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愛》讀后感范文5篇
推薦文章
張愛玲《愛》讀后感
張愛玲散文《愛》極其簡短,但是描寫的愛卻刻骨銘心!讀完會有什么樣的感受?我們一起看看!
張愛玲愛讀后感(一)
張愛玲的散文《愛》短小精悍、洗盡鉛華、膾炙人口,不是傳奇,勝似傳奇,讓人嘆為觀止,堪稱最美愛情悲劇。
開頭一段,僅為四字,故事性極強,引人入勝。“這是真的”,其真實感不僅體現(xiàn)在對比技巧的真實,還體現(xiàn)在回憶的真實感和敘事的真實性。
為何提及“小康之家”,無論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都不大可能被拐賣,小康之家之說,表明故事的真實性,也反映出事物的普遍性。“生得美”寫出了女子的絕世之美,用“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則落入俗套,“生得美”說明了一生下來就是美人胚子,無需任何修飾,純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跟潮汕方言“生好”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贊人“女大十八變”并非好話,有之前很丑或者整容之嫌。“被親眷拐了”,深深的凄美之感便升騰而起,因為美的東西有價值,一旦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那就是悲劇。這里先是“月白”,其實為凄景、凄物,再是“各自走開了”,意味著唯一的幸福瞬間幻滅,到了“就這樣就完了”,讓人感覺到美好的事物或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接踵而至的是無盡的苦難,痛苦又漫長,剛好印證了“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與美好甜蜜形成強烈的對比,讓女子刻骨銘心,“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從前那最溫柔最觸及靈魂深處的人和物,以至于“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年青人”,讓人憐惜不已、感慨萬分。
愛,要怎么說出口?“噢,你也在這里嗎?”是“我愛你”的張氏語言,含蓄美,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而“說了一聲”和“問一聲”,看似相似,其實略有不同,前者更傾向于明知故問,脈脈含情。后者,已然是冷冷的陳述,或者是熱烈之后的凄愴。
“春天的晚上”和“后門口的桃樹下”,看似簡單,實為化用“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于無形,營造出美好、朦朧的愛情氛圍。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意境雄渾遼闊,與微信登錄界面神似,時空感強烈,存在著巨大的張力美,比起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愛》從絢爛始,以平淡終,凄美至極,有如一顆璀璨明珠,集愛情、時空、人性等永恒主題于方寸之間,今昔感強烈,物是人非,蔥綠配桃紅的蒼涼,閃爍在浩瀚散文之中,讓人愛不釋手。
張愛玲愛讀后感(二)
讀張愛玲的《愛》,不僅讀出了那種情竇初開的悸動,更是讀出了人生的遺憾和凄美。
一個春風(fēng)沉醉的夜晚,有一個村莊小康人家的女孩子,約摸十五六歲,花樣的年華,生得美,上門說媒的人都快踏破她家的門檻,但她卻無動于衷。她穿著月白的衣衫,靜靜地立在后門口,手扶著桃樹,純美的畫面定格在她永遠的記憶之中。她今生也許無法忘記,對門住的那個沉默寡言卻目清眉秀討人喜歡的年輕小伙,竟然主動開口和她說話。她做夢也沒有想到,激動而甜蜜的感覺頓時涌遍全身。仿佛就在這一剎那間,她覺得自己心中的愛情鳥,拍著翅膀撲撲撲地飛向了他,這種感覺,更強烈地堅定了她渴望的愛情信念。她覺得自己這輩子終究要跟著他,無論天涯還是海角,都會義無反顧。
這,就是愛。教人沉醉,又讓人迷戀。
遺憾的是,當他開口說出,噢,你也在這里嗎?她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他也沒有再說什么。兩人靜靜地立著,各自走開了。
美好的初戀,有時像一朵含苞未放的鮮花。還未來得及在溫柔的春風(fēng)中盛放,就被一場突至而來的暴雨打落在地。后來,她被拐賣了。拐賣她的人販子,不是什么強盜土匪,而是她的親眷,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
無數(shù)次歷險和飽經(jīng)風(fēng)霜后,她再也回不到從前。斗轉(zhuǎn)星移,物是人非,滄海桑田。唯有揮之不去懷念,伴隨著深深的喟嘆,祭奠著青春時那夜桃樹下美好的畫面。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那個穿著白衣衫,被皎潔的月光灑滿一身的姑娘,究竟在何方?那個帥氣的小伙子,還會記得芊芊玉手扶桃樹的那個純美的姑娘么?兩顆青春的火熱心跳,是否被滿枝的花瓣窺見和保存?
春風(fēng)不語。被命運捉弄的人兒,就像被時光扔進靜靜流淌的河流中去。即使淚流滿面,水底的游魚也不會知道心痛的感覺。
在合上書頁的那一刻,我的眼睛竟然有些濕潤了。不是我脆弱,而是被深深地感動了。
在人世相遇的時光中,千萬別錯過了握手和表白。錯過了,也許就不會再來了。
張愛玲愛讀后感(三)
一直很喜歡張愛玲。都說張愛玲的小說好,散文更好。她的小說大部分滲透著一種蒼涼,使讀者常陷入一種很深很沉的痛與窒息的壓抑狀態(tài),而她的散文卻常是她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張愛玲的文章向來深刻,她的這篇《愛》很短小,卻又很精美。有著散文的質(zhì)樸,同時又有小說的情節(jié)。它描寫了一段短暫的愛情情感片斷,卻又將這個片斷化為了永遠。
《愛》描寫了一個很美的故事:春天里一個月色朦朧的晚上,她邂逅了他。輕輕地,他問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么?”就這一句問候,卻勝似無盡的話語,深深觸動了她的心。世事的變化無法預(yù)料,女孩的命運十分坎坷,他們沒能再相見。老了的時候,她依然懷念那相見短暫卻是她一生中最絢麗的瞬間,依然記得那句“噢,你也在這里么?”
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如它的故事一樣簡單,開頭交代“這是真的”,這是作者的坦言,簡單卻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讓人只能相信。在他們分別時也只用了一句:“就這樣就完了。”無聲的美讓人感到一種缺憾,這種美變成生命唯以回味的愛戀,現(xiàn)實的無奈同時讓這份愛戀倍受時間無情的煎熬。文章的結(jié)尾寫的猶為精彩:“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人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剛巧趕上了”。 這句話構(gòu)成一段美麗而沒有結(jié)果的緣,一切世間的緣分原來也就這么簡單。作者一她高度的敏銳力和濃厚的文學(xué)功底時刻捕捉著情感的觸動與兩極感受的隱性描寫,夾雜著理想與現(xiàn)實中的碰撞,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美的無奈與缺憾。故事從高潮忽地結(jié)束了,純凈的故事中暗含殘缺的情愛之美,更拓展了讀者解讀荒涼的無限可能性。
張愛玲寫這篇文章可能也正是自己當時心情的感悟,她是聰明的,可對待愛情她又是那么得不理智,可能愛到深處,明知不好,還是會義無返顧,張愛玲就是那種女子,她重感情,可不幸的是她沒有遇到對的人。她對胡蘭成愛的那么深,而忽略了他的缺點,包容他的缺點。這篇文章也可能是她當時心情的寫照,有種初戀的情懷,同時也有著一種迷茫。對他們愛情的不敢確定。然而不管胡蘭成是怎么樣的人張愛玲對他的愛可以說都是純的,一如文中的感情那么干凈。
人生總遇到許多的事,而永遠記得的卻不多。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年后她依然記得那個時間,那個地點,那個人??上肽菚r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在她的心中的印象是多么深刻,所以她甚至記得她穿的衣服。
春天的晚上,桃樹之下的邂逅,無言的默契,這是一種萌動的情戀,卻又有著如此動人的力量。無限的感情只化作那輕輕的問候“噢,你也在這里么?”就只這一句,生怕更多的言語,都會驚動周圍的小生命,破壞了無聲的美。彼此固守著那一段距離,那一份清泉般的美麗。相比那些直白的海誓山盟,這句簡單的問候顯得簡潔、純凈,靜與動的比照,恰恰給我們留下如詩的空白,更讓人心底泛起愛的漣漪。人世間那么多轟轟烈烈的愛情,而這件卻顯得如此樸實、純凈。為愛無聲的守候,這是一種萌動的情意,卻又有動人的美與力量。
人生沒有永恒的瞬間,美麗的東西總是極容易失去。驀然回首事,一切都已成回憶,或朦朧或清晰。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不管結(jié)果如何,都將是美的時刻。他們相遇了,沒有抗爭,沒有廝守,卻比無數(shù)相守的愛情更純凈,只是短暫的停留,之后各自走開。他們的相遇也許是偶然,偶爾間的相遇,當然不會停留太久;然而命運中又有許多的必然,他們的相見也許是命運的安排,讓她那慘淡的人生多些色彩。張愛玲僅用了一點筆墨,卻把那一晚那一刻化成了生命的永恒,成了她日后悲涼人生的一個閃亮溫馨點。
《愛》中的故事具有詩一樣的意境,清新而潔凈,纖塵不染敘述簡樸而冷凈,但冷凈中又有種讓人不能釋懷的意味。這正是張愛玲的深,她用那么簡短的文字,卻給人無窮的想象,讀這篇文章,那種意境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形成、演繹,直到它結(jié)束了,卻又使人陷入無盡的回味之中。
文中的主人翁都沒留下名字,只用了“他”和“她”作為代稱,更具有代表性。“他”和“她”不僅僅是兩個人,而是許許多多人的影子,他們的感情更是無數(shù)純愛的代表。張愛玲用內(nèi)心的傷感和摯愛,品味著這隨時間而去的愛的幸福和痛苦。
看了張愛玲的《愛》,突然感覺世間的愛原來不僅僅是相守,也不需要一定直白地說出來,只要兩個人心靈相通便是最美妙的。故事中的她是不幸的,人生坎坷不平,然而她又是幸福的,在她最美的時刻,她遇見了他,并留下了美好的瞬間,而這瞬間可以穿越歲月,永不褪色。生活中有的東西不要經(jīng)歷太多,有那么幾件永遠記得,想起來感覺幸福的也就夠了。
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銘心的話維系著兩顆跳動的心,心與心的感應(yīng),心與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個亮點,支撐著一個人的理性靈魂。這種寓平靜中的“轟轟烈烈”,也許,這就是張愛玲散文《愛》的魔力。
《愛》給人的最大感觸就在于它所表達的愛的純凈,于千萬人之中,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他們沒有想太多,有的只是那份單純的情感,這是幸福的,也是令人向往的。這種愛雖然不是完美的,然而無聲的缺憾也是一種美的演繹。這種愛具有無法超越的美,這種美超越了時間,超越了俗世中的許許多多,更成為一種永恒……
張愛玲愛讀后感(四)
張愛玲說:這是真的。美麗的女孩,經(jīng)歷了人世種種磨難,到后來她應(yīng)該是失去了青春和美貌,但卻依然記得那個春天,那棵桃樹,那件月白色的衫子,那個年輕人,以及他說的“噢,你也在這里嗎”。
張愛玲的短文少,《愛》是其中一篇絕佳。
短短的三百多字,窮盡了人生所有不如意??傆性S多人為了文中男女主角的錯過而扼腕唏噓。不是平行線,他們有著最甜蜜的交集,但是兩條線的交點是那么微小。短短一句話的時光,他們相遇相愛,卻也帶來一世相離的苦楚。天意弄人,最美好的初戀情懷因為意外成為無奈和心酸。
可是這短短的三百多字,又是包含了多少的甜蜜。困厄可以有很多,可以鋪天蓋地、驚險襲來,但在這苦難中,唯一需要用來支撐自己的,便是那一瞬的愛。女孩從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中生存下來,是因為她內(nèi)心深處有著最純明的渴望。她永遠記得,那個春天美好的愛戀,她是希望能再尋回它的。所以她可以一直堅持,一直銘記,哪怕歲月更迭。“于千萬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 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剛巧趕上了,給她送來了能夠作為一生財富的愛,絲絲縷縷,無盡綿長。這一輩子也該足夠。
每次當我想要讀讀張的作品的時候,我總會去重讀《愛》,也總會想起奶茶的那首《原來你也在這里》:
請允許我塵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過去 /滿身風(fēng)雨我從海上來才隱居在這沙漠里 /該隱瞞的事總清晰千言萬語只能無語 /愛是天時地利的迷信喔原來你也在這里 /啊那一個人是不是只存在夢境里 /為什么我用盡全身力氣卻換來半生回憶 /若不是你渴望眼睛若不是我救贖心情 /在千山萬水人海相遇喔原來你也在這里
奶茶的能撫平人的悲傷的治愈系聲音將張愛玲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這篇文章詮釋得恰到好處,《愛》是蒼涼惆悵且無奈的,盡管她沒有動用痛徹心扉這樣的詞來寫這個故事,但張的看似平靜的語言卻隱藏了無限的悲哀,這里面淺淺的哀愁的情緒就像名貴的香水,不管你離多遠聞,怎么努力地聞都是這個始終不變的味道,若即若離,卻讓人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而《原來你也在這里》卻有著溫暖的曲調(diào),奶茶用她暖暖的聲音,填補了張愛玲半個世紀多的荒蕪,終于圓滿了這段錯過后終于相聚的愛情。
平淡的文字道出了所有的蘊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感情,質(zhì)樸卻坦誠,美好得令人心痛。也許在他們無法相守的以后,女孩曾努力地把自己當做一個被人看低的侍妾,但她總是會記得那一句平常得無以復(fù)加的“哦,原來你也在這里嗎?”。那時的她,干凈美好,全身上下都是純潔的細胞,單純的思想使她曾讓她對未來充滿了希冀,也始終安靜平和地生活著,可是當歲月剝奪了青春,只留下了斑駁的印記在臉上與心上的時候,只能回首望望年輕時的簡單記憶。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還好他們之間有過那句“哦,原來你也在這里”,歲月縱然無情,但前世的多少次回眸才換來這次的不期而遇啊。
張愛玲曾說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蒼涼是一種啟示。”《愛》大概是將這樣一種蒼涼描刻得淋漓盡致。而正是在這樣簡略的蒼涼之下,才能集顯愛的偉大與真摯。張愛玲自身的經(jīng)歷也算坎坷,幼時特殊的家庭際遇讓她更懂珍惜、守護愛,而后來愛情的失敗,她該是更看透了情這一字的。智慧如她,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構(gòu)劃一個愛的完美世界。拿得起,怎能輕易放下??v然自己無法得到,也可以將之放在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時時惦念懷想,也算是一種苦澀的浪漫。她便是這樣的人罷,只是這樣的人在這世上又有幾多。所以,文字中也無可避免地透露出蒼涼。這似乎是對現(xiàn)實的嘲諷,也是一種悲哀的無可奈何。
多希望這樣一個美好的女人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歸宿。但我想,即便不能,她也是可以淡淡一笑,然后歸于平靜的。因為她大概已經(jīng)明白,什么是為愛而生,向愛而死。 內(nèi)容評價:
本書是國際“張學(xué)”權(quán)威陳子善教授主持編校,增補散佚作品,首度全面恢復(fù)張愛玲作品原貌。《流言》是張愛玲的隨筆散文集,可以說是大珠小珠滿玉盤。張愛玲稱愛默生“警句很多”。在本書中我們倒可以看到張愛玲滿篇的警句佳句。如“上海人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煉”(到底是上海人);“中國人喜歡法律,也喜歡犯法”(洋人看京戲及其他);“多數(shù)的女人非得‘做下不對的事’方才快樂,婚姻仿佛不夠不對的”(談女人)等,不勝枚舉。...
張愛玲愛讀后感(五)
一直很喜歡張愛玲。都說張愛玲的小說好,散文更好。她的小說大部分滲透著一種蒼涼,使讀者常陷入一種很深很沉的痛與窒息的壓抑狀態(tài),而她的散文卻常是她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張愛玲的文章向來深刻,她的這篇《愛》很短小,卻又很精美。有著散文的質(zhì)樸,同時又有小說的情節(jié)。它描寫了一段短暫的愛情情感片斷,卻又將這個片斷化為了永遠。
《愛》描寫了一個很美的故事:春天里一個月色朦朧的晚上,她邂逅了他。輕輕地,他問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么?”就這一句問候,卻勝似無盡的話語,深深觸動了她的心。世事的變化無法預(yù)料,女孩的命運十分坎坷,他們沒能再相見。老了的時候,她依然懷念那相見短暫卻是她一生中最絢麗的瞬間,依然記得那句“噢,你也在這里么?”
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如它的故事一樣簡單,開頭交代“這是真的”,這是作者的坦言,簡單卻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讓人只能相信。在他們分別時也只用了一句:“就這樣就完了。”無聲的美讓人感到一種缺憾,這種美變成生命唯以回味的愛戀,現(xiàn)實的無奈同時讓這份愛戀倍受時間無情的煎熬。文章的結(jié)尾寫的猶為精彩:“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人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剛巧趕上了”。 這句話構(gòu)成一段美麗而沒有結(jié)果的緣,一切世間的緣分原來也就這么簡單。作者一她高度的敏銳力和濃厚的文學(xué)功底時刻捕捉著情感的觸動與兩極感受的隱性描寫,夾雜著理想與現(xiàn)實中的碰撞,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美的無奈與缺憾。故事從高潮忽地結(jié)束了,純凈的故事中暗含殘缺的情愛之美,更拓展了讀者解讀荒涼的無限可能性。
張愛玲寫這篇文章可能也正是自己當時心情的感悟,她是聰明的,可對待愛情她又是那么得不理智,可能愛到深處,明知不好,還是會義無返顧,張愛玲就是那種女子,她重感情,可不幸的是她沒有遇到對的人。她對胡蘭成愛的那么深,而忽略了他的缺點,包容他的缺點。這篇文章也可能是她當時心情的寫照,有種初戀的情懷,同時也有著一種迷茫。對他們愛情的不敢確定。然而不管胡蘭成是怎么樣的人張愛玲對他的愛可以說都是純的,一如文中的感情那么干凈。
人生總遇到許多的事,而永遠記得的卻不多。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年后她依然記得那個時間,那個地點,那個人??上肽菚r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在她的心中的印象是多么深刻,所以她甚至記得她穿的衣服。
春天的晚上,桃樹之下的邂逅,無言的默契,這是一種萌動的情戀,卻又有著如此動人的力量。無限的感情只化作那輕輕的問候“噢,你也在這里么?”就只這一句,生怕更多的言語,都會驚動周圍的小生命,破壞了無聲的美。彼此固守著那一段距離,那一份清泉般的美麗。相比那些直白的海誓山盟,這句簡單的問候顯得簡潔、純凈,靜與動的比照,恰恰給我們留下如詩的空白,更讓人心底泛起愛的漣漪。人世間那么多轟轟烈烈的愛情,而這件卻顯得如此樸實、純凈。為愛無聲的守候,這是一種萌動的情意,卻又有動人的美與力量。
人生沒有永恒的瞬間,美麗的東西總是極容易失去。驀然回首事,一切都已成回憶,或朦朧或清晰。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不管結(jié)果如何,都將是美的時刻。他們相遇了,沒有抗爭,沒有廝守,卻比無數(shù)相守的愛情更純凈,只是短暫的停留,之后各自走開。他們的相遇也許是偶然,偶爾間的相遇,當然不會停留太久;然而命運中又有許多的必然,他們的相見也許是命運的安排,讓她那慘淡的人生多些色彩。張愛玲僅用了一點筆墨,卻把那一晚那一刻化成了生命的永恒,成了她日后悲涼人生的一個閃亮溫馨點。
《愛》中的故事具有詩一樣的意境,清新而潔凈,纖塵不染敘述簡樸而冷凈,但冷凈中又有種讓人不能釋懷的意味。這正是張愛玲的深,她用那么簡短的文字,卻給人無窮的想象,讀這篇文章,那種意境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形成、演繹,直到它結(jié)束了,卻又使人陷入無盡的回味之中。
文中的主人翁都沒留下名字,只用了“他”和“她”作為代稱,更具有代表性。“他”和“她”不僅僅是兩個人,而是許許多多人的影子,他們的感情更是無數(shù)純愛的代表。張愛玲用內(nèi)心的傷感和摯愛,品味著這隨時間而去的愛的幸福和痛苦。
看了張愛玲的《愛》,突然感覺世間的愛原來不僅僅是相守,也不需要一定直白地說出來,只要兩個人心靈相通便是最美妙的。故事中的她是不幸的,人生坎坷不平,然而她又是幸福的,在她最美的時刻,她遇見了他,并留下了美好的瞬間,而這瞬間可以穿越歲月,永不褪色。生活中有的東西不要經(jīng)歷太多,有那么幾件永遠記得,想起來感覺幸福的也就夠了。
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銘心的話維系著兩顆跳動的心,心與心的感應(yīng),心與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個亮點,支撐著一個人的理性靈魂。這種寓平靜中的“轟轟烈烈”,也許,這就是張愛玲散文《愛》的魔力。
《愛》給人的最大感觸就在于它所表達的愛的純凈,于千萬人之中,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他們沒有想太多,有的只是那份單純的情感,這是幸福的,也是令人向往的。這種愛雖然不是完美的,然而無聲的缺憾也是一種美的演繹。這種愛具有無法超越的美,這種美超越了時間,超越了俗世中的許許多多,更成為一種永恒……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