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瓦爾登湖讀后感900字范文5篇
推薦文章
梭羅瓦爾登湖讀后感900字范文5篇
梭羅在瓦爾登湖畔自己建立房子,自食其力,大自然的風光,他在這兒所思所想,就成為《瓦爾登湖》這本書。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后感900字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瓦爾登湖讀后感900字
《瓦爾登湖》寫于美國的十九世紀。那時美國繼政治獨立之后,精神、文化從歐洲大陸的母體脫離而真正實現(xiàn)獨立,可那也是個光怪陸離的時代。
大部分人過著沉默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即是根深蒂固的絕望。但其他清醒的人都懂得——沒有什么能阻止太陽升起。與此同時,瓦爾登湖也迎來了一位急流勇退的朋友,他就是——梭羅。
他純粹而自由。兩年又兩月的獨處生活,難道不會感到寂寞嗎?梭羅不會,因為他早已和自己成了摯友。用文字描繪自然美的趣味,用心熱愛自然,他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卸載城市的喧囂,安裝原始的快樂——天作棋盤星為子,地作琵琶路為弦。獨處使他有了更多的時間來修煉自己,以真正的精神讀生活的智慧。
“我仿佛有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以及一個只屬于自己的小小世界。”
他勇敢而豪邁。當人們竭力鑄造著自己金錢的桎梏時,梭羅卻在竭力丟棄物質(zhì)。他反叛大膽地提出,一個人能夠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這不是要讓我們粗茶淡飯、縮衣節(jié)食,而是試圖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告誡我們——簡化物質(zhì)的欲望,重視精神的空乏,減少對同類溫暖的追求,騰出時間和精神來深入生命。
這是他別具一格的“節(jié)儉”之道,“我寧可總是保持清醒,而沉醉的方式是無窮的。”
這些如水晶一般通透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許多。終點即起點,四季輪回正是生命的蘇醒沉睡......
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浮躁不安的時代。物質(zhì)高速發(fā)展,欲望空前繁雜。多少人成了生活的奴隸,一生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甚至是由絕望筑成的城墻。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無價值的浮躁,還靈魂一份澄澈。盡管無法像梭羅一般選擇隱居,也給自己更多時間回歸自然吧,它是令人寧靜、安心的。
我不得不將梭羅比作一棵樹,我們可以從樹的全部意義上來理解這句話——它不斷迸發(fā)的枝條,它的蓬勃向上,它努力扎進土壤深處的根須和承受陽光雨露的綠葉,尤其是它的獨立性。他可以仿若一棵樹般獨立自由,生長壯大,最終枝繁葉茂,純粹強大。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吧,我們應(yīng)該成為我們自己,成為自己的梭羅。
合上封面,夜已深沉。我仿佛自那遙遠的湖中引來了一泓清泉,它悄然匯入我的胸膛,我的心中也有了一個小小的“神賜之滴”,它時刻讓我的心靈得到淘滌,讓心靈單純。
正如何懷宏先生在代序中所言,“世界上有多少個窗口,就有多少種生活。”我閱讀得還很淺薄,我還在塑造我的生活。
瓦爾登湖讀后感900字
一位十六歲即進入哈佛大學就學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出了驚世駭俗的舉動——撇開金錢的羈絆,在瓦爾登湖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有余。這種人是梭羅,他對兩年林中生活所見所思所悟的記錄即是后人極力推崇的《瓦爾登湖》。
細細讀完《瓦爾登湖》,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現(xiàn)了一個在月光下閃著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涌上岸來,漫過我的腳尖,沒過我的膝蓋,將我的一整個身心溫柔地包裹,我的靈魂被它浸潤著變得豐盈,“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對于梭羅的隱居生活我是極為向往的。舍棄浮華,放下繁復(fù),渡船去賞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場花事,“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shù)個艷陽天”。任那天鵝絨的坐墊有多么柔軟,他也不去尋那擁擠,而只守著一只南瓜簡單地快樂。這樣的生活不禁讓人們由衷慨嘆:歲月靜好,現(xiàn)實安穩(wěn)。
可是書本之外是現(xiàn)代都市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人們總是在努力把“惹眼、鬧騰、勉強自己”,把外在的華麗看作一切成功的標識,把擁有的東西看作一切苦難的出口,于是人們無休止地粉飾自己,讓心靈承載了太多的東西。為什么不選擇放下呢?
泰戈爾有言:“塵世之物如曇花一現(xiàn),對于這類事物迷戀不舍是愚蠢的。”浮生夢幻,皆為泡影,如露如電,似霧似煙。昨日風暖菩提綠,今宵霜染楓葉紅。生命就是一場鴻雁的遠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風乍起之時,一世光陰,了無痕記??湛斩鴣恚湛斩?。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蘇格拉底于集市中“原來這里有這么多我不需要的東西”的泰然,有季羨林wg時期于牛棚之中翻譯吐火羅文的安然,有林逋于廬山云霧中擁著梅妻鶴子生活的超然。他們都因舍棄浮華而得到了純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淺吟低唱。何必執(zhí)著一路繁華?且去逍遙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說:“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個屬于心靈的原鄉(xiāng),有人將閑云裝進行囊,有人將故事背負肩上,可匆忙之間,又忘了來路,不知歸程。”我想梭羅是幸運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靈的原鄉(xiāng),他在瓦爾登湖找到了寧靜。
他對瓦爾登湖有一種奇特的占有:在他看來,喜歡某處風景,你不必用金錢買下它,而是要經(jīng)常在心里想著它,經(jīng)常到那里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數(shù)越多,你就越喜歡它,你就越可以說是它的主人。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不管瓦爾登湖今天是否變成某一個人的產(chǎn)業(yè),我們總是可以說——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我想,總有一天,我也會如盧梭一樣尋到一處屬于我的“瓦爾登湖”。那時,安然于小小的舊宅,坐在陽光下,接春水煮一壺新茶,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邊云卷云舒,寵辱不驚。
歲月靜好,現(xiàn)實安穩(wěn)
瓦爾登湖讀后感900字
普希金曾經(jīng)說過:跟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門最引人入勝的科學。——題記
人的一生,總要沉浸于某些情感,感悟前人的偉大思想,最好的方式便是將自己同化與一本書籍之中,與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相伴,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進而透過他們的性格特點揣測作者的意圖和他要表達的情感,亦或是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這便是讀書真正的意義所在。
捧一本精致的圖書,泡一杯熱茶,任由一縷縷的陽光灑在書頁上,而思緒早已隨著書中的思想而去。有幸拜讀了梭羅的《瓦爾登湖》,感觸頗深。
斷斷續(xù)續(xù)而細致入微地讀了進半月,愈發(fā)地為書中蘊含的思想所折服。當閱讀的時候感覺很享受,但合上書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匱乏,思想的荒蕪。作者的思想深邃如海,充滿了哲學思想和隱喻,真正能讀懂的只有一小部分。
“瓦爾登湖”曾在諸多的文字作品中出現(xiàn),都是“心靈故鄉(xiāng)”的代名詞。如何懷宏所說“我們每個都可能有一塊真正屬于自己的地方,是我們心靈的的故鄉(xiāng),精神的家園,他給我們活力,給我們靈感,給我們安寧。”《瓦爾登湖》描繪的大概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在社會飛速發(fā)展,人們普遍創(chuàng)業(yè),激進的年代,唯有索羅能夠果斷的放下一切離群索居。他享受那種親近自然的,哲人般思考而不需要交流的生活,他只是簡單地進行勞作,對自己的生活做一個簡短但深刻的描繪。他是一個博學而善于深入思考的人,所以他的這一作品為后人所贊揚,所理解,賦予了深刻的時代和社會意義。
其實很多人都無法擁有這樣的生活,當時如此,現(xiàn)在亦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更多的人無法承受社會壓力,進而造成了思想上的虛無,繪制出屬于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生活在半夢半醒的狀態(tài)之中,故事就像一個烏托邦,在這里可以忘掉生活的一切煩惱,此即為我們“夢”的狀態(tài),生活的重擔壓在我們肩上使我們不愿意醒來,寧愿沉浸在這種虛幻的快樂中虛度時日。而有當一日,我們真正醒來,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與自己的故事中的幻想,與自己趨于完美的夢大相徑庭時,有些人會直面現(xiàn)實,而更多的人會沉淪而至形成惡性循環(huán)。為自己編造各種美好的故事以維持生存,處于一種精神麻木狀態(tài)。但可悲的是,對于此類事,故事只會帶給他們痛苦而不會帶來最終的歡樂。
或夢,或醒。夢是虛幻的,我們總要醒來。我認為,夢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理,故事也是如此。在此,我用狹隘的目光看待夢與故事,且將其看作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希冀或是追求。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譜寫屬于自己的故事。可能沒有多么轟轟烈烈,但一定要真實可感?;蛟S沒有那么多跌宕起伏的片段,但一定要活出真正的自我。《瓦爾登湖》為我們構(gòu)建的就是這樣一個場景,其中的情節(jié)也或多或少的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折射出來。
最終,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存在即合理,每一個故事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但并不是每一個都值得我們?nèi)ゼ毤毱纷x。夢與故事終究是一種虛妄,腳踏實地才是生活真義。每一本書只能為我們構(gòu)建一個理想化的場所,我們從中學到的更多的應(yīng)該是對生活的指導(dǎo)意義,通過書中傳遞的思想充實自身,這應(yīng)該就是書籍為我們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吧。
朝聆滴翠,晚賞蒼郁。
坐覽湖景,仰觀星辰。
棲一湖以覽天地,居一宅以閱人生。
在柔和的月光下,
讓我們心靈沉醉,隨波飄蕩。
任輕風在蘆葦中沙沙作響,
任潺潺的湖水碧波蕩漾!
瓦爾登湖讀后感900字
一直以為《瓦爾登湖》講的是湖,讀完才知道它記錄了梭羅兩年多的生活和心路歷程,記錄了他對美好自然的熱愛。
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給自足。快樂、悠閑,做著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擾。他與自然交朋友,與森林、湖水、飛鳥、游魚對話。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瓦爾登湖》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蛟S在不知不覺間梭羅已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然而,我們現(xiàn)在還有多少人愿意親近自然呢?
在紛擾的城市里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看風景不需要在戶外,只要有網(wǎng)絡(luò)就行,隨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現(xiàn)在眼前了。對于我們學生來說每天上學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會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會在意路邊的風景。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們總覺得大自然離我們很近就在窗戶外面,但慢慢地我們卻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我喜歡旅游,到各種地方玩,但當我待在家里時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總是喜歡和妹妹在樓上,等到吃飯時再下樓。老媽總是會喊我到樓下來,有時喊我?guī)兔ψ鍪?,有時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里的景色、田邊的植物??擅看蔚彩堑诙€我都會在樓下站一會兒敷衍老媽,因為我覺得田里的景色沒什么好看的。但其實這些風景和外出旅行時的那些著名的風景又有什么本質(zhì)的不同呢?只是我覺得這些太平凡普通罷了。
然而出去游玩時我們又能有多少親近自然呢!我們只是匆匆地在那里走過,最后再留下點紀念,但我們卻并不了解它多少。
在看《瓦爾登湖》時,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很佩服梭羅。他喜愛自然,他一直留在瓦爾登湖做著他喜歡的事。他追尋著自己的內(nèi)心,與山林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讓我一個人待在那里,就算有再美的風景我也無心欣賞,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變得單調(diào)。我更不會想著與動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現(xiàn)在看過此書后,或許我也會像梭羅那樣了——把自己的心帶到大自然里,體驗一回沒有任何困擾的生活。
梭羅并不因為孤獨一人而感到寂寞和無趣,正如他所說:“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樂,而且永遠不失去新意。”他把自己的靈魂帶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變化,于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別有一番新意。
梭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人們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坦,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有大的妨礙。為何我們不嘗試著摒棄那些奢侈品,回歸人類最初的愿望——與自然親近并融合呢?
我們是時候回歸自然了,讓我們帶著一顆最純凈的心走進自然,去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遺失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后感900字
這是一本字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語語驚人,字字閃光,見解獨特,耐人尋味。這是散文大家徐遲這么評價《瓦爾登湖》的。鄙人不才,見識淺陋,未能將梭羅的這本寧靜而又意蘊悠遠的書讀透,但也憑借自己的一點見解有感,與各位一起去品嘗瓦爾登湖的一縷和風,一泓清水,是從紙上得來,從別的角度看大自然的機會。
梭羅并非隱士
我也挺想過這樣的生活:乘一葉扁舟,望江畔漁火。看兩岸青山對酌,品晚霞秋水一色,竹林小筑,書卷滿屋。當然這也只是想了,可美國十九世紀的梭羅卻做到了。不盡相同的是,他在農(nóng)場生活,他觀察著自然萬物,還有行色匆匆的人,而我,只在一隅之地,獨觀罷了。梭羅在書中說到:“我步入?yún)擦郑驗槲蚁M畹糜幸饬x,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后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jié)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從來沒有活過。”對啊,活的深刻,有人說,梭羅就是中國的陶淵明,愛隱居山水之中??晒P者認為,他與陶淵明,是不同的。他隱居與瓦爾登湖畔是為了遠離人群,去親近大自然,他有的是澄澈的心境,與獨立的,質(zhì)樸的氣質(zhì)。反觀陶淵明,出于對官場腐敗的無能為力,污濁的世事令其心力交瘁,從而逃離這樣的環(huán)境,多少有點避世的意味。《海上鋼琴師》有句話是這么說的:“繁華的都市應(yīng)有盡有,唯獨沒有盡頭。”世事過于繁復(fù),而索羅在湖畔靜靜思索,好像用他靈魂深處的眼在世事面前洞若觀火。他不是單純的隱士,從來不是。他不愿坐在船艙里,寧愿站在世界的 前與甲板上,因為在那里,他更能看清群峰中的皓月。他告訴我,如果一個人能自信地朝他的夢想方向前進,努力地經(jīng)營他向往的生活,他通常會與意想不到的成功不期而遇。而陶淵明他并沒有這樣的勇氣與斗志?;蛟S是時代的不同吧,同樣的山水詩意卻造就不一樣的人。
瓦爾登湖并不平靜
這本書大概出版于1854年,那個時候美國正興起淘金熱,社會矛盾突出,很多人的都趕往加州,希望有一夜暴富的機會,是美國立國之后迷茫和價值缺失的時代。然而梭羅作為哈佛大學的畢業(yè)生,并沒有急于尋找獲取錢財?shù)墓ぷ?,而是跑到了湖邊自己通過雙手探索生活的本質(zhì),拋出所有的雜念,在一個最接近原始的環(huán)境中生活。筆者之所以認為瓦爾登湖不平靜,是因為梭羅從來不是在里面簡單的寫流水賬。從紅螞蟻大戰(zhàn)紅松鼠,從觀察獵狐犬的活動,觀察到大自然的美妙,可以看出他生活地多姿多彩,這是多少人可欲而不可求的事?從記賬來反應(yīng)他對俗氣的消費方式的反駁,他并沒有脫離社會,并將他的經(jīng)歷,寫入這本書,化為一縷清風,吹拂當時那污濁浮躁的社會,也因如此,瓦爾登湖不平靜。再這,也許會有人認為這本書平淡無奇,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曲折的故事,但是我認為,只有這種深刻的理性中帶來的反思與力量,才是當下社會浮躁人群最需要,也是最缺少的。這不是一本平平淡淡的書,而是在一字一句中,含有對人生的大智慧。
梭羅并不孤獨
梭羅在書中有言:“我愛獨處,我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比獨處更好的伙伴了。在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外出,到人們中間去時,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為孤獨。”很多人在看完書之后,都不禁感嘆,那種一個人看盡日出出落的日子盡管很美好,但的確也很寂寞,很難熬。但我覺得,這不是熬,這是一種生活方式?,F(xiàn)在這個社會熙熙攘攘,我們?yōu)榱怂^的名與利,為了所謂的前程拼盡全力,今天和別人比,明天又和另外的人比。好像所有的輸贏和美麗都在那張排名表上,超越別人則欣喜若狂,排名落后則自我懷疑,而卻沒有人能靜下來,認真想想如何做一個有趣的人。試想梭羅在寧靜的湖邊,記錄自己認為有趣的事,和大自然對話,和自己暢談,世界開始變得豐盈飽滿,是一種不需要外人打擾的有趣,可以深刻的思考腦袋瓜里面奇奇怪怪的東西,這是一件和美妙的事情。這樣的生活又怎么能叫作孤獨呢?我一直相信,孤獨是心與心的距離,而并非腿與腿的距離。就如梭羅在書中說到:“無論兩條腿如何努力,也無法讓兩顆心的距離更加接近.”我并不是說向往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tài),而是希望自己時刻保持清醒,掙脫世間的繁雜的虛榮,去向往心中那片無詬的星空。同時也因有我們,梭羅并不孤獨。 、
最后用梭羅書中的一句話結(jié)尾,這也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重要的一句話。
只有我們清醒的時候,黎明的日子才會到來。——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