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后感3000字左右范文5篇
推薦文章
《看見》作者是柴靜。 該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柴靜《看見》讀后感優(yōu)秀作文,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柴靜《看見》讀后感
很多人評價柴靜,說她是一個溫柔而又不失鋒芒的女記者,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對她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多了一絲崇敬。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深受歡迎的記者和主持人,柴靜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這本書是她個人成長經(jīng)歷的記錄或回憶但不止于此。
在21世紀頭十年的重大事件中,我們幾乎都能看到柴靜的身影,無論是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還是征地拆遷、家庭暴力、盧安克、藥家鑫,通過她在新聞熱點第一線的真實記錄,我們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了解我們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fā)生過的與我們的命運相關(guān)或無關(guān)的人和事情,知道他們?nèi)绾伟l(fā)生又該如何去面對。從這些人身上,我們或多或少也能看到點自己的影子,令人感慨良多。
柴靜在這本書中說:“我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當時陳虻找到柴靜時,問柴靜:“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guān)心什么?”
“我關(guān)心新聞當中的人”柴靜答道。
我想,這一句話把柴靜推到今天。人實在太復雜,不僅難以被認清還容易被偏見和無知所遮蔽,很多思維還被無意識的模式化、概念化。就像現(xiàn)在人們一提到女司機就會下意識認為她們是“馬路殺手”,提到富二代就認為他們紈绔張揚,孩子成績差就被認為不努力不聽話……
柴靜說,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我想柴靜的一次次新聞?wù){(diào)查能引起人們的深思或反思正是她努力睜開眼尋找真相的成果。她在序言中寫道:“陳虻去世之后,我開始寫這本書,但這本書并非為了追悼亡者——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說過,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于死。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繼續(xù)他曾做過的事——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
在讀到第十八章《采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后,我意識到柴靜所說的從蒙昧中睜開眼來并不是一句用來裝深沉的空話而已。在剛了解藥家鑫案時,我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只有震驚和厭惡的情緒,覺得這樣的人不死簡直天理難容,還惡意攻擊那些提不同看法的人。通過這本書了解了一些藥家鑫案的背景和細節(jié)以后,我竟有些悲傷。并不想為藥家鑫辯解什么,但我和那個宋有一樣的感受覺得他不是一個純粹的壞人,甚至可以理解他的內(nèi)心,一直被打擊,順從,怯懦,一直壓抑自己的情感,與世界也格格不入,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得到認可和贊賞,他的靈魂早已不再獨立難以支配彷徨的軀殼。父親的嚴厲管教和打擊可以說是促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家庭教育真的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和探討的問題,不然世界上還會有更多的悲劇發(fā)生,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柴靜說:張妙死了,藥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結(jié)束了就過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單從新聞來看任誰也不會站在藥家鑫角度想問題吧。我們看見了一個事實,但還沒有看清事實的前因后果看清事實背后存在的問題。
如果帶著強烈的預(yù)設(shè)和反感,你就沒有辦法真的認識一個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張妙和藥家鑫都是可憐的人。這不禁讓我想起火影這部動漫,以前只是愛炫酷的打斗畫面,卻理解不了火影里面沒有反派這句話。很多事情并不是我們一開始想象的那樣,只有真正經(jīng)歷以后才能理解和體會。可能每個人都是受害者,因為自己會成為什么樣,有時候并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但只有自己在承受。絕對的鑒別一個人是好是壞沒有意義。
上世紀三十年代,吳經(jīng)熊曾是上海特區(qū)法院的院長,簽署過不少死刑判決。他在自傳中寫道:“我當法官時,常認真地履行我的職責,實際上我也是如此做的。但在我內(nèi)心深處,潛伏著這么一種意識:我只是在人生的舞臺上扮演著一個法官的角色。每當我判一個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靈魂祈求,要他原諒我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為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為這是我的意愿。我覺得像彼拉多一樣,并且希望洗干凈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盡管他也許有罪。唯有完人才夠資格向罪人扔石頭,但是,完人是沒有的。”我想這不是偽善。
《看見》這本書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引用什么名言警句,只是用平實的文字記錄著柴靜所看到的想到的,但或許正因為貼近生活很容易引起人的反思和共鳴。讀完整本書我沒有把里面所有提到過的事件都記住,但有幾個卻給我留了特別深的印象。比如《雙城的創(chuàng)傷》里面的那群孩子,踩貓女,家庭暴力,第八章里面關(guān)于法律的記敘,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應(yīng)該是盧安克這個在廣西做志愿者的德國人。
因為我正好也看過柴靜采訪盧安克的那期節(jié)目。盧安克太過與眾不同,就像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怪人,盡管我覺得最終他也沒能逃脫世俗的束縛。一九九零年盧安克到中國旅游就留了下來,此后十年,他生活在中國廣西山村,陪伴著當?shù)氐牧羰貎和K莻€連柴靜都不知道該怎么采訪的人,熟極而流的職業(yè)經(jīng)驗在他面前也土崩瓦解。盧安克的教育方式應(yīng)該是所有中國教師都不敢效仿的。他不看重成績而看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他以一種過于“自由散漫”的方式教育孩子。他讓學生一起畫畫、做音樂,一起拍電視劇,主人公是一個最終明白人的強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的孩子。他說:“要通過行為來學習,不是說話,說話是抽象的,不侵入他們的感受,但是用行為去學習,更直接。”
按正常的標準看他在中國鄉(xiāng)村所做的努力無疑是失敗的。比如以板烈小學五年級一個班里的四十六個學生為例,他們中,只有八人堅持到了初中畢業(yè),大多沒畢業(yè)就到城里打工了。他的教育方式實在無法用常規(guī)意義上的“標準”和“成功”來形容。
他是個難以捉摸的人,很多人以為他秉持著什么信仰,他卻說,很多人的信仰是沒有獨立個人意識的迷信,是一種提出條件的思想——“如果我做什么,就得到什么結(jié)果”,這是一種教育上的誤會,想要影響人類的精神,故意采取什么固定的策略是無效的。我竟或多或少有點體會他的狀態(tài),把自己從普通的社會經(jīng)驗里解放出來,沒有要達到什么的動機,沒有壓力,沒有優(yōu)越的處境卻有自由的心境。然而我發(fā)現(xiàn)這些顛覆我價值觀的東西始終過于虛無,所以我還是不能完全理解或接受盧安克,但我敬佩他。柴靜則在多次接觸他后寫下:一但了解了盧安克,就會引起人內(nèi)心的沖突,人們不由自主地要思考,對很多固若金湯的常識和價值觀產(chǎn)生疑問。盧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開生活的石板,讓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我想這個另一面就是沒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
如今盧安克因為一些原因已經(jīng)離開中國廣西,和他告別的孩子一定會永遠記得他吧。
同住一個世界,每個人看見的世界卻不一樣,無數(shù)的故事正發(fā)生著,我們應(yīng)該從蒙昧中睜開眼睛,不囿于自己狹小的的世界觀價值觀去隨意評判,要想發(fā)表對他人的理解便不能以旁觀者的姿態(tài)處之。這是我看完這本書的感受。
《看見》包含了太多不一樣的人生,讀完此書像是經(jīng)歷了好多次人生。透過柴靜深入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有些事情可以引以為戒,有些則可以感同身受得到安慰。讀完這本書,你也會跟著一起反省,你會想到以前沒想到的、沒明白的,然后明白生活就像一個多面體,我們只看到了自己眼中的一面。
世間百態(tài),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采訪都真實,自然卻又深入人的內(nèi)心,你會在地震那一節(jié)潸然淚下,也會在藥家鑫那一例中深刻思考家庭教育和人的問題。“人都是一樣的,都是人”,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之分。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懂,感受過的人才理解。
柴靜說:讓自己從蒙昧中一點點解縛出來,這是一個窮盡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
但我們還是要去努力。
柴靜《看見》讀后感
當今年上半年柴靜的《看見》在微博里被廣泛熱議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一本揭黑爆內(nèi)幕的書,當看完這本書,發(fā)現(xiàn)這只是身在央視的記者柴靜對某些采訪主題的還原事實的回顧和內(nèi)心想法的呈現(xiàn)――就是這些回顧和呈現(xiàn)還引來那么多的爭議,或許只能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太稀缺。
當李承鵬把央視解構(gòu)得體無完膚,當中國人對柴靜說“凡央視贊成的,我必反對”,當外國人對柴靜說“中國沒有真正的記者”,我首先對柴靜深表同情和敬佩。在體制范圍內(nèi),在種種約束中,在每走一步都像深入雷區(qū)的狀況下,柴靜還能和她的團隊做出些真情表達、真心探究的節(jié)目,實屬不易。但是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早已不看電視者如我,沒什么機會在電視上一睹柴靜的風采,而基本被宮廷戲、偶像劇、相親秀吸引的廣大電視受眾,又有幾個愿意一睹柴靜的風采?
柴靜“看見”的是人,是在一個個事件背后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人,無論他們是非典中夫妻雙雙離世的高級干部還是小城中一個個服毒自殺的小學生,無論他們是征地事件中大言不慚的企業(yè)家還是女監(jiān)中殺夫入獄的溫順妻子,無論他們是說出“我只是厭惡屈服”的公益律師郝勁松還是備受謾罵的虐貓事件女主角,他們是人,他們有自我的成長軌跡、人生路程,他們或有別無選取的痛苦,或有水到渠成的過失,或有身不由己的江湖感言,他們是多面的、矛盾的、扭曲的大眾中的一員。
在《看見》中,有很多被公正呈現(xiàn)了的早已被貼上標簽的“反面人物”,這可能也是這本書最引發(fā)爭議的地方。對大眾來說,很容易因事件本身就對別人枉下決定,然而對記者的采訪來說,最重要的卻是從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還原對立雙方個人的心理和行事軌跡――這卻很容易被大眾誤讀為“怎樣能夠為壞人說話”,最典型者如藥家鑫。當關(guān)于藥家鑫的調(diào)查播出之后,很多人質(zhì)問柴靜,你怎樣能夠播放一個殺人惡魔彈鋼琴的場景?你怎樣能夠為他們的父母說話?――早已被事件點燃怒火的觀眾卻不明白,藥家鑫理解公開采訪的那句再次點燃眾怒的話“農(nóng)村人難纏”,后面還有一句頗令人同情的“我怕她沒完沒了地纏著我的父母”,被剪掉了。柴靜對藥家鑫事件的窮追不舍,自我也不甚清楚目的,這在她與以前的采訪對象――一個被心理醫(yī)生和她的采訪“拯救”了的曾患抑郁癥的叛逆少年――的討論中找到了答案,她只是想公正呈現(xiàn)藥家鑫當時作出捅刀行為的想法,并且告訴大眾其實完全能夠避免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家庭教育里不應(yīng)只有嚴厲,被父母架上的職責和重擔越多,孩子越可能往適得其反的方向發(fā)展。
柴靜“看見”的人當中,還有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的是盧安克,這個來自德國的志愿者在一個小村里過著清道夫似的生活,陪伴著村小的孩子們,守護著他們的純真。他在那里算是支教,卻沒有工資可拿,因為他不愿意做為提高分數(shù)而教學的老師。他的收入來源僅僅是翻譯書籍的些許稿費,他也基本沒有溫飽以外的物質(zhì)需求(在那里我有所疑問的是,常寫博客的他肯定有互聯(lián)網(wǎng)需求,但是他所在的村小能滿足他嗎?)。他跟他的學生打成一片,他愛著他們,依著他們,任由他們發(fā)展自我的天性,學生跟他一齊比跟父母一齊親密和自在很多。他沒有作出任何的成績,也沒有教出一個“拿得出手”的學生,但是他的故事,他的經(jīng)歷,他的任由天性發(fā)展的“無能”狀態(tài),卻時刻在顛覆你的常識和價值觀。正如柴靜所說,“盧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開生活的石板,讓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不知為什么,看完盧安克的故事,個性想聯(lián)系一下他,告訴他有這么一個為他感動的觀眾在支持他,但是卻發(fā)現(xiàn)他早已因種種原因離開他愿意扎根下去的廣西小山村,以及中國這個講求名利和實效的國家。
最后,當看到柴靜這樣央視鼎鼎有名的記者也感嘆買不起北京市區(qū)的房子時,作為讀者的你會不會有那么一絲憐憫甚至幸災(zāi)樂禍?另一方面,假設(shè)她只是想透過捷徑買套房子以便接父母過來養(yǎng)老,你又如何正言辭地譴責她在山西煤礦事故的職責人面前,對一疊疊的美金現(xiàn)鈔沒忍住誘惑?――假設(shè)而已,她抵住了誘惑,所以成為了飽受熱議和備受追捧的柴靜。
柴靜《看見》讀后感
第一次發(fā)現(xiàn)這本書是在同學的桌上,柴靜這個名字雖早有耳聞但并沒多少了解,只明白她是一個央視記者。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是怎樣的一個記者能讓身旁的老人笑的如此慈祥,小孩肆無忌憚地玩耍,而《看見》這一個名字又有種莫名的沉重感。
個人認為讀的速度過快是對這本書的不尊重,一本書,二百八十八頁,二十個章節(jié),二十六萬字,能描述的不算多,資料的厚重感卻絕不允許你匆匆掠過,打開品讀讓人不禁停下來深思,合上又讓人不舍。
“人們聲稱最完美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么幸福”?!犊匆姟肥遣耢o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jīng)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這十年中,從娛樂節(jié)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采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此刻的寬厚。她說關(guān)鍵不是別人能給什么,而是自我內(nèi)心想要什么。如今的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yè)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我能夠體會。那時的陳邙對柴靜說: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福…十年的成長,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青春是用來奮斗的,相比起來,我的青春或許不值一提,但青春對于每個人自身來說都是同樣的刻骨銘心。像那年的高三,沒有人會記得你考過多少分,沒有人明白自我在排行榜前走開時失落的模樣。但只有自我記得以前做題做到教室里只剩自我,以前在失敗時痛苦地向朋友傾訴,只是因為不甘心。也許很多努力貌似徒勞無獲,但對一個人來說,他得到的是博爾赫斯說的“時光流逝而我心安”。如今的柴靜已經(jīng)有成熟的淡然,在許多誤解與反對的聲音中她只是沉
默、微笑。然而多少人明白有些笑容背后是緊咬牙關(guān)的靈魂。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被埋在無意識之下。真相來自探尋,來自我們自身對世界的認識。而這個過程中,平衡是我們的道德職責。藥家鑫的故事那時傳遍了大街小巷,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件事。就如那時的我寫作文常想著如何把這個人批判得再犀利一點,把這件事說的再有深度一點,然而看過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自我是多么的無知。自我那所謂的觀點但是也是從新聞媒體的觀點得來,從沒去深入了解和思考,然后得到自我的觀點。柴靜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一個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jié)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我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失敗的教育才會釀成如此杯具。書中是拋開媒體對藥家鑫殺人影響的大肆渲染,去關(guān)注事件的本身,關(guān)注真相,這也是柴靜這本書一向想傳達的觀點。
身處網(wǎng)絡(luò)時代的我們,應(yīng)對形形色色網(wǎng)絡(luò)信息,我們又是否能像柴靜一樣去關(guān)注真相,關(guān)注事件本身,應(yīng)對社會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書中講到的許多新聞事件,像華南虎事件、虐貓事件,當時的人們在看到新聞報道后是熱議紛紛,網(wǎng)友的批判聲也能壓過新聞的本身,然而看過這本書后,有人會后悔以前的妄下論斷,也有人會因為刺痛的傷口而開始謾罵。而我學到的是在許多事情發(fā)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結(jié)論,發(fā)表意見,很多時候眼見不必須為實,換一個角度或許你會發(fā)現(xiàn)缺口。對真相的拷問與挖掘,理智對待我們所見的不公,也許是我們該學會的一種潛力。:
《看見》這本書是柴靜十年的心路歷程,我自認閱歷尚淺,她所抵達的高度是我不能觸及的,但也正因為這樣,讀書的好處就顯得更深遠,從讀書中經(jīng)歷他們的心路,在自我的領(lǐng)悟中成長,才能看見真實的自我。
柴靜《看見》讀后感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
——題記
在《看見》中,我們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激蕩。在現(xiàn)實的鞭策下,柴靜逐漸成長成熟,她從花里胡哨的小年輕成長為成熟穩(wěn)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萬變的鏡頭下,我們看見的是人物風景的變化,她卻讀懂了人世情懷,品悟了酸甜苦辣。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在《看見》中,我們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
一路采擷,慢慢成長。“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陳虹這犀利的語言就像一盆冷水潑到了柴靜身上,就好像一把烈火被大雨澆滅了熱情。曾作為湖南衛(wèi)視“新青年”主持人的柴靜簡單自由,不拘灑脫,她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奔騰不羈。然而進入央視后,服裝、發(fā)型、言行舉止都被嚴格約束。她好像剛步入大學的我們對襲來的一切不習慣、不適應(yīng)。但是她不是畏難而退的弱者,而是知難而進的強人,勇敢地選取理解殘酷的現(xiàn)實,一點一點地改變自我,不斷提升自我。從矯揉造作的現(xiàn)場采訪變身為有思考力有洞察力的主持人。“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這是非典時期的記錄,我很佩服她的勇氣和強烈的求知欲。與剛來時的小姑娘相比,她學會了勇敢。“雙城的創(chuàng)傷”在別人眼里是教育問題,她卻讀懂了孩子間復雜的情感和堅固的友誼。慢慢的,她由淺薄懵懂走向成熟穩(wěn)重。柴靜并不優(yōu)秀,卻能夠在磨練中變得強大,擁有一顆強大的心。人生就是一場蛻變,蠶蛾唯有歷經(jīng)漫漫長夜,掙脫重重束縛,才能蛻變?yōu)槊匀说牟实?/p>
一路看見,讀懂人情。“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體內(nèi),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人生而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然而在這期節(jié)目中,由于柴靜采訪吸毒女、同性戀者,于是就有人評價:“自從柴靜去了新聞?wù){(diào)查,節(jié)目就墮落到了去拍網(wǎng)站新聞的最底下一行。”或許會有人認為這樣去關(guān)心邊緣人群只是為了聳動,吸引眼球。“只求認識與了解自我”虐貓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對踩貓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采訪時病友間的相互探問”這期節(jié)目徹底改變了我對“死刑”的認識與理解。記得那段時光大學生藥家鑫開車撞人后連刺被撞者六刀鬧得沸沸揚揚,若不是《看見》對該事件的真實闡述,深入了解,在我的認知里藥家鑫就就應(yīng)是一個腰纏萬貫的富二代,是一個心理畸形喪心病狂的殺人狂魔。采訪就是為我們戳破那塊幕布,讓我們看透事實,了解實質(zhì)。沒有人甘心成為遭受鄙夷的社會底層人物,現(xiàn)實就像一塊鏡子,有美就有丑,但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所以我們要學會理解吸毒女、同性戀者,這些我們口中所謂的“下流”“另類”人群。當我們批判踩貓女時,是否看見了她對生活的無奈,內(nèi)心的壓抑。藥家鑫擁有的也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普通的父母,
微薄的收入,是家庭的壓力造成了他內(nèi)心的恐懼,從而釀成了不可修復的杯具,如今他的父母再也沒機會傾聽兒子內(nèi)心的聲音。一個“死刑”結(jié)束了他的一切。所謂堅守正義、捍衛(wèi)法律權(quán)威的背后是兩個家庭的破碎與絕望。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次救贖的機會。雖然柴靜的這些調(diào)查不是宏大的時政熱點,但卻點點滴滴激蕩人心,充滿人情。
一路走來,品悟生活。《看見》是真實的述說,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動人的描述,沒有豪邁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的流露。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不一樣的畫面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在這條路上,我們學到了許多課本所不能授予的人生真諦,看到了許多拭去浮華的真實。在這采訪的過程中,“柴靜們”奔走在收集信息的前線:非典病房,地震災(zāi)區(qū)······真實的報道需要真實地去感受。不論狂風暴雨,冰雪艷陽,他們毫不畏懼,毅然理解。在時光的磨合下,柴靜與自我的同事們建立了堅不可摧的友誼。陳虹是給她批評最多的人,也是她最感激的人。所以雖然陳虹已離我們而去,但“陳虹不死”。“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正是他們情誼的深情吶喊。在《看見》里,柴靜沒有刻意選取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聞報道里,只選取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就是生活,真實即生活。看見的是視覺享受,品讀的是人生真諦。用心去感受,才能讀懂生活。
柴靜《看見》讀后感
之所以會買柴靜的《看見》來看,還是因為之前看過柴進主持的節(jié)目才來看的,不過買來之后,卻沒看,直到這次端午節(jié),我才趁著假日看了。
閱讀《看見》是在三天內(nèi)斷斷續(xù)續(xù)完成的,期間鼻酸含淚無數(shù)次,有兩次真真正正地哭了出來。一次是開始閱讀的那個晚上,久未讀書的我被真實的文字和事例拍打著內(nèi)心,看到第二章節(jié)講述非典時生命的脆弱,一個沒忍住在深夜把眼睛哭得紅腫。而當我以為我不會再如此動情的時候,就看到了臨近書末的藥家鑫事件。
非典時期發(fā)生在我的小學,具體情形已經(jīng)記不真切,模糊中印象尚存了非典的種種駭人之處、學校每日查好幾次的體溫和教室里濃郁的消毒水味道。柴靜書中描寫的場景與我記憶中能重疊并不多,幾個耳熟能詳?shù)?ldquo;英雄事跡”被我一次一次用在作文中,那天夜晚更觸動我的不是文中的人和事,只是我忽然驚覺我離這想要接近的真實社會原來這樣遠。
記得2012年11月26日,BBC中文網(wǎng)宣布推出包括中文在內(nèi)的BBC新聞學院(BBC College of Journalism)四種新語言網(wǎng)頁,里面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價值觀、報道原則,以及專業(yè)操守等,是一流媒體為行業(yè)人才制定的規(guī)則。這不僅屬于BBC。
全世界的新聞人都有克朗凱特口中的“獨立的迫切性”,于是點進去仔細看了看。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原創(chuàng)報道》。其實每一篇報道都是記者的原創(chuàng),但是我還是一直在想原創(chuàng)中要夾帶多少來自記者的主觀思想。
事實證明,當一個人所了解的真相越少,他就越容易對事件產(chǎn)生偏激情緒。“不偏不倚”是所有BBC新聞報道的標準之一,但是要完全做到,何其難。記者是以人出發(fā)去探求事件最真實的一面,所以就很難保證不會被當事人左右態(tài)度。柴靜說看到貴溪翻墜水塘的校車中幸存的5歲的貝貝眼神中的創(chuàng)傷和委屈,不可能沒有情緒,但想要認清現(xiàn)實,只能老老實實,從憤慨出發(fā),向事實走去。
無論如何,應(yīng)當把對事件判斷的權(quán)利移交給大眾,所以報道的時候,記者和所屬媒體應(yīng)該對報道的準確性負責。
因為追星,所以看過太多報紙和媒體為了噱頭而做的不實報道以及只吸引目光的標題黨,如果明星追究則告上法庭或者媒體出面道歉,而大部分人選擇置之不理,也更加惡化了這一現(xiàn)象。有時候大眾就成為被媒體愚弄的對象,同樣一個事情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卻發(fā)現(xiàn)不過是游戲一場,這種感覺讓人惱怒。很多人不把娛樂新聞當做新聞看,可是既然叫做“新聞”,就是屬于這個行業(yè)的,一些小事能夠折射更多現(xiàn)狀。
新聞本應(yīng)該是件挺嚴肅的事兒。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我們從古至今,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看見》讓我對CCTV改變了很多固有的成見,做新聞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執(zhí)拗,作為觀眾我們看不到他們幕后的掙扎和探索。
關(guān)注無數(shù)人真實的生活,用我們富有感情和敏銳的眼睛去捕捉、發(fā)現(xiàn),將完整事件鋪陳在大眾面前,讓他們自己做出判斷。
也許,這就是媒體最大程度上,能夠做到的最好的。
柴靜的《看見》,讓我看見,也讓我對自己以前的觀點有了很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