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1000字范文5篇
推薦文章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1000字范文5篇
《麥田里的守望者》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主人公的經(jīng)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下面是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歡迎閱讀。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
《麥田里的守望者》其主人公是一個16歲的中學生,名叫霍爾頓·考爾德,出生在一個富裕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為了讓他出人頭地又或者說是為了他將來能買到一輛凱迪拉克,學校的老師以及他的家鄉(xiāng)迫使他努力學習,而少不更事的他由于無法適應(yīng)周圍的種種在學校一整天都在談?wù)撆?、酒精和性。所以總是受到懲罰。直到他第四次被學校開除之時,他開始害怕回家,便在美國最繁忙的紐約市轉(zhuǎn)悠了一天兩夜,住在一家小客棧里,去夜總會,甚至還亂交女朋友。又或者在電影院里消磨時間,甚至招妓,與此同時內(nèi)心沮喪的他開始試圖逃離虛偽的成人世界,尋找那一份屬于他自己的純潔和真理。這種精神上的極度矛盾最終導(dǎo)致了他的完全崩潰,躺在一家精神病院里。
其實,說實在的,剛開始拜讀《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本書的時候,我真的不太喜歡該書的主人公霍爾頓。他的頹廢,消極使我無法理解甚至無法忍受,直到后來我才逐漸發(fā)現(xiàn)主人公的猶豫、反叛和憤世嫉俗都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而這些更是使他沮喪、悲傷和病態(tài)。在這種環(huán)境的壓迫下,他只能隱藏自己敏感、脆弱、善良的心。
也許,從表面上看,霍頓并不野心勃勃,鋪張浪費,他并不無知,卻總是抱怨,但如果你仔細品味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霍頓其實也有其幼稚善良的一面。盡管他似乎對每件事都持消極態(tài)度,但他對每個人都持懷疑態(tài)度。而且事實上,他知道如何欣賞和懂得如何去愛。他感情豐富,敏感細膩。他更是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孩子,在內(nèi)心深處對幸福有著極大的期望和渴望。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那么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wù)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從這段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霍頓渴望幸福,但幸福離他卻如此遙遠。他只是想離開那個浮躁的地方,找到那一片屬于他的純凈的麥田,過著簡單的生活,找到簡單的幸福。我個人覺得我們每個人除了擁有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外,還應(yīng)該擁有一個完整的精神生活,在一個相對豐富的現(xiàn)代社會中,完整的精神生活通常比物質(zhì)生活更重要。
我們每個人完整的精神世界是由許多緯度組成的。而其中,審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緯度,文學又幾乎是產(chǎn)生這種緯度的最有效的方法,文學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美學。如果說古代文學更注重表達思想和情感,那么現(xiàn)代文學則越來越關(guān)注其審美價值,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培養(yǎng)我們的審美體驗,增強我們的審美境界,是我們接近審美境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審美使我們逐漸變得多愁善感,使生活變得多愁善感。今天我們的文明和以前的文明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的文明有一種叫做“情感”的元素。在情感修養(yǎng)方面,文學做出了一流的貢獻。
人類的情感使人類超越普通的動物,成為高貴的物種。情感訴求使人類擺脫了動物單純的生存狀態(tài),進入了另外一個境界。而在這一領(lǐng)域,人類不再只享受各種功能所能滿足的原始幸福,而是擁有精神享受。一旦人類變得深情,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似乎從現(xiàn)在起就發(fā)生了變化,更是有著難以形容的美或說不出的美。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
暑假,我讀了《麥田里的守望者》。
正如其名,有一個17歲的男孩,厭惡世俗的紛紛擾擾,夢想有一個孩童的世界,沒有城市的紛擾和成人的虛偽。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wù)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本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這是他在純真的妹妹身前發(fā)自內(nèi)心的幾句話,道出了他心里所想、心里所念。
在如今社會中,現(xiàn)實與殘酷將人們狠狠包圍。許多滿懷夢想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在城市的喧囂中,逐漸的迷失自我、失去方向,曾經(jīng)的夢想煙消云散,人性也被逐漸磨滅。
還是一片麥田,只不過位置已經(jīng)跨越了一片太平洋。這里,誰又在守望?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由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所著,原名為《The Chacter in the Rye》,于19--引入中國,正式譯名為《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是作家塞林格寫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以一個青少年的角度深刻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腐朽的社會狀態(tài)。
書中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叛逆,對身邊人和事都極其不滿的16歲男孩。他對于身邊發(fā)生的是感到迷惑,他心中找不到屬于自己的真實存在感。對于他來說,在他的世界里,善與惡,好與壞,好像總是找不到一個固定的支點,使其平衡。因此,他內(nèi)心極其痛苦,精神以及心靈都飽受摧殘。在這種痛苦達到一種飽和狀態(tài)時,他對自己最信賴的人,他妹妹說出了內(nèi)心最真實想法:我要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對于主人公霍爾頓來說,就是在一片金燦燦一望無際的麥田里,那里有著成千上萬的孩子在奔跑,而麥田的另一頭是懸崖,孩子們不停地奔跑,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危險……于是,主人公霍爾頓想當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樣就可以在孩子們遇到危險時及時守住孩子,把他們帶到安全的地方。不論在什么時代,怎樣的背景下,我們青少年都會經(jīng)歷一段精神上的困惑時期。而這部小說就是描述青年人的心理狀態(tài),并提出了一個關(guān)于“麥田里的守望者”的美好的暢想!就讓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永存一個這樣的“守望者”并且努力成為一個“守望者”,成為能真正能凈化他人心靈的人吧!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
那天去書店,我從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書,名字叫《麥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么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chǎn)生這么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nèi)容都很出色。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zhàn)的陰云尚未散去,冷戰(zhàn)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fā)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nèi)狈硐?,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現(xiàn)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煙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于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于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fā)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向往平庸。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jīng)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yīng)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yīng)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xiàn)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jīng)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愿望。家長們和文學界也對這本書展開爭論。有認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對生活的認識,對丑惡的現(xiàn)實提高警惕,促使他們?nèi)ミx擇一條自愛的道路;成年人通過這本書也可增進對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壞書,主人公讀書不用功,還抽煙、酗酒,搞女人,滿口粗活,張口就“他媽的”,因此應(yīng)該禁止。經(jīng)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xiàn)代經(jīng)典小說”之一?,F(xiàn)在大多數(shù)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麥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產(chǎn)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點還由于作者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shù)風格。全書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為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以細膩深刻的筆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復(fù)雜心理,不僅抓住了他的理想與現(xiàn)實沖突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xiàn)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小說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識流”,兩者得到了巧妙的結(jié)合。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chuàng)一格。全書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避瑣碎,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和俚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達到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讀者更能激起共鳴和思索,激起聯(lián)想和反響。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