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讀后感之林黛玉范文5篇
推薦文章
紅樓夢讀后感之林黛玉范文5篇
林黛玉,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釵之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收集的《紅樓夢》關(guān)于林黛玉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紅樓夢讀后感之林黛玉
作為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為背景,寶黛愛情為主線詮釋了,家族悲劇,愛情悲劇,以及詮釋了那個時代的悲劇?;蛟S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便是最好的解釋吧。那個時代的許多人或許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經(jīng)受著無窮的折磨。沒有仁義,沒有親情,只有封建統(tǒng)治下的富人的腐朽與奢靡,和窮人的貧困與傷痛。
讀完紅樓,心中便涌起一股酸澀?;蛟S是感慨家族興衰,或許是離殤佳人已逝,或許是心疼那份簡單的執(zhí)著。在復雜的社會存在屬于他的一份簡單心事,抑是在簡單的相許中領(lǐng)會了人性的多變。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猜嫌。一句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奠定了她一生的執(zhí)念。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愿意是,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何必用他對她的愛,賭上她的一生。都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卻不知真諦更多的是變卻故人心,故人心易變啊!這份改變或許本不是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癡傻得他,怎么會知大婚當日,她喊出那句,寶玉,你好時有多心痛。是你好狠心,還是你好好保重,或許無法取證,但我知道,當愛他入骨時,便是由愛生嗔,由愛生恨,由愛生癡,由愛生念,嗔恨癡念,皆化為寸寸相思。她生命的離去換的了他一生的鐘情,古殿青燈下的那個凄涼的背影,寂寞夜晚的一陣陣梵文。是她負了他,還是他錯了她?,F(xiàn)實就是這樣,如果不輕易許諾,如果不輕言放棄。生活是否還如此涼薄。
我想或許曹公是真的偏愛黛玉的,否則怎會將自己的滿腹才情都傾注到一個弱不禁風的身軀上去。她既自卑又自尊,既敏感又坦蕩,既尖刻又寬厚,既孤傲又謙和,既脆弱又堅強。生性孤傲,更不喜繁文縟節(jié),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有自己的主見。她不會像薛寶釵那樣一昧地迎合賈母等人的喜好,一味的追求功名利祿;也不會像王熙鳳那樣千方百計地取悅賈母。他堅持做自己,就像賈府里邊一株秀麗的白蓮。
雖然對于林黛玉的美曹公并沒有過多地筆墨。但幾句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華,復得甘露滋養(yǎng),遂脫了草木之胎,換得人形”,便體會到了異常的清秀非凡。并且黛玉身上天生一股風流,“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是黛玉初來賈府的場景。也是寶玉從此被深深打動的一刻。或許一見鐘情就是如此吧,能夠見到彼此就滿心歡喜。
或許寄人籬下的日子并不好過吧,別人眼中的小性子,的敏感,的刻薄,都來自那顆自卑的心吧。初到賈府,尚處于孩提時代卻仍要謹記,母親生前囑咐。倘若,生活在自己家中,十來歲的少女不應(yīng)該是無憂無慮,頑皮戲耍的年紀嗎。所以她學會了看眼色,盡量讓自己的舉止合乎情理,卻讓自己變得異常敏感。會在深夜里暗自思量,到底是父母雙亡,到底是無依無靠。用自己脆弱的身軀來支撐起,賈府這個富家豪門里的風雨。
我是理解黛玉的小性的,但我見得更多的是他的坦誠。待人寬厚,不做作,能將別人對自己的好盡可能地放大。她給自己的侍女鸚哥起名字,她希望她能一直在她身邊,陪她好好的度過一生吧??墒牵斘铱吹剿拿纸凶嚣N的時候,我心里好難受啊!杜鵑啼血猿哀鳴,杜建及紫鵑,會隨著主人死亡吐血而終止他的生命。我多想,那個黛玉永遠是初見時嬌柔的黛玉,而不是后來,在寶玉大婚之日病死床榻的傷心人。我更氣,大婚之日,掀開紅蓋頭發(fā)現(xiàn)不是他的林妹妹的寶玉不是去尋找,而凝視所謂的膚若凝脂。相對于薛寶釵的事故,有城府,能多方面的取悅別人。我更愛他的坦誠。香菱學詩時,反觀寶釵的態(tài)度,我真的很厭惡那句得隴望蜀。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何必用自己的眼光來評判別人的行為舉止。而一句“既然要作詩,那就拜我為師傅”玩笑中透出一份誠懇與單純。這份簡單,有誰不愛啊!
我想我最愛的便是她吟詩作對的才氣了吧。她喜歡詩中的浪漫,可以忘卻現(xiàn)實的煩惱,徜徉在詩中美妙的境地。或許卑微的人總想踮起腳尖,他們可能期待夠到偉大的東西。雖然自己無法做主現(xiàn)實,但提筆的時刻可能就忘卻了一切傷痛,雖然生活把她逼到生命的死角。所以她愛書,不但讀《四書》,而且喜讀角本雜劇《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她更愛是人身上的灑脫,那種藐視一切的魄力,同時又將世間萬物廣納于胸。所以書是她的第二個世界,是她可以忘卻煩惱與憂傷天堂。對于書她不僅能做到熟讀成誦,對于那份文字的鐘愛他更有自己的見解。曹公肯定像寶玉一樣愛慘了這個女子吧,似乎歷代才女的特質(zhì)都有黛玉的身影,將美好融進林黛玉的生命,來滿足一切的向往。她代題“杏簾在望”為寶玉解圍的細節(jié),使人聯(lián)想到李清照與趙明誠比作《醉花陰》的軼事,更表現(xiàn)出他對寶玉的那份真摯的感情。“堪憐詠絮才”則是與謝道韞比肩。但林黛玉又也區(qū)別于歷代的才女,即曹公賦予她的悲劇命運和叛逆。我想她的詩之所以寫得好,便是由于她有極其敏銳的感受力、豐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花一樹,一草一木如此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觸及,立即就產(chǎn)生屬于自己的新奇的構(gòu)思和獨特的感受和見解。除此之外,那種不向現(xiàn)實低頭的精神,她能將自己的靈魂融于萬物、通過詠物抒發(fā)自己的痛苦的靈魂和悲劇命運。
所以葬花詞,更多的是她所面臨的境遇吧!紅顏自古多薄命,她此生紅塵,無欲無歡;她歸路茫茫,守荷自清香;她情癡漫漫,血染桃花紅。紅顏易逝,剎那芳華。最后才發(fā)現(xiàn)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樹辭鏡花。她慨嘆人生以花自詡。嘆身世遭遇和悲劇命運,她以落花自況,血淚作墨,如泣如訴,抒寫了自己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憤。“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這是對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這是對賈府冷漠無情的控訴“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則是對美好理想的渴望與熱烈追求;“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表現(xiàn)了她的高潔的情志和至死不陷于污濁。至于“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數(shù)句,更是幾次重復,特意強調(diào),并通過鸚鵡也會吟哦的描寫,可知曹公是大有深意的:杜鵑啼血便象征著人的死亡。一首《葬花吟》它真實地展露了一個充滿痛苦充滿矛盾而又獨抱高潔、至死不渝的心靈世界,她是黛玉遭受的苦楚,是她對于這個不公世界的挑戰(zhàn),更是一個女子在深宅大院里獨自遭受的人間風霜。我想《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原因正在這里。詩表現(xiàn)了她獨立不阿的人格,詩表現(xiàn)了她美麗圣潔的靈魂,詩使她具有一種迷人的藝術(shù)光輝,或許,無詩,也就無黛玉吧。
但是這樣的她,是不太會被那個封建沒落時代接納的,在“女子無才便是德”封建社會,她的才情學識不會被時代承認,她的愛情也不會輕而易舉的成功,封建社會大家族里一切為先的是亙古不變的利益,而在哪里生活的她,雖然個性張揚,率真坦蕩,執(zhí)著追求高品質(zhì)愛情,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一個個似枷鎖般釘在她的愛情上。她的特立獨行,她的身上體現(xiàn)出前的前衛(wèi),進步是被認為絕對的叛逆,是被封建禮教所不容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叛逆及對心靈相通的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才更引起封建家長們的不滿,作為一個異類,她的失敗及悲劇命運是注定了的。
紅樓夢讀后感之林黛玉
我讀不懂《紅樓夢》,讀不懂《紅樓夢》中的人,更讀不懂人中的那朵奇葩——林黛玉。
“寶玉,寶玉,你好——”在我耳邊回蕩,我不懂,“好”什么?一個“好”終結(jié)了黛玉的一生。正如書中所說:“香魂一縷隨風散,瀟湘館在人已去”。
也許人死了才會有人緬懷吧。黛玉短暫的人生,如同曇花一現(xiàn),卻留給我絲絲遺憾。她有絢麗的才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碎解訴秋心”。“秋心”就是愁吧,愁向紙訴?她覺得煩了,“題素愿”。
繁華富貴的大觀園中,黛玉不像貪圖榮華富貴之人,只顧享樂,她有自己的愁怨,哀思,是什么?父母離世,大觀園人網(wǎng)復雜,知心者幾人?仔細看了幾首詩,確是黛玉自認“滿紙自憐題素怨”。黛玉重立桃花社,《桃花行》更是體現(xiàn)出她的悲哀。“淚、冷、倦、憔悴”成了黛玉詩中的常見詞,對于這些,我并沒有共鳴,這大概就是曲高和寡吧。懂黛玉的只有寶玉。書中說:“寶玉看了并不稱贊,卻滾下淚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黛玉聽了,一定滿心歡喜。
李清照因“物是人非”而“人比黃花瘦”,黛玉因離喪而作“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我真嫉妒這花兒,能與她們同悲愁。我有心但無力,她們那樣高的峰,我無力一睹風采,也許她們的悲愁在與云兒徜徉吧!要是我與黛玉同在大觀園,我恐怕只能做她遠遠的觀望者吧!
我又為黛玉高興,死了也好,也許她早就明白死了好。寶玉答應(yīng)娶寶釵的那一刻就注定她要永遠失去一個知己,一個唯一懂她的人。因此,她焚稿斷癡情。沒了知己,黛玉的堅定與堅決讓我佩服,走得痛痛快快,不留一絲一毫,詩詞上寄托著她的愁思,也許是燒光了它們,一塊兒去另一個地方吧!我看到了一個封建制度下的婚姻悲劇,就她而已,死去就是最好的結(jié)局,干干脆脆。賈迎春嫁給了中山狼孫紹祖,賈探春遠嫁他鄉(xiāng),賈惜春出家,賈元春,下一個呢?比起她們,黛玉是可喜的,她不被迫,心定義決地走了。
“生不同人,死不同鬼,無魂無魄”,我不懂,百花枯榮,就黛玉一朵奇葩,若隱若現(xiàn)了吧。
紅樓夢讀后感之林黛玉
《紅樓夢》乃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花了大半輩子寫了這本名著,里面?zhèn)€個人物都描寫得十分細致,栩栩如生,潑辣張狂的王熙鳳、大氣溫柔的薛寶釵、愚頑癡情的賈寶玉等等人物、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清麗脫俗的林黛玉。
就在《紅樓夢》的第三回中,有這一段描寫林黛玉的話: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比西子勝三分。一看這話,就體現(xiàn)出林黛玉雖久病纏身,但也長得十分動人秀麗。
林黛玉雖然長得楚楚可人,但她的性格里有著些許叛逆,和一些孤傲,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卓爾不群、特立獨行的樣子。花前癡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現(xiàn)象,都體現(xiàn)出林黛玉就像一朵悠然怒放的荷花,始終執(zhí)著自己的那份清純。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她,最欣賞的還是林黛玉的詩情畫意。林黛玉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群芳。
雖然,林黛玉的才藝讓我們沒話說,但是,只要你仔細品讀,你總感覺林黛玉的話語中,總是會聽出酸酸的語氣,這個,就對應(yīng)了她孤傲的性格。就因為她的孤傲、叛逆的性格,也使她和賈寶玉兩個有情人并未終成眷屬。
相對而來,薛寶釵的大氣溫柔,給賈母留了個好印象,認準了她是自己的孫媳婦,也正因為如此,就在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婚禮的時候,林黛玉發(fā)病,賈母對她身邊來報的丫鬟只是敷衍了事。
在紅樓夢中,愛情故事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但在其中,就屬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最為純潔。兩人從素不相識,到青梅竹馬,到長大后的墜入愛河,曹雪芹就是順水推舟,讓這則愛情故事很自然的出現(xiàn)了??墒?,就在我看到了賈寶玉娶薛寶釵的那一段時,我不禁有點埋怨曹雪芹:為什么不讓賈寶玉和林黛玉終成眷屬呢?
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愛情,最后的結(jié)局盡是這樣的凄涼,原本,他們倆的愛情是美好的,純潔的,可是,就是林黛玉的性格害了她和賈寶玉,賈母也漸漸和她疏遠了,最后,王熙鳳的偷梁換柱之計,使兩人都痛失所愛,林黛玉含恨而終,從此,她和賈寶玉,就陰陽相隔了。
她本是冰雪聰明的女子。與湘云月下吟詩的才情,至今還歷歷在目,她將無人能比的才情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令數(shù)千萬人為其癡迷。但細細品來,感傷的字句后,又隱藏了多少眼淚,多少心酸?
我曾感嘆結(jié)局的悲慘,心生疑惑:難道,人世間只有傷心和憂愁的淚雨嗎?原本,林黛玉的身世和她的性格,她注定要孤獨終老一生,可是,誰知道,就進入賈府之后,林黛玉竟對瘋瘋傻傻的賈寶玉產(chǎn)生了感情,就是她的這段感情,才使林黛玉含恨而終。她無奈著“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著“三月想抄一類成,梁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最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悲慘結(jié)局。
紅樓夢讀后感之林黛玉
作為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為背景,寶黛愛情為主線詮釋了,家族悲劇,愛情悲劇,以及詮釋了那個時代的悲劇?;蛟S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便是最好的解釋吧。那個時代的許多人或許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經(jīng)受著無窮的折磨。沒有仁義,沒有親情,只有封建統(tǒng)治下的富人的腐朽與奢靡,和窮人的貧困與傷痛。
讀完紅樓,心中便涌起一股酸澀?;蛟S是感慨家族興衰,或許是離殤佳人已逝,或許是心疼那份簡單的執(zhí)著。在復雜的社會存在屬于他的一份簡單心事,抑是在簡單的相許中領(lǐng)會了人性的多變。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猜嫌。一句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奠定了她一生的執(zhí)念。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愿意是,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何必用他對她的愛,賭上她的一生。都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卻不知真諦更多的是變卻故人心,故人心易變啊!這份改變或許本不是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癡傻得他,怎么會知大婚當日,她喊出那句,寶玉,你好時有多心痛。是你好狠心,還是你好好保重,或許無法取證,但我知道,當愛他入骨時,便是由愛生嗔,由愛生恨,由愛生癡,由愛生念,嗔恨癡念,皆化為寸寸相思。她生命的離去換的了他一生的鐘情,古殿青燈下的那個凄涼的背影,寂寞夜晚的一陣陣梵文。是她負了他,還是他錯了她?,F(xiàn)實就是這樣,如果不輕易許諾,如果不輕言放棄。生活是否還如此涼薄。
我想或許曹公是真的偏愛黛玉的,否則怎會將自己的滿腹才情都傾注到一個弱不禁風的身軀上去。她既自卑又自尊,既敏感又坦蕩,既尖刻又寬厚,既孤傲又謙和,既脆弱又堅強。生性孤傲,更不喜繁文縟節(jié),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有自己的主見。她不會像薛寶釵那樣一昧地迎合賈母等人的喜好,一味的追求功名利祿;也不會像王熙鳳那樣千方百計地取悅賈母。他堅持做自己,就像賈府里邊一株秀麗的白蓮。
雖然對于林黛玉的美曹公并沒有過多地筆墨。但幾句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華,復得甘露滋養(yǎng),遂脫了草木之胎,換得人形”,便體會到了異常的清秀非凡 。并且黛玉身上天生一股風流,“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是黛玉初來賈府的場景。也是寶玉從此被深深打動的一刻?;蛟S一見鐘情就是如此吧,能夠見到彼此就滿心歡喜。
或許寄人籬下的日子并不好過吧,別人眼中的小性子,的敏感,的刻薄,都來自那顆自卑的心吧。初到賈府,尚處于孩提時代卻仍要謹記,母親生前囑咐。倘若,生活在自己家中,十來歲的少女不應(yīng)該是無憂無慮,頑皮戲耍的年紀嗎。所以她學會了看眼色,盡量讓自己的舉止合乎情理,卻讓自己變得異常敏感。會在深夜里暗自思量,到底是父母雙亡,到底是無依無靠。用自己脆弱的身軀來支撐起,賈府這個富家豪門里的風雨。
我是理解黛玉的小性的,但我見得更多的是他的坦誠。待人寬厚,不做作,能將別人對自己的好盡可能地放大。她給自己的侍女鸚哥起名字,她希望她能一直在她身邊,陪她好好的度過一生吧??墒牵斘铱吹剿拿纸凶嚣N的時候,我心里好難受啊!杜鵑啼血猿哀鳴,杜建及紫鵑,會隨著主人死亡吐血而終止他的生命。我多想,那個黛玉永遠是初見時嬌柔的黛玉,而不是后來,在寶玉大婚之日病死床榻的傷心人。我更氣,大婚之日,掀開紅蓋頭發(fā)現(xiàn)不是他的林妹妹的寶玉不是去尋找,而凝視所謂的膚若凝脂。相對于薛寶釵的事故,有城府,能多方面的取悅別人。我更愛他的坦誠。香菱學詩時,反觀寶釵的態(tài)度,我真的很厭惡那句得隴望蜀。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何必用自己的眼光來評判別人的行為舉止。而一句“既然要作詩,那就拜我為師傅”玩笑中透出一份誠懇與單純。這份簡單,有誰不愛啊!
我想我最愛的便是她吟詩作對的才氣了吧。她喜歡詩中的浪漫,可以忘卻現(xiàn)實的煩惱,徜徉在詩中美妙的境地?;蛟S卑微的人總想踮起腳尖,他們可能期待夠到偉大的東西。雖然自己無法做主現(xiàn)實,但提筆的時刻可能就忘卻了一切傷痛,雖然生活把她逼到生命的死角。所以她愛書,不但讀《四書》,而且喜讀角本雜劇《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她更愛是人身上的灑脫,那種藐視一切的魄力,同時又將世間萬物廣納于胸。所以書是她的第二個世界,是她可以忘卻煩惱與憂傷天堂。對于書她不僅能做到熟讀成誦,對于那份文字的鐘愛他更有自己的見解。曹公肯定像寶玉一樣愛慘了這個女子吧,似乎歷代才女的特質(zhì)都有黛玉的身影,將美好融進林黛玉的生命,來滿足一切的向往。她代題“杏簾在望”為寶玉解圍的細節(jié),使人聯(lián)想到李清照與趙明誠比作《醉花陰》的軼事,更表現(xiàn)出他對寶玉的那份真摯的感情。“堪憐詠絮才”則是與謝道韞比肩。但林黛玉又也區(qū)別于歷代的才女,即曹公賦予她的悲劇命運和叛逆。我想她的詩之所以寫得好,便是由于她有極其敏銳的感受力、豐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花一樹,一草一木如此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觸及,立即就產(chǎn)生屬于自己的新奇的構(gòu)思和獨特的感受和見解。除此之外,那種不向現(xiàn)實低頭的精神,她能將自己的靈魂融于萬物、通過詠物抒發(fā)自己的痛苦的靈魂和悲劇命運。
所以葬花詞,更多的是她所面臨的境遇吧!紅顏自古多薄命,她此生紅塵,無欲無歡;她歸路茫茫,守荷自清香;她情癡漫漫,血染桃花紅。紅顏易逝,剎那芳華。最后才發(fā)現(xiàn)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樹辭鏡花。她慨嘆人生以花自詡。嘆身世遭遇和悲劇命運,她以落花自況,血淚作墨,如泣如訴,抒寫了自己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憤。“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這是對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這是對賈府冷漠無情的控訴“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則是對美好理想的渴望與熱烈追求;“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表現(xiàn)了她的高潔的情志和至死不陷于污濁。至于“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數(shù)句,更是幾次重復,特意強調(diào),并通過鸚鵡也會吟哦的描寫,可知曹公是大有深意的:杜鵑啼血便象征著人的死亡。一首《葬花吟》它真實地展露了一個充滿痛苦充滿矛盾而又獨抱高潔、至死不渝的心靈世界,她是黛玉遭受的苦楚,是她對于這個不公世界的挑戰(zhàn),更是一個女子在深宅大院里獨自遭受的人間風霜。我想《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原因正在這里。詩表現(xiàn)了她獨立不阿的人格,詩表現(xiàn)了她美麗圣潔的靈魂,詩使她具有一種迷人的藝術(shù)光輝,或許,無詩,也就無黛玉吧。
但是這樣的她,是不太會被那個封建沒落時代接納的,在“女子無才便是德”封建社會,她的才情學識不會被時代承認,她的愛情也不會輕而易舉的成功,封建社會大家族里一切為先的是亙古不變的利益,而在哪里生活的她,雖然個性張揚,率真坦蕩,執(zhí)著追求高品質(zhì)愛情,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一個個似枷鎖般釘在她的愛情上。她的特立獨行,她的身上體現(xiàn)出前的前衛(wèi),進步是被認為絕對的叛逆,是被封建禮教所不容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叛逆及對心靈相通的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才更引起封建家長們的不滿,作為一個異類,她的失敗及悲劇命運是注定了的。
紅樓夢讀后感之林黛玉
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淺評《紅樓夢》人物之林黛玉
是誰在秋風中獨倚西窗,輕輕地憂傷,低吟柳絮詞?是誰在秋水中輕拂皓月,淡淡地惆悵,灑淚冷花魂?滴滴清淚,微微嬌喘,詩化了的女子,詩化了的纏綿。
我們看她,“嫻靜處似嬌花照水,行動處如弱柳扶風。”一舉一動,柔襯和風;一顰一笑,雅比逸彩。她眉間若蹙,是秋風掠過山棱;她眼波似伏,是芙蓉閉享月華。她似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降臨塵世還淚。
我們聽她,“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葬花吟》悲慟了殘紅,悲慟了寶玉,于她,卻只是積久難化的內(nèi)心冰魂之一角。被所有人認為“小性兒”的她連悲苦也只能向殘花傾訴。當賈母,鳳姐為寶釵捐助銀子做生日時,黛玉這棵寂寞絳株的降世之時早已被遺忘,當所有人暗比她為身份低賤的戲子時,黛玉這株凄冷芙蓉又可曾得到喜好慰人的話語?
我們讀她,“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莎士比亞曾說:“悲劇是最動人的畫。最繞梁不散的歌。”或許曹雪芹有意刻畫黛玉悲劇一生,卻不如說她的悲劇源于“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的道路,這條大道上,前有陶潛,后有東坡、周公,也有翩翩而至的黛玉。她善良率真,毛遂自薦教香菱寫詩,向?qū)氣O坦誠“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然而,賈府中是如此虛偽成性,表里如一、承歡迎和的習氣。而她,選擇了堅守,選擇了誓死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與品節(jié)、保持自己純潔的愛情。用直接鋒利的話語揭露丑惡的現(xiàn)實,以高傲的性格與環(huán)境對抗,以詩人的才華抒發(fā)對命運的悲劇感受,沒錯,她只是一個小女子,卻悲哉更壯哉!
多少次覺得自己渺小無奈,是隨波逐流還是堅守本我?黛玉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
幾許清淚,浮目滴,嘆紅塵;
幾段織言,落唇邊,惜風流。
夢里夢外,一曲離歌人易散,只能憑那抹瘦影越行越遠,消失在天際云影處……
身在千山頂上頭,深巖突縫妙香稠。非無腳下浮云鬧,來不相知去不留。——尾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