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国产专区在线观看|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久|自偷自拍亚洲首页av

  • <ul id="y0emu"></ul>
  •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1500字范文

    | 非理性繁榮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

      席勒的《非理性繁榮》從心理學和行為金融學的角度,著力分析美國90年代中后期的網(wǎng)絡股泡沫,同時也類比的描述了20世紀初、1929年和上世紀70年代金融危機的情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非理性繁榮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非理性繁榮讀后感篇一

      本書書名取自美國聯(lián)邦準備理事會理事主席格林斯潘1996年底在華府希爾頓飯店演講中,談到當時美國金融資產(chǎn)價格泡沫時所引用的一句名言。從那時起,許多學者、專家都注意到美國股市因投機風氣過盛而引發(fā)的投資泡沫現(xiàn)象。英國《經(jīng)濟學人》雜志甚至多次預言美國的投資泡沫將破,可是每當美國股市有衰竭的癥候時,就會有另一股投機熱潮注入,讓股市得以暫時維持不墜,直至近日方有軟著陸的跡象。

      90年代,美國股市不斷創(chuàng)新高,投資人的熱度沸騰,投機風氣鼎盛,知名的股市分析師甚至喊出道瓊指數(shù)會上五萬點的說法。本書作者席勒為耶魯大學的教授,也是美國股市的投資人,他根據(jù)多年來對美國股市多頭行情的分析研究,以及歷史上各種股市大幅波動變化的前車之鑒,冷靜分析這一波美國股市榮景的各種因素。然而,這些因素多半無法以一般經(jīng)濟學效率市場的理論來分析,原因是股市中人們所發(fā)揮的投機貪婪,是一種非理性的本性,全文娓娓道來,分析鞭辟入里,引人深思。

      事實上,所有經(jīng)過正統(tǒng)訓練的經(jīng)濟學家,在他們分析經(jīng)濟現(xiàn)象時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假設:人們所有的經(jīng)濟決策都是從理性出發(fā)。古典經(jīng)濟學派并曾將經(jīng)濟學領域里所設定的虛擬人物為「經(jīng)濟人」(Homoeconomica)。這個「經(jīng)濟人」如果處身于現(xiàn)代的人類社會中,將是六親不認、毫無情感,一切行為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準則;因此,他不會犯下一般「凡人」感情用事的錯誤,花的每一分錢、用的每一份力氣,都經(jīng)過仔細的盤算。

      同樣的,經(jīng)濟學家也相信最完美的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這個市場中的買賣雙方參與者眾多,多到?jīng)]有人能夠以他買賣的數(shù)量控制價格;市場中的信息充分流通,任何訊息會迅速傳達給所有的參與者,立即而有效地反映在市場的價格之上,這也是金融市場為效率市場的重要假設。但是正如凡人不是一個完全理性的「經(jīng)濟人」,市場也無法完全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因此,一旦出現(xiàn)「非理性」投資人與「非理性繁榮」市場,經(jīng)濟學教義派就頗難解釋其存在;同樣的,這些人所制定的財經(jīng)政策當然也無法解決非理性思維下的經(jīng)濟問題。

      席勒從經(jīng)濟學、心理學、社會學,根據(jù)各種統(tǒng)計分析與歷史研究,尋找90年代美國投資泡沫出現(xiàn)的緣由。美國人明知一旦股市泡沫破滅,所有的財富將成空,卻又認為自己不會是最后一只老鼠,總能在大跌之前,賣給更為倒霉者,甚至股價一旦回漲反彈,就立刻把上次虧損的前車之鑒忘到九霄云外去了,這個現(xiàn)象似乎與我國股市的狀況極為相近。席勒教授特別指出,為爭奪投資人,媒體上的股市明星,以強勢行銷方式,膚淺地強調(diào)一些表象,給大眾一種股市只漲不跌的觀念;然而,事實上,他們未必抓得住股市的脈動。我國也一樣有許多這一類的股市分析師,官員們?yōu)榱死Ч墒?,甚至于不惜以「股價很低,不買就會后悔」的說詞,來誤導投資人。其實,他們和投資人一樣,根本不清楚下星期的股價究竟是漲還是跌,結(jié)果造成誤聽其言者被套牢;最后即使將股價漲跌幅的下跌幅度縮小,改變游戲規(guī)則,也擋不住股價下滑的趨勢。從這點看來,或許我國的主管官員從這本書中可以學到的還更多。

      股市漲得愈高,跌得就會愈重,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然而在股價快速飆漲的時候,總會有許多說法,來「證明」股價是不會下跌的。1920年代,在股市崩盤之前,有所謂的「強手」,亦即買氣愈來愈盛,不斷提高,股價支撐力道足夠,不會下跌。50年代有人指出美國進入「新資本主義」時代,持有股票的投資人達1 700萬,企業(yè)員工認股,化勞工為資本家,因此,股價不會下跌。60年代,媒體不斷鼓吹股市是最佳的投資管道,不但可以保值、對抗通貨膨脹、規(guī)避風險,還可以參與享受經(jīng)濟成長的果實,股價自然不斷地上漲。90年代的說法是新經(jīng)濟下,高科技不斷推陳出新,成本不斷下降、獲利持續(xù)上升,因此股價不會下跌,而網(wǎng)絡股在未來網(wǎng)絡市場的無限美景下也過度地反應。

      但是,種種言之成理的論調(diào),隨著市場泡沫破滅為之幻滅。原因是這些說法出現(xiàn)的目的,均是為非理性投機下炒作的「價超所值」的股價做合理化的解釋,使投資人放心地追高。生于戰(zhàn)后嬰兒潮年代的人們在90年代,不信邪地持續(xù)追高股市,認為「這次不一樣」(TTID:This Time Is Different),股價不會下跌,就是將道瓊指數(shù)推上萬點的主力,只是從今年開始,美股步步下跌,顯示股市的漲高必跌原則仍然存在,只是早到或晚來的差別而已。

      臺灣的股民在90年股市泡沫破滅之后,歷經(jīng)多次股市三溫暖的洗禮,對本書的感受想必更深。席勒在書中第六章寫道,臺灣的幾次股價大跌,都名列世界前茅,1989到90年股市跌落74.9﹪,為那年最大跌幅國家中的世界第一;五年期股市跌幅較大國家中,臺灣也分列第七名與第27名。不過,臺灣的投資者似乎一直沒有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政府也一直認為「股市興亡,官員有責」,帶給投資人一個「股市會漲,不會跌,如果真的下跌,政府會出面救」的錯誤觀念,股市的機制也以助漲不助跌的原則來規(guī)劃。但臺灣的投資泡沫一直不斷地破了又吹、吹了又破,真正的原因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有問題,可惜的是當前的股市已經(jīng)跌到似乎國安基金也無能為力的地步了,投資人必須正視市場機制的存在,這時,席勒的書就更有用了。

      總之,這是一本分析股市非理性投資行為的一本好書,它顛覆了一般的投資理論,指出20世紀末,證券市場中的教義派金融學者所不能解釋的「亂象」的源頭,是他們理論的假設前提有問題,當然,它也預告了美國股市投機泡沫的下場。對臺灣的投資人來說,讀了本書之后,對我國股市的「非理性」部份,可以有一個更為「有理性」的解釋。

      非理性繁榮讀后感篇二

      每當我向身邊的朋友、同事和同學們表達價值投資概念的時候,他們多數(shù)表示了深深的懷疑。被他們問及最多的話題就是,當前中國的股市,適合做長期投資嗎?

      我認為這個問題需要糾正一下。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可以問在當下;但如果是對價值投資這樣一個長周期的投資活動而言,這個問題就應該改正成這樣:從現(xiàn)在到未來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間,適合做長期投資嗎?這樣時間范圍和標的才對應得上。對于這個問題,一開始我是用對中國經(jīng)濟長期看好來進行解釋的?;卮鸬亩嗔?,自己也發(fā)現(xiàn)這個解釋存在著不盡合理的問題。因為經(jīng)濟和股市雖然存在著相關性,但是是否一定是強相關,他們的增長步調(diào)是否一定是一致,這卻是不能夠下一個定論的。因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隨機性。

      這個問題還存在著一個潛臺詞,那就是是否只有美國的股市比較適合做價值投資,而中國這樣一個法制不健全,股市發(fā)育不良的環(huán)境下,不一定能夠提供價值投資的土壤。那么,美國的股市又是一個什么樣子的呢?

      羅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榮》,正是一本分析美國上世紀末股市繁榮現(xiàn)象,以及整個20世紀美國股市發(fā)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榮”一詞,源于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對全球股市的持續(xù)繁榮與大幅上漲,作為當時美聯(lián)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在華盛頓對當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榮”的判斷。這一判斷震驚了世界,被稱為“格林斯潘震撼”并導致歐美股市暴跌。但在這之后,美國股市出現(xiàn)了長達三年的大牛市,道﹒瓊斯工業(yè)股票指數(shù)(道指)從6500點一路上漲至12000多點,格林斯潘對股市的判斷被徹底否定。從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對全球股市三緘其口,就連當年納斯達克股市上漲至5100多點、市盈率已達850多倍時,格林斯潘也沒有對股市發(fā)表任何評論。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榮”為題著書,成為當年投資類圖書經(jīng)典。此時,道指突破了11700點,距離1896年5月26日公布時的40.94點,增長了286倍;距離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點,增長了11.7倍;距離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點,增長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誕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間,指數(shù)也在11000點區(qū)間。從這個總體趨勢上來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榮。但是,1929年股市崩盤,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來的點位;70年代的股災,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來的位置。和中國股市18年間五次起落相比,美國的股民可謂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國的股民,卻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這本為2000年處于網(wǎng)絡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國投資者所寫的書,善意地給出了這樣一個結(jié)論:

      “公眾常被認為學會了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這個基本常識。我們已經(jīng)看到,許多證據(jù)證明大部人是這樣想的,但是他們想錯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可以被高估,同樣可以低迷許多年。

      “公眾常被認為了解到,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yōu)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我們看到,有證據(jù)表明大部分人都是這么想的,但他們又想錯了。在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yōu)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

      “公眾也常被認為了解到,股票投資聰明的做法在于選擇共同基金,因為它們了解市場的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確實是這么想的,但是他們又一次錯了。選擇業(yè)績良好的共同基金所獲得的收益比投資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評為年度最佳讀物,至少說明講得內(nèi)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夠支持結(jié)論,并且說服了一些讀者。作者列舉了12條主要原因用以說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誘因,社會力量如何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放大機制以推動牛市不斷走高,新聞媒體和新經(jīng)濟思想如何扮演關鍵性角色,以及投資者群體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歡。放在2008年的春天來看,除了12條誘因的其中二三要對其略略地調(diào)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動,我認為應該也可以對當下中國的股市進行完整地詮釋了。

      價值投資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師傅格雷厄姆經(jīng)過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聯(lián)合賬戶到1929年為止資金已達250萬。但是隨后的崩盤以及之后的危機接踵而來,盡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謹慎,還是在1930年損失了20%。以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jīng)過去,他又貸款來投資股票,然而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聯(lián)合賬戶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瀕臨破產(chǎn)。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價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書,是對1929年西方世界經(jīng)濟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chǎn)物,奠定了格老作為美國及至世界的證券分析家與投資理論家的地位。年輕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聰明的投資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決定選擇哥侖比亞大學就讀并終生追隨格老。

      格老雖有價值投資理論,但生不逢時,30年代的大蕭條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戰(zhàn)使其無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運得多,格老的理論讓他四十余年來大放異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巴氏1963年收購并改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為他的投資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還是沒有放過他和其它任何投資者:70年代的兩次世界性經(jīng)濟危機以及水的雙重打擊,使美國工業(yè)生產(chǎn)下降22%,失業(yè)率高達11%,通貨膨脹率達到18%,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shù)從1973年1月的最高點1016點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點,紐約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縮水超過50%。自1982年底美國經(jīng)濟擺脫戰(zhàn)后最嚴重的一次經(jīng)濟危機進入復蘇以來,美國已經(jīng)歷了長達95個月的經(jīng)濟擴展,創(chuàng)下了舉世矚目的和平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經(jīng)濟擴展記錄。80年代初期,股票價格開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達到2722點。10月19日,華爾街爆發(fā)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潰,單日跌幅達22.6%,巴菲特損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國經(jīng)濟繼續(xù)強勁增長、無通脹壓力和網(wǎng)絡、科技泡沫的推動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點大關。而巴菲特則在泡沫中業(yè)績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報。

      結(jié)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東的信中寫到:“2007年我們的資本凈值收益為123億美元,這使得我們的A股和B股的賬面價值同時增長了11%。在過去的43年里(意味著自這一任管理層接手那天開始),我們的股票賬面價值已經(jīng)從每股19美元漲至78008美元,相當于每年21.1%的綜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觀點和巴氏的業(yè)績存在矛盾,其實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義上投資領域的規(guī)律;而巴氏則是在規(guī)律的之下,運用價值投資所產(chǎn)生的特殊效果。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斷我們所處的時代會向著什么樣的趨勢前行,二是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檢視自己的投資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屬于自信過度,又有哪些是屬于異想天開。

      非理性繁榮讀后感篇三

      席勒的《非理性繁榮》從心理學和行為金融學的角度,著力分析美國90年代中后期的網(wǎng)絡股泡沫,同時也類比的描述了20世紀初、1929年和上世紀70年代金融危機的情況。該書是根據(jù)許多公開發(fā)表的研究報告和歷史事實,對美國互聯(lián)網(wǎng)期間股市的空前繁榮現(xiàn)象所做的全面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席勒指出泡沫的形成和崩潰顯現(xiàn)出正反饋的狀態(tài),這點與索羅斯反身理論中的暴漲暴跌不謀而合。盡管該書是以當時的市場情況為基本出發(fā)點的,但他把這一市場情況僅僅作為整個股市繁榮現(xiàn)象的一部分來進行研究。作者有力地指出近年來的股市飆升只不過是一場正在上演的、大規(guī)模的偶發(fā)性龐氏騙局,最終只能是以悲劇收場。他認為當時的股市是一個投機性泡沫,指出投資者的從眾心理是如此之強以至于很難控制和影響,市場定價的重大偏差能夠保持幾年或者幾十年。

      作者在第一篇中首先重點對股市上漲的14個催化因素進行了逐一分析:在收益穩(wěn)定增長時期到來的互聯(lián)網(wǎng);勝利主義和外國經(jīng)濟對手的衰落;贊美經(jīng)營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變革;共和黨控制國會及資本收益稅的削減;生育高峰及其對市場的顯著影響;媒體對財經(jīng)新聞的大量報道;分析師愈益樂觀的預測;規(guī)定繳費養(yǎng)老金方案的推廣;共同基金的發(fā)展;通貨膨脹回落及“貨幣幻覺”的影響;交易額的增加;折扣經(jīng)紀人,當天交易者及24小時交易;賭博機會的增加等等。并進行了小結(jié)。

      接著重點對股市的放大機制進行了分析:自發(fā)形成的龐氏騙局;投資者的高度信心;對投資者信心的反思;高市值情況下預期不減的例證;對投資者期望和情緒的反思;公眾對市場的關注;投機性泡沫的反饋理論;作為反饋模式和泡沫的理解;作為反饋模式和投資機泡沫的龐氏騙局;自發(fā)龐氏騙局引起的投機性泡沫;當今的非理性繁榮和反饋環(huán)等。

      在第二篇中對文化性因素如新聞媒體(媒體在決定市場變化階段中的作用;媒體討論的形成;對市場前景的報道;創(chuàng)紀錄過量)、新時代的經(jīng)濟思想、新時代和全球泡沫進行了分析。

      在第三篇中對心理性因素如股市的心理依托、從眾行為和思想影響進行了分析。

      最后二篇提出了理性繁榮的嘗試和理性行動。

      通過閱讀本書,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證券市場上機構和普通的投資者如何狂熱的追逐財富夢想,揭示了人類社會的貪婪和由此帶來的惡果,對于廣大的普通投資者防范和規(guī)避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有極大的幫助。對于股市投資和投機的非理性行為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本人讀書習慣是先粗讀一遍,后精讀一遍,然后再根據(jù)精讀做的重點標記寫讀書筆記,一字一句的敲進電腦,對自己也是個再學習加深的過程。希望本筆記能夠?qū)ζ渌就篮系木W(wǎng)友有所啟發(fā),也希望大家對本人所做的筆記給予評價。

      非理性繁榮讀后感篇四

      關于這本書我并沒有像以往一樣去買一本而是直接在網(wǎng)上下載的電子文檔來讀的。首先,先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吧?!斗抢硇苑睒s》書名取自美國聯(lián)邦準備理事會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華府希爾頓飯店演講中,談到當時美國金融資產(chǎn)價格泡沫時所引用的一句名言。從那時起,許多學者、專家都注意到美國股市因投機風氣過盛而引發(fā)的投資泡沫現(xiàn)象。英國《經(jīng)濟學人》雜志甚至多次預言美國的投資泡沫將破,可是每當美國股市有衰竭的癥候時,就會有另一股投機熱潮注入,讓股市得以暫時維持不墜,直至近日方有軟著陸的跡象。

      在《非理性繁榮》(第二版)中,羅伯特·希勒教授對2000年第一版的內(nèi)容進行了適時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闡述了市場波動這一給他帶來國際聲譽的主題。希勒在第二版中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他以一種更加清晰和徹底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可能動搖經(jīng)濟運行和嚴重影響人們生活的市場泡沫的產(chǎn)生和破滅。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預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書中,他將研究擴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熱的房地產(chǎn)市場,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論述美國國內(nèi)和國際房價的歷史走勢。

      在本書中,希勒通過大量的證據(jù)來說明,如果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產(chǎn)市場的繁榮中隱含著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終房價可能在未來的幾年中開始下跌。他認為,2000年股市泡沫破滅之后,許多投資者將資金投向房地產(chǎn)市場,這使得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產(chǎn)價格均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因此,非理性繁榮非沒有消失,只是在另一個市場中再次出現(xiàn)。

      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場波動的心理根源,并且著力列舉和論述了自由市場經(jīng)濟中,資本市場所固有的不穩(wěn)定性。比如,艾倫·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榮”演說給人們帶來的影響。

      他認為,最終擺脫這種困境的途徑在于社會制度的改進,比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保險品種以保障人們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資選擇。就像該書的第一版一樣,《非理性繁榮》的第二版一定會吸引更多的人閱讀和討論。

      《紐約時報》的保羅·克魯格曾這樣評價這本書曼羅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場非理性的一面,在這方面,他比同時代的其他任何經(jīng)濟學家做得都多。”羅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榮》,正是一本分析美國上世紀末股市繁榮現(xiàn)象,以及整個20世紀美國股市發(fā)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榮”一詞,源于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對全球股市的持續(xù)繁榮與大幅上漲,作為當時美聯(lián)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在華盛頓對當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榮”的判斷。這一判斷震驚了世界,被稱為“格林斯潘震撼”并導致歐美股市暴跌。但在這之后,美國股市出現(xiàn)了長達三年的大牛市,道﹒瓊斯工業(yè)股票指數(shù)(道指)從6500點一路上漲至12000多點,格林斯潘對股市的判斷被徹底否定。從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對全球股市三緘其口,就連當年納斯達克股市上漲至5100多點、市盈率已達850多倍時,格林斯潘也沒有對股市發(fā)表任何評論。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榮”為題著書,成為當年投資類圖書經(jīng)典。此時,道指突破了11700點,距離1896年5月26日公布時的40.94點,增長了286倍;距離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點,增長了11.7倍;距離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點,增長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誕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間,指數(shù)也在11000點區(qū)間。從這個總體趨勢上來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榮。但是,1929年股市崩盤,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來的點位;70年代的股災,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來的位置。和中國股市18年間五次起落相比,美國的股民可謂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國的股民,卻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這本為2000年處于網(wǎng)絡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國投資者所寫的書,善意地給出了這樣一個結(jié)論:

      “公眾常被認為學會了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這個基本常識。我們已經(jīng)看到,許多證據(jù)證明大部人是這樣想的,但是他們想錯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可以被高估,同樣可以低迷許多年。

      “公眾常被認為了解到,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yōu)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我們看到,有證據(jù)表明大部分人都是這么想的,但他們又想錯了。在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yōu)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

      “公眾也常被認為了解到,股票投資聰明的做法在于選擇共同基金,因為它們了解市場的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確實是這么想的,但是他們又一次錯了。選擇業(yè)績良好的共同基金所獲得的收益比投資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評為年度最佳讀物,至少說明講得內(nèi)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夠支持結(jié)論,并且說服了一些讀者。作者列舉了12條主要原因用以說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誘因,社會力量如何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放大機制以推動牛市不斷走高,新聞媒體和新經(jīng)濟思想如何扮演關鍵性角色,以及投資者群體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歡。放在2008年的春天來看,除了12條誘因的其中二三要對其略略地調(diào)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動,我認為應該也可以對當下中國的股市進行完整地詮釋了。

      價值投資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師傅格雷厄姆經(jīng)過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聯(lián)合賬戶到1929年為止資金已達250萬。但是隨后的崩盤以及之后的危機接踵而來,盡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謹慎,還是在1930年損失了20%。以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jīng)過去,他又貸款來投資股票,然而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聯(lián)合賬戶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瀕臨破產(chǎn)。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價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書,是對1929年西方世界經(jīng)濟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chǎn)物,奠定了格老作為美國及至世界的證券分析家與投資理論家的地位。年輕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聰明的投資人》之后,毅然決定選擇哥侖比亞大學就讀并終生追隨格老。

      格老雖有價值投資理論,但生不逢時,30年代的大蕭條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戰(zhàn)使其無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運得多,格老的理論讓他四十余年來大放異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巴氏1963年收購并改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為他的投資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還是沒有放過他和其它任何投資者:70年代的兩次世界性經(jīng)濟危機以及水的雙重打擊,使美國工業(yè)生產(chǎn)下降22%,失業(yè)率高達11%,通貨膨脹率達到18%,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shù)從1973年1月的最高點1016點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點,紐約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縮水超過50%。自1982年底美國經(jīng)濟擺脫戰(zhàn)后最嚴重的一次經(jīng)濟危機進入復蘇以來,美國已經(jīng)歷了長達95個月的經(jīng)濟擴展,創(chuàng)下了舉世矚目的和平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經(jīng)濟擴展記錄。80年代初期,股票價格開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達到2722點。10月19日,華爾街爆發(fā)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潰,單日跌幅達22.6%,巴菲特損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國經(jīng)濟繼續(xù)強勁增長、無通脹壓力和網(wǎng)絡、科技泡沫的推動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點大關。而巴菲特則在泡沫中業(yè)績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報。

      結(jié)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東的信中寫到:“2007年我們的資本凈值收益為123億美元,這使得我們的A股和B股的賬面價值同時增長了11%。在過去的43年里(意味著自這一任管理層接手那天開始),我們的股票賬面價值已經(jīng)從每股19美元漲至78008美元,相當于每年21.1%的綜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觀點和巴氏的業(yè)績存在矛盾,其實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義上投資領域的規(guī)律;而巴氏則是在規(guī)律的之下,運用價值投資所產(chǎn)生的特殊效果。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斷我們所處的時代會向著什么樣的趨勢前行,二是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檢視自己的投資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屬于自信過度,又有哪些是屬于異想天開。

      總而言之,這本書可以算是一本經(jīng)典之作,無論我們是否是做金融研究的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

      非理性繁榮讀后感篇五

      以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尋求理性繁榮

      羅伯特·J·希勒教授的《非理性繁榮》一書并不是一部高深的理論著作,但這部書也許會產(chǎn)生比一部純粹的理論性著作更大的實際價值。從一個中國讀者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可以從兩個不同的層面上來品評這部書。

      在第一個層面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部經(jīng)濟學的普及讀物,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成如今充斥街蒼書攤的炒股“密經(jīng)”。作者像一位冷靜的醫(yī)生,推本溯源地診療了股票市場的高熱癥。作者在書中所描寫的種種似是而非的“理性”行為,在當今中國的股票市場上又何嘗不曾有之?遠的不說,且看今年年初的“股市之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經(jīng)濟學家,用他那把“冷冰冰的手術刀”在股市的病體上輕劃三刀,只因一下切中個中事機的痛處,便招來陣陣明槍暗箭的剿討。“著名青年經(jīng)濟學家”高擎“捍衛(wèi)中國股市”的大旗,駕著令人陌生的邏輯戰(zhàn)車,振臂三呼,一時間應者亦眾。雖說如今硝煙已散,但是讀罷此書,卻使人不由得再次回想起這場討伐,帳下領軍何以義憤填膺自不待言,可為什么一時間應者甚眾呢?現(xiàn)在,我們終于可以從這本書中找找答案了。

      賺錢之心,人無不有;賺錢之術,人有不有。在中國現(xiàn)今的股市中,莊家有莊家的能耐,散戶有散戶的招數(shù),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但結(jié)局卻總是有虧有贏。可是既然如此,為什么總是有人要甘冒蝕盡本錢的風險,非要拿出他那一點菲薄的收入去股市里“跟莊”呢?《非理性繁榮》給了我們一個全景式的答案。這本書從市場結(jié)構、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等角度,深刻剖析了股市中的種種“非理性”的投資行為。

      在作者看來,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都難以擺脫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即使投資者是在追求一種理性的目標,往往也是難以實現(xiàn)的。作者從市場本身的特征、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學三個角度總結(jié)了非理性投資行為之所以產(chǎn)生的原因。我們當然不能說投資者是賭徒,可是誰敢說自己總也沒有賭心?虧了的想翻本,賺了的還想賺的更多,市場就這樣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強起來了。開始的時候誰都挺自信,覺得自己肯定能賺錢,也就是希勒所說的信心過度,可是幾次波動下來,又覺得還是隨大流走最保險,于是,“社會傳染病”也就由此而生了。這部書中總結(jié)了社會心理學對這種現(xiàn)象的分析,使人頗受啟發(fā)。

      在第二個層面上,我們還可以把它作為一部拓展經(jīng)濟學理論研究前沿領域的啟示錄。這是一部探討股票市場中的投資者個體行為模式的著作。我覺得,它即使稱不上是一部資本市場的微觀經(jīng)濟學,至少也可以說是為這一領域的微觀經(jīng)濟學做出了貢獻。事實上,資本市場的微觀經(jīng)濟學基礎目前還是當代經(jīng)濟學的前沿領域之一。在這個領域里主要存在著兩種理論。一種是傳統(tǒng)一些的有效市場假說,起源于上個世紀初,立足于以一般均衡為核心的新古典經(jīng)濟學的基礎之上。這個假說的奠基人是一位名叫路易斯·巴舍利耶(LouisBachelier)的法國數(shù)學家,他把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應用于股票收益率的分析,認為其波動的數(shù)學期望值總是為零。

      這個結(jié)論,在20世紀初期的資本市場和一般均衡理論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1964年,奧斯本(Osborne)在此基礎上又明確提出,股票價格具有“隨機游走”(Randomwalking)的特點,或者說是化學中分子的“布朗運動”的特點。他假設,股票市場價格的變化可以等價于一個粒子在一個流體中的運動,并由此而形成一般均衡,從而使股票市場在整體上成為一個存在一般均衡的有效市場。為我們所熟知的馬爾克維茨(Markowitz)的資產(chǎn)組合理論和夏普(Sharpe)模型,均是建立在資本市場的單一價格法則之上,因此實際上都是源于這一假說。套利定價理論雖然突破了單一價格法則,但其思路仍然限制在價格離散變動的范圍之內(nèi),所以仍可認為屬于這一假說的范疇。

      然而,現(xiàn)實并沒有為有效市場假說提供有力的支持,這一點我們在這部書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在很多時候,股票價格會陷入跌蕩起伏的失控狀態(tài),這意味著,股票市場并不是,至少并不總是一個一般均衡的有效市場。這樣,就產(chǎn)生了解釋資本市場的第二種理論,即分形市場理論。這個理論認為,股票價格的變化具有記憶以往歷史的特征,因此不是完全的隨機游走,而是一種“有偏的隨機游走”,這個過程高度依賴于初始時的條件,其變化的方向是不確定的,最終形成的價格并不是某個惟一的一般均衡狀態(tài)的價格,而是在由很多個“吸引子”所決定的多態(tài)均衡價格中隨機地產(chǎn)生一個。分形市場理論突破了邊際報酬遞減經(jīng)濟學的范疇,轉(zhuǎn)而進入了報酬遞增的世界。

      雖然分形市場理論目前還很不成熟,但是它對資本市場中的某些明顯的現(xiàn)象,比如自增強(自我放大)特征、泡沫經(jīng)濟現(xiàn)象等,顯然要比有效市場假說具有更大的潛在解釋力。在有效市場假說中,投資風險是價格對均衡狀態(tài)的偏離,投資者只能通過投資工具的多樣化來分散個別性風險,但是在分形市場理論中,投資風險就變成了價格從一個“吸引子”到另一個“吸引子”的轉(zhuǎn)移,這就解釋了有效市場假說所不能解釋的系統(tǒng)性風險。由此可見,分形市場理論在對資本市場的解釋中有著極大的潛力。

      然而,分形市場理論的重要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它在經(jīng)濟理論上的前沿性突破。如果我們接受它對資本市場的報酬遞增解釋,那么我們對資本市場本身的發(fā)展、對投資者行為的理解以及政府對資本市場進行監(jiān)管的思維方式,也都要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要把市場均衡的多元化以及價格決定的多元化作為所有投資行為和監(jiān)管行為的出發(fā)點。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將會比投資工具的多樣化更能有效地分散市場風險,更有利于資本市場的穩(wěn)定。

      由此而言,政府對資本市場的監(jiān)管也將被推向一個更高的境界:如果說在有效市場假說下,監(jiān)管常常被人,有時甚至是被政府本身,置于投資行為的對立面的話,那么在分形市場理論之下,政府要致力于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發(fā)展,致力于信息的公開和知識的完善。希勒在這本書中盡管沒有從這一角度來提出他的政策主張,但是他在結(jié)尾所闡述的觀點卻和分形市場理論殊途同歸:抵御金融風險、應付投機泡沫的“首要辦法是采取鼓勵交易的政策,同時給人們更多的機會去參與更廣泛、更自由的市場,通過建立日臻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和金融機構來更有效地控制真正的危險,從而能夠獲得更佳的收效。”無疑,這也是作者在本書中所作的整個邏輯推演的終點:多元化的投資主體,能夠有助于投資者互相彌補各自知識的局限性和其智慧中非理性的缺點。

      由于以上的原因,我覺得,希勒的這部書,無論是對一個普通的投資者,還是對一個經(jīng)濟理論工作者而言,都會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發(fā)。投資者個人需要有效地規(guī)避風險,國家的整個資本市場體系更需要成功地規(guī)避風險,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來建設一個沒有欺詐、沒有煽動、沒有輕信、沒有盲從的資本市場,為社會也是為個人尋求理性的繁榮。

    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