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5篇
推薦文章
《資治通鑒》既是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那么這部著作的讀后感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資治通鑒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
資治通鑒讀后感
《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因為這本書極難讀懂,為了做好準備工作,我特意復習了《周易》,《尚書》,《大學》,《古文釋義》等書籍。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昏君、佞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正,頑強,寬厚,忠誠,信義等品質(zhì)對個人發(fā)展的重要性,但書中更加強調(diào)的做人品質(zhì)是德。此處的德并非是道德,而是德行,是“做”出來的德。司馬光在開篇時便寫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可見古人不但重尊卑倫常,更重德行的培養(yǎng),因為將禮、分、名的作用分開而談,是告訴君王如何以德處理紀綱、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梢娕囵B(yǎng)德行是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品質(zhì),也是今天國家發(fā)展迫切需要的,更是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路上奮斗所必不可少的。
下面,從兩個故事來說說我讀書的心得體會。
商鞅變法。一提到商鞅,大家一定會想到,其以刑名之學變法,雖手段過于殘酷,積怨太深,不得善終,但卻使秦國成為萬乘之國。不過,資治通鑒卻沒有從變法的角度來寫商鞅,而是從信用的角度進行重點描述的。起初,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jīng)準備就緒,但他由于在秦國的根基甚淺,擔心百姓不相信變法,沒有公布。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告示曰: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斤黃金。百姓們沒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布告說:“有能搬動的賞賜五十斤黃金。”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斤黃金,以表明他說到做到。接著商鞅下令變法,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
毛澤東同志早年在評論“徙木立信”這段故事時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權(quán)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執(zhí)政者之具費苦心也”。
這段故事給我的啟示是,對于個人而言,信用是最大價值,人無信不立。在我們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也充分體現(xiàn)到這點,言既出,行必果,這才是一人的立世之本。對于我這樣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來講,我的信用方式就是對黨忠誠,對國奉獻,對民服務,只有真誠的將全身心的動力奉獻到黨的事業(yè),國家的建設,人民的利益上,才能真正的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
可惜的是,現(xiàn)在社會上精致利己主義盛行,每個人在工作做事時,更強調(diào)的是自身的待遇和利益,有人稍微做出點些許的成績就希望所有人看得到、聽得到。更多的人不是在充分的磨練自己、充實自己,而是一味的在感慨自身的懷才不遇。為此,我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下漢代丙吉的故事。
丙吉因研究律令,擔任魯國獄史,因功逐漸升遷后擔任廷尉右監(jiān)。因牽連罪案免職,回到州里做了從事。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蠱之禍發(fā)生,丙吉因為原來是廷尉右監(jiān)被征召到朝廷,漢武帝命他治理巫蠱于郡邸獄。當時漢宣帝劉詢出生幾個月,因為是皇曾孫,被衛(wèi)太子劉據(jù)事牽連關(guān)在獄中,丙吉看了很同情他,心知太子無事實證明有罪,特別同情曾孫無辜,挑選謹慎厚道的女囚徒,命令她護養(yǎng)劉詢,放在寬敞干燥的地方。丙吉處理巫蠱案件,連續(xù)多年不能結(jié)案。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往來長楊、五柞宮之間,望氣的人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武帝便派使者分別登記監(jiān)獄中關(guān)押的人,不分輕重一律都殺掉。內(nèi)謁者令郭穰夜晚到郡邸獄,丙吉閉門拒絕使者進入,說:"皇曾孫在,別的人無辜殺死都不可,何況皇上的親曾孫?"雙方相持到天明,郭穰不能進去,于是回去報告武帝,并彈劾丙吉。武帝也醒悟了,說:"這是天的保佑。"于是大赦天下。郡邸獄關(guān)押的人獨賴丙吉得生,而大赦之恩又遍及天下。劉詢重病,幾次幾乎死去,丙吉多次囑咐護養(yǎng)他的乳母好好用藥治療,照顧劉詢很有恩惠,用私人財物供給他的衣食。
劉賀即位后,因為行為不守法度被廢,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等大臣商議立國君的事未定。丙吉向霍光陳述說:"將軍侍奉孝武帝,受襁褓屬托,任天下重任,孝昭皇帝早崩無后人,海內(nèi)憂懼,想快點知道繼承的國君。發(fā)喪之日按天意擁立新君,但所立的不是理想的人,又以大義廢除了他,天下沒有人不心服的。當今國家宗廟群生之命在將軍一舉。我在眾庶中打聽,考察他們說的,同宗諸侯在位的,沒有誰在民間有聲譽的。而遺詔所養(yǎng)武帝的曾孫劉病已在掖庭外百姓家,我以前讓他寄居郡邸時,他年幼,現(xiàn)在十八九歲了,精通經(jīng)術(shù),有才能,辦事穩(wěn)重又有禮節(jié)。希望將軍仔細考察并用占卜參證,先讓他入宮侍奉太后,令天下人清楚地知道,然后再決定大策。"霍光聽后,便派宗正劉德與丙吉到掖庭迎接劉詢。劉詢即位后,賜丙吉爵關(guān)內(nèi)侯。丙吉為人極厚道,不夸耀自己。從劉詢即位以來,丙吉絕口不談以前對劉詢的恩德,所以朝廷沒有人能知道他的功勞。此處正應了《道德經(jīng)》里面所記載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因此,對于我們來講,做事不能只求為了博名、圖利,而是隨著真誠的意志去努力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不斷的在日常的生活中磨練自己,激勵自己。如此,必然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在我通讀《資治通鑒》后,深感老祖宗的文化博大精深,也對于歷史有了一個重新的了解,以前還局限于初、高中歷史課本上的四大發(fā)明、三國演義,但讀過資治通鑒才明白,要解讀真正的歷史,無疑是對有良知的人進行精神上的折磨。在《資治通鑒》那蠅頭小楷中,幾乎每一頁都有戰(zhàn)爭、都有權(quán)謀、都有殺戮,都有著底層民眾苦難的憤恨與掙扎。文學、藝術(shù)、和平、仁善,一切美好的東西,要么為亂世所毀滅,要么在暫時的平靜里茍延殘喘。文明是經(jīng)常性的屈服于野蠻之下。雖然,后世的人有幸看到僥幸得以保存下來的那一部分,歡呼雀躍,為文明譜寫贊歌,但是,很少有人翻開沉重的塵埃,去窺視真實的歷史。因為,真實往往意味著殘酷,意味著無奈,意味著決絕。我們習慣性的總樂于接受快樂和幸福。但是,歷史從不因我們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分毫。當我們豪邁地吟詠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時候,處在外夷劫掠下的百姓正在那個時代四處奔逃,流離失所,陳尸荒野。
最后,我想說,“修行主在修身,但修身源于修心”我們的事業(y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若每個人的文化和思想理念正確了,每個人都能生活在安定、和諧、有序社會環(huán)境下,每個人變得包容開放、并且具有不斷的改變、創(chuàng)造、更新的文化意識,每個人都能更好的掌握自我命運、發(fā)揮自身作用的時候,那么我堅信,這個國家一定會迎接美好的未來,這個頑強的民族將會迎來嶄新的騰飛!
資治通鑒讀后感
本冊記述的時間段為:漢獻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至晉武帝咸寧元年(公元275年),跨度69年。基本上就是三國的大部分歷史了,直至晉朝的開創(chuàng)。
一、怒不變?nèi)?,喜不失?jié)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魏國在曹操之后的繼承人是曹丕。當曹丕被立為太子時,他的母親卞夫人卻沒有因此有半點的驕傲。當時卞夫人左右的隨從向卞夫人祝賀說:“曹丕將軍被立為太子,天下人沒有不歡喜的,夫人應該把府中所藏財物都拿來賞賜大家。”
卞夫人卻說:“魏王只因為曹丕年長,所以立他為繼承人。我只應慶幸免去了教導無方的過失罷了。又有什么值得高興的要去賞賜別人!”
這話后來傳到曹操那里,曹操認可地說道:“怒不變?nèi)?,喜不失?jié),故為最難!”
二、氣度:誠長者陸遜
一次,孫權(quán)下命當時還只是定威校尉的陸遜去討伐山賊。陸遜有力征集了數(shù)萬精兵,將山賊掃除干凈。但會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孫權(quán)說:“陸遜隨意征發(fā)百姓,給所到之處帶來了愁苦和騷擾。”陸遜后來回到吳國都城,跟其他人言談時,卻稱贊淳于式是個好官吏。
孫權(quán)得知后問陸遜:“淳于式告發(fā)你,你卻推薦他,這是為什么?”
陸遜回答說:“淳于式本意是要百姓休養(yǎng)生息,所以告發(fā)我;如果我再詆毀他,以擾亂您的視聽,這種風氣不能長。”
孫權(quán)贊嘆地說道:“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
三、王昶誡子之書
一次,魏明帝昭命三公九卿每人推舉才德兼?zhèn)湔咭蝗?。司馬懿推薦的是兗州刺史王昶應選。
王昶是何等人?估計很多熟悉三國歷史的人也未必聽聞。《通鑒》說此人恭謹忠厚,他給侄子起名王默、王沉,給兒子起名王渾、王深。并且寫了專門的書信告誡他們:
“吾以四者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而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君子戒于闕黨也。讀后感夫能屈以為伸,讓以為得,弱以為強,鮮不遂矣。夫毀譽者,愛惡之原而禍福之機也??鬃釉唬?ldquo;吾之于人,誰毀誰譽”,以圣人之德猶此,況庸庸之徙而輕毀譽哉!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于身。若已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于彼,妄則無害于身,又何反報焉!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這封家書寫得情真意切,字字珠璣,實在難得,值得反復琢磨體會和學習。
四、臥龍指定傳承人之一:費祎
當諸葛亮身體為了蜀漢光復大業(yè)而透支得即將無法支撐時,有人來問他誰可以作為他的傳承人。諸葛亮說,蔣琬。那人又問:那蔣琬之后呢?諸葛亮說:費祎。那人再問:那費祎之后呢?這時諸葛亮則沉默不語。
大家或許會奇怪,似乎三國演義中我們慣性認為的諸葛亮接班人姜維卻沒在這里提到。那蔣琬和費祎又是怎樣的人?此處暫且說一下費祎。
當時蜀國正值征戰(zhàn)多事之秋,公務繁雜細碎,費祎擔任尚書令,見識過人,每審閱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過常人幾倍,并且過目不忘。經(jīng)常早晨和傍晚聽取大家意見,處理公事,中間接待賓客,飲食娛樂,還要下棋博弈,每次都使客人盡興而歸,而公事也不荒廢。等到董允接替費祎,想要效法費祎行為,十天之中,很多事情都被耽誤。董允嘆息說:“人的才能居然可以相差這么大,費祎不是我能趕得上啊!”于是整天聽取意見處理公務,還是沒有多余的空閑時間。
但費祎并非完人,他過于寬厚仁慈,從不懷疑別人,卻也因此惹來殺身之禍。在一次宴會上,正是由于費祎的毫無防范,居然被也在座的之前投降倒戈而來的郭偱給突然刺殺身亡,實在可惜。
資治通鑒讀后感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xiàn)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內(nèi)容,還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依據(jù)的。“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quán)獨攬的經(jīng)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xiàn),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說嗎?
“以史為鑒”并不因史書內(nèi)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說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鑒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于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鑒》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說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nèi)容,但這并無損于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于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后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里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并無損于“史鑒”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資治通鑒讀后感
幾年前華人大學生辯論比賽頗受人關(guān)注,而這些辯論選手們慷慨激昂,辯論有章有法,言辭美麗,頗讓人羨慕。但是感覺這種活動,形勢多于實際,雙方圍繞一個沒有實質(zhì)意義的問題,展開攻防,不在乎最終的結(jié)果,而是計算辯論過程中的表現(xiàn)。
最近在看資治通鑒的時候,發(fā)現(xiàn)早在戰(zhàn)國時代,便有人對這類辯論作了精辟的評論:
趙王的老弟趙勝當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孫龍在邏輯上的造詣甚為精湛,善于辯論。與孔穿辯論“奴隸有三個耳朵”,公孫龍反復探討,分析精微,令孔穿張口結(jié)舌,說不出話。鄒衍經(jīng)過趙國,趙勝邀其與公孫龍辯論,鄒衍說:
辯論的意義,在于使類別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亂。提出原則,顯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了然,免得迷失。勝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逐漸。失敗的一方,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在這種情形下,才可以辯論。假如只靠名詞定義之類詞匯的堆積和美麗抽象的理論,來灼灼逼人,引用靈巧的譬喻轉(zhuǎn)移方向,引導人們墜入他所預設的五花陣里,最后忘了主題。這對正規(guī)的思考力的訓練,有嚴重的傷害。有些人一旦發(fā)言,言辭鋒利,糾纏一團,一直糾纏到大家都不說話了,他才最后閉上嘴巴。這種爭論,已造成困擾,我不愿參加。
短短的一段話,指明了辯論不僅僅是一種技法的表現(xiàn),更多的是人自身的積累的思想認識的表現(xiàn),通過辯論,讓每個人的思想、知識都有相應的增長,而不僅僅是圍繞一個虛擬的問題斗嘴皮子。
資治通鑒讀后感
《資治通鑒》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巨著。至今為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歷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jīng)驗總結(jié)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鑒。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借故說今將歷史事件作為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例如楚漢之爭,作為象棋的起源,從而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zhàn)略倚策。劉邦項羽的斗智斗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通鑒》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為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yōu)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鑒》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zhàn),項羽戰(zhàn)敗之后并未輕言放棄,反而鎮(zhèn)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鑒》中經(jīng)常見到。在楚軍節(jié)節(jié)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后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jié)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jù),漢武帝嫡長子,衛(wèi)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衛(wèi)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jù)地位穩(wěn)定,后因衛(wèi)家衰敗后繼乏人,曾經(jīng)顯赫的衛(wèi)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溫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衛(wèi)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沖突,劉據(jù)作為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后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后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禍敗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相關(guān)文章:
6.資治通鑒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