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讀書筆記范文
《韓非子》第一章實際上是韓非子作為使者出使秦國的上書,主旨是為秦國之霸天下出謀劃策,鑒于本篇“亡韓”的思想與“存韓”的意圖有矛盾,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韓非子》讀書筆記,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韓非子》讀書筆記1
《韓非子》,無需我贅述,代表韓非子“法,術,勢”思想的大成之作,教導君主如何駕馭人才,治理國家。
而今天,我要以另外一個角度,去探索這本書中能夠帶給我啟發(fā)的妙處。 1.原文:人臣有議當途之失,用事之過,舉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習能人,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適近習能人之心,而乃上以聞人主,然則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而忠直日疏。(三守)
譯文:臣子中有議論當權者的過失、執(zhí)政者的錯誤以及揭發(fā)一般臣子的隱情,君主不把這些藏在心里而泄漏給左右親信和善于鉆營的人,使臣子中想向君主進言的人不得不先屈從于親信權貴的心意,而后向君主進言。這樣,講話正直、辦事誠實的人就不能見到君主,而忠誠耿直的人就一天天被疏遠。
評論:這是君主不明白臣子之間的利害關系而單純地想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卻不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聽眾”才是最大的隱患。
而將自己想象成君主,從三守的第一條中我學到了兩點。一是報道的內容要適合讀者群體,“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習能人”,在錯誤的場合將正確的信息傳遞給錯誤的人,肯定會造成一個更大的錯誤,就像我有一次報道寫電競賽事但老師看不懂一樣尷尬。
二是新聞采訪一定要深入群眾,獲得新鮮信息,而不能像被親近之奸臣迷惑的君主一樣,“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而忠直日疏。” 2.原文:畏死遠難,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貴生之士”。學道立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游居厚養(yǎng),牟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語曲牟知,偽詐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辯智之士”。行劍攻殺,暴?之民也,而世尊之曰“?勇之士”?;钯\匿奸,當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譽之士”。此六民者,世之所譽也。(六反)
譯文: 害怕死亡,逃避危難,本是投降敗逃的人,世俗卻稱譽他們是珍惜生命的雅士。學做神仙,設立方術,本是違反法治的人,世俗卻稱譽他們是大有學問的文士。游手好閑,給養(yǎng)豐厚,本是社會的寄生蟲;世俗卻稱譽他們是有能耐的人。歪理詭辯,玩弄智巧,本是虛偽巧詐的人,世俗卻稱譽他們是辯士智士。行俠舞劍,喜斗好殺,本是兇暴而冒險的人,世俗卻稱譽他們是剛強威武的勇士。包庇大盜,隱藏壞人,本是該判死刑的人,世俗卻稱譽他們是仗義舍身的名士。
評論:六反讓我們見識到了社會輿論甚至可以顛倒黑白的威力。奸詐虛偽而無益于國家的六種人,社會上是那樣地贊美他們;努力耕戰(zhàn)而有益于國家的六種人,社會上卻這樣地詆毀他們:這就叫做六反。平民從私利出發(fā)稱贊前六種人,當代的君主聽到虛名而尊重這些人,而得到尊重的,一定會得到好處。百姓從私害出發(fā)話毀后六種人,當代的君主受世俗蒙蔽而鄙視他們,而受到鄙視的,一定會受到迫害。結果聲譽和賞賜歸于私下干壞事、應當判罪的人,而詆毀和迫害卻給了為國家做好事、應當獎賞的人。這樣還想求得國家的富強,是不可能的事。
記者就像六反中的君主,當我們聽到采訪者的個人觀點時,心中要有一桿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天平,看清事情的真相,不能僅憑一面之詞便妄下結論。 3.原文:圣人之治也,審于法禁,法禁明著,則官法;必于賞罰,賞罰不阿,則民用。官治則國富,國富則兵強,而霸王之業(yè)成矣。(六反) 譯文:圣人治理國家,一是能詳細地考察法律禁令,法律禁令彰明了,官府事務就會得到妥善治理;二是能堅決地實行賞罰,賞罰不出偏差,民眾就會聽從使喚。民眾聽從使喚,官府事務得到妥善處理,國家就富強;國家富強,兵力就強盛。結果,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也就隨之完成了。 評論:這段話中明確提到了韓非子“法,術,勢”思想中“法”和“術”結合得以成“霸王之業(yè)”。韓非子從“利”的角度分別提出了君主與百姓的行動準則。統(tǒng)一天下,是君主最大的利益。君主懷著統(tǒng)一天下的目的來治理國家,所以他根據(jù)能力任用官員,實行賞罰沒有私心。要讓士人民眾明白,為國家盡力拼死,功勞就可建立,爵祿就可獲得;獲得爵祿,富貴的事業(yè)就完成了。富貴是臣子最大的利益。臣子懷著取得富貴的目的來辦事,所以他們會冒著生命危險力、事,竭盡全力。死而無怨。這叫做君主不講仁愛,臣下不講忠心(此謂君不仁,臣不忠),就可以因此統(tǒng)一天下了。
再次把我們記者替換成文中以利馭人的君主。君主想要駕馭百姓需要誘之以利,而我們想要采訪一些特定群體時也必須要投其所好,比如我在上次采訪電競社活動時就以游戲為話題提起了主辦成員的興趣,讓我得以順利采訪。
4.總結
當我們不是以一個歷史學者,政治學者或者文學學者,而是用新聞人的角度去看《韓非子》時,會有一種全新的體驗。把君主想象成記者,把被采訪者想象成民眾,大臣甚至敵國,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韓非子》讀書筆記2
韓非的大作《韓非子》,韓非子號稱集法家“法、術、勢”三派之所長,并不是過譽,始皇帝嬴政就對其學說和文章推崇備至。
今天我們先說“愛臣”
直譯一
寵愛的大臣過于親近,一定會危及君主本身,大臣的地位太尊貴,一定會改變君主的權威,皇后妃子沒有了主次等級,一定會危及正妻所生的嫡子,王子之間弟弟不服從兄長,一定會危及國家的安定。
淺見一
從中我看到了做為領導,要和下屬保持一定的距離,過分的親密只能損害自己的權威,動搖自己的管理基礎,進而導致整個組織的管理都會出現(xiàn)問題,影響組織的健康度和穩(wěn)定性。
直譯二
在萬事萬物中,沒有比君主自身高貴的,沒有比君威更尊貴的,沒有比君主的威力更強大的,沒有比君主的權勢更隆盛的,這四種美好的東西不需要向外面去尋求,不用向他人請求賜予,措施適宜就可以得到,所以說,人主如果不能利用自己的財富,終會被奸臣所竊取,這是一個統(tǒng)治天下的君主要記住的。
淺見二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不同之處在于:你擁有上級的身份,發(fā)號施令的權力,決定獎懲的手段和影響他人的.能力。只要管理者善于利用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合理使用自己的能力,才能發(fā)揮管理的作用。
直譯三
君主不要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愛好,君主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愛好,臣子們就將要去精心粉飾自己的言行,君主不要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意圖,君主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意圖,臣子們就要去極力偽裝自己的觀點。
所以說君主不要表現(xiàn)出自己的好惡,臣下就會表現(xiàn)出自己的本真之情,君主去掉自己的成見與智巧,臣下就會處處謹慎對待,因此君主雖然富有智慧,卻不用智慧思慮,讓世上萬物都處于自己的位置,富有才能卻不憑才能去行事,以此來觀察臣下言行的依據(jù)。
淺見三
管理者不能輕易的表現(xiàn)出自己的好惡和意圖,否則的話手下的人就會去可以偽裝自己,就很難發(fā)現(xiàn)事情的真相。管理者要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對下屬的考核上來,不必親力親為事必躬親,而是要讓下屬們各司其職、各謀其事。
直譯四
群臣各盡自己的職守,百官都有懲罰,君主根據(jù)他們個人的才能而加以使用,這就叫做遵照常規(guī)辦事。
做君主的原則,在于不能讓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意,這個原則的運用在于不能使臣下知道自己的想法,君主保持虛靜無為的態(tài)度,隱蔽的觀察臣下的做法,看見了就好像沒看見,聽見了就好像沒聽見,知道了就好像不知道,君主了解臣下的主張之后不要變更它,采用驗證的辦法考察他們的言行是否合一,每個官職都只有一個人,不要讓他們互相通氣交談,那么一切真實事情的真相就會全都顯露了。
淺見四
管理者要隱藏自己的想法,讓下屬對自己心存敬畏之心,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都不要立刻表現(xiàn)出來,要采用驗證的方法來考核,每一項工作,要分解到唯一的一個負責人,不要有多人負責,多人負責就是沒人負責,他們就會一起想辦法來逃避管理,隱瞞事實的真相。
直譯五
君主的原則,不親自操勞事物,而知道臣下做的好與不好,不自己謀劃考慮事情,而知道臣下的計謀是得禍還是得福,所以君主不說話卻善于應對,不對臣下作規(guī)定,而臣下能做很多的事情,既然口頭上已對臣下的主張作出反應,就應該拿出契約的東西來要求和考核他。
淺見五
管理者除了口頭上的要求之外,一定要有書面的考核要求做為依據(jù),對于下屬的工作要嚴格按照統(tǒng)一的要求來考量,而不是個人一時的好惡。制定好目標和基本要求之后,不如具體的參與操作與謀劃的過程,聚焦精力去驗證下屬的言行是否一致就可以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韓非子》讀書筆記3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在戰(zhàn)亂紛爭的時代,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奔走于各國之間,推行自己的理想。韓非子,作為韓國諸公子之一,看到韓國在戰(zhàn)爭中屢次敗北,面臨被秦亡國的危險,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但均未被采納,因而只有退而著書述志。
在《韓非子》中,他作《孤憤》、《說難》等五十五篇,洋洋灑灑十萬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國,重視耕戰(zhàn)的主張,闡述了變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國理論。閱讀《韓非子》一書,給我最主觀的感受是其中的“陰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針鋒相對,不爭個你死我活決不罷休:先看君主,雖然手握大權,身居高位,可因為擔心身邊的人謀權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惡都深藏起來,終日戴著“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寧。這樣的君主看似風光無限,可實則怎一個“累”字了得。再論人臣,似乎都是亂臣賊子,心懷鬼胎,對權力地位虎視眈眈,處心積慮想鉆君主的空子以圖私利。
人臣之間自然更加“玄妙”,充斥著政治陰謀、離間術,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會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這些閱讀文本后直接的感受,與韓非子把其政治學理論建立在“人性好利論”前提上關系甚密。韓非曾說:“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惡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祿而惡刑罰。上掌好以馭民力,事實不宜失矣?!?《韓非子。制分》)雖然師承荀子,但在“人性惡”上,韓非子的觀點明顯更進老師一籌?!败髯又^人之性惡而可以為善”,而韓非子“認定人之性惡而無為善之可能”在他看來,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僅在君臣間是一種赤裸裸的利害交易關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間也存在著算計之心,利益之慮。如他說:“父母之于子女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猶用計算之心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澤乎?”(《韓非子。大體》)。
既然連父子這樣的至親也不可信,一般人之間的仁義忠信就更不足以恃了。既然認為人際關系是如此險惡,那么自古以來在宗法制中溫情脈脈的人倫情感“假像”自然不攻自破,儒家所推崇的君臣間有如父子般的道德希望也斷然無立足之地。此外,韓非子認為在利益驅動下,一切道德說教和道德修養(yǎng)都會變得蒼白無力,“陳輕貨于幽隱,雖曾,史可疑也”。(《韓非子。六反》)既然認定人性如此,那么如果還在政治中堅持道德原則,豈不是緣木求魚?于是韓非子適時地提出一套以“尊君”為主旨,以勢(嚴刑峻法形成的高壓)為體,以法(普遍主義的賞罰規(guī)定)術(通過分權制衡駕馭群臣的權術)為用的專制理論,也都在情理之中了。
作為一部關于帝王統(tǒng)治的教科書,《韓非子》無疑對秦的統(tǒng)一以及其后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韓非所說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既是一個封建大帝國維護統(tǒng)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所必須的,又是中國歷史上一切封建。
《韓非子》讀書筆記4
韓非子其人,戰(zhàn)國著名思想家,法家學派集大成者。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提倡用嚴刑峻法來統(tǒng)治國家,用詳實的法律來規(guī)范百姓的生活,但法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韓非曾說過,嚴刑峻法是看上去很危險的東西,就像熊熊燃燒的大火,走近的人就會被燒傷,它是如此的危險,以至于沒有人敢接近它,所以沒有人會被它燒傷。由此可見,法家只是想通過法律來告訴人們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了該做的事有利,做了不該做的事有害,從而使人民養(yǎng)成守法的習慣,人們在做事之前潛意識中會判斷這件事是否合法,這樣天下就沒有幾個人會去犯法,從而天下大治。
他生活的戰(zhàn)國末年七雄爭霸,韓國國力弱小,飽受強國欺凌,但韓王仍不思進取,任用奸邪小人,使國家更加衰敗,身為王室宗親的韓非子在自己的國家里郁郁不得志,滿腹經(jīng)綸卻無可用之處,反觀天下,唯有秦國朝氣蓬勃,大有一統(tǒng)天下的趨勢,秦王嬴政勵精圖治,秦國國力蒸蒸日上,丞相李斯也是法家成員,如果自己也去秦國應該可以一展抱負,于是,他來到了秦國。就自然山川而言,地理書上說:離河流之源的水系越遠越清澈。因為水流千里,許多泥沙都沉積到河床里,留下的水便清澈起來,自然河流是這樣,但人類文化現(xiàn)象卻不然。
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誕生,最初總是很單純、明澈,但隨著歷史歲月的滄桑巨變,到后來,再單純的現(xiàn)象也會復雜模糊起來閑讀先秦史書《韓非子》,對“濫竽充數(shù)”一事,總有疑惑,思來想去覺得有點感觸便信筆寫下,權當一家之言吧。齊宣王是一個音樂愛好者,尤其喜愛管弦樂,象笙、竽、角、箏、琴等。據(jù)史載,每逢聽起這些器樂曲,他幾達廢寢忘食之境。宣王喜愛音樂與別人不同,他專愛聽規(guī)模比較大的集體樂,覺得這樣才有陣勢、才美、才符合自己的身份。屬下們倘若安排了一人演奏、他常常“逐之戶外而鞭之”。因之,臣子們常常為他組織龐大的樂隊為之助興。一次大臣們給他們安排了一個足足三百人的樂隊。演奏時,那陣勢、那聲音、那旋律,“震五岳之靈,搖九州之氣”,“王聞之,樂而忘歸,進食于壇前”。由此可知,齊宣王之喜愛音樂達到何等癡迷程度。
就在這個大樂隊中,有這樣一個人,其姿勢,其情態(tài),其儀容,引得宣王目不流彩,調息靜坐。他吹竽,微微的嘴唇如兩片柳葉隨風抖動;長長的手指如五月的水蔥,嫩白美麗;雙眸似合非合,仿佛進入一種沉迷的仙境。仔細觀賞,他象吹,又不象吹;不象吹,又卻實實在在是在吹。他的一舉一動,一音一調,一招。
《韓非子》讀書筆記5
《韓非子》一書是由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所寫。
先說說韓非本人,韓非是韓國公子,而韓國又是當時戰(zhàn)國七雄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但是金子總會放光的,秦王嬴政(秦始皇!)愛慕韓非的學說,不惜大兵壓境逼迫韓非事秦。然而韓非畢竟是韓國的王孫,在秦國處處維護韓國利益,最終死于秦國大牢。(普遍猜測韓非之死于其師弟,時任秦國丞相的李斯有關)
《韓非子》一書可以說是中國版的《君王論》,教會了君王立法,借勢,用術。(“法術勢”是法家統(tǒng)治的三個維度)
先說說“法”,法家之所以被稱為法家,就在于這派學說對于“法”的重視。但是,這里所說的“法”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理解的法,這里的法是指獎勵與刑罰,施法的主體是統(tǒng)治者,客體是所有其他人。所以,法家強調的立法,是確立獎懲機制,以此來進行統(tǒng)治。相比儒家的教化,法家更相信制度約束。
再說說“勢”,在三個維度之中,最難以形容的就是這個“勢”。所謂的“勢”,個人的理解是形勢,包括民心向背,大家的想法這些難以量化的東西,總結一下就是——大多數(shù)的力量。雖然“勢”很難以形容,但卻是統(tǒng)治的重中之重。得勢者成事,失勢者往往不得善終。因而,君主在統(tǒng)治時需要仔細把握勢的變化,為了得勢,往往必須作出一定的犧牲。
最后,解釋一下“術”,之前忘了說了,韓非不是個妙語連珠的人,他是個結巴,但他卻是個極其善于講故事的人。所謂的“術”就是手段,不比儒家的避而不談,韓非卻覺得手段是中性的,甚至是褒義的,只是君王應該做到自己明白別人不懂就好(這點很重要,別人知道了就沒意義了)。
關于“術”的介紹,是《韓非子》一書中最為精妙的一部分,因為往往是以故事的方式展現(xiàn)的。韓非所言的術,在天朝歷史中屢見不鮮,例如:東廠西廠,目的在于搜集官員的情報,為帝王服務;帝王對很多問題明知故問,以此來試探衷心等等。
說完了法術勢的維度,我們來說說韓非的觀念。韓非師從于荀子,是典型的性惡論者,在韓非眼中,人只有兩種:笨人和壞人
笨人不是不壞,是因為智商欠費,壞不起來?!俄n非子》中記載了很多小故事來諷刺笨人,很多經(jīng)典的故事后來演變成了成語,例如鄭人買履,買櫝還珠,守株待兔之類的,統(tǒng)統(tǒng)出自韓非子。除了笨的不能壞的人,其他的人都是壞人。
《韓非子》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