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2000字
推薦文章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后感范文2000字
第一次接觸《文化苦旅》是在同學(xué)的課桌上,翻了前言,感覺很有趣。最開始買的精裝版,后來又買了一本簡裝的。
那時還是高中,但《文化苦旅》我斷斷續(xù)續(xù)看了接近兩年,學(xué)業(yè)的繁忙,諸事的不順,讓我對人生有一張慢慢頹廢的感覺。
但與此同時我也沒有放棄閱讀《文化苦旅》,在閱讀途中漸從中感受到與現(xiàn)在世界所不同的東西。
一種學(xué)者對文化的誠懇,一種前人對文化的赤誠,一種從不放棄對自己內(nèi)心所渴求的力量。反映到現(xiàn)實世界,其實也是一種精神力量。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xué)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nèi)外講學(xué)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
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xiàn)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
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杭州,這座鐘靈毓秀的城市,在普通人眼里無非是西湖美景、三潭映月、斷橋殘雪,以及靈隱的幽靜,雷峰塔與白娘子的傳說。
因為看了這篇文章,我還專程到杭州西湖邊走了一走。
走在蘇堤上,慢慢的回味這著杭州西湖的發(fā)展歷程,無處不籠罩著文化熏染的氣息。
在余秋雨先生的《杭州宣言》中并沒有重復(fù)常人的思維,而是冷靜思考,用一種看似水利專家的眼光,靜靜的述說杭州西湖建設(shè)的歷史脈絡(luò)。
在文章里,大詩人白居易、蘇東坡變成了水利專家,利用當時有限的政治權(quán)利維護著西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西湖為杭州的人文歷史創(chuàng)造著基礎(chǔ)條件。
他們是博學(xué)多才的大家,也是有文化有信仰的旅客。
他們在西湖建設(shè),亦留下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絕唱。
它讓我看到一種同席慕蓉所說的那樣“中國人向來是一種堅韌的生物,他們在最深的泥土里翻滾,他們用自己的骨血和肉體來換回一個新中國”。
在這些大愛中,我逐漸的感覺到了我身上所擁抱的小愛的不足之處。
它讓我反思、讓我羞愧,讓我看到這個世界還有不同的一面,還有更加不同的一面。
這都是閱讀所帶來的一段歷史它反映的不僅僅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狀況,更多的可能是一種社會之間人與人的相處一種人性和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這才是歷史發(fā)生的意義,我們挖掘歷史的意義。
當然,從文化苦旅中我們也能更多的了解它的作者余秋雨先生,從中國人教版的科教書中,我們所理解的余秋雨先生是一位名聲大噪的散文家。
他最令人熟知《都江堰》讓人感覺到的是對老祖宗的敬畏和感恩,對美好事物的留戀和贊頌。
都江堰是這樣講的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jié)節(jié)延伸,延伸的距離并不比長城短。
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
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xiāng)間母親,只知貢獻。
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它,就是都江堰。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余秋雨先生對文化的熱枕,一位文人對文化的溫柔,這其實也是他對文化苦旅的態(tài)度。
而《文化苦旅》它打破了傳統(tǒng)散文的束縛,創(chuàng)造了一種以“文化大散文”的新的寫作潮流。
閱讀《文化苦旅》,拋卻閱讀本身能帶給你的平靜與積累之外,他在書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以及背后的思考更是必讀的理由。
直到現(xiàn)在還記得文化苦旅的一些片段,回味時也常常濕潤了眼眶。那種熱愛將會傳遞給你,讓你思考,感慨,重新喚起對文化的贊嘆。
它會讓你從內(nèi)心里驕傲于五千年歷史的深邃,也會感慨時代的終結(jié)。
而文化苦旅的苦并不是淺意上風(fēng)餐露宿之苦,它真正苦在看到文明的衰敗而無力拯救,內(nèi)心所承受的巨大悲痛。
這場旅途不僅是余秋雨的科考之旅,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中華文明的再一次追溯之旅,各處腹地歷盡之后,方才展現(xiàn)給我們一個由遠及近的中華文明之旅。
我們?nèi)菀妆贿@本書的厚重震撼,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旅行的過程中,正是感受文化的最好契機。
余秋雨先生在旅途中,體味各地文化,將各地文化糅合在文字中,為我們帶來一場別致的文化盛宴,讓我們由衷產(chǎn)生一種對文化的敬畏和信仰。
《文化苦旅》的靈魂在于一個“苦”字。
這個苦不是旅途中收到的苦累,而是指“中國文化歷史”像一個苦命的老者,經(jīng)歷風(fēng)雨,苦行至今。
中國文化體現(xiàn)一種“苦澀”的承載,一種艱苦的傳承。這種苦最能激發(fā)每個國人深愛中國文化,敬愛中國文化,宣揚中國文化的責(zé)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是滋養(yǎng)一個民族靈魂的源泉,文化始終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質(zhì)的紐帶。
中國文化經(jīng)歷千年時間的洗禮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滅亡。
我們惋惜的同時,余秋雨先生通過此書告知文化的滄桑和喚醒傳統(tǒng)文化重建苦難意識。
余秋雨先生在最末文曾說“可能會有那么一天,可我等不到了”。和他散文集中“我等不到了”感觸是一樣的。
但彼時,我為了更加深刻了解文化苦旅以及余秋雨先生而在網(wǎng)上查詢了一些資料。
有些言論,對余秋雨先生確實很不公平。否認了余秋雨先生的人品,以及對文化苦旅書中那些華麗的藻?的批判。
我在想,人一定是要遵循自己最內(nèi)心的最真實的想法。在沒有這些對余秋雨先生不利的言論中,我從文化苦旅中感受到的是一種文化的厚重感和余秋雨先生對文化的熱忱。
我相信一個能寫出如此文章的人也一定不是一位心胸狹窄,只愛賣弄才華的人。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總而言之,余秋雨先生的才華值得敬佩,《文化苦旅》也絕對值得一閱。(南村)
文化苦旅讀后感范文2000字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后的回味,一種焦慮后的會心,一種冥思后的放松,一種蒼老后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致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蕪,黃河文明的盛衰,清麗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風(fēng)情萬種的古城風(fēng)貌與歷史淵流,余秋雨先生在心靈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學(xué)者精準獨特的視角,憑借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再現(xiàn)了匿藏于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fēng)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壯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fēng)景名勝之中,蘊藏的歷史與內(nèi)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嘆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才會領(lǐng)悟真正的人生哲理。”余秋雨對于文化的經(jīng)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后博發(fā)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于文化天堂。他曾說他常佇立,于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歷史,針砭時弊;他敢于發(fā)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于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里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說會道。正是對于不被大眾看到的內(nèi)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于社會形態(tài)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xiàn),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蛟S,我還未完全領(lǐng)悟作者的深意?;蛟S,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nèi)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范文2000字
書中作者所有的情感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但在所有情感中,我感受到了寂寞。文章本身是不會騙人的。《莫高窟》里,莫高窟從繁盛又漸漸被人遺忘。“整個畫面出現(xiàn)了揚眉吐氣般的快樂,只能是唐朝。”到“明清時期的莫高窟,已經(jīng)沒有太多東西可以記住。”是文化的輝煌與寂寞。那些不懂得珍惜文化的人終究會遭人唾棄和遺忘,但文化卻在寂寞中消失,只剩殘骸,沒人聽到作者對文化的嘆惋。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名句也不再出現(xiàn),陽關(guān)的詩人們是寂寞的,當年文化的巔峰變成了眼前的荒涼。西出陽關(guān)的詩人越來越少,而陽關(guān)終成廢墟。作者這樣不忍心地讓陽關(guān)繼續(xù)寂寞下去?!逗贾菪浴罚拙右缀吞K軾被貶,人們毫不知曉大詩人的存在,在寂寞里,他們筑成了今日依舊繁華的蘇堤與白堤。
《黃州突圍》,名人慘遭的待遇。蘇東坡的優(yōu)異讓人妒忌而疏遠,不說舒亶,李定,王珪,李宜之這樣心胸狹隘的人,竟讓昔日摯友沈括離他而去。蘇東坡曾經(jīng)的半生為朋友而活,而朋友在他最失意的時候,離開了他不能不說,東坡后來的輝煌成就始于黃州,誕生于寂寞。
跳出文章本身來說,在歷史中許多人在他成就輝煌的時刻,也無法逃離寂寞。一個人如果要得到什么,那么他必定要付出些什么。我在《文化苦旅》里,體會到了一絲無奈,寂寞的旅途而讓余秋雨嘗到了真正的文化,真正的“苦”。不知作者是否懷揣著這樣的心情去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但我的內(nèi)心接收到了這份寂寞。
也許下一次讀《文化苦旅》會收到不一樣的心情,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觀點。但這就是在書中探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