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紀錄片觀后感
圓明園紀錄片觀后感范文
如果說,當年法國文豪雨果公然對抗自己的國家,用文字記錄下強盜們的斑斑劣跡是一種文人的良知和勇氣的話,如今在這歌舞升平的時代中,耗去五年的時間來完成這樣一部居安思危、波瀾壯闊的盛世危言《圓明園》,則是一種職責和一種眼光,深表敬意!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圓明園紀錄片,供大家參考。
關(guān)于圓明園紀錄片觀后感1
相信所有人看過《圓明園》之后都會有一種無法訴說的震驚感,悲痛感。同樣,震撼、哀痛也充斥著我的大腦和心臟,縈繞心頭久久不散。
以前,我聽說了很多有關(guān)圓明園的故事,有多少建筑師贊嘆它的奢華、雄偉,有多少畫家欣賞它鬼斧神工的園林藝術(shù)所造就的意境,又有多少詩詞文人不惜筆墨抒寫它所表達的神韻一切都那么讓我神往,我使勁兒的在頭腦中構(gòu)想,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難道真的是人間天堂?
耳聽不如一見,確實,在我對圓明園有過見識之后,圓明園帶給我視覺上的沖擊,讓我震驚!當英法聯(lián)軍占領(lǐng)圓明園的時候,在影片中一個英國__這樣評價過他眼前的所見:法國所有的城堡和宮殿,加起來也抵不上一個圓明園。園中到處都是宮殿,其中充滿著古玩、書籍、綾羅綢緞和各種珍寶,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場景,是一種幻境;就是狂想也想象不出我們眼前確實存在的現(xiàn)實,務必有一位詩人、畫家、鑒賞家、歷史學家和中國學者集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釋和形容。
就是這樣一座幻境般的曠世園林,英法聯(lián)軍為了要留下他們勝利的證據(jù),用了三天三夜的時光將圓明園這個占地5000多畝的園林付之一炬。在洗劫中,士兵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許多馬嘎爾尼爵士贈給中國皇帝的禮品的秘密倉庫,令他們驚訝的是,中國人擁有大英帝國的大炮,卻從未設法改善自我落后的武器裝備!
這不得不讓我們思索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么擁有先進設備卻還是無法改變中國落后的局面?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閉關(guān)鎖國。確實閉關(guān)鎖國的封建統(tǒng)治政策帶給了我們沉痛的教訓;確實閉關(guān)鎖國讓我們落在了世界的后面;確實是閉關(guān)鎖國讓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圓明園,一個包容世界之寶的皇家園林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洗劫,怎樣能不讓我們中華兒女捶胸頓足,暗然神傷?
有人說,從圓明園的奢華來看可知當時的統(tǒng)治者只明白享受榮華富貴,濫用權(quán)力,這致使了整個封建統(tǒng)治的衰敗。(ok。)我的看法并不是這樣,因為在《圓明園》中,我們能夠看到三代滿清帝王為了國家而嘔心瀝血、日理萬機?;适抑硕际乔谇趹?,刻苦不終!以康熙為第一任總設計師開始建造圓明園,他將自我天文、數(shù)學上的深厚造詣,融入到這座曠世園林的中,親自指揮,能夠看到,作為統(tǒng)治者的康熙他始終沒有讓自我終止努力。雍正繼位后,將我國幾千年的園林藝術(shù)精髓集于圓明園的完善中,其中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夠體現(xiàn)他所念念不忘的國家之太平。雍正每一天要批閱3000名高級官吏呈上的奏折,每一份奏折都留下了他的意見和評語,每一天的睡眠時光竟然不超過4個小時(我感嘆他們的毅力,感嘆他們的學識)。圓明園并非是一件奢侈品,它是國力強大繁榮的體現(xiàn),也是統(tǒng)治者唯一寄托的精神家園。
18世紀末19世紀初,咸豐皇帝繼位。種種原因內(nèi)部朝政事務荒廢,外部英國大肆向中國傾銷__,一個泱泱大國就這樣沉淪。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感嘆道:大清帝國好像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zhàn)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于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揮,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確實應了一句老話--落后就要挨打。中國的閉關(guān)鎖國,讓我們?nèi)嗣袷チ颂嗵?,然而過去終究已經(jīng)過去,我們不能只沉思與一種悲憤中,我們要記住這一次慘重的教訓,開拓創(chuàng)新,奮勇向前!圓明園的雄偉已經(jīng)消逝,而它被焚燒后的遺址依在,它會讓我們中華兒女奮進拼搏!歷史的沉痛教訓我們不能夠不能忘卻,我們開拓未來的步伐更加不能停止,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職責!
關(guān)于圓明園紀錄片觀后感2
一個伴隨著王朝的興盛而起的盛世園林--圓明園,終將也隨著帝國的消亡而毀滅。一個王朝興盛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可笑的是竟然無人察覺,由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閉關(guān)鎖國,固步自封,閉門造車便是一個國家衰敗的開始,對于個人、組織和社會都是一樣,不與外界交流,只是沉迷于自己的幻想,殊不知,這便是衰退和滅亡的開始。
對于如今的中國,還有很多人、很多組織特別是政府的內(nèi)部沉迷于安逸的生活,殊不知,世界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只有與外界保持互動,才能準確的感知到外界的變化,及時的調(diào)解自己、改變自己。
如今的中國,讓人感到一種僵化的氣息,似乎靈活的因子已經(jīng)單薄甚至消失不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正是對當前人們的真實寫照,對于想要改變自己的人來說,不斷地提升自己并根據(jù)外界來改變自己,正是最好的選擇。
當前中國存在的最大問題便是體制的僵化,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傳播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人們也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渠道來反饋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正是渠道的缺乏和監(jiān)督的缺失,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xiàn),最突出的便是腐敗的問題。
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進步依賴于教育、經(jīng)濟、文化等多種因素,如今的中國正在發(fā)生著巨變,技術(shù)上最大的浪潮便是數(shù)字世界,與之相對的便是大數(shù)據(jù)和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描述的不僅是當前數(shù)據(jù)急劇增長的現(xiàn)實和趨勢,更本質(zhì)是思想的改變,如今關(guān)于大數(shù)據(jù)在中國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方面:(1)基礎設施的限制。比如帶寬和網(wǎng)絡的接入問題(2)意識上的問題,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大數(shù)據(jù)究竟給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而是一笑置之。(3)產(chǎn)學研的連接和合作問題。
作為21世紀,中國的高級知識和研究人員,我們應該時刻牢記歷史,不斷地充實和提高自己,以史為鑒,并充分借鑒外國的經(jīng)驗,根據(jù)本國的實際現(xiàn)狀,不斷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技術(shù)和科學。肩負起領(lǐng)導和引領(lǐng)科學發(fā)展,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任,此乃吾輩有志之士之愿和擔當。
關(guān)于圓明園紀錄片觀后感3
這個寒假,我觀看了一部名為《圓明園》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由雨果觀賞園后的詩意評價作為開頭,將我們引入一個如同仙境般的世界,然后用大半的時光以一個傳教士的角度描繪了圓明園以往的輝煌,緊之后便開始英法聯(lián)軍燒殺搶掠的鏡頭,這一幕幕讓人心痛的景象,雖然很短,但已深深地刻入了我們的心中。最后的鏡頭便是此刻的圓明園。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悲憤。在觀看到英法聯(lián)軍焚燒圓明園的鏡頭時,我想說:這是我國建筑藝術(shù)的精華,園林藝術(shù)的瑰寶,就這樣在一片火海中化為灰燼,這圓明園,建造歷時150余年,投入的經(jīng)費更是能夠用“無數(shù)”二字來形容,而且,圓明園中的更多東西是用錢換不來的,如古老的青銅禮器,精雕細琢的陶瓷花瓶,歷代的名人書畫……這些東西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了就永遠沒有了。所以英法聯(lián)軍焚燒的不僅僅是無數(shù)的汗水和金錢,還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一筆不可估量的歷史遺產(chǎn)。
在悲憤的同時,我也深思:為什么中國自我的珍寶存放在清皇帝的離宮中,卻能被西方人輕易地掠奪和焚燒呢?答案正是清政府太軟弱無能,國力太衰敗,使得西方列強的鐵蹄能肆無忌憚地在中國領(lǐng)土上踐踏,如入無人之境。為了不受外族的侵擾,我們的國家就應更加強大,而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此刻要好好學習,長大爭取為國家做貢獻。
關(guān)于圓明園紀錄片觀后感4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圓明園的紀錄片。燈熄滅了,我斜斜地靠著椅背,一副悠然的模樣??粗粋€奇跡,一點點成形,一點點成長,直至毀滅。燈重新打開的時候,我猛然間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右手竟一直是呈握拳狀的。不很長的指甲,早已在掌心留下了五個深深的紅印。有一些仇恨,我們真的不應該忘記。有一些仇恨,我們必須放在心底,以另一種驕傲,另一種自豪,去宣泄我們心中這一份傳承的仇恨。
仇恨是無法用血液來記憶的,真實的畫面給人的印象會異常的深刻。圓明園不應該被重建,有一個地方寄存著,一個民族的仇恨與屈辱,不是很好嗎?這一部紀錄片所投入的巨資很值得。他若喚醒了中華民族心中的仇恨。這無法被血液所傳承的仇恨。怎樣的巨資都是物超所值的。只是我不知道,在看見畫面里的毀滅那么殘酷的進行的時候,我為什么可以聽見笑聲,不是一聲,是一小片帶著令人心痛的爽朗的笑聲。那一刻心莫名地覺得好冷。原來,這就是魯迅當時的感受啊!他們對這個國真的會愛嗎?多少人信誓旦旦地宣誓著自己對祖國的愛。成年禮的那一天,我清楚地記得我無法念下“熱愛祖國”這一句話。因為我不知道我能否一直一直,一刻不忘地深深愛下去。這一句話的承諾,有著一生必須付諸行動的重量。愛是否可以放棄,那時仇恨是否也一起消失了?仇恨不再被記得,愛也是否就此中斷了?若是我無法做到,我不愿輕易許下承諾。我無法說愛,因為我無法保證我可以把這份愛永遠放在心里,永遠記住這一份不可遺忘的重量與承諾。
仇恨不應當被遺忘,以往的同時多少恥辱也一并被淡化,被遺忘?也許以德抱怨被所有人所推崇,但這又是否是對與你有恩之人的不公?遺忘仇恨的同時,難道不是也遺忘了感恩嗎?沒有對比的世界是虛無的空洞。恩怨必須分明。仇恨不是用來報復的。以戰(zhàn)止戰(zhàn),只會帶來新一輪的仇恨與災難。我們用另一種方式,用我們自身的'強大,用我們自身的驕傲,去宣泄我們心底的仇恨。那一份恨應當被永遠放在心里。
關(guān)于圓明園紀錄片觀后感5
人人皆知的中國清朝皇家園林圓明園是東方禮貌中的奇跡,被譽為是“一切造園藝術(shù)的典范”和“萬園之園”。法國大文豪雨果以前說過:“從前在世界的一方有一個奇跡:這個奇跡叫圓明園。一個近乎超凡的民族利用其想象力能夠造出的全部東西都集中在那里。請你想象一種大家不明白是怎樣的、而又無法形容的建筑物,就像月宮的一座建筑物,那就是圓明園”。我們今晚所看到影片里的‘圓明園’只是透過現(xiàn)代的科技制作的一種假象,但足以感受到昔日的圓明園有多么的美。
影片《圓明園》就是一場視覺大宴,在影片中我們能夠欣賞到超多的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藝術(shù),也能夠欣賞到西方以及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建筑藝術(shù)。我們還能夠透過表面現(xiàn)象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我所感受到的有以下三點。
一、建造的規(guī)模和特色。我信這是任何一個人看到這部影片后的第一個感慨。圓明園的建設經(jīng)歷了三代帝王的建設,這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離不開的。當時清王朝入關(guān)后,由于皇帝不適應北京紫禁城內(nèi)炎熱的氣候,就在北京西郊的海淀建造了圓明園的前身暢春園,成為皇帝避暑的地方。之后逐漸擴建,到乾隆帝時,國庫充盈,更是大興土木。由此,圓明園的格局大體已構(gòu)成,其面積也相當于此刻600個足球場那么大,能夠任由你想象其規(guī)模了。圓明園的建設匯集了當時江南的若干名園林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shù)之精華,皇帝也將自己的詩情畫意融入于千變?nèi)f化的景象當中。不僅僅如此,還吸收了歐洲的建筑風格,把歐洲的園林建筑特色與東方的園林風格相結(jié)合,最著名的就有‘大水法’。園內(nèi)的各種亭臺樓閣、洲島、橋堤、曲廊等建筑群的整體布局讓人感覺到了和諧完美。
二、中國古代和諧美。影片一開始就給我們再現(xiàn)了清王朝的宮廷畫師所作的圓明園設計圖,但這些幾百年前的設計圖紙在我們現(xiàn)代的人看來好像就是一幅山水與建筑現(xiàn)結(jié)合的國畫。在這些‘設計圖’上的建筑基本上貼合當時圓明園的真實建筑物,也就是說古人就是依靠這些‘設計圖’來建設圓明園。在設計圖上能夠看到這些建筑與周圍的環(huán)境很協(xié)調(diào),與環(huán)境相融合,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種‘和諧美’,能夠說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的古典主義美學在美的形態(tài)上就主張和諧美,這也與儒道兩家思想密切相關(guān),兩家思想的融合為共同的和諧美的思想。三代帝王對圓明園進行規(guī)劃時就個性注意和諧,圓明園在整體上本身也就是一個帝國版圖的縮影,在園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為‘昆侖’,還有仿廬山景色的‘小匡廬’等,建筑物再置身其中。在影片中也講到這種和諧性直到乾隆帝時才慢慢消失。當然,古代的和諧美在文學上也有體現(xiàn),蘇東坡就曾說過;“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這么一句話。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也是和諧的一種表現(xiàn)。
三、東西文化的差異。在影片中有這兩個情節(jié),西方傳教士郎世寧來到東方這個禮貌古國后,想進入清朝皇家畫院,就以西方繪畫技法畫了一幅小孩的肖像,以博得皇帝的歡心,結(jié)果失敗了。原因很簡單,就是皇帝不喜歡他的繪畫技法。另一個就是皇帝想要建一個西方水法,而在當時就只有傳教士郎世寧懂得西方的建筑,于是郎世寧成為了設計師。由于皇帝的極度關(guān)注,郎世寧的設計都要由皇帝過目后才能行。這位東方的主宰看到郎世寧的設計的水法后一度在改,他認為‘裸身的人’不能出此刻他的‘視線’內(nèi)。更進一步的看,這些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當時的東方審美追求的是‘神’,神似而形不似。西方審美追求的則是‘寫實’,真實的寫照。難怪皇帝會說小孩的臉上怎樣能有陰影呢!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tǒng)治在清朝又到達了歷史鼎盛時期,未出嫁的女子足不出戶是當時所謂的道德規(guī)定,更別說會出現(xiàn)‘裸體的人’了。而在西方人們的思想則是較開放的,他們更喜歡去追求為當時不知的一些東西。在影片中我們也看到了中國人與西方人對待科學不同的態(tài)度,西方人對科學是執(zhí)著的追求,而在當時的中國人眼里更本就沒有科學這個概念,清朝的統(tǒng)治者也認為學習西方的技藝就是玩物喪志。我想文化也是影響一個
民族進程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正是這些文化的差異,導致了火燒圓明園的杯具。
如今是圓明園已是一片焦土廢墟了,但它以前的宏大的地域規(guī)模、杰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筑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不會被人們忘記,更不會被歷史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