方式。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