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讀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長征讀后感800字
王樹增的《長征》從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高度重新認識了長征的重要意義,是紅軍長征70年以來,第一部用紀實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長征的文學作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長征》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幫到大家!
長征讀后感篇一
《長征》一書由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精心打造,是第一部用紀實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長征的文學作品。王樹增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實地采訪了許多老紅軍戰(zhàn)士,書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和資料都是首次披露。在書中,作者弘揚了長征體現(xiàn)出來的國家統(tǒng)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
長征,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無比熟悉而又陌生的詞語,熟悉是因為其無數(shù)次的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無論是書本、電視或是電影,只要是和紅軍有關的,大都會涉及到長征一詞,甚至我們對長征中的許多事跡,都可以侃侃而談,但我們真的熟悉長征嗎?或許之前的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熟悉”!但閱讀了此書,我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的我對于長征所謂的“熟悉”,竟是如此的膚淺。
此處特別談談書中第十三章,在達維鎮(zhèn)意外“會師”之前,翻越夾金山的讀后感受。
夾金山是中央紅軍長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藏語意為又高又陡的山。當?shù)赜惺赘柚{“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凡人不可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翻越難度之大,可見一斑。讀完此章后我又查閱了相關資料,仿佛一瞬間回到了八十多年前,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慨與敬仰。我認識了為我黨做出巨大貢獻、護送陳云出川,四度被捕最終犧牲的席懋昭同志,認識了為掩護中央紅軍撤退而三越夾金山人稱鐵流后衛(wèi)的紅五軍團三十七團。即使當年紅軍戰(zhàn)士腳上蹬著破舊不堪的草鞋,身上挎著簡陋的裝備,心中仍有不屈的意念,是生生不息,無法忘記的愛國主義奉獻精神支撐著他們,這讓我對先輩們的敬意變得愈發(fā)濃烈,閱讀期間也曾幾度落淚。
此刻,我無法想象八十多年前,那群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缺衣少糧的紅軍戰(zhàn)士,是如何在后有追兵、缺氧、嚴寒和饑餓的情況下,背著沉重的裝備一步一步翻越夾金山的,我也無法想象當年的先輩是經(jīng)歷了怎樣的磨難,付出了多大的犧牲,才戰(zhàn)勝這凡人不可越的仙人山的!
回顧這段歷史,除了信念,我找不到更好的答案來支撐先烈們的前赴后繼、一往無前。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不正是長征精神的最好詮釋嗎?這便是愛國主義精神,便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也正因為這份信念,先輩們爬雪山、過草地,蕩日寇、平內(nèi)戰(zhàn),抗美援朝,自衛(wèi)反擊......一步一個腳印將祖國建設成為現(xiàn)在的國富民強。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長征讀后感篇二
自幼就與紅色經(jīng)典名著有著不解的情結(jié),利用再次拜讀了由我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嘔心瀝血精心打造的紅色經(jīng)典巨著《長征》,書中以50多萬字的篇幅,描述了兩萬五千里長征中艱難卓絕的各個細節(jié)。
一滴一滴的淚,像蒙蒙細雨一樣,灑落大地,眼前閃過的畫面讓我永無難忘,那是一場奇跡的話劇,那是一篇難以忘懷的歷史紀錄,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記憶!當我合上《長征》的一瞬間,那一幅幅驚天動地的畫面,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仍久久縈饒在我的眼前揮之不去,原來它已經(jīng)深深震撼了我的靈魂,根植于我的心里。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被譽為二十世紀“最令人神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軍事奇跡,是人類戰(zhàn)爭史上一部大氣磅礴的英雄史詩,在歷時兩年時間里,各路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戰(zhàn)勝無數(shù)的艱難險阻,縱橫十余省,長驅(qū)二萬五千里,終于勝利到達陜北。雄關漫道、險象環(huán)生,紅軍一共爬過18條山脈,其中5條是終年積雪履蓋的,渡過24條河流,經(jīng)過14個省份,占領過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此外還打敗、躲過或勝過敵人派來追擊的中央各部隊。他們開進和順利穿過6個不同的少數(shù)民放地區(qū),有些地方是中國軍隊幾十年所沒有去過的地方,但他們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帶充饑,他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同心同德、眾志成誠征服了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是的,縱使裝備極其簡陋,給養(yǎng)嚴重匱乏,環(huán)境殿堂艱苦,數(shù)十倍敵軍前堵后追,但中國……人卻沒有屈服和害怕;沒有埋怨和嘆息;沒有懦弱和退縮。他們把個人命運與黨的命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一起,義無反顧肩負起拯救中華民族于危難這中的歷史重任,他們用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抒寫了一首蕩氣回腸、感動世界、震驚歷史的英雄史詩!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歷史雖已過去,但在國際形式日益緊張、天下尚未太平的現(xiàn)狀下,我們依舊更需要虔誠的緬懷革命先輩的不朽功勛,繼承光榮革命傳統(tǒng),發(fā)揚先輩長征精神,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道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寧說過:慶祝偉大革命的紀念日,最好的辦法是注意力集中在還沒有完成的革命任務上。
“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強則國強”,我們就應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在學校我們應把紅軍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發(fā)揚下去,孜孜不倦的學好每一科知識,用科技來強國,沿著先烈們走過的路,繼續(xù)走下去,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永遠巨人般屹立于世界強林之列。
畢竟,任何輝煌的業(yè)績都需用努力去創(chuàng)造,我們應從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吃皮帶”、“嚼草根”的不斷挑戰(zhàn)自我、挑戰(zhàn)極限、挑戰(zhàn)命運的精神中學習他們那種艱苦奮斗精神,無怨無悔的氣概,為理想而奮斗的勇氣。而知識就像滿目琳瑯的大寶庫,探尋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只有經(jīng)過磨練的人,才會不停地與困難做斗爭,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如徐霞客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完成千古奇書《徐霞客游記》;就像司馬遷飽受屈辱終著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就像梵高孤獨貧窮一生卻為后人留下價值連城的作品;就像貝多芬雙耳失聰卻撫著琴鍵譜出優(yōu)美的驚世曲調(diào)。
身處太平盛事,想想那些為了后來者的幸福義無反顧拋頭顱、灑熱血的長征英雄們,我們還有任何理由和資格去埋怨周圍的一切嗎?
歷史的身影漸漸遠去,此刻重新聆聽《長征》的故事,感受長征先驅(qū)們創(chuàng)造的輝煌,體驗他們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為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動之余無不對他們充滿了無限的熱愛和崇敬,同時也對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圣和光榮。
當我真正靜下心來,雙手虔誠的捧著《長征》這部卷帙浩繁的經(jīng)典名著時,才恍然體悟到那段血風腥雨史告訴我們,其實生命是一條美麗曲折的幽徑,路旁有妍花的麗蝶,也有荊棘叢生,要想人生美麗輝煌,就應該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一路虔誠地走過,一路播撒希望的種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彎,布滿了荊棘,但成功者總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堅強忍韌的毅力開辟通向輝煌的康莊大道。
長征讀后感篇三
花了十多天的時間讀完了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長征》。這部作品從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高度重新認識了長征的重要意義,是紅軍長征70年以來,第一部用紀實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長征的文學作品;王樹增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實地采訪了許多老紅軍戰(zhàn)士,書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和資料都是首次披露;在書中,作者弘揚了長征體現(xiàn)出來的國家統(tǒng)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還講述了在這一偉大壯舉許多感人小事,讓我們通過豐富的細節(jié)更加親近地去接觸長征的歷史。
《長征》在很多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在大量描寫長征的作品中顯得特色鮮明,可以說是紀念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閱讀價值的書之一。
長征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壯麗史詩,是突破了階級和政治界線的人類精神豐碑。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無論是由何種意識形態(tài),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長征給與人類的精神財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滅的信念。最重要的是,長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脈,渡過了30多條河流,在饑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走完了遠遠超過兩萬五千里的路程,而且還遭遇敵人的追擊和堵截不少于400次。說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無畏艱難險阻,不畏犧牲的遠程。共產(chǎn)黨人深知這樣一個道理:命運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要走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和國內(nèi)反革命勢力,乃至國際反動勢力做拼死的斗爭,徹底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才能換來一個由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世界上不曾有過像中國工農(nóng)紅軍這樣的軍隊:官兵軍裝一樣,頭上的紅心一樣,犧牲時的姿態(tài)也是一樣的。在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中,無論是政治和軍事的精英,還是不識字的紅軍戰(zhàn)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們都堅信自己是一個偉大事業(yè)的奮斗者,他們都堅信中國革命的隊伍“殺了我一個,自有后來人”,他們激情萬丈,前赴后繼,視死如歸,決心為每一位紅軍所認同的理想拋頭顱灑熱血。
因為付出了太多的犧牲,因為在難以承載的犧牲中始終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艱難皆成為一個鍛造。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長征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留下的是: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以及無與倫比的勇敢。這些都是可以創(chuàng)造人類奇跡的精神。
“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讀懂中國工農(nóng)紅軍所進行的長征。讀懂了長征,就會知道人類精神中的不屈與頑強是何等的偉大;就會知道生命為什么歷經(jīng)苦難與艱險依然能夠擁有快樂和自信;就會知道當一個人把個體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時,天地將會多么廣闊,生命將會何等光榮。”
長征讀后感篇四
還記得嗎?那些曾經(jīng)為革命奮力搏斗的勇士? 還記得那 一萬八千里的偉大長征嗎? 紅軍長征的故事震撼啊!數(shù)萬人的萬里長征,面對的 是百萬虎狼之師,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對高山懸崖, 冰天雪地,面對湍急的河流、渺茫的沙漠、無底的沼澤。 這令人感到絕望的險境, 卻被這支隊伍以滾燙的熱血與鋼 鐵的意志戰(zhàn)勝了!這是紅軍,這就是百折不撓的紅軍。 過雪山的時候,大雪紛飛,而戰(zhàn)士卻
身著薄衣,饑寒 交迫, 是什么讓他們在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下克服種種困難的 呢?是意志,堅強的意志。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 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說的就是紅軍, 在經(jīng)歷了草地泥潭, 渡過了雪山激流。 經(jīng)歷了冰霜的磨礪, “紅軍”這一柄長劍更加鋒利,直取日本帝國。俗話說: " 困難就像彈簧一樣,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 。紅 軍用一次長征完美地詮釋了它。 還記得,還記得那一個魚鉤,還記得你一位寧愿自己 受苦也不愿傷員挨餓的老班長, 還記得他臨死之前的愿望 ——大家都好好的活下去。 山在哭泣,在為一個人哭泣;水在哭泣,在為一群人 哭泣。 為一群為國家興旺和民族的振興而獻出每一滴血液
的人;一群為正義與真理而獻出每一個青春年華的人;一 群為歷史發(fā)展的民主和自由大業(yè)而獻出自己的生命的人! 他們?yōu)橹@一切,不懼地獄烈火的煎熬,雖九死而不悔! 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啊,就由此迸發(fā)出永不熄滅的光華! 歲月如歌,在跳動的音符上,我們見證了革命者斗爭 的艱辛;時光若水,在回旋的清波中,我們體味了革命者 英勇的斗爭。歷史的車輪永不停歇,碾碎了那戰(zhàn)火紛飛的 年代,但卻抹不去那些不屈的靈魂! 合上書,此時閱讀,仿佛更像是一場時光倒流,它帶 著我走過了中國最心酸的一段歲月, 在那里我看到了人們 的辛酸和苦痛,也看到了將屬于那里的懷念。 《長征》 ,確實值的我們看看。
長征讀后感篇五
電影《長征》片長1.5個小時,分上、下兩集,向觀眾展示了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的歷史場景。影片宏偉壯觀,深入的再現(xiàn)了紅軍當年長征所遇到的種種內(nèi)在和外在的艱難險阻,用史詩筆觸全景刻畫了湘江之戰(zhàn)、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紅軍戰(zhàn)士長征途中的幾次較大的戰(zhàn)役和險境,謳歌了紅軍戰(zhàn)士勇于挑戰(zhàn)自我極限敢于戰(zhàn)勝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在觀看這部影片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問題:紅軍是憑借什么才能克服種種不利因素,甩掉圍追堵截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國民黨的軍隊,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勝利,為中國的革命保留了珍貴的火種?是什么讓本來是執(zhí)行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的一支隊伍,在漫漫的萬里長征中卻扮演了播種機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論散播到千萬戶家庭呢?
影片沒有交待長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為受限于電影片長的原因吧。故事是從湘江河畔,紅軍搶渡湘江開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對軍隊撤退所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所以部隊帶著大量的緇重擠在湘江橋上,幾天幾夜部隊也沒有能完全通過湘江。然而,時間就是生命,在紅軍的上頭敵人的飛機在狂轟爛炸,后面有幾十萬追兵正洶涌而來,前方,蔣介石在加緊布置幾道攔截的防線。紅軍長征的第一道本來不是難關的難關就這樣橫在了全體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面前。幸虧紅軍的后衛(wèi)部隊拼死抵擋住了國民黨追兵的猛烈進攻,為中央紅軍過河搶得了寶貴的時間,要不然,此役紅軍的后果實在不堪設想。
我認為,在這個階段,紅軍能避免覆滅的原因在于紅軍將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是后衛(wèi)部隊的敢打猛拼的勁頭,阻滯了追兵前進的腳步,給紅軍帶來了珍貴的喘息機會。如果沒有五萬犧牲將士為了理想不怕犧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衛(wèi)阻擊,生還的可能性很少,但為了整個集體,甘愿流盡最后一滴血)沒有他們的壯烈情懷,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軍和解放軍的發(fā)展,更不要說建立新中國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犧牲的先烈們。
在一個集體當中,如果戰(zhàn)略指揮出了問題,大家都亂成一團,沒有眾志成城的決心,沒有凝成一股勁的凝聚力,沒有哪怕犧牲個人也要保全集體的信念,那么這個集體決不會走得很遠,而我們的紅軍指戰(zhàn)員就具備有這些優(yōu)良的素質(zhì),終于能夠令決策失誤的紅軍起死回生,創(chuàng)造了中華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這些精神在我們現(xiàn)在這個國際形式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的人民更應該汲取和發(fā)揚,不要先自亂了自己的陣腳,大家團結(jié)一致,發(fā)揚紅軍精神,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強國強軍,保證中華民族。
雖然事隔已久,但每每回憶這些畫面,我的心總是久久不能平靜。
相關文章:
3.紅軍長征記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