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白說讀后感范文1000字5篇
推薦文章
白巖松的《白說》已草草翻過一遍,平心而論,還是有些小失望。即使白巖松在后記提及這不是一本演講集,但是從每一篇文章結尾的日期和地點,我們仍能感受到演講稿的痕跡。很大的篇幅是在各個大學的演講稿重新歸納整理,之前也散見于不少媒體,不少故事的講述和感悟的闡述,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以下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白說》讀后感,供參考閱讀!
白說讀后感(1):
說完后白巖松深深的搖了搖頭。我突然意識到一個月都沒看一本書了,之前說的一周一本書的量好像有說話沒算話了。突然想起也有買白巖松的一本書,趁著這個時間,也看看他的作品吧。
還記得看柴靜的《看見》時,眼淚一次次狂飆。總覺得新聞媒體人都有一種讓人崇拜且向往的力量。文字吸引眼球,段落深入人心,細節(jié)讓人落淚,回過頭又覺得社會還有很多層面,但是還是需要保存樂觀,繼續(xù)生活。
這次翻開《白說》也一樣,雖然和看《看見》的文體非常不一樣,也確實男士的表達也許沒有女士那么細膩。但是同樣,給予了我很多感觸。
書分為了“歲月”、“價值”、“溝通”、“態(tài)度”、“時代”五個章節(jié)來呈現(xiàn)。因為有些涉及新聞的內容,雖然看得懂但是其實不是很感興趣,只能看著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寫一寫想法。
作者多次在書中說到中國人慣有的思維,不管什么事情,上來就先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也導致我們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其實生活好像很難分清楚那幾分鐘好,那幾分鐘壞,有的好像只是平淡與不斷的重復。所以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學會接受平淡看,在平淡中尋找能夠讓自己無限靠近幸福的事情。內容很多,我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很喜歡“歲月”這節(jié)的最后一句話“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現(xiàn)在合上書卻想不起來到底講了些什么,這也許我還沒有真正體會到書中的內容,但是有些畫上線的內容能夠被說一說。
“你的人格就是在這種無用的事情熏陶中,慢慢地健全獨立起來。”
“學習,相當重要的一點是去喜歡你不喜歡的,適應你不適應的——也就是打開自己,試著體會和接納那些不同的聲音”
“真正使閱讀成為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的,是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書,都是因為其中蘊藏著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
“作為社會這艘大船的瞭望員,你的職責是什么?當你看到前方海面上的所有信息,好或者不好,都要及時反饋,這樣船才可以安全行駛。讀書、思考以及責任感的支撐,就是瞭望員的“望遠鏡”。如果瞭望員自覺不自覺地,或是受命于某種指示地,報喜不報憂,那么他提供的信息就是失真的,這艘船的安全就是沒有保障的。”
“總有一些長跑的人由于不斷被短跑干擾,也加入了短跑的隊伍;也有一些原本只打算短跑的人,一段時間以后決定改為長跑”
“我們都覺得“愛”很溫暖,愿意用陽光來比喻,但是真正像太陽一樣炙熱的愛,恐怕又給人帶來一種壓迫感。倒是月亮,本身不發(fā)光,卻能照亮每一個夜行人的道路,消解他們的恐懼和憂愁”。
“現(xiàn)在,寫一篇洋洋萬言艱澀深奧的學術論文,可以讓醫(yī)療從業(yè)人員評個更高的職稱;寫十篇通俗易懂、普及常識的千字文,卻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利益。這樣的評價體系本身就有問題。”
在閱讀的時候,把這些句子畫了下來,當然不是全部。只是畫線中的一部分?,F(xiàn)在不管看什么書最終都會折射到教育上來,作者在書中的各種比喻,也讓我思考教師職業(yè),教育本身,其實也是存在很多問題與詬病。但是這些問題并不是那么快可以解決的,但是只有我們相信能夠解決才能夠堅持走下去。也許就像白巖松愛新聞一樣,我自覺我也很愛教育,但是我還缺少的是我到底愛的是什么教育,我需要追求的真理到底是什么?給予孩子們成長的教育應該如何去做,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問題。
白說讀后感(2):
這兩天在看白巖松的《白說》,頗有些感觸。這種強烈的感覺促使我突然想寫點什么?!栋渍f》這本書聽其名大概就能夠猜到它的主要資料,也就是白巖松對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來不太愛好此類書籍,在我看來,人生百態(tài),各有其不一樣,成功和人生軌跡是不能復制的。但是我很好奇從一個新聞人眼中看社會和世界是怎樣樣的。
此時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這說明這本書給了我收獲和共鳴。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沒有這種在書中偶遇知音的驚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張愛玲筆下所寫:“原來你也在那里”。就像在鋪滿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轉身看見撐著油紙傘的丁香姑娘。這種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開始認同讀一本好書就如談一場戀愛的觀點了,期間有與作者心靈之通,有意見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爭吵,不能轉身離開,一陣反思過后仍然愛不釋手。
白巖松在書中談到他的讀書之道時,我差點淚流滿面。他說你以為讀過了,其實是錯過了。我想想自己錯過的確實值得可惜。大學四年,我很多時刻都是跑圖書館,借閱過很多書籍,歷史類,哲學類,心理類,文學類等等。但是至今讓我想重新想借閱和翻看的是田余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如果說我是正因愛好歷史因此愛此書,那就錯了。與此書的相遇說來有些不那么浪漫,如果不是大學老師布置作業(yè),我想此生我注定和它錯過,但是我雖然曾與它相遇,卻沒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感情,這也是我至今最大的遺憾。當時把看《東晉門閥政治》當成一項任務,我愛上它是在喧鬧的候車室等火車的時候,當我看到作者筆下的東晉門閥的那些趣事和人物性格時,那一刻我感覺自己穿越了,當時的我不知道四年后我還會如此著迷此書。
看過太多歷史類的書籍,很少有這種覺得歷史是個很搞笑的東西的感覺,大多數(shù)人對歷史總是過于敬畏,因此寫出來的作品總是覺得離現(xiàn)實很遙遠。歷史確實是個遙遠的概念,但是我想能把遙遠的概念寫出昨日的感覺,這才是還原歷史最好的方法吧!當然大家的作品是有很多的,每當我讀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我都覺得黃仁宇先生必定是個很搞笑的人。其實我沒有接觸過作者,我之因此讀出我所認為的作者的性格,但是是正因他的作品確實搞笑,確實讓我喜愛。當然這也和個人的文學底蘊以及史學背景有很大的關聯(lián)。作為大家或者資深的研究者,也許他們在我們看來枯燥的史學中發(fā)現(xiàn)了樂趣,然后幫忙我們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樂趣。我們此刻所閱讀的都是他們在原始史料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們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數(shù)人都會,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連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謝我大一的專業(yè)老師,是她讓我知道陳寅恪,錢穆,顧頡剛,翦伯贊,黃仁宇……這些人的作品有驚人之處,當然驚人之處是我閱讀后得出的結論。經過廣泛閱讀之后,我發(fā)現(xiàn)讀什么樣的和讀誰的書太重要了。一本好書讀完后就像和戀人分別,其間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體會和領悟。
有的時候,我們不帶任何目的的去閱讀也許會收獲更多。僅僅只是喜愛,因此愿意在喧鬧的環(huán)境中如饑似渴的閱讀。正如白巖松所說:閱讀也要講究隨緣和惜緣的,別功利,別強加。隨著年齡的增長,它慢慢成為你的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此刻社會大多流行成功學,因此我也用成功學來抒發(fā)下感概吧!我認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數(shù)人認為的枯燥感過出趣味感,學者的成功是把多數(shù)人認為的枯燥寫出趣味感但不對事實進行扭曲。讀一本好書時,也許你會淚流滿面,也許你會哈哈大笑,拍手稱快。也許……
此刻最想做的事情是把《東晉門閥政治》重新看幾遍。雖然以前的年少無知讓我錯過它,但是再次相遇我會更加去好好品味其中的趣味和價值。正因錯過,因此更加珍惜。好書原來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
白說讀后感(3):
這兩天在看白巖松的《白說》,頗有些感觸。這種強烈的感覺促使我突然想寫點什么。《白說》這本書聽其名大概就可以猜到它的主要內容,也就是白巖松對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來不太愛好此類書籍,在我看來,人生百態(tài),各有其不同,成功和人生軌跡是不能復制的。但是我很好奇從一個新聞人眼中看社會和世界是怎么樣的。
此時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這說明這本書給了我收獲和共鳴。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沒有這種在書中偶遇知音的驚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張愛玲筆下所寫:“原來你也在這里”。就像在鋪滿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轉身看見撐著油紙傘的丁香姑娘。這種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開始認同讀一本好書就如談一場戀愛的觀點了,期間有與作者心靈之通,有意見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爭吵,不能轉身離開,一陣反思過后仍然愛不釋手。
白巖松在書中談到他的讀書之道時,我差點淚流滿面。他說你以為讀過了,其實是錯過了。我想想自己錯過的確實值得可惜。大學四年,我很多時間都是跑圖書館,借閱過很多書籍,歷史類,哲學類,心理類,文學類等等。但是至今讓我想重新想借閱和翻看的是田余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如果說我是因為愛好歷史所以愛此書,那就錯了。與此書的相遇說來有些不那么浪漫,如果不是大學老師布置作業(yè),我想此生我注定和它錯過,但是我雖然曾與它相遇,卻沒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這也是我至今最大的遺憾。當時把看《東晉門閥政治》當成一項任務,我愛上它是在喧鬧的候車室等火車的時候,當我看到作者筆下的東晉門閥的那些趣事和人物性格時,那一刻我感覺自己穿越了,當時的我不知道四年后我還會如此著迷此書??催^太多歷史類的書籍,很少有這種覺得歷史是個很有趣的東西的感覺,大多數(shù)人對歷史總是過于敬畏,所以寫出來的作品總是覺得離現(xiàn)實很遙遠。歷史確實是個遙遠的概念,但是我想能把遙遠的概念寫出昨天的感覺,這才是還原歷史最好的方法吧!當然大家的作品是有很多的,每當我讀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我都覺得黃仁宇先生必定是個很有趣的人。其實我沒有接觸過作者,我之所以讀出我所認為的作者的性格,不過是因為他的作品確實有趣,確實讓我喜歡。當然這也和個人的文學底蘊以及史學背景有很大的關聯(lián)。作為大家或者資深的研究者,也許他們在我們看來枯燥的史學中發(fā)現(xiàn)了樂趣,然后幫助我們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樂趣。我們現(xiàn)在所閱讀的都是他們在原始史料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們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數(shù)人都會,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連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謝我大一的專業(yè)老師,是她讓我知道陳寅恪,錢穆,顧頡剛,翦伯贊,黃仁宇……這些人的作品有驚人之處,當然驚人之處是我閱讀后得出的結論。經過廣泛閱讀之后,我發(fā)現(xiàn)讀什么樣的和讀誰的書太重要了。一本好書讀完后就像和戀人分別,其間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體會和領悟。
白說讀后感(4):
白說:有了感觸不能立即表達,要去追尋。經歷了足夠漫長的追尋,等到一切成熟了,才會有完美的表達。急于表達已成當今社會多數(shù)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們往往依據(jù)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zhèn)吻保⒓庇诎l(fā)聲。我理解“追尋”的意義在于勤思考多求證。在一個“暢所欲言”的信息時代,內心安定,保持耐心,堅持理性,難能可貴。
白說:讀書,首先篩選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視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數(shù)情況,我們會選擇與自己脾氣相投的,你喜歡的,跟你水平接近的。這種同等水平的閱讀,讓人失去了自我挑戰(zhàn)的機會。
在職場、家庭、教育、醫(yī)療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喪失了攀登的勇氣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閱讀時間里,三分之一給了通俗讀物。我這樣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夠疲憊,何苦為難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狀態(tài)下啃“晦澀難懂”的經典,讀些俠骨柔情不好么?閱讀本身便兼具休閑娛樂功能。然而,若所有閱讀都是通俗讀物,我又無法忍受。對于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人,內心對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讀物制造短暫的遺忘與虛幻,讀時讓人沉溺,讀后無精打采,給精神麻痹而非滋養(yǎng),永遠無法擁有高品質閱讀帶來的身心靈的喜悅。真正的閱讀是尋找精神共鳴與心靈輝映。能給人力量的閱讀,一定是有品質的閱讀,教給我們怎樣積極面對多蹇的人生。
白說:學習,相當重要一點是去喜歡你不喜歡的,適應你不適應的。打開自己,試著體會和接納那些不同的聲音。如同讀書,不要因為一本書的主題或表達方式很陌生就去厭惡它。
再談讀書,我常常會在未讀之前就輕易拒絕自己陌生的作家與作品,在自己熟悉與習慣的題材和語言風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閱讀中更深入地打開自己,挖掘精神與心靈的潛能?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讀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漸漸失去選擇的可能性,為何不在閱讀中嘗試給自己更多的機會,去讀到未曾發(fā)現(xiàn)的自己?
白說:有的書當你很年輕的時候就把它讀了,以為是讀過了,其實是錯過了。太年輕的時候,有些書的味道你是讀不出來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紀,卻沒再次跟它相縫,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用《白說》中的話結束讀后感:“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人們格外需要學會在不完美中讓內心得到紓緩和解脫,回歸到正常的日子當中。”
白說讀后感(5):
今天抽空讀了下前些日子買的老白的白說這本書,書的開頭就談了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人活著的意義究竟在哪里?書上說大多身處中年危機的中年男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今年才26就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這說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機么?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時也會問導師,導師說談論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哲學研究的方向早已遠離本體論(就是不在討論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義其實就與世界的本源有關系),我們應該關注更具體的問題。對于導師這個回答我是不滿意的,但是導師粗暴的回絕我問題的態(tài)度令我也沒有進行再次深問。
我很喜歡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頭的故事,人的意義就好比上帝懲罰西西弗里斯推石頭一樣,欲望就是石頭,滿足了一個欲望就會產生下一個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斷的把石頭推向山頂然后石頭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復,想想人生何嘗不是。
史鐵生說人生本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沒有意義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們自己要賦予人生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個目標,然后全力以赴完成這個目標,重要的不是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過程就是意義,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就設下下一個目標,直至生命結束。雖然這短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剝開一些言詞的包裝,其實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樣,所謂的目標與欲望也相差無幾。
叔本華說人的一生是悲劇的,雖然人生是有喜悅的,但是總體來說悲劇的時間會長于喜悅的時間,而且喜悅總是短暫的,悲傷卻是很長久的。
加繆說人的一生是虛無的,人類對于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來說就是毫無意義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種比較新穎的論述,人活著為什么一定要有意義,無意義的活著也挺好的,我覺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寫到這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從小就放羊,問他為什么放羊,他說我爹跟我說放羊可以買更多的羊,賣了羊可以娶媳婦再生娃,生娃再放羊。當我們聽到這個故事,大多數(shù)和我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覺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悲劇的,是毫無情趣的,是不快樂不幸福的,但是放養(yǎng)娃的內心我們是真的能體會到嗎?我想不盡然,因為仔細想想我們和放羊娃又何嘗不是一樣的呢,從小就被爹媽教育要好好讀書考大學,讀完大學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婦,娶完媳婦生個娃,然后再讀書,工作,媳婦,生娃。我覺得其實與放羊娃沒什么區(qū)別,一樣的可悲。
關于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里,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最后我的體悟是當你被“人活著的意義究竟在哪里”這個問題困擾時,原因僅僅只是你意識到人生需要一個意義,而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沒有意義,你的困擾肯本就不會存在。畢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場虛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