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流浪地球讀后感范文5篇
推薦文章
流浪地球讀后感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流浪地球讀后感,歡迎閱讀。
《流浪地球》讀后感(一):
千年之后,太陽將會毀滅所有太陽系的星球。與其說坐以待斃,不如帶上地球?qū)ふ倚碌奶?,開啟流浪之旅。地球發(fā)動機帶著地球前往新家園和史稱“流浪地球”計劃。地球到達木星想利用引力將自己拋出太陽系,因為發(fā)動機沒有足夠的燃料。意外發(fā)生了:由于木星里影響,地球發(fā)生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去。所有人力挽狂瀾,但是終究無法擺脫木星的引力,在危急時刻,主角劉啟想出辦法:點燃木星,讓木星爆炸并推離地球。地球開始流浪......
沒有人聽從他們,只顧返回與親朋好友做最后的告別,劉啟和朋友們的計劃陷入困境??吹竭@兒,我在想:人類終究自私。相互斗爭,除了失敗以外,沒有好處,人類又何時能放下分歧達成一致呢?何時又能把大家的利益看成自己的使命?這樣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就不會發(fā)生爭執(zhí)戰(zhàn)爭、極寒、地震、缺氧,讓地球發(fā)動機無法運轉,無法得到原料,讓地球向木星墜,人類將會加快進步。
當人們認識到了挽回地球的重要后,努力讓可以點燃木星的地球發(fā)動機火焰升高??墒沁€差了不少的距離,在千鈞一發(fā)之際,領航員劉培強,也就是劉啟的爸爸,引爆了領航員空間站和木星,最后英勇犧牲。這是一個悲劇,與劉啟的一別成為了最后一別。但這也是美麗的悲劇,人類得救了,地球得救了。地球,又開始了流浪之旅。劉培強知道,留在“領航員”空間站,絕對安全??伤x擇了死亡,他知道人工智能莫斯得到聯(lián)合國的授權,將會“判逃”并實行火種計劃,可他選擇了自毀。比起那些只想回家,不愿浪費一點時間的人,他甘愿與兒子永別,犧牲自己拯救世界。他舍己為人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身邊的警察、消防員、醫(yī)生......還有許多熱心人不也是這樣?他們在危難時刻選擇勇往直前,救出鮮活生命,而迎接自己的是絕境甚至死亡。我們?nèi)f萬不要等到此時,才珍惜親情,放下雞毛蒜皮的小事,再多仇恨與抵不過血肉之情。
在火種計劃中,人工智能莫斯放棄地球,想帶著人類以及動物植物的受精卵逃跑,繁衍新的人類。我想這樣的人類毫無感情,他們沒有親人沒有父母。正如電影中所說的“我不想那一別成為我與兒子的最后一別。”人類守護的不僅是這個星球,更不是人類的生命,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深情,這樣人類的歷史傳統(tǒng)美德,才能祖祖輩輩的,發(fā)揚下去。
看完這部影片,我沒有陌生的感覺。千萬年之后,說不定“流浪地球”會成為現(xiàn)實。流浪是遙遠的,而感情和熱血是現(xiàn)實的。珍惜與親人的時光,珍惜自己的生命,讓生命變得有價值。
《流浪地球》讀后感(二):
故事在太陽氦爆炸的預言中拉開序幕,為了避免地球在爆炸危機中灰飛煙滅,人類成立了聯(lián)合政府利用高科技使地球停止自轉,同時在地球的各個角落修建巨大發(fā)動機帶動地球脫離太陽系,遠離曾經(jīng)帶給人類光明與溫暖的太陽。在這個過程中,地球面臨著重重危機,陸地淹沒,海洋冰封,火山爆發(fā),氣溫驟變,幸存下來的人們迫不得已進入黑暗的地下生活。在生與死面前,愛情、藝術、鮮花、權勢、金錢……都變得無足輕重,人類變得冷漠麻木,在機械的秩序運轉中努力爭取活著的機會。
當?shù)厍蛎撾x太陽系獲得短暫的安寧后,少數(shù)自以為聰明的公民開始質(zhì)疑太陽爆炸這一理論,率領歷經(jīng)絕望變得心力交瘁的眾人攻擊聯(lián)合政府,指責他們危言聳聽,破壞人類的生活與文明。聯(lián)合政府僅剩的五千人為了保護地球發(fā)動機不受損壞,選擇了接收眾人的懲罰,被抽取了隔離服中的恒溫核材料后默默凍死在廣袤無垠的冰封的大海上,他們的身軀凝固成五千尊雕像,向世界訴說著他們的堅守與正義。而令人諷刺的是,就在這時,太陽氦爆炸發(fā)生了!這個美麗的星球50億年的壯麗生涯畫上了一個并不完美的句號!太陽死了!
"幸運的是,還有人活著!"
小說的一開始讀起來并不引人入勝,因為個人的天文知識缺乏讀來甚至有些費力,但里面的感情線索亦是非常明顯:對地球母親的熱愛,對太陽光明的追求,對生存生命的渴望,對責任理想的執(zhí)著,我想:如果人類得以延續(xù)萬代,這顆叫做地球的行星,將是那些為此努力的前人們永恒的紀念碑,而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都有義務也有責任為在紀念碑上刻下生動而輝煌的一筆,貢獻我們僅有的一點力量!
讓流浪不再繼續(xù)!
讓生靈找得到回家的路!
《流浪地球》讀后感(三):
“希望是這個世界上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選擇希望,人生就有堅持的理由。
《流浪地球》的情景設定在太陽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為了存活,帶著地球去找新的家園的故事。也揭示了當災難來臨時,生活中人性光輝和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氣去做,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希望,如果他們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著滅亡,那結果截然不同,就算前過程艱難,但是未來是美好的,后者就算過程安逸,結果注定滅亡,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鉆石的珍貴在于,給它一束光,它能折射出千道萬道的五彩繽紛。希望,給它一束人性的光輝,它肯定也會回贈你成功的繽紛世界,所以希望和鉆石一樣珍貴。
小說中有一幕使我留下深刻的記憶,反叛軍要把堅持流浪地球計劃的五千名士兵凍死在冰山雪地中,但五千名士兵當中沒有一個人屈服求饒,他們說:“讓人類永遠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們選擇了整個人類的希望,而不是自己的希望。死刑后一個小時氦閃爆發(fā)了,太陽開始走向滅亡,所以說這五千名士兵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的選擇,拯救了人類。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選擇希望的事例很多很多,比如“豬堅強”。如果不是它選擇了希望,在廢墟中九天九夜都堅持自己的希望,它又怎會有今天安逸舒適的生活?還有最美教師張麗莉,她選擇了更崇高一點的希望——孩子的未來,她一推,讓三名學生免受病痛之苦,讓她們獲得了生命和健康。希望是這人世間最樸質(zhì)的情感,卻能帶領人們走向光明和未來。
而我們是否也應該像他們一樣,選擇希望呢?
我想是的。當生活,學習,工作不如意時,我們應該選擇希望,堅持走下去。每當我跨過溝壑,走過崎嶇的小路,眼前出現(xiàn)一片綠蔭,心中頓時變得明朗。你選擇了希望,希望也就會選擇你,并帶給你美好的未來。
我覺得,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比鉆石更珍貴的東西!
《流浪地球》讀后感(四):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行車不規(guī)范,親人兩行淚”!
一聽到這句話,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根據(jù)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先不說電影的情節(jié)怎么樣,可能看過原著的不是太多。我是在上學時在圖書館偶然發(fā)現(xiàn)的這部小說,當時就被它的書名所吸引,于是就讀了起來,原著的篇幅不長,我大概用了兩個多小時把它看完,讀完之后深深的被大劉的腦洞所折服,同時對里面涉及的物理學、天文學名詞很有感觸,看來大劉不愧是一名理工男。
首先和電影一樣,交代了流浪地球計劃的起因,由于太陽氦閃,太陽系將不復存在,人類的救贖計劃起初分為“地球”與“飛船”兩派,最終因“飛船派”無法支撐完整與龐大而又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而被拋棄。讀到這里就可以體現(xiàn)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也是我對大劉腦洞所折服的原因??催^《星際穿越》等好萊塢科幻大片的可能都清楚,當?shù)厍虿贿m合生存時,他們會選擇乘坐飛船去尋找新的家園,但這卻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幾年、幾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飛船上的燃料與給養(yǎng)再多,畢竟有限,所以飛船上的人們只能通過休眠來減少給養(yǎng)消耗,茫茫太空,旅途艱險,即使通過“引力彈弓加速”、“蟲洞”等方式成功的到達目的地,但還得面對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那就是新的家園,會不會適合人類居住,人類不可能一直呆在空間狹小的飛船里,就像《星際穿越》的劇情一樣,人類派出去的12位宇航員,分12路去12個目的地行星,這是一個孤單且沒有回程的絕望旅行,人類在等待多年后,只有三個目的地行星發(fā)來信息,其他的9位卻消逝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于是人類又派出第二批人員,對這三顆行星進行再次探測,同樣是沒有返程的旅行。當他們通過“蟲洞”到達這三顆目的地行星附近時,卻發(fā)現(xiàn)他們有兩顆是在“黑洞”旁邊,根據(j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可以知道,那里的時間將會變得很慢,在那里,一個小時等于地球上的7年。當他們到達第一顆行星后,卻發(fā)現(xiàn)二十多年前出發(fā)的飛船剛被這顆星球上的超級潮汐所吞噬,他們也在經(jīng)歷一次超級潮汐后發(fā)動機進水,為躲避第二次超級潮汐,只能用燃料將水噴出,在回到軌道空間站時卻發(fā)現(xiàn)時間變慢已嚴重超出他們的預期,一塊來的同伴已經(jīng)老去了27歲,同時意味著地球上也已經(jīng)歷了27個春秋,而對于他們只是經(jīng)歷了1個小時而已。他們現(xiàn)在還要面對一個更加殘酷的現(xiàn)實,由于燃料不足,剩下的兩顆星球他們只能二選一,結果他們選擇了一個連大氣都可以冰凍的星球,原來第一批來這顆星球的人,無法忍受孤單的寂寞,不甘心一個人在這里消逝,故意發(fā)出錯誤的信息,引誘后面的人前來拯救。電影畢竟是電影,最終叛變的人付出代價,主人公飄入“黑洞”奇跡般的進入五維空間該寫歷史,最終得救。但是現(xiàn)實沒有那么多得巧合與奇跡。所以說“飛船派”是行不通的。而選擇“地球派”的《流浪地球》,則是腦洞大開,35億人帶著地球通過行星發(fā)動機變軌,人們進入地下城,擁有足夠完整的、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不用擔心燃料和給養(yǎng)。人們也不要休眠,可以隨時規(guī)避旅途的風險。這個腦洞大開想法,標新立異于其他好萊塢大片,真可謂“神來之筆”。這其中也包含了中國的“守土情結”與“愚公精神”,還有中國“人定勝天”的堅強斗志。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文化底蘊的不同。
同樣面對滔天的洪水,西方神話里使用“諾亞方舟”進行逃生,而中國則是“大禹治水”保天下平安。西方的末世,是“諸神的黃昏”,而中國則是“女媧補天”,中國的文化里沒有逃避、沒有退縮、沒有放棄、沒有拋棄,有的卻是“精衛(wèi)填海”、“夸父追日”、當然還有包容。即使觀念不同、信仰不同,只要在中國,都能“求同存異”實現(xiàn)大同,比如一座廟里不僅有“佛”,還有“道”和“儒”,中國的道觀也是這樣和平共處。小說中的主人公通過參加奧運會和一名日本女子結婚生子,即使最后立場不同,但也沒影響兩人的情感。而西方卻是“十字軍東征”以及現(xiàn)在的五次“中東戰(zhàn)爭”。
正是文化理念與底蘊的不同,才有了大劉這一“神來之筆”,除了這些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小說中還體現(xiàn)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功成不必在我”以及“靳柯刺秦、慷慨赴死”的不怕犧牲以及大無畏精神。“流浪地球”不是一兩代人可以完成的,那是計劃耗時2500年,100代人的千年大計,小說結尾更是呼應這一點,當叛軍打著“還我陽光”的口號處死聯(lián)合政府高層而高歌時,太陽發(fā)生了氦閃,人們處死了拯救自己的人們,這是極大地諷刺。“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正是聯(lián)合政府高層為了后代、為了地球的希望而功成不必在我、慷慨赴死的大無畏精神的體現(xiàn)。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一直延續(xù)的關鍵所在。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正是相信真理的人們一貫堅持,流浪地球計劃才有希望。人類才有可能到達新的家園。因此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千萬不要輕言放棄,一定要記得選擇希望。
《流浪地球》讀后感(五):
太陽系即將毀滅,人類將地球家園推離太陽系軌道往半人馬星系去,歷時2500年,100代人。這時候人們會發(fā)現(xiàn),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對功名利祿、出人頭地的追求都無甚意味。事業(yè)上擺人一道的權謀,業(yè)務上觥籌交錯的應和,錙銖必較的算計,低頭哈腰的唯諾,套路和茍且,職位和金錢都不再值得耗費思慮。就連愛情都無意價值,親情也可隨意舍棄,人生價值的排列,僅僅在于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條長長隊列的先后。
而人類的可悲,在于對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懸崖處勒住馬轡,看見碎石自馬蹄處墜入無盡不見底的深淵的那一刻、那一剎,才能突然體會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圓餅圖上把它從一輪新月,瞬間標注成了一個圓盤。
但還好,生活、生命的意義,會在煉獄時頓悟,也會在天堂里發(fā)現(xiàn)。
看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如果置身隔絕凡塵的世外桃源,亦會豁然開朗,看向遠方。亦會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實則輕如鴻毛的塵事,而是著眼人類不過短短幾十載壽命的本身。
新西蘭就是這樣的世外桃源。忘卻其他,返璞歸真。《桃花源記》所述:“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道生活,無顧功名,大概與此無異。
太陽系的毀滅不過文筆杜撰,無法有切膚之感受。而新西蘭之旅,則可有身體力行之親歷。置身其中,才會發(fā)現(xiàn)“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兒”,不再是一種戲謔,而是值得頻頻點頭。
描述一個國家,無非美景、美食、風土、人文。但我覺得這些都不足贅述,只總結為這是一個尚“有問津者”的桃花源,是一個可以了解什么是生活、生命,什么是人類、社會的地方。
足以。
相關文章:
4.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