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后感3篇
吶喊讀后感3篇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著,是魯迅先生寫的《吶喊》。從這本書中了解了很多,了解了魯迅先生。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吶喊讀后感”,歡迎閱讀與借鑒!
吶喊讀后感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第二本超經(jīng)典的小說集,它是本名著,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
在《吶喊》中刻畫了一個個“從昏睡中步入死亡”的不幸者。魯迅先生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以他以這些人為例子,寫成文章來警醒世人。不要讓他人也成為那種可憐又可悲的沉睡的人。
《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便是一個沉睡之人的例子??滓壹核贸詰凶觯鞜o所事事??伤陨砑揖池毢?,科舉制也已廢除,他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不存在了。為人抄書來賺錢,卻因為好吃懶做,“坐不了幾天,便連人和紙張筆硯,一齊失蹤”連請他抄書的人都沒有了。可就這樣,還經(jīng)常來酒館喝酒,成為了“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且不拖欠酒錢“雖然間或沒有現(xiàn)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對于一個不干活的人,這些錢從何而來?從文章子句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這些錢竟是偷來的!一個讀書人,為了仕途,為了未來的生活,讀了那么多書,學(xué)了那么多年,最后的結(jié)果竟是這個樣子!連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也無了!真是不可謂不悲哀!我忽然間就有個一種魯迅先生在日本,看影片中一群中國人圍看擊斃中國人,還一臉麻木,甚至是喝醉酒般的喝彩!那是魯迅先生的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理了。
《吶喊》中的另一篇文《故鄉(xiāng)》也是初中時學(xué)過的課文。從小在一起玩耍的戴銀項圈的閏土長大了,再見到主人公時,已不復(fù)年少時的天真無邪。再見到“我”時的那歡喜又凄涼的神情,以及到后面的“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這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的情形。
《吶喊》不愧為歷史名作,是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瑰寶!魯迅先生的文筆里帶著淡淡的幽默和諷刺意味,卻又帶著憤怒和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dāng)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也鼓舞著現(xiàn)在的中國人。魯迅先生不是唯一一個醒悟和站起來的人。在他之前,更多的是在他之后,有越來越多的人醒了過來,站了起來!即使是死也不能改變他們改變中國的信念!正是他們的努力,成就了我們現(xiàn)在的名字—中國人!
吶喊讀后感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一部小說,也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因為里面描寫的人物形象都是那么的生動,用的語音,詞匯都很形象。同時,我也很敬佩魯迅先生那為國為民的做法,放棄去日本留學(xué)的機會,決定回到祖國喚醒中國人那頹廢的靈魂!
《吶喊》里的許多篇文章都很獨特,也很有代表性。里面的“藥”,寫的是一個老翁為了救兒子的命用錢來交換血肉饅頭這份“良藥”。里面的人,個個都是愚昧無知,一心只為自己,自私自利的。血肉饅頭可以治病,這簡直就是胡扯!
還有那可笑的阿Q。阿Q的這一生,我表示同情,也表示無奈。阿Q這個人是個樸實但也是個愚蠢的人。魯迅先生用他當(dāng)做當(dāng)時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代表,是很形象的了。他專做短工,窮的只有一條萬不可脫的褲子。他屬于弱者,經(jīng)常被別人欺負(fù),但是他并沒有反抗的心理,而是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他也很欺軟怕硬,被打之后還去欺負(fù)比自己弱小的小D。他參加過革命。總之,他的一生很悲慘!
那令人不能忘懷孔乙己。他滿口的知乎者也,沒錢卻穿著那破舊的長棉衫站在人群里,向別人展示自己文化。還經(jīng)常賒賬,最后,還是死于他那虛偽的內(nèi)心下。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八個字概括了當(dāng)時的中國人民?!秴群啊凡粌H是在批判和反應(yīng)當(dāng)時舊社會的黑暗和腐朽!
吶喊讀后感
當(dāng)我讀完這本小說集,閉目回想,不論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藥》中的華老栓,《明天》中的單四嫂子,還是《阿Q正傳》中的阿Q,似乎都躍然紙上,在我腦袋中久久不忘,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哀傷和憐惜就這樣深深的觸動著我的心。
《狂人日記》是《吶喊》這本小說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篇?,F(xiàn)實的世界里,瘋言瘋語未必可信,“吃人”的說法似乎是無稽之談。但是于魯迅筆下,狂人的眼中,社會的寫照就是如此。仁義道德漫天,但卻是欲蓋彌彰,吃人的本質(zhì)才是現(xiàn)實,人或明哲保身,亦或是當(dāng)一個吃人者,沒有誰是真正干凈的。而我想,魯迅先生的筆下,想表達的更多是對國家衰落,民族萎靡,世人墮落的無奈和憤怒,這正是魯迅先生“怒其不爭”的典型作品。而魯迅先生也正是以筆“吶喊”,試圖喚醒民族振興,民族未來。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代表是《阿Q正傳》。啊Q是當(dāng)時社會中病態(tài)之人,他只是舊中國的貧苦農(nóng)民。但他卻是千千萬萬人的寫照,質(zhì)樸而又愚蠢,蔑視權(quán)勢卻又欺壓弱小,他們身上帶有濃厚的精神勝利法意識,自欺欺人是他們身上最讓人可悲的,明知錯誤卻更加麻木愚昧,一味的沉溺于奴隸般的生活之中,這正是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最好表達。
沒有華麗的語言,結(jié)局似乎都是大家不愿看到的悲劇,但無疑《吶喊》一書是吸引人的,在這里,有魯迅憂國憂民的民族責(zé)任,有魯迅如春雷般反對封建制度的呼喊,有魯迅對于中華民族深深的熱愛。因為是大愛,所以動人,因為是民族之愛,所以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