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750字左右范文
推薦文章
文化苦旅讀后感750字左右范文
《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使我國著名美學家和作家,藝術家,中國文化史學者?,F(xiàn)任上海戲劇院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后感
一個日常的課間,無意間在學生的桌上看到了《文化苦旅》,隨意翻了幾頁,便一發(fā)不可收拾,深深的被其文化氣息所吸引。作者以他親身經(jīng)歷去感受與思考歷史與文化,涉及面極寬,思考度極高,文化值極大。我對其中的《抱愧山西》印象極深,引發(fā)了我的幾點思考。
一、地理深思
書中提到“但是,在山西的這幾個縣,竟然有這么多農(nóng)民做出了完全不同于以上任何一條道路的選擇。他們不甘受苦,卻又毫無政權欲望。他們感到了擁擠,卻又不愿意傾軋鄉(xiāng)親同胞。他們不相信不勞而獲,卻又不愿將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塊狹小的泥土上灌澆。他們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鄉(xiāng)之外的遼闊天地,試圖用一個男子漢的強韌筋骨走出另外一條擺脫貧困的大道。他們多數(shù)沒有文化,卻向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提供了一些另類思考。”現(xiàn)在提到山西,印入腦海的無外乎是黃土與煤礦,其實不然,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區(qū)域之一,史書中最早出現(xiàn)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山西有其獨特的魅力,太行山大峽谷、恒山、雁門關、五臺山、云岡石窟、平遙古城……有自然景觀,有人文風情,風光秀麗,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文化燦爛。山西面食文化,山西大院文化,無不昭示其曾經(jīng)的獨領風騷。曾經(jīng)山西的黃土地上森林茂密,草木蔥翠。但是由于人類的過度開發(fā),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現(xiàn)在黃土遍野?,F(xiàn)在的我們越來越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不斷地采取措施改善它的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希望通過我們的實際行動,山西能恢復其昔日的風采。
二、情懷深思
書中提到“在上一世紀乃至以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中國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們現(xiàn)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區(qū),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紀初,山西,仍是中國堂而皇之的金融貿(mào)易中心。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里那些比較像樣的金融機構,最高總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遙縣和太谷縣幾條尋常的街道間,這些大城市只不過是腰纏萬貫的山西商人小試身手的碼頭而已。”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走西口》里對“仁”“義”“禮”“智”“信”的強調(diào)與重視,“仁”——“仁愛”,世界大同是為仁;“義”——“忠義”,祖國山河是為義;“禮”——“禮和”,家國天下是為禮;“智”——“睿智”,剛?cè)嵯酀菫橹?“信”——“誠信”,一諾千金是為信。當時看電視時這一段話讓我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忘懷,想想山西昔日的繁華,我想大抵是和這些的信仰有關的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家國大義又高于天。不僅給了我們做人的方向,同樣也告訴了我們處事之本。誠信是寶貴的人生財富;是企業(yè)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是國家維持正常社會秩序的基石。做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誠信,要從小抓起,良好的家訓、家風是我們養(yǎng)成誠信的基礎;學校教育是誠信教育的延伸與規(guī)范,社會教育更為誠信指明了方向,弘揚誠實守信,通過網(wǎng)電視、網(wǎng)絡等各種媒體宣傳教育,塑造誠信的魅力與風采。借鑒山西文化歷史,發(fā)揚現(xiàn)代經(jīng)濟文明。
三、發(fā)展深思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完《文化苦旅》,我的受益不止這些。它更多的是教會了我對問題的看法——多角度看問題,全方面看問題,創(chuàng)新思維看問題。《文化苦旅》屬于文化散文,文化散文的魅力在于,當你領略書中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情懷后,還能感嘆歷史的滄桑與厚重感。這是漢字的魅力,更是文化的啟迪。我們現(xiàn)在號召文化自信,而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道德規(guī)范、思想風貌及行為特征。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我們需要不斷品味和享受文化的洗禮,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不斷的汲取營養(yǎng),才能樹立文化自信,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撐;才能砥礪前行,風雨無懼,共圓中國夢。
一行字,一本書;一縷遐思,一種情懷……《文化苦旅》已經(jīng)結(jié)束,我們的征程才剛剛開始……
文化苦旅讀后感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xiàn)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xiàn)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jiān)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余秋雨在這里總結(jié)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著,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xù)往下看,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范欽終于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chǎn)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后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么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范老爺此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跡般的,他的大兒子范大沖愿繼承天一閣。這是現(xiàn)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yún)⒓犹芈逡翍?zhàn)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如果你參戰(zhàn),會戰(zhàn)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后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zhàn)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文化苦旅讀后感
這個人憑借著他對蘊藏了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這部令人驚嘆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與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學過的一篇課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畫的那個誠信無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達出來的文字也是給人一種質(zhì)樸典雅·精辟而暢達的感覺。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輕松瀟灑,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余秋雨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引發(fā)人生滄桑感。”倘佯在歷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這里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一個曾經(jīng)古文人們寄情療心的佳景,像一個埋藏著千年秘密的滄桑老人。從“走向三疊泉的漫漫山道上,我產(chǎn)生了大容鑄感”到“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的站立著,袒示者濕淋淋的生命。”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偉,甚至是浩浩蕩蕩的氣勢,不止沖擊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說,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jié)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體會到作者對文物遺失的痛心與憤懣。在“陽關雪”中,作者尋陽關,憶王維,感受歷史的凄美與哀傷。在“沙源隱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鳴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滿憐惜與驚訝,然后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苦旅,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對于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種對于逝去的苦澀的回味。他說,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后的回味,焦灼的會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靜下心來,將“文化”含在嘴里細細的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讀后感
他,在國內(nèi)外講學,也不忘參觀當?shù)仫L景;在考察途中,也不忘寫寫感悟隨想。余秋雨教授,他行行止止,寫寫看看,點點滴滴匯集成了一本《文化苦旅》。
洞庭湖畔他曾站立,廬山瀑布旁他曾被震撼,道士塔旁他曾嘆息。敦煌鳴沙山中、月牙泉邊有他的腳印,江南小鎮(zhèn)他曾坐小船游覽,天一閣內(nèi)有他滴落的雨水。
所以,就有了深邃蒼涼的《道士塔》、《陽關雪》,有了荒荒大漠、黃河文明的盛衰,有了悲涼、滄桑;有了柔麗凄迷的《白發(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有了小橋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有了清新、婉約;也有了展示中華文人艱難心路歷程的《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有了文化的風雨飄搖;還有充滿文化感慨的《牌坊》、《廟宇》等,有了回憶、變革,有了感慨。
余秋雨教授去過的地方,不只是有美景,而且,也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腳印和古代文化的交集。如三峽,那里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有酈道元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還有神女峰神女的傳說;如天柱山,這里可是大文豪向往的歸宿地,有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等。至于西湖、洞庭、廬山,更不用說。他在本書自序中說:“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或許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對他的熏染,有了這“人文山水”,才有了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給我的是歷史文化對心靈的啟迪。這本書,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shù)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xiàn)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jīng)很難去想象它曾經(jīng)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樣呢?那些曾經(jīng)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yōu)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