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小團圓讀后感范文
推薦文章
小團圓讀后感
在看《小團圓》之前,并未看過什么她的小說。而我所知道的張愛玲,也只是那一個與胡蘭成有著曠世絕戀的人。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小團圓讀后感,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小團圓讀后感1
張愛玲的《小團圓》讀完了,起初是晦澀難懂的,一度有放棄的想法,但出于對張的喜歡,硬著頭皮往下讀,慢慢的人物關系清晰起來,思路逐漸明朗,然后是欲罷不能,今天終于讀完,但好像還沒有從張愛玲的世界里出來,思緒良久!
小說以張愛玲和胡蘭成之間的情感糾葛為原型,以旁白的視角記錄了九莉(張愛玲)和之雍(胡蘭成)之間的分分合合以及身邊的人和事,與其說是小說,我看更像自傳,很多心理描寫非常棒,常常冒出來一兩句新奇的詞句,不禁感嘆——哦,原來話還可以這樣說,真是妙!
我覺得九莉(張愛玲)是個了不起的女人,不矯情,不做作,愛就愛,不愛就不愛,不糾纏,看似無情涼薄,實則成熟冷靜。
九莉(張愛玲)出生于顯貴家族,但已不是鼎盛時期,父親接受過良好教育,只可惜衣食無憂沒有錦上添花,反而養(yǎng)出了一身紈绔習俗,抽大煙,賭博,是九莉父親的日常狀態(tài),真真白瞎了滿腹經(jīng)綸。九莉母親也是名門望族的后代,教育自然是上好的,人漂亮氣質(zhì)也好,會外語,思想先進。父母親感情不好,九莉十歲左右,母親離她和弟弟而去。父母的離異給九莉幼小的心靈蒙上了陰影,父母對九莉的愛少之又少,以至于九莉童年的記憶里都是老媽媽(女傭)給自己的陪伴和疼愛,而和自己的母親僅有的一兩次牽手的記憶,也是冰冷而小心的。對于父親的記憶更多的是和后母躺在床上對吸大煙的情景,亦或者虛張聲勢的辱罵,因此內(nèi)心沒有安全感伴隨了九莉終身。九莉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中長大,并把一切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變成一行行鉛字,年紀輕輕名聲在外,作品好評如潮!23歲,盛九莉遇到了邵之雍,面對大自己15歲的男人,也許是有共同語言(文學愛好),也許是戀父情結,九莉戀愛了,飛蛾撲火般愛上了這個渣男(兩妻一妾),幾番波折后,九莉看清楚自己不過是邵之雍花花草草中的一朵罷了!不愛就是不愛了,不拖泥帶水,好的時候,九莉花過邵之雍的錢,分手之前,九莉把30萬稿費一并還給邵,從此一刀兩斷,沒有半點牽扯。九莉愛得純粹,名利被她看得很淡,即使邵之雍身份尷尬(汪精衛(wèi)手下做事),她仍然在婚貼寫上“愿使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這樣的九莉讓人刮目相看,懂世俗而不世俗,太難得了,這需要怎樣的勇氣,九莉為自己而活!
小說陸續(xù)穿插了一些童年的回憶,小小的九莉得不到父母應有的愛,懵懵懂懂觀察著周圍發(fā)生的事,從小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小心翼翼,九莉身邊的女人——蕊秋(九莉母親)和楚娣(九莉三姑),這對姑嫂關系不錯,她們都是接受了新思想的女性,讓她們遵守三從四德已不可能,她們看到了外面的精彩的世界,她們想掙脫舊的枷鎖,想過新生活。但是民國時期,雖然新思想處處萌芽,但封建舊勢力無處不在,九莉母親漂亮,知性,她無法忍受丈夫醉生夢死的做派,沖破‘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思想牢籠,果斷離婚,選擇留洋。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不洋不土的女性,別人是持著懷疑的態(tài)度看待的,想要經(jīng)濟獨立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蕊秋周旋于不同男人之間,可想而知手心朝上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兒去。因此,九莉上學的費用是借母親的,女兒花媽媽的錢是多么溫情的一件事,但九莉復雜的家庭背景讓這成為一種奢侈。楚娣是九莉的姑姑,和九莉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楚娣和蕊秋的思想接近,所以命運也差不多,好在楚娣自己做一份工作,還算獨立。錢不闊綽便會計較,所以九莉、蕊秋、楚娣彼此遵守AA原則,這倒更像現(xiàn)代女性,但也不無凄涼感,有誰不想家庭美滿,有誰不想兒女繞膝,有誰不想躺著花自己心愛的人的錢呢?這樣看來,今天的女性還是幸福的,只要手腳勤快,便可以養(yǎng)活自己;只要積極向上,不斷學習,便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自己不向生活妥協(xié),便可以收獲累累碩果!
讀完小說(更像自傳),合上書本,豐富的,敏感的,美麗的,孤獨的,理性的九莉仿佛就在我的對面,與我侃侃而談,談人生,談人性,談什么是幸福……,我以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女性的感受告訴她:人生是酸甜苦辣,人性是善惡美丑,幸福是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無關……
九莉和我相視一笑……
小團圓讀后感2
在我的腦海中,張愛玲一直是站在那里,持一個瀟灑而蒼涼的手勢,淡淡的看著那個十里洋場般華美的上海。
《小團圓》一書是張愛玲的自畫像,書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她生命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從創(chuàng)作主體心態(tài)的角度來看,張愛玲早年的身世影響了其人格心理的發(fā)展,進而影響到她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體驗。曾有女學者趙園評價 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風格:“張愛玲的藝術才能,使她在諸種矛盾的藝術因素間,找到并組成了她所需要的那一種和諧、統(tǒng)一。這里最基本也最足構成“特色”的,是舊小說情調(diào)和現(xiàn)代趣味的統(tǒng)一。”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的成長環(huán)境,其母親的對其創(chuàng)作風格影響深遠,從而形成了中國舊小說與西方現(xiàn)代小說的不同情調(diào)的融合。十里洋場的繁華與浮夸,在張愛玲的小說中,被完美的融合進東方舊世紀的生活習慣當中,或許有人認為張愛玲的小說未必寫的動人,但是卻是寫的最適宜 的。
張愛玲的小說中金錢、婚姻、性愛是很重要的話題,在小團圓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父揮霍致使家業(yè)破敗,生活日益變得苦難,而母親和父親之間結束的婚姻也使得張愛玲對婚姻產(chǎn)生了懷疑。在社會中人性的缺失使作者備受煎熬,而人性當中的虛偽和殘忍也在其小說中得到了反映。張愛玲以敏銳的目光審視著現(xiàn)實,選擇兩性關系作為切入點,講述著大都市里的小市民戀愛與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訴人們:人間無愛,至多只有一層溫情的面紗。她筆下的女性是為了“謀生”而“成家”的女人,而非追求自我價值的強者和天真爛漫的情種。
正如很多人所言,《小團圓》中的張愛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難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陰郁甚至有些刻薄惡毒的眼光注視著社會與人生,揭示了人性陰暗的一角。
小團圓讀后感3
看《小團圓》之前,對于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故事,僅僅通過眾口相傳以及胡的《今生今世》。當然,對張愛玲的生平的了解也只來源于《私語》《對照記》?!缎F圓》盡管是小說,張愛玲也不愿意稱之自傳,可是我們還是一廂情愿的看到了想看到的所有細節(jié)。尤其是對母親的復雜的依戀與疏離,對父親的懷念和怨,對胡蘭成的愛與恨。
最讓我感動的是最后兩頁,談到她已暮年,“再看之雍的著作,不欣賞了…一看見’亦是好的’就要笑”。也說到身在異鄉(xiāng)對祖國的傷感。然后說她做的一個夢,“青山上紅棕色的小木屋,映著碧藍的天,陽光下滿地樹影搖晃著,有好幾個小孩在松林中出沒,都是她的。之雍出現(xiàn)了,微笑著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澀起來,兩個人的手臂拉成一條直線,就在這時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來快樂了很久很久。”每每讀到,簡直泣不成聲。不管當年她和胡蘭成是怎樣開始,怎樣結束,都是真心愛過的。多年以后,已經(jīng)不愛這個人了,可是那份回憶,依然有美好的部分,讓她念念不忘。在夢中想起來,都可以快樂很久。
小團圓讀后感4
《小團圓》這本書是我在單位的圖書室找到的,在家擱放了好久才下定決心來看,我覺得小團圓更像是張愛玲寫給自己的書,大概是把一輩子碰到的人事都寫進去,發(fā)泄,記載。讀來時時有被針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掙扎和顛倒迷亂,正映現(xiàn)了我們心底深處諸般復雜的情結。
張愛玲有過一刻的幸福,那句“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出現(xiàn)在《色戒》中,亦寫在《小團圓》里。雖然沒有找見那個真愛我的人,卻再次被這句話打動了,至此把書擱置了一個禮拜。女人的愛往往是一種感覺,并非愛一個人,而是愛被人真誠愛著、真正重視的那種感覺。不曾被重視過的女人是悲哀的。張愛玲幼年及至長成,都是大家族里的邊角料,她內(nèi)心深處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累贅,所以不曾對任何人依賴,總是算計著是自己欠別人多一些,還是別人欠自己多一些。生活在被奉為小公主小王子的現(xiàn)代獨生子女是無法體會的吧。從小就覺得自己多余,保護自己還來不及,學會謹慎生存還來不及,又有什么樣的閑情逸致去愛其他的什么人呢?她冷眼旁觀家族來來往往的過客,致使筆下的男女亦冷靜算計彼此的身價。直到胡蘭成的出現(xiàn),她縱然想放開地去愛,又怎么學得會放開呢?所以她收藏自己愛的感覺,很久之后才表達出來,她亦收藏妒忌的感覺,在胡蘭成告知與其他女人的故事時,她還要在心里替他辯解,認為他們身體上還是清白的。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張愛玲漸漸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當時當景是的。所以后來也逐漸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蘭成,即使后來有暫時相聚的男人,也沒有真正去愛,因此所有人的離開,她都脫胎換骨似地看得很淡。
小團圓,或許是張愛玲心里將一生所遇見的人和事都記錄在紙上,讓這些逝去的人再次和她團圓了吧。它讓一個人間俗世的張愛玲浮現(xiàn)在眼前,揭去那些神秘和神化,這個真實讓人欣喜。當然,我也很清楚這畢竟是本小說。只是一個人在時過境遷之后,對往事點點滴滴的回憶吧。沒有太多的震動、悲哀,人的一生不是都要經(jīng)歷許多的嗎,誰又能說自己沒有故事,張愛玲的故事最為曲折?前面還有很長很長的路,我們一生所經(jīng)歷的,又會在哪里團圓?
小團圓讀后感5
最近看了張愛玲的遺作《小團圓》,感覺對于那個時代的許多風俗沒有什么感同身受,似乎隔著很遠的感覺。張的寫作風格是淡淡的,似乎敘述什么都是像在局外人的口氣在說話,從來就沒有狂喜、沒有憤怒。在她的作品中,我還是覺得《紅玫瑰與白玫瑰》寫的最好。
特別是其中寫的下面的名言很有味道: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