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讀后感范文400字
推薦文章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讀后感
“成長”是一個關乎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的話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讀后感,歡迎閱讀!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讀后感1: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的作者是凌志軍,北京人,出生于上海,現任人民日報社資深記者和高級編輯。凌志軍已出版的著作有8部,暢銷國內,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于世界各地?!冻砷L比成功更重要》是其最為暢銷、最有影響力的著作。
成功人士李開復對此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曾這樣說道:“我認為將對世界商業(yè)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從優(yōu)秀到卓越》,但是將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凌志軍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長與成功,之前我從未比較過這兩個詞,更沒有認真思考過它們的含義與區(qū)別。之所以會把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比較,是因為我看到一本書的書名,叫做《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乍看之下,我無比疑惑。為什么成長比成功還重要呢?成功不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奮力追逐的東西嗎?它怎么就比不上“成長”二字呢?帶著疑問,我走進了這本書的世界。原來,成長是成功的前提。
沒有自身的成長,就不會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成長是我們對自身的審視和檢閱,而成功是他人對我們的肯定。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肯定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改進,完全成長起來。而后,我們才能得到別人的肯定,獲得成功。《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確實讓人受益匪淺,所以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讀后感2:
教育,是個永恒的話題。當下時值高考剛過,頃刻之間此題更是風靡每個角落,無論茶余還是飯后,大街還是小巷,城市還是農村,男女老少都將此題搬到了桌上。近日閑來無事,翻閱了凌志軍先生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一書,感慨良多,感觸頗深!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訓之下,中國的教育便千篇一律的盯上了分數,而孩子自然而然便成為一個個由學校和家長一起打造的精美零配件,同時都寄希望于這些零配件予以走向成功。孩子們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快樂的同時,倍受煎熬。于是乎,青少年兒童輕生的、離家出走的、仇視父母師長的等等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都浮出了水面。于是乎,兒童心里專家多起來了,學校心里診室增設了,醫(yī)院呼吁必須給孩子解壓了……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一書羅列了一個個普通孩子憑借自己的勤奮和智慧成為世界頂尖計算機科學家的成功案例,以此來說明在人們眼中的神童只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孩子,他們許多都出生在貧寒的家庭,沒有顯赫的身世,與我們大多數孩子一樣擁有著正直樸實的父母的愛。同中求異,他們擁有極高的情商,他們的童年都很自由、快樂,他們都有自己最大的興趣和愛好,他們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不是父母想要什么。
在此,又回到我們的教育話題,我們一起來看看2000后的孩子,他們在做什么呢?
早在媽媽肚子里時,他們必須完成每日的胎教;幼兒園里,父母們爭先恐后,上午音樂、下午舞蹈、周六鋼琴、周日英語,孩子們每天像趕集一樣,而家長則不遺余力。小學了,書包基本不用背,得用兩個輪子在地上滾著走,瘦小的雙肩無力承愛沉重的書本負荷。八、九十年代里那些個美好的童年已被老師和家長們剝削得所剩無幾。放眼一看少年宮,培訓社,雙休日、寒暑假必定成為最熱鬧的一隅。
“我的童年有一個夢想,能像白天鵝般舞動在臺上,我想讓我的孩子完成我未能實現的夢想……”
“我家孩子三歲的時候就能完整的唱好些歌,我想讓她在這方面有所建樹……”
“同樣的三歲,張家的孩子能背唐詩三百首里好些詩了,我家孩子也要趕緊學了……”
從此,孩子們再也沒有了自由!為著這些父母們的夢想,父母們的喜好,他們得不到尊重,更不能向權威吶喊:我想要!我決定!我喜歡!
自古代起,科考成為我們所謂的國粹后,分數,也便決定了每位孩子的命運。前段時間一則新聞,廣州一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因考試考了98分,極度郁悶,家長也稱壓力大,我不禁為孩子抱屈。分數,當然能代表一孩子在書本上的學習成績,我想問,綜合素質呢?思想品德呢?孩子的情商如何呢?統(tǒng)統(tǒng)都沒有,唯有分數高,便能博得父母、老師的莞爾一笑。
凌志軍先生說:“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跨過了未必萬事大吉,未過的并不代表著失敗。”就拿現在的高考來說,每年六月份,整個中國就像應對一場早已備好了的仗,這場仗的參與者不僅僅是高考生,更多的是父母,老師,同時也包括國家的一些行政職能部門。家長們更是摩拳擦掌,陪考到最后一科。所以有社會評論家們說:高考,不知道是高倒了孩子還是考倒了父母!
凌志軍先生說:“并沒有發(fā)現考試分數第一名的孩子與日后的成才有必然的聯系”。可是在我們父母和老師的心中,排隊文化與狀元崇拜是幾乎每個家庭樂于談及的一件事,甚至有些家長總會這樣要求孩子,如果考不到第一名,你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學習已經讓很多孩子都覺得,我不是為自己學,我是為了我的父母和老師而學。
我們強烈呼吁教育的多元化,按部就班的過坎制度讓孩子苦惱,讓他們不堪重負。在一條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千篇一律,在一條流水線上教育出來的孩子,被習題、試卷、分數、名次緊緊的包圍得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思想,也便丟失了特性。
多年前,80年代的我們這批人,在經過家長和老師嚴歷的教導后,有部分便在高考這個坎上成功的跳進了大學校門?;仡^發(fā)現,大學不是我們所想的伊甸園,想學的東西沒有學到,于是惶惶不可終日,消磨了4年寶貴的青春,也耗費了父母含辛茹苦攢了大半輩子的積蓄。現在想想,用四年讀大學的時間來學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東西,或許比現在更有用處!這就是我們一成不變的教育所留下的諸多遺憾。
一個八歲的男孩,在他四歲的時候,父母便發(fā)現其模仿能力很強,對音樂節(jié)奏挺有感覺,并能跟著電視上有些音樂起舞,其母說:“讓這孩子學舞蹈吧”。其父說:“男孩子,學啥舞蹈,這是女孩子做的事,要學就學藍球,游泳”!孩子本人挺喜歡跳舞的,有時隨便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我們都覺得嫻熟至極。后來,這孩子被少年宮的舞蹈老師相中,并表示可以破例收一名男孩,然而,父親的話已根深蒂固深入他心,再感興趣也還是放棄了。
我們不能改變教育,但我們可以改變對教育的態(tài)度!我只想告訴全天下的父母:每位孩子都是神童,都是天才,但是需要每位家長作正確的引導,而不是 一味的強求。讓我們的孩子在玩樂中學習,在自由中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歷練成才。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讀后感3:
最近,讀了《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專著。這本書不僅會改變很多人對教育的看法,更重要的是這將由此改變許許多多孩子的命運。
“成長”是一個關乎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的話題。那幫被稱為“微軟小子”的人的成長故事,其實離我們很遙遠:他們的學習經歷幾乎都非比尋常。有的是少年班,有的是小時候就出國留學,還有就是清華、北大的。他們生活的時代離我們遙遠,他們學習的地方離我們遙遠,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也離我們更遙遠。但這本書通過他們的成長歷程向世人闡述了一個關鍵的觀點:一個人發(fā)展的最重要時期是6-12歲。這個時期要想健康成長,如果只靠學生,不可能;但如果有了家長和老師的協(xié)助,就有可能。
在微軟小子的故事中,作為老師的我反思我能為孩子們的成長做些什么呢?首先,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孩子知道“人品第一”,讓孩子們學生學會關愛、尊重、寬容、廉恥。其次,我們要端正觀念,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眼中有“人”,真正關注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心靈感受,遵循孩子們的個性和成長規(guī)律,因勢利導。讓孩子學會關注自己。最后,我們落實在自己的教育行為上,我們應該果斷地指出是非,熱情地贊揚他們的優(yōu)點,真情地鼓勵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幫助孩子們認識自己,科學地指導改進的方法。我相信,如果我們對孩子給予了科學的、人性的、全面的培養(yǎng)教育,就不愁哪個孩子不能成功!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讀后感4:
一、做一個自信的人很重要
書里提到自信非常重要,我覺得也是這樣,不過我想自信可以轉換成另外一個詞,就是用愛來做事一個人不相信自己,那就是因為他對自己不夠滿意,更深層次的就說明他不愛自己。其次,愛和自信的本質都是正面能量)。那些微軟小子他們做事的動機是“愛”,所以他們能把事給做好,他們覺得自己一定能行,結果吸引力法則,他們就真的能行。
而我是什么都怕,看我表面上很開朗,但是心里很怕,比如:連帶行禮也怕,帶操的時候數節(jié)拍也怕。根本原因就是我不自信。那以后在做什么事之前就給自己一個暗示,說我可以做到的,其實也沒那么可怕。這樣就能給自己傳遞正面能量。
二、做自己,不要關注別人對自己的想法
在成長的過程中,微軟小子們都不管別人是如何看自己,可能自己做出一些別人認為的蠢事,但是他們還是有自己的原則。這表明他們是在做自己,自己認為對的就要去做。
我覺得我并沒有做自己,爸爸媽媽老師覺得什么重要我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并沒有自己的想法。那現在就要想清楚我到底要什么。想清楚之后,要為了自己的成長去做,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
三、學會獨立
“你不需要無微不至的呵護,獨自去尋找奶奶家”——獨立。我這一點做得不太好的體現在與,在我一個人的時候,不會控制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不高,認為沒有人知道,就可以偷一下懶。這說明我現在還需要別人的要求和提醒,不夠獨立。
為了讓自己學會獨立,首先不要害怕,越怕做得越不好。其次,學會思考,先把計劃想好再開始實行。最后,對自己要求嚴格,這樣就能避免出現偷懶和放棄的現象。
四、不要羨慕別人,因為每個人的起點都是一樣的
“無論你出生在寒舍還是豪門,起點都是一樣的”“不要羨慕別人家的‘超常兒童’,你不比他少什么”“即使你發(fā)育不良,也能跑得很遠”——所有人的起點都是一樣的,而我總是覺得那些晚來的新生都比我厲害,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比較好,但事實是因為自己不努力。以后不要總羨慕別人,不要以自己的缺陷來障礙自己,給自己一些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五、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功只是一個結果,而成長是一個過程。所有事都重在過程中學到了什么,而結果是不可把握的,能把握的就是現在做事和學習的機會,在學習做事中獲得“成長”。只要過程中盡自己的努力,結果就不重要了。
我怕結果,所以我失去了很多做事學習的機會,結果成長的就很慢。不要再去想無法預知的結果,要珍惜和創(chuàng)造做事和學習的機會,還要抱著享受學習、而不是完成學習的心態(tài),堅持做到最好,這樣就能獲得成長。
看完《窮人缺什么》和《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兩本書后,我發(fā)現這兩本書是有關聯的,窮人都很想追求成功,但是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長,這就是一條思維線。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讀后感5:
“成長”是一個關乎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的話題?!冻砷L比成功重要》談的正是一批最優(yōu)秀的中國人成長的成長。他們并不擁有一個比我們更聰明的大腦,所經歷的教育制度和我們的也沒有什么不同。那么,他們憑什么變得和我們不一樣了?
30個“微軟小子”的成長故事證明一個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來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敗別人”,而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夠走向成功的學生概括為E學生:即ENJOY(快樂地學)、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開復、許峰雄、張亞勤、沈向洋、張宏江……書中每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段生動的點評,每一句誠懇的話語都可以成為成長之路上的堅實階梯,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該怎樣做才能不斷成功。
成功是一個人的目標,成長是達到目標的道路,但這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有的人沒有能堅持到終點,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頭來,也有的人能用正確的方法和堅強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是一個多么有味道的句子,這是一個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的理念。在中國這個以成敗論英雄的社會,要提出這樣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
凌志軍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一書,其中記錄了微軟亞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員的成長故事,是一個關于教育、人才、社會的記錄與總結。書中記錄了一批最優(yōu)秀的中國人成長的成長。作者從“微軟小子”的成長生活中,采擷一些平凡但雋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獨特的論述,使這些小故事變得精妙獨到,在這些故事里,我們看到了歡笑、悲傷、激情、惆悵,我們看到了一大批聰明、主動的孩子,不斷進取、不斷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軍希望借這本書,讓國人改變對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國學生能在這本書的鼓勵下,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廣闊天地。
從思想認識上來說,做事情要注定成長更重要。有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謀事即為過程,成事即為結果。它已經告訴我們,人所應該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責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這個成長。通過成長,獲取經驗,方法,教訓,最重要的是鍛煉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結果呢/我們的奮斗只在于拼搏的成長。只要盡為己所能,就夠了。結果真的無所謂。從客觀事實上分析,做事情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樣都成功的人,我們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會看不起在成長中用卑鄙手段達到目的的人,為什么他們做事有同樣的結果卻得不到同樣的認可呢?做一件事同樣失敗的人,我們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項羽,楚漢之爭,他終以失敗告終,但歷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遠是一位英雄。為什么同樣是失敗的結果,卻有著大相徑庭的后人評說呢/正所謂,不以成敗論影響,不看結果看成長。再舉一個例子,拿化學課來說,如果做事結果比成長重要,那我們只要董老師告訴我們一個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與反映條件就行了。有何必費錢費時的讓老師在課堂上做了演示實驗之后,換要自己親手做一遍呢?著就是成長的重要性。
感性上來說,沒有成長就沒有結果,想必大家都聽說過“烏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沒有親自去爭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導致無批邦永遠只能是空虛社會主義,而后來者親身實踐完善了一個爭取的成長,才成就了真正的社會主義。由此說來,中結果輕成長是不是容易導致人去空想卻不付注實踐呢?很明顯對方辯友承認了這一點,否則,就不會深思熟慮為辯論會去做準備了,而只會空等結果。
做事情的概念,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抽象成一個做事情的成長,就好比打籃球,當你一個人帶球連過數人后上籃,即使沒進,也比你在沒人防的時候進一個球要舒服的多,這就是成長。
人活著,何必那么累呢?當我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那又怎么樣?這一個結果可能是下一個成長的開端,或者說它本身就包含于生命的成長之中,而重要的是我們體驗了奮斗的艱辛,體驗了努力拼搏后成功的喜悅,這就足夠了,當然,結果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時期內支撐我們堅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幟,可以是號角,但不是目的,我們的牡丹是趁著年輕,盡可能的去體驗多姿多彩的人生,體驗是一種成長,生命是一種成長。
所有的結局都已經寫好,所有的淚水都一啟程,卻忽然忘了是怎樣一個開始,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青春的腳步,有多倉促就有多空洞,有多悠閑就有多空虛,有多深情就有多虛偽,有多少獲得就必然有多少失落。
結果?又有誰會知道結果呢/開始的開始,是我們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們在走,不憂愁的臉,是我的少年,不倉促的眼,等歲月改變。
我們所能做到,只有在走的成長中去體會,體會成長的成長中蛻變的痛苦,體會流量隕落的瞬間心的裂縫,然后在體會中學會長大,在體會中等青春散場。
結果在遠方,成長在路上,路,在叫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