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讀后感高中生范文5篇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高中生范文5篇
《西方哲學史》你們了解過了嗎?那么你們寫過關于它的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西方哲學史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
這次讀書會活動,我選了略顯生澀得羅素的《西方哲學史》。
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時間顯得很有限。讀得不多,可能真正關鍵的理論也尚未讀到,但是在看序言部分時,便已有了些許模糊的感受。它讓我有想把這次漫長的閱讀堅持下去的想法。
哲學于現(xiàn)在的我,還有太多的東西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問題甚至是沒有具體的答案的,它也并不是要讓人信服于某個唯一的答案的。在緒論中有這樣一段話:
或者說,哪怕宇宙是堅定不移地趨向于死亡,它也還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嗎?究竟有沒有智慧這樣一種東西,還是看來仿佛是智慧的東西,僅僅是極精煉的愚蠢呢?對于這些問題,在實驗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學都曾宣稱能夠做出極其確切的答案,但正是他們的這種確切性才使近代人滿腹狐疑地去觀察他們。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如果不是對于它們的解答的話,——就是哲學的業(yè)務了。
作者所提出的疑問,也正是我的疑問所在,或者說是我們的疑問所在。
我們現(xiàn)在所能認識到的一切,對于全部的世界,未知的、久遠的、廣闊無邊的甚至是我們不能定義的世界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所確定的對,為什么是對的,我們所公認的錯,難道真的如我們心想的那般,一無是處?現(xiàn)代社會所公認的標準,人們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使社會能夠比較穩(wěn)定地運轉(zhuǎn)起來,然而我們從何可知這一切的規(guī)則就是完全沒有BUG的呢?規(guī)則只因為大家的公認,就可以被認為是對的么?誰能肯定現(xiàn)在的規(guī)則會使人類社會持續(xù)發(fā)展下去,而不是積重難返呢?我們眼中的和已知的社會最高形態(tài),就一定如同前人的書中描繪的那般美好么,新的問題會不會出現(xiàn),而達到巔峰之后的社會又會不會逐漸走向衰亡?
有時候我不太敢去想心里的疑問,因為有很多東西我還想不明白,困惑和懷疑在得不到正確導向的時候,往往會有不理想的結果出現(xiàn),倒不如暫存心底,日后再來尋求答案。
我并不認為我能通過這本書找到最終的答案,作者也一定不是這么希望的。但從一定程度上,它能讓我清楚一些過去不清楚的事物的由來和發(fā)展,我們的世界是怎樣到今天這個地步的。
同時我又覺著,有些事,即便它確實是一個問題,也沒人能給出今天的我們?yōu)槭裁匆匾u著某種規(guī)則來完成這件事的原因,我們還是要把這些事繼續(xù)做下去。
比如宇宙堅定不移地走向死亡。如果說宇宙是一個生命體的集合,它也會有衰老的一天,那么說宇宙會有死亡也是合理的。但是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就應放棄對宇宙的追求么?可能到頭來,在某些意義上,追求探索一個最終會毀滅的事物是沒有意義的,但至少在眼下,我們憑借著我們這一點點精煉的愚蠢去探求宇宙,并沒有什么不好??赡苁侨祟惖暮闷嫘淖屛覀儫o法一直等待到宇宙和我們自然相遇的那一天,所以在那天來臨之前,即使是一直在大門外徘徊,人類還是會樂此不疲。
不能因為哲學而放棄一些已有的希望和基本的認知,盡管它們看起來都是那么令人懷疑。這樣淺薄的想法,有著對未知的、難懂的世界的恐懼。我也沒有信心能完全理解哲學,同時我也畏懼于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陷入迷茫和虛無,因為別人并沒有這份迷茫和虛無。人們摒棄了對本源的困惑,而專注與日常的生活;哲人們撥得云開見月明,活得自然而明白。而思考著本源,又無法成為哲人的人,既不能專注地生活,也不能活得明白而自在。
雖然這本書還沒有讀多少,卻有這么多想要說的事,即使有那么點廢話連篇。希望,能夠找到一點點的答案,雖然是憑我那極不精煉的愚蠢。(宋俊豪)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里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后,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可以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為是編制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里面所說的內(nèi)容總是特別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但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文明開始,一直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因此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于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huán)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huán)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對于現(xiàn)在中國的種種現(xiàn)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了解后對于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huán)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lián)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fā)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果。社會環(huán)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chǎn)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可以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只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
哲學著作大多沉悶難懂,暑假隨意翻開的《西方哲學史》卻仿佛有一股魔力,把我?guī)нM了哲學的世界,這里沒有冰涼的說理論述,反而充滿了哲學家們對美好的向往,上善若水,形而上的追求令人神往,暢游中,我寫下了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西方哲學史》一書是英國哲學家羅素引以為豪的一部作品,憑借它羅素獲得了 1950 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我很好奇一本純哲學著作如何能獲得文學獎?懷著疑問我開始對這本著作的探索。從古希臘的神廟,到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從法國大革命到十九世紀的思潮,涵蓋內(nèi)容驚人,而作者洋洋灑灑幾十萬字,簡潔詼諧,引人入勝。
遺憾的是我你并沒有很快找到答案,由此,我開始了第二遍的品讀。整本書中有很多哲人的思考,其中的幾位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在古希臘,蘇格拉底的博聞強識自不必多說,博學者未必智慧,但博學而慎思的蘇格拉底稱得上智者。有一次和朋友去做客,朋友到了人家后發(fā)現(xiàn)蘇格拉底沒有跟來,著急的回去找卻發(fā)現(xiàn)原來蘇格拉底在想一個問題,竟不知不覺忘了走路,呆立雪中一動不動,朋友很是震撼,連忙帶他回去取暖。我也為這個老者深深震撼,而更讓人震驚的是他對真理和正義的堅持,在后來面臨死亡的審判時,他選擇了真理,他倒下了,而一代代渴求真理的哲人們繼承了他的勇敢和抗爭精神。他的弟子柏拉圖最為人們熟知,我們記得他烏托邦的向往,記得他和老師折麥穗的愛情釋疑,記得他的博愛的心懷。在我們向往著柏拉圖式的愛的時候,哲學似乎有了它浪漫和溫柔的一面,多么神奇!向后翻著書,時間在指尖流逝,下一個時代的天才如一顆最亮的星星躍然出現(xiàn)在哲學的天空 — 亞里士多德,他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繼承并發(fā)展了前人的成就,他的成就如此之大,以至于千年之間無人匹敵,然而這卻也成就了他最大的錯誤。這是權威之于人們的危害,因為無人反駁,反駁者必不得好下場,于是文藝復興前的歐洲顯得停滯不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中,正義不包括平等,在追求善良的時候,非理性的感情也被看作是魯莽而不應該的,青年因此變得保守而缺乏愛和浪漫的情懷。
在亞里士多德之后的世界,歐洲哲學的發(fā)展和其宗教的發(fā)展密不可分,猶太教的出現(xiàn),以及后來直至現(xiàn)在歐洲的主流宗教 —— 的開端,都給這種哲學染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宗教和教皇的權利因此擴大,也開始了國家和教皇的權利爭奪。“德國是教皇的奶牛”當時情形是一個典型的表現(xiàn)。但古老宗教對人類的發(fā)展顯現(xiàn)出一些阻礙,路德的宗教改革應運而生,這期間總的來說即是教皇的沒落,國家權利的強化。下一個出現(xiàn)在哲學史上的是意大利的哲學家們,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佛羅倫薩,富商、貴族和平民的斗爭,造成了一個比較自由的氛圍,藝術家和哲學家得以呼吸自由之空氣,而少擔心權威的壓迫。后來的美蒂奇家族和崇尚人文的宗教的幫助,使這場少數(shù)藝術家和哲學家的運動得以成氣候。這些新生代的學者崇尚科學和人文,勇敢的挑戰(zhàn)亞里士多德的權威,科學上,很多的成就竟然都來自對亞里士多德的反抗,這種對科學的態(tài)度沒有隨著文藝復興結束而消失,反而成為了后來世界進步的巨大動力。文藝復興學者的人文和仁愛似乎和亞里士多德前的古希臘遙相呼應,社會中一股青春力量蓄勢待發(fā)!
這是屬于科學和人文的時代,人類開始認識到個體存在的意義,古已有之的關于國家和個人的關系開始被一些激進的哲學家討論,孟德斯鳩的分權制衡至今占據(jù)政壇主角,盧梭和伏爾泰的論戰(zhàn)愈演愈烈,啟蒙運動萌芽,從此,世界開始向另一個方向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向騰飛。有太多故事要說,這個時期是那么富有色彩,哲學家們的論戰(zhàn)此起彼伏,絕不比后來牛頓愛因斯坦的世紀爭論遜色。笛卡爾是這個時期的先行者, “ 我知故我在 ” 尤在耳畔回響,懷疑一切,否定一切,不破不立,這種精神驚天動地,笛卡爾另起爐灶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哲學體系,這是繼亞里士多德后一個新哲學體系,笛卡爾有科學的嚴謹求實,兼具人文情懷,文筆平易近人,他奠定了一個新哲學時代的基調(diào)。萊布尼茲是笛卡爾的繼承者,微積分的發(fā)現(xiàn)讓他名揚數(shù)學課本;斯賓諾莎尤其給了我更深的印象,他才華橫溢,品德高尚。簡單的一生中,斯賓諾莎這種高尚的道德讓他更加與眾不同。
經(jīng)驗主義和浪漫主義是下一段優(yōu)美旋律的演奏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鄧小平的實證思想是我對經(jīng)驗主義的第一次接觸,而大洋彼岸的學者亦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洛克、貝克萊和休謨的實證精神對近代西方各國的憲法都很有影響。一切以事實說話,制定出一套實用的體系。理性之眼幫助人們看到了更遠的世界的美好,于是世界欣欣向榮。盧梭的出現(xiàn),掀開了浪漫主義運動的大幕,對個人力量的相信,對英雄的崇拜和叛逆精神的滋養(yǎng),開啟了一個充滿激情和戰(zhàn)斗的哲學課堂,盧梭、拜倫盡情揮灑,世界仿佛被英雄的精神感召。浪漫與輕浮卻無法分離,浪漫者總是崇尚意志而輕視知識,權力意志是他們的極端向往。理性和激情的爭斗從未停止,人們在爭論中成長,哲學也是,世界飛馳不停,哲學家輪番登場,功利主義著邊沁,共產(chǎn)主義的馬克思,依次出現(xiàn)在了這個舞臺上,他們已經(jīng)被歷史永遠銘記,歷史的大車踏著時間的洪流,浩浩蕩蕩亦從容不迫地行進,人類的未來無限美好亦荊棘滿地!
合上書,腦海中各種思想宛如極光在空中穿梭,一幕幕精彩紛呈,而我也陷入沉思,或者說是更多的矛盾和迷惑。何為正義?何為公平?何為自由?歷史給出了問題卻沒有明確答案??v觀這段磅礴的歷史,人們從無政府的個體到契約國家,個人與國家的微妙關系,不偏不倚,只有在放任和約束達到一個很好的比例時,自由得以發(fā)揮其力量,亂世之間藝術百花齊放,思想充滿活力。民國時的中國,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乃至啟蒙運動,無不在一次次地驗證著,而一個更加寬容的世界,將使文化和藝術盡顯魅力。思想者推開未來之門!
我似乎找到了剛開始的問題的答案,貫穿全書的自由的氣息,愛的精神感動人們。我們祈望和平,向往正義,我們愛著自由,卻也常常心懷疑惑,我們躊躇著卻不怕挑戰(zhàn),因為我們知道她終將到來!愛你所做的,做你所愛的,勇者不懼。生活色彩繽紛,旅行的人,收拾起行裝,夢在遠方,路在腳下!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
但凡想到哲學,總是出現(xiàn)安靜沉穩(wěn)的哲學家,通篇長論的哲學文獻,還有千轉(zhuǎn)百彎的哲學思維。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哲學是高深莫測難以觸及的,可是正因為它的深,我們更需要去領略在不同于我們常讀的校園小說之外的另一種境界,一種哲人的俯瞰這個世界的視野。
記不住的概念,選不全的多重選擇題,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釋什么什么的正確性。事實上,這個學習的結果,只是讓我們記住幾個概念、條條綱綱的八股特點區(qū)別,實在無助于我們哲學氣質(zhì)的培養(yǎng),閱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用一顆安靜的心去閱讀,更有利于我們哲學思維的形成。
要了解哲學,首先要了解哲學這個詞的含義,哲學是什么?羅素給了一個既模糊又明晰的定義。哲學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羅素接著給出了科學的概念,科學是指一切確切的知識(我們知道科學的一個特點是可重復性),而神學則是超乎確切知識外的教條。羅素在“確切的”、“教條”這幾個字下面都打了著重號。而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塊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塊無人之域就是哲學。個人認為:羅素這個分法和中國象棋盤很象,科學是漢界,神學是楚河,而哲學則是中間的鴻溝。我因此也想到,中國的陰陽太極圖才是羅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魚是科學,黑魚是神學,而白魚和黑魚似連非連的那部分擠撞區(qū)就是哲學。白魚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學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學”,黑魚的眼睛是白的,則表示神學也許有一定成分的“科學”, 這個比喻解釋羅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當,但個人認為,這有助于摒棄非此即彼的中國式思維。
羅素接著說,哲學象科學一樣訴諸于理性而不是訴諸于權威,不管是傳統(tǒng)的權威還啟示的權威。這里傳統(tǒng)的權威是指國家機器的強力,啟示的權威則是指神學中的教條,上帝旨意之類。既然哲學和科學一樣理性,那哲學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羅素認為,科學回答不了思辨的心靈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而神學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經(jīng)不象過去幾個世紀那樣令人信服。羅素舉了好多思辨的心靈所感興趣的問題,個人認為遠不如這三個直觀:“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當然羅素的問題層次較高。象這三個問題在實驗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如同上面所說,神學家的答案已經(jīng)失去光輝。而哲學恰好來鉆研這類業(yè)務。 再回到羅素這篇緒論的開頭,來談談哲學的特征。羅素說,“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與倫理,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就科學這個詞最廣泛的意義而言。至于這兩種因素在哲學家的體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則各個哲學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這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同時存在,這是一個問題,但也確實如此。心靈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揮,只有你的心靈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還是一個回避不了的烙印問題。
總而言之,讀羅素,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一次心靈的洗滌,也是對自我的升華,哲學,是智慧的代名,讀過<西方哲學史>,讓我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
前段時間,通讀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此書名為哲學,但西方所謂哲學乃為科學之科學,統(tǒng)率一切之思想,因此將此書視為歐洲文明發(fā)展簡史亦不為過。通讀猶如囫圇吞棗,卻也得出了些心得,現(xiàn)依據(jù)閱讀時的隨手旁批成文,不求全面,但求脈絡清晰而以。本文相當枯燥,請選擇性閱讀。
按照歐洲歷史學派對古代社會的劃分觀點,將近代之前的歷史分為上古、中古,兩者分界線是公元476年歐洲奴隸制社會的滅亡(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中古與近代的分界是十四、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光輝照耀整個歐洲。也就是說分成這么幾個階段:史前——公元476年是上古時期,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左右是中古時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中世紀,1500年之后又劃分為近代、現(xiàn)代等。
對照中國歷史年表,發(fā)現(xiàn)東、西兩個當時幾乎決裂的、獨立發(fā)展的文明之間竟有如此巧合。(此處所說的西方文明,指的是正統(tǒng)歐洲文明及其派生。)
公元420年,晉朝滅亡,至此中國文化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結束。
公元十四世紀,明王朝建立,中國在經(jīng)過短暫的元代統(tǒng)治之后,傳統(tǒng)學術界遭到毀滅性打擊,繼而進入中國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上古時期,中國和歐洲的文明猶如人之青春期,均呈高速發(fā)展狀態(tài)。
中國傳統(tǒng)漢文化思想體系得到建立和確認,形成了以儒、道、墨、法為主,尤其以儒家為正統(tǒng)的思想體系,此種體系綿延至今,之后數(shù)千年,中國再沒建立新的完整思想體系,只是對先秦思想體系得承襲、融和、分支和發(fā)展。史學上的極端觀點認為,秦以后中國就再也沒有思想家了,而晉以后連真正的知識分子都很難找到了。
西方社會將古希臘稱為經(jīng)典時代。那時期建立起來的哲學、科學體系被稱為經(jīng)典哲學、經(jīng)典數(shù)學等。丟番圖創(chuàng)建了代數(shù)學,歐幾里德著有《幾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窮舉和趨近概念是微積分的原始思想。經(jīng)典哲學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結束了“前蘇格拉底”時代哲學家單一以自然為研究對象的哲學體系,從此,哲學將人本身作為研究對象,并由此開始了倫理學、政治學、法學等重要社會學科的研究。
對比之下,雖然在時間劃分上有很大巧合,但順序的顛倒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近現(xiàn)代的世界格局。
中世紀的歐洲,會建立的嚴格制度和與之配套的殘酷刑罰,教皇與歐洲各國皇室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擁有無上權威。首先,教會把持著教育和受教育的權利;其次,所有違背圣經(jīng)教義,或者說違背當時教會所解讀的教義的人們都被列為異端、邪教。因此當時的思想界死氣沉沉,文明發(fā)展停滯。
而彼時的中國,在經(jīng)過南北朝二百多年的短暫分裂后,隋大一統(tǒng)中國。唐朝財富得到迅速積累,初唐時期政治相對穩(wěn)定,文學藝術盛況空前,詩歌繪畫成就最為璀璨奪目。宋時期,盡管邊境戰(zhàn)爭不斷,軍事實力不濟,但當時中國的文學藝術繼初唐之后達到第二個高峰,自然科學飛速發(fā)展(夢溪筆談開東方自然科學正統(tǒng)之始),財政收入巨大(數(shù)倍于明清),工商業(yè)迅速發(fā)展,工商業(yè)稅收普遍超過稅收總額的一半,政治上也較為清明,沒有漢朝的外戚專權,也沒有明朝的宦官攝政,沒有突出的社會矛盾,生活富足,應該說彼時的中國正處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前夜。直到蒙古人的鐵騎徹底打破漢文明,中國進入政治、經(jīng)濟、文化最為黑暗的時期。
再說歐洲,十三、四世紀,起源于中東國家的黑死病席卷歐洲,無法統(tǒng)計,較為普遍的說法是歐洲失去了至少一半的人口。歷史再次產(chǎn)生交集,當時蒙古人的正在統(tǒng)治中國,而很多歐洲人認為,黑死病是由蒙古人帶去的??擅晒湃私o中國帶來的是長達數(shù)世紀的黑暗,給歐洲帶去的黑死病卻間接導致了文藝復興。因為在這場慘絕人寰的瘟疫中,傳統(tǒng)教會統(tǒng)治力量被極大削弱,歐洲政治經(jīng)濟格局被徹底打破,百廢待興之際重新建立秩序的機會放在歐洲人面前。(由此看出,那時的蒙古鐵騎,就是來搗亂的么,全世界都亂套了。)
當文藝復興之光傳遍整個歐洲的時候,中國進入明王朝。明早期,經(jīng)濟上國庫極端空虛,民不聊生,政治上君主集權極端化。洪武時期,生性多疑的朱元璋親手制造了大面積的白色恐怖,錦衣衛(wèi)的建立和文字獄的興起,與其說是朱元璋在為子孫后代清君側(cè),不如說是對新王朝的致命打擊。靖難之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明王朝得到短暫復興,鄭和下西洋開始了龐大王朝遠征的第一步。然而,復興是短暫的,隨后的仁、宣兩朝,雖然國力得到加強,卻開始了最為恐怖的宦官攝政。之后的明朝,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比大臣還要“聲名顯赫”的宦官,王振、汪直、劉錦、馮保、魏忠賢等等。皇帝們大多數(shù)沉湎于聲色犬馬,煉丹方術,還有個別的喜歡做小生意,干木匠活兒(搞收藏的都知道明朝家具很牛逼),總之自從叛逆青年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以后,后面的皇帝們更是放心把權利交給大臣、宦官,自己玩兒去了。明朝的自然科學其實也得到了發(fā)展,但多限于科學技術范圍,沒能帶來廣泛影響,建立體系。
而歐洲,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尚處次要。主要的是建立了完整的近代自然科學體系,從此,歐洲進入理性社會。以那時期歐洲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人物為例,說說當時歐洲的文化特點。此人名叫萊布尼茲,羅素在其著作《西方哲學史》中稱此人是“千古絕倫的大智者”。他涉獵之廣之深極為罕見,首先,他是阿爾特多夫大學的法學博士,并受聘為該校的法學教授;其次,在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同年,他發(fā)表了數(shù)學論文,從此現(xiàn)代科學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數(shù)學分支誕生,這就是數(shù)理邏輯學,它不僅僅是數(shù)學的,同時也是哲學的,是自然科學和哲學的共同產(chǎn)物和紐帶,雖然這是一個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非常陌生的名詞,但它使用數(shù)學的形式語言去論證邏輯問題的方法,創(chuàng)造出一種通用的科學語言,而此種方法,是現(xiàn)代計算機科學的基礎理論,沒有數(shù)理邏輯,就沒有現(xiàn)代計算機技術;第三,萊布尼茲始創(chuàng)描述運動與變化的“無窮小算法”,現(xiàn)代對其的通用稱呼就是“微積分”,微積分是一切現(xiàn)代自然科學技術的基礎工具,并成為全世界所有理工科本科生的第一課。此外,他涉足的學科領域(發(fā)表過重要著作的)還有,物理學(能量守恒思想雛形、光學折射定律)、材料力學(描述纖維張力和伸長比例的萊布尼茲理論)、生物學(單子論)、地質(zhì)學(《原始地球》)、化學(《磷發(fā)現(xiàn)史》)、心理學(身心平行論)、語言學(公認的世界語先驅(qū))等等。當時歐洲最重要的四大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法國科學院、羅馬科學數(shù)學院、柏林科學院都以他作為學術研究的核心成員。
為了便于理解中西文明差異,可以用現(xiàn)代社會學概念加以描述。歐洲文明是經(jīng)驗派的,善于以定量分析為方法,依靠微觀的累積得出普遍的結論,尤其是文藝復興以來,理性成為歐洲文明追求的目標。中國文明是批判學派的,善于以定性分析為方法,以意識形帶、社會結構、家庭倫理、人際關系為主要分析對象,從宏觀的觀察得到宏觀的結論,缺少健全的科學理論體系,使中國的文明中缺少了數(shù)量概念,缺少了唯一標準,從根上說,就是善于變通的。
歐洲文明的脈絡,哲學和自然科學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哲學家們從來都試圖用數(shù)學方法證明哲學、神學命題,最著名的就是牛頓晚年花大量時間用數(shù)學方法證明上帝是存在的,事實上很多人都做過類似證明。中國文明從一開始就偏重于描述性,經(jīng)典學派著作基于的是作者大量的觀察和個人感受,成文都是充滿文學意味的感性描述,對此類文獻的解讀非常容易產(chǎn)生偏差,造成因為時空變換而來的不同意義賦予,因為這種語言不像科學符號那樣具有普遍適用性,而從創(chuàng)造的時候就具有極大隨意性。歐洲文明的符號統(tǒng)一性和中國文明的隨意性,涵蓋范圍及其廣泛,甚至可以上溯到兩種文明的文字起源:以拉丁文為代表的字母文字體系和以漢字為代表的象形文字體系。
所以,中國從一開始就疏于建立自然科學理論體系,雖然后世科學技術同樣擁有偉大成果,比如四大發(fā)明,以及巧奪天工的手工藝等。但是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根本就是兩個層面的概念。科學理論解決的是如何認識世界,而科學技術解決的是如何改變世界,一個是世界觀,一個是方法論,邏輯上是順承關系。按照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的普遍觀點,西方文明以科學理論為世界觀,產(chǎn)生相應方法論是順其自然,而中國并沒有整套科學理論作為世界觀,因此產(chǎn)生的科學技術,并沒有為主流思想界所重視,認為那都是些奇技淫巧罷了。是否擁有科學理論體系,也是造成中、西文明重大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代中國,初接觸世界便提出“師夷長技”的口號,當然必須遵守“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基本原則。以中國人的傳統(tǒng)世界觀,是無法按照西方的方法論行事的,因此科學技術就只是科學技術,人們可以用它修建房屋、鋪設鐵路、制造武器等等,卻無法用它解決傳統(tǒng)世界觀提出的問題。沒聽說有我國人拿微積分計算玉皇大帝存在不存在的吧,當然這個命題荒誕與否不在討論范圍內(nèi),只是以此為例來說明我國人并沒有拿“改變世界的工具”去解決“認識世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當代中國,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chǎn)力,可惜仍然僅限于方法論層面。當代科學技術研究,承襲的是西方科學理論體系,沿用的是歐洲方法,人們將數(shù)學作為實現(xiàn)科學技術的工具進行學習,而從未將其視作關于所有問題的普遍方法,這其中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雖然不影響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也不影響中國文化的自成體系,更不能作為衡量兩種文化孰優(yōu)孰劣的標準,卻的確是產(chǎn)生中西方文化鴻溝的最主要原因。
相關文章:
3.西方哲學史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