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重塑教育讀后感范文800字
推薦文章
為孩子重塑教育讀后感
機緣巧合參加了奶爸的早起打卡群,并且經(jīng)奶爸介紹閱讀了《為孩子重塑教育》這本書,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都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為孩子重塑教育讀后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為孩子重塑教育讀后感1
《為孩子重塑教育》是張敦迎校長在青年教師成長型需要項目組會議上為老師們推薦的一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教育改革先鋒、知名教育創(chuàng)新家托尼·瓦格納和著名風險投資人、斯坦福大學工程學博士泰勒·丁特史密斯。
書中的推薦序中寫道:做教育創(chuàng)新的,有兩類最極端的人,一類是最虛妄的人,一類是最謙遜的人。而在這兩者之間,也存在著第三類人,他們既懷有對教育的敬畏之心、謙卑之心,能夠把理念付諸于點滴實踐和辛勤耕耘,又可以利用合適的舞臺,有效發(fā)聲、積極倡導、聯(lián)合同盟,以推動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改變。他們謙遜而不迂腐,發(fā)聲而不虛妄;既有一線的實踐經(jīng)驗,又有哲學層面的思考;既有對現(xiàn)狀的抨擊,又能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與方法。而托尼·瓦格納和泰勒·丁特史密斯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共同致力于促進教育創(chuàng)新與學校改革,是教育創(chuàng)新真正的引領者。
這使我想到了我們可敬又可愛的趙勇校長,他不就是第三類人嗎?知曉當前社會的教育現(xiàn)狀,對教育懷有謙卑、敬畏之心,帶領著各校區(qū)把共享生命成長的教育教學理念付諸于點滴實踐,貢獻自己的力量以推動教育的改變!
什么是真正的學習?以往大多數(shù)學生的課堂體驗都圍繞著講課、記筆記、以記憶為基礎的測試和分數(shù)來展開。學校的各類俱樂部、體育運動,都是高強度學習間隙偶爾能讓人喘口氣的休息方式,這樣以講課為中心的課程設置對真正的學習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幫助。而在很大程度上來講,只有將知識應用于新情況或者新問題,只有讓學生對他們認為重要的話題或問題進行研究,只有讓學生展開同學之間的互動、活動和項目,才能獲得長久持續(xù)的學習效果。讓學生親身體驗,而非短期記憶,才是幫助學生培養(yǎng)重要技能和動力的關鍵。而這些技能和動力,就是孩子們未來改變?nèi)松姆▽殹?/p>
所以,我很慶幸能夠成為山大附中永鋒實驗學校的一員,在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的先進的集團理念引領下,做好一線教師的本職工作。作為一名小學一線教師,我深知基礎教育對一個孩子的影響,乃至對一個家庭的影響。我們培養(yǎng)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孩子,而不是只會做題、只會考試的工具。我們希望的是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實踐中獲得知識,做知識的主人,而不是做知識的附庸品。我們培養(yǎng)的是思維敏捷、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孩子,而不是只會附和、不懂質疑的孩子,我們要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認知技能和社會生活技能;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磨練孩子的性格,并恰當?shù)臅r候給予他們幫助;培養(yǎng)他們閱讀的興趣,讓他們?yōu)橛游磥碜龊脺蕚洹?/p>
什么樣的教育能讓孩子更容易成功?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不能學以致用,學校又是如何將科技化配套設施變?yōu)榭荚嚬ぞ叩呐阋r?過時的教育體制,遏制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這本書向我們傳達了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的原因,并告訴我們要以培養(yǎng)孩子適應未來社會的核心技能為原則,才能實現(xiàn)重塑教育的目標。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更有可能走向成功。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yǎng)孩子具備在未來競爭中獲勝的關鍵技能,更要在大學鍛造孩子擁有決定性的人生優(yōu)勢。
未來理想的教育是學生要學會如何主動的學習知識,而不是等待老師被動灌輸知識;要學會有效地與他人溝通,不僅包括口頭溝通,還包括正式的書面溝通和公開演講;與他人建立有效協(xié)作,成為團隊中的一分子;用創(chuàng)造力解決問題,而不是尋找標準答案;加強應對風險和壓力的能力,能夠坦然面對失敗;學會成為一名領導者和變革者,而不是一位盲聽盲從的追隨者;能夠正確取舍,做出好決策;學會制定目標,并按照進度完成目標;具有毅力和決心,學會自我驅動;不拘泥于個人得失,放開胸懷,用自己的激情和才華去影響整個世界。
為孩子重塑教育讀后感2
有同名(英文名)影片《最有可能成功》,據(jù)說拍得很好,感動無數(shù)人,有說法是最好的講創(chuàng)新教育的書,慕名買來看,但是!好久好久沒有看完前言目錄就想吐槽的沖動了!借用影片片頭引用了杜威的一句話,“如果今天我們像過去一樣教育,我們就是在剝奪我們孩子的明天。”書的基調(diào)可見一斑(我怎么當時就沒看破呢!)
書當然是暢銷書啦,里面說的教育要改革,要關注人,要有多元評價體制不要單一標準化考試,要讓學生解決真實的問題,親自動手去實踐,在做中學,沒什么問題,都對,也說得挺好。但我忍不了的是文中濃濃的焦慮感和雞湯味,不是說好了是一種講創(chuàng)新教育的書嗎?難道我的打開方式不對?
書中有太多的主觀臆斷和個人偏見,隨便引用幾句大家感受一下,有這種小標題,“決勝未來的十大能力”,“教育走向拐點,你還在讓孩子死記硬背嗎”,還有這種論述,“富家子弟瀟灑地享受著大學生活,沒有債務困擾,不必擔心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窮人家的孩子卻為了支付學習和生活費用,不得不出去打工,找那種按小時計薪的活計”……我真是內(nèi)心一萬句wtf飛過,什么鬼
傳統(tǒng)教育確實有很多很多的問題,但這種二元對立的論述我實在是接受不能,也許本質上我還是個改良主義者,做不到不破不立,全盤否定。創(chuàng)新也不是推翻啊,教育研究一直在進行,即使是決策層面的創(chuàng)新很緩慢,推動起來不容易,但也不意味著煽動情緒去反對過去就是對的啊。
誠然,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挑戰(zhàn),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教育者也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適應時代需要的改革,但教育應該關注人本身,關注人的成長與完成,我相信幾千年來一代代的教育踐行者都沒有分歧,從因材施教到多元發(fā)展,教育的內(nèi)容、對象和方法都在不斷擴展,教育所帶來的人群的成長和進化是肯定的。
也許,問題出在“最有可能成功”、“為職業(yè)發(fā)展做好準備”,還有“未來能賺多少錢”,但恕我直言,這是教育內(nèi)容的一部分,但不是教育的全部,這樣的創(chuàng)新教育,我接受無能。
為孩子重塑教育讀后感3
看完《為孩子重塑教育》,按照慣例該寫篇讀后感了。打開我的繪畫日記看一看,這些讀書筆記都是和教學實踐有關。如何把教育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呢?這個問題很大,大到不是我一個年輕老師能談論的問題,但確實當下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
從古到今,從跟隨孔子游歷的一群少年到諸國游歷,到一個學堂的建立,到如今演變學校,教育的形態(tài)在變,教育理念也層出不窮,不知道未來科技發(fā)展,會不會取消學校這一固定的場所,大家可能在互聯(lián)網(wǎng)就能夠自主學習……千百年來,教育確實沒有固定的模樣,誰也不敢確定哪一種教育是最好的,我們只能順應著時代的發(fā)展,不停地更新我們的觀念和認知,以此來找尋、摸索最符合當下這一代人的教育。
這本書提到了教育處在一個十字路口,在20世紀的時候,處于窮富不同的階級觀念的人,面對教育做出不同的選擇。富人對孩子的職業(yè)規(guī)劃早就做好了打算,把孩子送到頂級的學校,會為孩子畢業(yè)后安排最好的實習機會,以此為孩子像爬樓梯一樣走向白領等高技能的職位。而窮人們的教育呢?他們會為學業(yè)和機會付出多好幾倍的努力,這樣才能站跟富人站在同一水平的起點,才走在未來勞動者的路上,當然還得努力才能從藍領到白領的跨越。剩下的人多少會懷著暴民的心理,漸漸地成為社會的烏合之眾,這樣的階級教育,很容易導致社會動蕩,國家不穩(wěn)定,這樣的教育注定要走上一條失敗的道路。21世紀的教育又該怎樣呢?書中說21世紀應是顛覆傳統(tǒng)的教育,有的新興產(chǎn)業(yè)的出現(xiàn)也會顛覆傳統(tǒng),七年前,智能手機、微信、網(wǎng)絡視頻等大量涌現(xiàn),也證實了這一點。產(chǎn)業(yè)模式的更新?lián)Q代,我已經(jīng)無法構想未來的教育應如何,只能說目前標準教育是很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
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又如何去適應未來社會?學校進行什么的教育就變得重要,不單單只是學??紤]的問題,全社會、老師、家長們、孩子都應該來考慮的問題。學校和老師應該重點考慮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學生如何搭建理論和應用的橋梁,且教會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候,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全社會應該考慮文憑不再是神話,文憑只是一項技能的認證。家長應該考慮問題是學習的花費和孩子的成長投入,不能用金錢量化孩子的成長。
這本書也為我解開了困惑,從如何進行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到教學中展開創(chuàng)新有初步的規(guī)劃。作為老師,我應該:第一,培養(yǎng)孩子的認知技能和社會生活技能。 第二,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第三,磨練孩子的性格,并恰當?shù)臅r候給予他幫助。第四,培養(yǎng)他們閱讀的興趣,讓他們?yōu)橛游磥碜龊脺蕚洹?/p>
為孩子重塑教育讀后感4
讀完這本書,第一個感受是,原來美國的教育體制也是如此,跟我們國內(nèi)的教育面臨的現(xiàn)狀幾乎完全相同。第一個現(xiàn)狀就是:
a、全世界的孩子們都在為考大學做準備。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孩子們就開始了為大學申請做準備,每天的生活就是聽課、做練習題,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在家長和老師的眼中,評價孩子或學生的標準就是考試分數(shù),在國外有些是各種評估表,但實質都是一樣的。這些考試評估都是為了通過一些所謂的正態(tài)分布,將學生的成績或者評估分數(shù)以一種比較好看的分布形式呈現(xiàn)出來。甚至考題內(nèi)容也是為了呈現(xiàn)這樣的結果,而不是老師真的認為那些內(nèi)容重要。又或者評估表中基本都是選擇題的原因,也是為了方便得出考評結果。所有這些標準化的考試都無法做到的一點就是,對孩子們利用創(chuàng)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衡量。而這恰恰是當下社會最需要的能力。
b.大學畢業(yè)生失業(yè)率越來越高,雇主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才。作為企業(yè)或者雇主,想要尋找的是那些憑借創(chuàng)造力去解決問題的人,希望這些人能不斷找到新方法,為組織增值。但事實是,從大學校園里走出來的人,能夠滿足這樣要求的人少之又少。作者說他們所拜訪過的所有學校都在竭盡全力地打壓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削弱能讓年輕人在社會上有所建樹的最重要的技能。我相信在咱們國內(nèi)也是同樣的情形。因為我們的教育傳統(tǒng)讓孩子形成了尋找唯一正確答案的習慣,而不是鼓勵他們形成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多重思路。
雖然我們所看到的他們的學生更多才多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素質教育較高,但其中的原因是在申請大學的時候,需要考核這些內(nèi)容,也就是說他們學的所有東西也都是為了應付大學的入學考試或評估,其本質跟我們的考大學是一樣的。很多時候也并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喜歡。當然從結果上來看,確實達到了綜合素質的相對提升。
為孩子重塑教育讀后感5
我們大家都有上學的經(jīng)歷,從小學、高中到大學,學生做的事情都是聽老師講課、做練習題、考試、考大學拿文憑,現(xiàn)在的孩子還有上課外輔導班、興趣班。家長的關注點是每次考試的分數(shù)、以及孩子最終能否考到一個不錯的大學。當然有些家長開始比較注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讓孩子參加一些夏令營、游學、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但聽講、做練習題仍然是孩子們生活的主旋律。
如果有一個家長說我家孩子將來不要求他一定要上大學,估計很多家長會大跌眼鏡。但是看完這本書以后,我真的產(chǎn)生了這樣的想法,起碼將來我的孩子,如果選擇不到他滿意的大學,我是會建議他不上大學的。即使上大學,也絕不建議他只局限于在學校上課。
如果大家感興趣也可以深入閱讀這本書,或者看同名的紀錄片,或許你也會有跟我同樣的想法。
那么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a.目前學校教育的內(nèi)容。之前我?guī)缀鯖]有想過這個問題,因為已經(jīng)形成了習慣定勢,每個人受教育的過程都是這樣走過來的。當我看到書中作者列舉的大量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講到我們的孩子們在學校天天死記硬背那些內(nèi)容知識,且不說這些知識已經(jīng)可以隨時在網(wǎng)絡上查到,即使背下來是有必要的,可事實是考試結束以后很短的時間內(nèi),這些內(nèi)容就開始被忘記,直到被完全忘記。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學過兒童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兒童在學習的時候,是以體驗式學習才能被內(nèi)化接收的,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具備了被動學習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維的能力,但是要保持長久的記憶或者把這些知識轉化運用,則是需要在具體的做事情中完成的,而不僅僅是背誦。
b.讓人觸目驚心的大學學費。越是我們心目中好的大學,擁有越好師資的大學,學費越是貴得離譜。但這本書里寫到的,大學的學費之所以如此之高,并不是因為學校投入了特別多的經(jīng)費在教育研究上面,而是像一個企業(yè)一樣,要獲得更多的生源,取得更靠前的排名,支出巨額的市場營銷費用,以及一些與教學無關的學校建設上。當然教育研究也是會投入一部分,相對那些學費較低的,沒錢的大學,還是會多一些。
c.時間的投入?;ㄙM4年的時間,只是為了修夠相應的學分,拿到文憑。而事實上,大學學的內(nèi)容幾乎與日后的工作毫無關系,并且文憑也越來越在實際的求職過程中失去了決定性的優(yōu)勢。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雇主,更在乎學生用創(chuàng)造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以及演講表達能力……
所以,看完這本書,我就在想,如果讓我的孩子用他人生中思想最活躍,精力最旺盛的四年時間只是換取一個文憑,太不值得了。我必須幫助他把這四年的時間,甚至高中三年,或者九年義務教育的時間好好利用起來,我無法看著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被關在教室里背那些枯燥的公式、定理、時間、人物……,我希望他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世界是如何運轉的,每個人都是如何為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做出自己的貢獻的,我希望他能夠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多么美麗,蹲下身來跟各種動物相處,熱愛我們的自然環(huán)境,跟各種各樣的人交朋友,用繪畫、音樂、攝影、手工藝術等等表達自己……他可以做的事情是那么那么多,我實在不忍心讓他被關在學校那個盒子里面。
d.我所理解的學習和教育。因為在我看來,學習,絕不僅僅是在教師里聽老師講課這樣一種方式。世間萬事萬物都可以是學習的內(nèi)容,而學習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動手去體驗、去經(jīng)歷,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掌握。
而教育,也不僅僅是學?;蛘呓逃龣C構和老師的事情,是社會上每一個組織、機構、企業(yè)、個人都需要參與的事情。不論我們做的任何事情,不論是物質層面的,還是精神層面?zhèn)€的,最終回歸到一個點,那一定是教育。如果從更高的層面去講,教育是需要將教育本身和所有跟人的生命教育有關的系統(tǒng)整合在一起的,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關于更高的精神層面的教育,我們以后可以探索,目前還主要集中在能看到的技能和優(yōu)勢這些物質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