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讀后感2000字范文
推薦文章
俄狄浦斯王讀后感2000字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作家索??死账箘?chuàng)作的劇本,約公元前431年演出?!抖淼移炙雇酢窇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俄狄浦斯王讀后感2000字相關(guān)模板,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俄狄浦斯王讀后感2000字
希臘悲劇一般被稱為命運悲劇,正如一代美學(xué)大師朱光潛認(rèn)為:“命運觀念對于悲劇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很重要”。而以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窞榇淼谋瘎o疑是希臘悲劇的登峰造極,被亞里士多德譽為“十全十美的悲劇”。由此,從《俄狄浦斯王》中滲透出來的命運觀念或許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希臘早期人文主義的覺醒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而此人文主義的啟蒙在我看來就是主體性對于宿命論的反抗,就是自由意志對于既定命運的超越。人作為理性的存在物,受制于命運卻不臣服于命運,在與命運角逐過程中,即使身敗名裂,也雖敗猶榮。
一、宿命的既定與不可抵抗性
毫無疑問,希臘悲劇中所蘊含的命運觀念具有宿命論的鮮明特征,此以《俄狄浦斯王》尤為明顯。在我看來,此宿命論具體體現(xiàn)于神諭的啟示,神諭總是無形之中穿插于劇情的前前后后:整個戲劇以倒敘的手法展開,戲劇開篇俄狄浦斯王為拯救忒拜城的瘟疫,請求克瑞昂問神的指示,并希望得到先知占卜所給出的答案,以此追查兇手;而戲劇的結(jié)尾回歸到神諭,神諭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俄狄浦斯的身上,他最終得知自己并沒有擺脫命運的詛咒并且恰恰是真正的兇手,犯下了“殺父娶母”的罪行……由此,神諭在冥冥之中以不可言說的力量完成了它既定的任務(wù)。俄狄浦斯的父母想要擺脫命運,消除詛咒,所以將俄狄浦斯投至荒野,企圖讓他死去;俄狄浦斯想要逃避命運,遠(yuǎn)離詛咒,所以離開養(yǎng)育他的科林斯國,在路上無意中殺死自己生父??稍绞菍γ\的反抗,越是被命運的枷鎖勒緊,棄子反倒成為俄狄浦斯流亡在外,最終殺父娶母的契機。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悲劇之所以是悲劇的前提便是命運的不可抗性,一旦既定命運給出,那么身為受眾的人就必將受其支配,無處可逃。這是希臘神話中“命運女神”的威嚴(yán),人們在宿命的籠罩下,在天命的操控下,如同傀儡般被注定的命運牽制著,形如螻蟻。可事實真是如此嗎?答案當(dāng)然是否定。
二、主體性對宿命論的超越
宿命論蘊含著一種必然性,可必然性之間是否具有偶然性?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原子因重力的作用不得不作垂直落體運動,可原子間的碰撞與摩擦導(dǎo)致原子運動軌跡的偏移卻恰恰是我們所忽略之處。而人之為人的高貴性就在于此,擺脫既定命運的軌道,為自己開辟出新的路線或者說創(chuàng)造出偏移的可能。這便是在宿命論的陰影下,主體性所閃爍著的一絲微光,此微光便是人性中所固有的自由意志,即對自由的渴望,對自我命運主動權(quán)的爭奪。由此,主體希望達(dá)到對于自我的清晰認(rèn)知與適切把握,具體于俄狄浦斯便是其具有對自我真實身份的知情權(quán),但恰恰是知情權(quán)的剝奪由此導(dǎo)致俄狄浦斯悲劇的誕生。主體的自由意志根植于人的自我意識中,自我意識的萌芽便是人文主義的覺醒。在此意義上,在既定命運下,實現(xiàn)人的自由意志與自主選擇,便是主體性最大的榮光——人的主體性恰恰就是人存活于世的真正使命與意義所在。
而在俄狄浦斯身上,為何釀此惡果?在我看來,還是對于神諭的過渡依賴,對于神圣虛幻事物的過分堅信,由此遮蔽了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換個角度思考,若是俄狄浦斯的父母不輕信神諭,將俄狄浦斯丟至荒野,而是順其自然地生活,那么神諭是否也就不攻自破?若是俄狄浦斯不相信神諭的暗示,沒有悄悄離開科林斯國,那么隨后一切是否都不會發(fā)生?其實,心理上的自我矮化,必定易受他者操控,由此便喪失自我的主體性,從而淪落為宿命的奴隸。
然而,在戲劇的結(jié)尾,俄狄浦斯在得知宿命后所爆發(fā)出來的決絕一刻,便是其自我精神的超越。他并沒有被現(xiàn)實打倒,他的母親或者說他的妻子自殺,可他仍在悲痛中保持清醒頭腦安排國家與子女的后事。其實,這便是命運永遠(yuǎn)不可打倒英雄之處,即人的理性,由人所固有的理性所帶來的對主體性的權(quán)利的爭奪,對命運不是頹廢地繳械投降、自暴自棄、自尋死路,而是正視它、直面它、解決它,這是人作為一個主體性的存在實現(xiàn)自由意志與自主選擇的前提。俄狄浦斯自戳雙目,自我流放,便是對盤旋于頭頂之上的宿命最好的反抗。
三、結(jié)語
加繆曾在《西西弗的神話》中提到:“我就把西西弗丟在山腳下。他那重負(fù),我們總能再見到。不過,西西弗教給人升華的忠誠,既否定諸神又推石上山。他也一樣,斷定一切皆善。這片天地,從此沒有了主子,在他看來既沒有更貧瘠,也不是更無價值。這塊石頭的每一顆粒、這座夜色彌漫的高山每道礦石的閃光,都單獨為他形成一個世界。推石上山頂這場搏斗本身,就足以充實一顆人心。應(yīng)該想象一下幸福的西西弗。”我想這便是對于俄狄浦斯知曉自我宿命結(jié)局之后最好的注解,在俄狄浦斯的主體性與其宿命論之間的對抗中,形成巨大的情感張力,這不僅是悲劇意義上的升華,更是俄狄浦斯本身自我精神維度的超越。
俄狄浦斯王讀后感2000字
最近,我把俄狄浦斯王看完了,這讓我非常的有感悟。
如果說俄狄浦斯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最終被命運捉弄的結(jié)局足以讓我們唏噓不已,心中產(chǎn)生無限的惋惜和同情,那么索??死账够蛘哒f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對人類必定自食惡 果難逃悲慘命運的暗喻,引發(fā)的是我們更為深沉的思考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恐懼。
《俄狄浦斯王》是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的索??死账沟拇碜?,是他劇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也是希臘命運劇的代表?!抖淼移炙雇酢分v述了是希臘神話中忒拜(Thebe)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 淫 母,真-相大白后自挖雙眼行乞滌罪的故事。索??死账雇ㄟ^這個故事,似乎想告訴人們命運固然是不可戰(zhàn)勝的,但是俄狄浦斯并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展開英勇的斗爭,他的品德,他那種完全不顧自己痛苦的行動,他那種不惜任何代價去尋求真-相的決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梢哉f,這是一曲人與命運作殊死斗爭的悲歌。在這個層面上確實有他的進步性,但是從劇我們似乎仍能感覺到命運的不可抗拒性,俄狄浦斯越是偉大,越是無畏的與命運的抗?fàn)?,他最終的失敗就越慘烈,命運也就越神圣不可違抗,對一個英雄來說命運都是如此容不得絲毫逆行,那對我們尋常百姓來說呢?其中充分反映了古希臘人強烈的命運觀,索??死账沟倪M步在我眼中可以理解為對人與命運抗?fàn)幍馁澝?,也可以理解為人們意識上的緊箍咒,無形中告訴人們這個世界上沒有逆天改命一說。
俄狄浦斯王真的非常的好看,推介每一個人都去看看。
俄狄浦斯王讀后感2000字
這是一部古希臘著名的悲劇,故事情節(jié)復(fù)雜,看了讓我最大的感觸是有些事情你越是想躲越躲不了。古希臘神話對其戲劇有著深遠(yuǎn)的影響,故事是一場瘟疫為開端的,俄狄浦斯王期望于神靈的幫助而使自己的城邦能夠盡快擺脫瘟疫的困擾,可是天神卻說是這是因一個殺父娶母的亂倫之人而引發(fā)的。由此俄狄浦斯王開始了破案之旅,可是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難以逃脫的命運吧,命運戲弄了他,原來他一直要找的人竟是自己,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巧合手法讓我們見證了一部偉大的古希臘戲劇的誕生。
這部戲劇也對我們國家近代最著名的一部戲劇《雷雨》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結(jié)構(gòu)跟《俄狄浦斯王》一樣的嚴(yán)謹(jǐn),一樣的富有戲劇性,也許這才是戲劇吧。
希臘悲劇中的俄狄浦斯王,自己在塵世中苦苦搏斗,命運在天上冷冷地看著他們。俄狄浦斯王拼命逃避命運的詛咒,到頭來還是犯下弒父娶母的罪行;喬峰不但親手殺死自己的至愛,還永遠(yuǎn)被擠在漢人和契丹的夾縫中無法解脫。俄狄浦斯是與自身命運相抗衡的英雄,喬峰是與社會環(huán)境相抗?fàn)幍挠⑿?。他們兩人的悲劇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行動中的英雄。
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奧斯的兒子,忒拜王預(yù)知自己的兒子會殺父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他父親讓牧人把他拋棄,但是,科林斯王發(fā)現(xiàn)了他,并收為養(yǎng)子。俄狄浦斯長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運,便逃了出去。不湊巧,他恰好來到了忒拜,在那里當(dāng)了國王,還娶了前王的妻子。后來,忒拜城里發(fā)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神說只有找出殺害前王的兇手,瘟疫才能停止。而當(dāng)?shù)氐念A(yù)言家說兇手就是俄底浦斯,他不信,認(rèn)為是有人陷害他。王后告訴他前王是在一個三叉路口被人殺害的,俄狄浦斯懷疑前王是自己所害,因為他確實在一個三叉路口殺害過一個老人。后來,經(jīng)過調(diào)查,找到了當(dāng)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應(yīng)了神的預(yù)言,俄底浦斯受到命運的懲罰。他便刺瞎了自己的雙眼離開了忒拜王國流放自己。
俄狄浦斯王讀后感2000字
如果真的注定是杯具,無論怎樣的意志也不會逆轉(zhuǎn)結(jié)局,這就是生活。如果允許發(fā)揮意志,卻注定般地走上了杯具的結(jié)局,這就是宿命。
古希臘杯具往往被人們稱為“命運杯具”。所謂“命運杯具”是指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同命運對抗,其結(jié)局則是他無法逃脫命運的羅網(wǎng)而歸于毀滅。
自由意志與命運的沖突,向來被認(rèn)為是古希臘杯具的主旋律,古希臘三大杯具家都涉及到了自由意志與命運沖突的主題。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正是體現(xiàn)這種命運造成杯具的經(jīng)典作品,劇中俄狄浦斯的杯具就緣于其無法逃脫的命運羅網(wǎng)。
俄狄浦斯王的神話是人類從殺父娶母引向亂倫禁忌這一禮貌進程的反映與折射,他為了種族而走向毀滅。刺瞎雙眼放逐是他自我的選取,也非他的選取,或者說命運由不得他選取。俄狄浦斯知與不知的杯具在表現(xiàn)命運不可抗拒性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對命運不合理性的譴責(zé)。
俄狄浦斯聰明、誠實、正直、勇敢,他勇于向不合理的命運挑戰(zhàn),與之抗?fàn)?。但是,命運卻注定這樣一個優(yōu)秀人物成為罪人,他要承擔(dān)前人的罪過,受到厄運的懲罰,其實這一切都是命運的捉弄和俄狄浦斯自我的意志所造成的。
我們來看俄狄浦斯的命運:出生后三天,他就被鐵絲穿過腳踵然后棄于荒野,只是由于執(zhí)行命令的牧人起了憐惜之心,把他送給科任托斯的牧人,才大難不死。他日后成為科任托斯國王玻呂玻斯的養(yǎng)子,成人后因從神諭中得知自我必將殺父娶母的命運,于是離開“父母”所在的科任托斯,向真正的故國忒拜城進發(fā)。
在三岔路口與一老者發(fā)生爭執(zhí),誤將其殺死,這老者實為他的生父拉伊俄斯。隨后他來到了忒拜城了獅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之謎,鏟除了為害忒拜人的妖魔,被擁戴為王,并依例娶了前王遺孀伊俄卡斯武——他的親生母親。其殺父娶母的厄運全部應(yīng)驗,而他卻毫不知曉。在這場杯具中,俄狄浦斯曾努力試圖躲避災(zāi)難,卻始終逃不出命運的捉弄。
人們都認(rèn)為俄狄浦斯是無辜的,因為還在他出生之前殺父娶母的杯具就已經(jīng)安排好。他的智慧、他的求知求真、他的誠實勇敢、他的職責(zé)感,所有的一切,不僅僅沒有使他逃脫命運的魔掌,相反使他陷入到命運的怪圈中。既然俄狄浦斯沒有選取的機會,就不就應(yīng)為罪惡承擔(dān)職責(zé)。
所以,嚴(yán)格地說俄狄浦斯不是兇手,而是這場殺父娶母杯具的受害者。那么,誰該為這出杯具承擔(dān)職責(zé)呢?命運!到底什么是“命運”呢?所謂“命運”,就是先定的生命過程朝向某一目的的趨近,這種趨近不是人的理性所能改變的。“命運”就是外在于人且支配人的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不管個人怎樣抗?fàn)幎际菬o法改變這種力量的。
然而,俄狄浦斯的杯具僅僅是由他的命運造成的么?如果說命中注定他會弒父娶母,這是既成的事實,是無法避免的杯具,但俄狄浦斯對這一切并不知情。在這一切杯具被揭示于眾前,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國王,他的王國國泰民安,他的王后美麗動人,他有兩兒兩女,有著幸福的生活。那么又是誰攪亂了這一切寧靜,讓俄狄浦斯應(yīng)對這種生不如死的痛苦的呢?這個罪魁禍?zhǔn)灼鋵嵕褪嵌淼移炙沟淖杂梢庵尽?/p>
人們總是說難得糊涂,總是說有時無知也是一種幸福。這其實不無道理的。如果俄狄浦斯沒有堅持追查真相,那么事情不會發(fā)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他不顧老牧人的勸告,不顧先知的警告,不顧王后的苦苦哀求,他一意孤行,必須要查明真相,卻發(fā)現(xiàn)自我就是那個殺害先王,給國家?guī)砦烈叩膬词?,更?zāi)難性的打擊是他明白了自我的身世,明白自我殺死了親生父親,并且自我的王后竟然是自我的親生母親!
王后羞憤自殺,而俄狄浦斯無法應(yīng)對自我的孩子,無法應(yīng)對臣民,他在極度震驚中為洗刷罪惡而刺瞎了自我的雙眼并自行放逐。這場可怕的毀滅其實是在俄狄浦斯自以為理性的舉止,一步一步向前推進的。除了俄狄浦斯的頑固和堅持,導(dǎo)致他一意孤行的行為的原因還有他的驕傲。
作為一國之王,俄狄浦斯在心理上有一種驕傲和霸氣。因此當(dāng)先知警告他不要再追查兇手的時候,他完全聽不進勸告,執(zhí)意要去做。如果他當(dāng)時冷靜地想一想先知的話,他就應(yīng)能意識到事態(tài)的嚴(yán)重性,或許就會避免這場災(zāi)難了。因此,俄狄浦斯的杯具也是由他自我的意志引發(fā)的。
現(xiàn)實中我們常常后悔,就是因為我們總是喜歡盲目行動,總是在遇見挫折的時候,驚皇失措,做出錯誤的決定。甚至是明明明白是錯誤的思想,卻因為可憐的自尊而不愿意改正,一錯再錯,直至萬劫不復(fù)。
這場杯具以俄狄浦斯的一無所有告終。他失去了父母和子女,失去了王國和臣民,失去了尊嚴(yán)和自信,還失去了雙眼。他的余生都將生活在無法應(yīng)對自我,無法走出陰影的痛苦煎熬中。
索福克勒斯將俄狄浦斯的杯具刻畫得淋漓盡致,讓讀者不禁為俄狄浦斯無法逃脫的命運而感到無助,同時也為俄狄浦斯頑固地引發(fā)這場杯具而痛心。俄狄浦斯王的知與不知都是杯具,人有限的知永遠(yuǎn)達(dá)不到神的先知,這就是命運。
俄狄浦斯王讀后感2000字
兩彎小徑在秋林中延伸
多可惜,我不能同時把它們踏勘
我久久地目送著一條遠(yuǎn)去
看它扭動身子,消失在灌木叢間……
——詩人·弗羅斯特
《安提戈尼》是古希臘著名悲劇作家索??死账沟淖髌?,此劇的大意是忒拜城的的俄狄浦斯王由于弒父娶母而自行流放,他的兩個兒子厄忒特俄克勒斯和波呂涅克勒斯為了爭奪王位,互相殘殺,一同死去。最后王位落在他們的舅父克瑞翁手中。由于波呂涅克勒斯曾勾結(jié)外敵攻打城邦,克瑞翁便命令將波呂涅克勒斯的尸體丟棄在田野里,讓野獸吞食,并宣布若有誰敢違犯這項法令就將誰處以死刑。波呂涅克勒斯的妹妹安提戈尼出于對哥哥的愛,不顧法令埋葬了波呂涅克勒斯。于是克瑞翁把她囚禁起來,安提戈尼自縊而死。安提戈尼的未婚夫海蒙是克瑞翁的兒子,在他聽到安提戈尼的不幸消息后就自殺殉情,海蒙的母親聽到海蒙自殺的消息亦自殺而死。雖然整個故事以悲劇結(jié)束了,而這個故事展現(xiàn)出來的沖突卻是永恒的。
神法與人法的沖突
該劇一開始便從安提歌尼和她的妹妹愛斯梅娜之間的沖突展開。愛斯梅娜勸說她的姐姐安提歌尼要服從克瑞翁的命令,違反法律的后果是非常嚴(yán)重的,她的理由是,女人不應(yīng)該與男人斗爭,要服從男人。因為女人是弱者,而弱者就應(yīng)該服從強者的命令,順從是女人的德性。愛斯梅娜勸安提歌尼放棄安葬哥哥的念頭,要“現(xiàn)實些”。而安提歌尼卻認(rèn)為替親人安葬是最為神圣的義務(wù),是天堂的法律的戒條,凡人必須遵守,這比人間國王的法律更高。古希臘人認(rèn)為人死后尸體必須安葬,這樣他的靈魂才有所歸依,不然靈魂就會得不到歸宿而非常悲慘。對哥哥的愛以及身上背負(fù)著的這條神圣誡命讓安提歌尼在面對國王克瑞翁的法律誡命時,在面對死的威脅時,毅然選擇了與克瑞翁的命令相抗?fàn)帯?/p>
在安提歌尼這里,對神的誡命的信奉和對哥哥的愛要遠(yuǎn)遠(yuǎn)高于國王的法律,這是她選擇對抗克瑞翁的命令的原因所在。神法是永恒的,而國王的法律卻是一時一世的;神法是不變的而國王的法律卻是變動不居的;神法是人安身立命心靈皈依之所在,而國王的法律卻只是外在的強制,不關(guān)乎人的終極意義。
安提歌尼的身上也體現(xiàn)出希臘人重精神輕生死的精神氣質(zhì),在神法與人法發(fā)生沖突之時,她不畏克瑞翁的強權(quán),慷慨赴死,彰顯了她高貴的氣質(zhì)??梢哉f是她對神的信仰和對于神法的恪守,使得她最終得以超越。本來安提歌尼是可以和她妹妹愛斯梅娜一樣選擇順從——女人順從男人,弱者順從強者——一切都我為了能活下去。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安提歌尼也就不能成就她的高貴的道德了,與她妹妹選擇屈辱的抱著“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心態(tài)活下去相反,安提歌尼用她的決絕的赴死彰顯的是她對超越于人法的神的意志的體現(xiàn)的法的遵從。這是安提歌尼所信奉的個人倫理(價值)。在安提歌尼身上,一邊是神的誡命也即親人靈魂的歸依,一邊是自己的生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她必須做出選擇。而她的選擇是輕死而存義,這正是她崇高之處。從個人倫理(價值)角度來看,這的確是一出悲劇。即在她追求自己所謂的善(神的誡命——埋葬哥哥)的過程中復(fù)出了生命的代價。她對她的善的追求被世俗的“凱撒的權(quán)力”無情的湮滅。個人的精神上的正義得以實現(xiàn),而她的肉體確被摧毀。
然而從克瑞翁的視角來看,就不止是一個個人倫理(價值)的問題了。對克瑞翁來說他首先是國王(是城邦所有人的父親),然后才是海蒙的父親,才是安提歌尼的叔叔和未來的公公。在克瑞翁看來波呂涅克勒斯曾勾結(jié)外敵攻打城邦是不可饒恕的罪行,這給城邦帶來了巨大的威脅,使城邦有傾覆之虞。他作為國王就必須對這種對城邦造成巨大威脅的人給予嚴(yán)懲以儆效尤。所以他必須制定法律來維護城邦的完整。神法與人法的沖突在克瑞翁身上體現(xiàn)得更加突出。克瑞翁是以雙重身份出現(xiàn)在劇中的,一方面他是城邦的護衛(wèi)者——國王,另一方面卻是一個父親,一個公公。在安提歌尼觸犯他的命令將要執(zhí)行死刑時,他的手上一邊是城邦的永固,一邊卻是親人的幸福。在這兩者之間他同樣必須做出一個選擇,而這個選擇卻比安提歌尼的選擇要更為費人思量。選擇是艱難的,最終他選擇了大義滅親以維護城邦的永固。他忠實地履行了自己作為一個國王的使命,卻葬送了兒子的幸福。他所要維護的價值是世俗社會中最重要方面——城邦的利益。為了城邦他必須舍棄個人的小我,這也成就了克瑞翁的不凡,他是一個合格的君王。
克瑞翁堅持:國家的法律必須得到遵守,不管事情的大小,不管是對——還是錯。毫無疑問,統(tǒng)治者將是最賢明的君王,或為此他是最堅定的國民。在戰(zhàn)爭時期,他是一個可以依靠的人……沒有比不服從命令更危險的事情:城邦將毀于此,家園成為廢墟,軍隊潰不成軍,勝利成為泡影。而簡單的服從命令拯救成千上萬善良民眾的生命。因此,我堅持法律,永不背叛。在克瑞翁這里,家庭與城邦的對立,神法與人法的對立顯得特別突出,這也是由克瑞翁雙重身份所決定的。雖然最終他選擇了堅持他的法律處死安提歌尼,但是這種沖突并沒有得到解決,他們之間的張力依然十分緊張,并通過安提歌尼的死亡、海蒙自殺的悲劇而顯得更加的永恒了。人們還沒有足夠的智慧來解決這個永恒的沖突。選擇的艱難依然頑強的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