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列車讀后感500字范文5篇
推薦文章
2020孤兒列車讀后感500字
孤兒列車上的很多孩子可能都曾過著卑微凄慘的生活,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會和薇薇安一樣,一定會有一種幸福在等待他們的。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孤兒列車讀后感500字,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孤兒列車讀后感500字
據說,1854-1929年期間,自美國東部出發(fā)的孤兒列車承載著上萬名無家可歸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區(qū),薇薇安只是其中之一。在薇薇安還不叫薇薇安的章節(jié)里,那些驚心觸目的文字讓我皺眉、讓我揪心。薇薇安的遭遇很悲慘,感覺她的童年就是在不安、拋棄、虐待、煎熬與痛苦中度過的,生活越是艱苦越體現出薇薇安超強的自立自強能力。中國有句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我覺得薇薇安就是人們口中的窮人家的孩子,被逼著長大、逼著懂事、逼著自己照顧自己還要照顧他人。
列車,在今天許多人心中是一個與“家鄉(xiāng)”聯合在一起的物體,它能帶你回家,回到那個給予你心靈慰藉的溫暖的港灣。但薇薇安所在的那輛孤兒列車,是一個個無家可歸孩子的聚集處,等待他們的下一站是無限的未知。
全文文筆細膩,情感不由自主溢滿紙面,帶給我絲絲的觸動,之所以說是“絲絲”是因為有看到有人的書評說看得淚流滿面,我沒有那么深的觸動,或許是所處時代+個人經歷影響了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力。以第三人稱來敘述事情的發(fā)展,給我了一個深深的疑問:是什么力量使得薇薇安如此的堅強???
有人說是信念,這是一個很廣泛很奇妙的詞,書中沒有明說,用“信念”來概括也不能說錯。是什么信念呢?妹妹生死未卜、孤兒列車上小伙伴的命運不知怎樣還是祖母送給她的那條項鏈?或許是拉森小姐、范妮的善良給了她希望讓她看到了曙光?也許不是,也許都是。
孤兒列車讀后感500字
陽光明媚,浮云連連,不知道是空氣變好,還是一次突然襲來的西北風刮走了霧霾,窗外寒冷卻陽光四射。坐在回家的火車上,我才想起又忘記了給孩子買禮物。每次回家,女兒都會問“爸爸,你給我買的什么禮物啊?”。我總會拿出在高鐵上發(fā)放的免費零食給女兒,即使這樣,女兒一樣非常高興,還會親我一下。
我想起一本書,克里斯蒂娜的《列車孤兒》。孤兒對我們來講并不陌生,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被父母遺棄,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失去父母。孤兒和可憐的孩子并不一樣,可憐但還有人疼,而孤兒卻享受不到家庭的父愛母愛,即使有的孤兒很幸運被富人家收養(yǎng),但他們還是找不到家的感覺,因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和可以依靠的大山沒有了。
《孤兒列車》講述的是戰(zhàn)爭時期,那些因為各種原因失去父母變成孤兒的孩子,坐著他們也不知道使向何處的列車上,期待每到一站有人能夠收養(yǎng)他們。有人因為自己沒有孩子希望收養(yǎng)一個孩子,那么這個孩子是幸運的。有人希望收養(yǎng)一個可以為自己干苦工的孩子,更多的是因為這個,他們的命運從此不再由自己掌握。主人公薇薇安是其中的一個孤兒,經歷了種種磨難幸運的被一個有愛的家庭收養(yǎng),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的繼承了養(yǎng)父的生意而成為有錢人,可是她這一輩子都沒有從孤兒陰影中走出來,她將自己的女兒送人,使她的女兒也成為了孤兒,直到91歲的她才發(fā)現自己錯了,尋找記憶,在另一個孤兒的幫助下走出陰影,得到釋懷,這一生的遺憾卻永遠無法彌補。
孤兒是可憐的,遺棄孩子的父母也會被痛苦折磨一生。他們一生都希望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一生也在尋找。沒有父母的孩子不會強大,因為再強大的人也需要有一個避風港,這個避風港就是家,屬于自己的家。記得我每次回家,女兒都會毫無忌憚的騎在我的脖子上,做著各種危險的動作。我的兒子會拉著我的手,讓我擁抱,給我唱歌,我就是他們的避風港。我可以出差很久才回家,但我和孩子的愛卻日漸日濃,思念可以讓感情一直升華。
記得我小時候在農村,和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在城市里闖蕩,一年見不了一次,即使見到一次可能只有不到一天的時間,但這并不影響我和父母的感情。我在農村快樂的生活著,期待著父母能夠回家給我買新的衣服和零食,這種期待是幸福的。所以,我在事業(yè)上盡可能全力奮斗,雖然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但我知道他們會愛我的,而我正做的是希望給孩子們真正的能量。
我們無法了解孤兒內心的孤獨和痛苦,我們也法安慰孤兒受傷的心,孤兒的心永遠被一些情感刺痛,這種痛永遠無法彌補。只有等他們真正的明白人生存在的意義,或許他們能走出遺失的世界。
我會倍加呵護我的孩子,我會成為他們的大山,他們的避風港,他們可以引以為豪的父親。我也會成為他們的一座燈塔,照亮他們未來的路,在他們走錯道路的時候可以回家。
孤兒列車讀后感500字
小說講述了一個十七歲的少女莫莉,因一份社區(qū)服務認識了一位91歲的老人薇薇安,她們有一個共同點--她們都是孤兒。
莫莉的打扮很朋克,她有意把自己偽裝成這個樣子,她不愿意接觸任何人,也不想讓任何人了解自己。因為她是一個孤兒,我不想過多的解釋,我想你會懂的。她經歷了很多寄養(yǎng)家庭。有好有壞,大部分都不會太好,這些我也不想多說,你可以自己想像。你是不是會問我,那你還想說點什么呢?我不知道,我只能寫自己的真實想法,那就是隨意,隨意說,隨意寫。寫給自己,寫給懂自己的人。
莫莉現在寄養(yǎng)家庭的女主人也不太喜歡她。莫莉當然知道,他們只是為了政府撥給的撫養(yǎng)費而已。她常常跟自己說,到了十八歲一切都會好的。我想起了小說里的一句話“長大成人是一種解脫”。莫莉很喜歡《簡愛》這本小說,于是在圖書館里她偷了一本最破的《簡愛》,結果在一支腳剛剛踏過圖書館的門時就被發(fā)現了。為了不去少教所,莫莉選擇了朋友介紹的社區(qū)服務,為一個老太太整理閣樓物件。
莫莉對于給一個老太太收拾閣樓起初沒多大的興趣,有時甚至還想如果在這個時間在少教所里興許也不錯。薇薇安看著莫莉每天整理出的每一件東西,這些東西是她對過去的回憶,也是對過去的一種告別。莫莉聽薇薇安講述每一段寄養(yǎng)的故事。慢慢的,她喜歡上了,哦不,也許這時還不是喜歡,那我應該用哪個詞呢?共鳴?嗯,總之莫莉開始接受了這個社區(qū)服務,是從心里接受了它,接受了這個有故事的老太太。相比之下,薇薇安的過去會比自己要悲慘的多,但是她說不上是同情還是震撼,也許這也是我自己的真實想法。
一場大火,薇薇安失去父親,兩個雙胞胎的弟弟和一個還很小的妹妹梅西,她的媽媽被送進醫(yī)院。那時是1929年。薇薇安9歲,她永遠都記得她的鄰居抱著她的妹妹跟她說她已經沒有了呼吸。從那時起,她便被社會福利機構送上了一列火車,跟她在火車上的還有一些和她一樣沒有人撫養(yǎng)的孩子。這就是傳說中的孤兒列車。列車向前行駛,每到一站,這些孩子都會按大小個排成一排,等待好心人的收養(yǎng)。很小的孩子被分給大一點的女孩子照顧,當時的薇薇安叫妮芙。管事的夫人也分給她一個還需要人抱著的男孩,他叫卡邁恩。這些孩子里面當然也會有一些調皮的,比如說“德國仔”,后來因為他太難管教了,管事的夫人為了把他和其它男孩分開,讓他座在了妮芙旁邊。他們也慢慢的熟悉起來,他比她大些,具體大幾歲我忘了?;疖嚨牡谝徽荆@個“德國仔”和卡邁恩都被收養(yǎng)了,妮芙和幾個沒有被收養(yǎng)的孩子回到了火車上,等待下一站是否會有好心的人可以收留他們。“德國仔”說過,他想和妮芙有個約定,長大以后一定會找到彼此。妮芙下一站被一對做服裝生意的夫婦收留,從此她開啟了另一種生活方式--收養(yǎng),還是用寄養(yǎng)或收留比較合適。這對夫婦給她改了名字叫“多蘿西”,這個名字也延用到了下一個寄養(yǎng)家庭。在兩個寄養(yǎng)家庭里,多羅西過得很不好,吃不好,住不好,每天還要干很多活,第二個家庭答應讓她上學,可是環(huán)境卻遠不如第一個。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晚上,因為第二個家庭的男主人欺負她的時候,女主人看到了,罵她,叫她滾。于是她真的就這么走了,一路走到學校,很慶幸那天她沒有被凍死,對于她來說,只要不凍死,對于她就是一種解脫。老師是一個好心的姑娘,她和房東說好讓多蘿西先在房東的屋子里住幾天,直到福利機構幫她找到下一個合適的家庭。房東太太是一個很熱心的人,因為都是愛爾蘭血統,她格外照顧多蘿西。最后也是在她的介紹下,多蘿西被一對好心的夫婦收養(yǎng),這次真的是收養(yǎng),他們把她當自己的女兒,從此給她改名叫薇薇安,這是他們死去的唯一女兒的名字。薇薇安終于可以在愛的包圍中慢慢的長大,后來他真的遇上了“德國仔”,他已經是一個鋼琴手,他們相遇在一個酒吧。久別后的重逢,什么都不用多說,因為他們彼此都懂。后來他們結了婚,“德國仔”成為了一名音樂老師,薇薇安接管了養(yǎng)父母的百貨商店。再后來,日本空襲了夏威夷的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暴發(fā)。“德國仔”參了軍,很不幸后來犧牲了。當時薇薇安已經懷了孕。為了逃避現實,薇薇安把唯一的女兒送了出去。慢慢的時間會讓她淡忘過去。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不是忘,只是淡而已。幾年后,她嫁給了“德國仔”的戰(zhàn)友。她愛他,但不是對“德國仔”的那種愛。
生活在2011年的莫莉對于薇薇安的故事越來越感興趣,這次她真的愛上了這個社區(qū)服務,她希望時間可以過得慢點。有一天她在網上搜索有關孤兒列車的事,真的有好多,她于時把從薇薇安那聽到的名字都搜了一遍。她找到了卡萬恩。她也找到了梅西,找到了薇薇安的妹妹,她并沒有死,她被當年的鄰居收養(yǎng)了,他們騙了她,當時梅西根本沒有死。再往下看,發(fā)現了一則訃告,梅西已經去世了。莫莉猶豫應不應該告訴薇薇安,失去,得到,再失去,會不會對薇薇安來說是一種打擊。在一次與寄養(yǎng)家庭女主人的爭吵下,莫莉離開了家,般到了薇薇安那,當天晚上,她告訴了她梅西的事。薇薇安當時是很興奮的,但在后來得知梅西已去世的消息時,她比莫莉想像的要平靜。這是她這個年紀和我這個年紀所參不透的一種平靜。莫莉還很好奇薇薇安以后的故事,她卻說沒有了,只有這么多,以后就很幸福了。過了些日子,薇薇安家里安裝了電腦,她終于準備好讓莫莉幫她找世上唯一的女兒了。
小說的結局很好,那一天,她的女兒帶著孫女一起來看望她,那種畫面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幸福,很幸福,那種幸福是我們體會不到,但是我們一定會祝福他們的。
“雖然不是所有的離別都能盼來重逢,但失去的(一切)會以另一種方式回來。”
孤兒列車上的很多孩子可能都曾過著卑微凄慘的生活,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會和薇薇安一樣,一定會有一種幸福在等待他們的。“我的一生,感覺處處偶然,一次次偶然地失去,一次次偶然的相遇,然而平生第一次,我感覺眼前仿佛是宿命”。是啊,我們也會經常抱怨失敗,抱怨不公平,抱怨別人,抱怨環(huán)境,可是當我們經歷過這些,獲得成功,快樂,理解,幸福時,我們一定會感謝宿命。感謝宿命帶給我們的一切。。。。。。
孤兒列車讀后感500字
從去年七月就開始讀英國作家克蘭的《孤兒列車》,斷斷續(xù)續(xù)最近終于讀完了。每當讀完一個長長的故事,就感覺完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次抵達。寫讀后感的時候,回首那些個深夜翻動手機屏幕的片段,也成了難忘的、甜蜜的瞬間。
薇薇安吃了很多苦。第一次她在被收養(yǎng)的家里吃不飽,睡在過道里,但遇到了一個善良的女工人。在第二個家里她險些被男主人侵犯,幸好遇到了一個好的老師。生活啊,總是在很絕望的時候給薇薇安一點希望。生活教會了她察言觀色、隱忍堅強,也讓她懂得知足。在第三個家里,她憑著自己的聰慧與靈敏,振興起了養(yǎng)父母的商店。她決定余生就在明蘇里達州安靜地度過,即使她的導師建議她可以修讀其他州更好的大學。
文中曾提到《簡·愛》一書,故事中的莫莉和簡·愛多么相像,不想屈服命運的安排,永遠追求著愛、理解與自由,即使生活迫使她們有時不得不妥協。莫莉在薇薇安的影響下,開始認真地審視起自己的生活,一點點改變,卸掉了自己的朋克妝,摘掉了鼻環(huán)。她掙裂了強硬的外殼,以一顆純凈的內心揚帆啟程!
孤兒列車讀后感500字
《孤兒列車》是由英國作家克里斯提娜•貝克•克蘭所寫的長篇小說,文章通過少女茉莉的生活和老人薇薇安的回憶展現出一段命運的悲歡以及感人至深的友情。向我們揭示了美國歷史上的那一段心酸孤兒列車。兩位堅強少女的成長歷程,同時照亮了美國歷史迷幻卻被遺忘的一個章。讓我們感悟對待人生應有的態(tài)度,以愛與勇氣接受生活賜予的一切。雖然不是所有離別都能盼來重逢,但生活總是會以另一種方式回報與你。
故事背景:在18世紀有很多被拋棄的孩子住在紐約大街上,當地政府為這些流落街頭的孩子建起了孤兒院。但是在紐約棄兒數量增長過快,因此政府必須找出相應的對策——紐約市決定把這些孩子送到中西地帶的農場去,孩子們于是搭上了去往得克薩斯州、阿肯色州、內布拉斯加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的火車——這就是所謂的“孤兒火車”。此后,1861年4月12日到1865年4月9日的美國南北戰(zhàn)爭,僅僅士兵死亡就達75萬之多,9萬人成為孤兒。一樣的悲劇在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時重演了,自殺率飆升了3倍,每年十多萬人非正常死亡留下了很多孤兒。于是無數輛“孤兒列車”出現了,將這些孩子送到美國中西部的小鎮(zhèn)和農莊?;疖嚸康揭徽?,就會有人來選走幾個孩子。有些孩子受到很好的照顧,找到了安全的家,還有愛;另一部分則不然,充其量只是從一個悲慘的處境,換到另一個。
1854到1929年間,自美國東部出發(fā)的孤兒列車承載著上萬名無家可歸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區(qū),他們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選,未來命運如何全憑運氣決定。9歲的薇薇安就是其中之一,可是好運沒有降臨到她的頭上。對她而言,登上孤兒列車只是悲傷的延續(xù)。如今的薇薇安91歲了,漫長的人生讓她失去了太多的東西,多到不敢回憶。
薇薇安的性格特別堅強,當自己的親人因為火災而喪命時,她沒有被厄運擊倒,而是堅強的接受命運的安排,懷著希望踏上了孤兒列車。她也特別善良,91歲時認識了因為闖禍而需要進行社會服務的莫利,莫利也是一個孤兒,人們紛紛躲著她,覺得莫利是個“不良分子”。只有薇薇安幫助了她,給她社會服務工作“將功補過”。薇薇安也是個倔強的人,但她性格中的倔強和她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因為薇薇安從小就失去了親人,只能自己照顧自己,所以養(yǎng)成了她不依靠任何人,獨立承擔任何決定的行事風格,漸漸地薇薇安就變得有些倔強,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
故事最終,兩位孤兒成了朋友,莫莉做事不再乖張,薇薇安開始接受現代科技文明,并利用網絡,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弟弟與女兒。
“兩位主角堅強又勇敢,故事感動人心又難以忘懷。揭示追求歸屬、追求家庭、追求肯定都是人共同擁有的渴望,也是我們勢必要踏上的旅程和追尋的目標。”著名作家凱瑟琳·肯特是這樣評價的。
這本書對我的啟發(fā)同樣巨大,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命運在一個人身上所呈現出的悲歡離合,也讓我們感悟到對待人生應有的信念,以愛與勇氣去接受生活賜予的一切悲歡??赐赀@本書,我不由自主的想像,如果我是文中的薇薇安,我會怎么樣做呢?我能像她一樣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嗎?雖然不是孤兒,但我們同樣在命運的列車上,懷揣著自己獨一無二又無法明說的孤獨和憧憬,不知道下一站究竟駛向何方,命運究竟要帶給我們一個怎樣的未來?
薇薇安樂觀堅強的心態(tài),讓她的一生沒有一直處于悲慘的境地,她在莫利的幫助下找到了以前的小伙伴,知道了一直以為在火災中失去性命的妹妹并沒有去世,而是被一戶人家收養(yǎng),只是可惜消息來得太遲,妹妹在83歲時已經去世了,她們今生沒能再次見面。薇薇安失去的部份終究有了答案,正如這本書上所寫的一句話:雖然不是所有離別都能盼來重逢,但失去的會有別一種方式回來。它也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點點滴滴,不要辜負每一天的美好陽光。(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