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書筆記800字
《活著》寫了七個人的生與死,鳳霞難產而死;有慶在校長生孩子時,為她獻血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家珍因自己的一雙兒女死了,傷心過度而死;苦根吃豆子撐死了,只有福貴還活著,《活著》講述了一個純粹的故事,不事粉飾,卻震撼人心。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活著》讀書筆記8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173233《活著》讀書筆記800字1
上個月我看了《活著》這本書,它使我受益匪淺,無疑是心靈上的起伏?!痘钪穼嶋H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jīng)歷的戲劇,它富于的內涵和哲理太過復雜,非三言兩語能夠詮釋清晰的。我只能說那么一點點感悟罷了。
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成長于解放前期,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國內革命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xiàn)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jié)以他及他的一家為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卻是多方位的,它讓我們見識了戰(zhàn)爭的殘酷,見證了神化的中國,更讓我們80年后的年輕一代了解什么是“”。作為21世紀的年輕人,是應該必定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們更應該了解并牢記這段歷史,而這也許是《活著》帶給我們的啟發(fā)和引思吧。
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jīng)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著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著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為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我們看不到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我們的人生取向。
“福貴”老人其實只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優(yōu)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shù)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
如今,中國的很多農民每年都要為了生計從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著最辛苦的工作,得到的是最低微的收入,他們骨子里的品質讓他們無怨無悔。面對困難他們勇往直前,他們才是真的勇士。因而,《活著》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知道什么樣的品質才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品質,才是民族希望所在。它帶給我們的還有很多,對于“福貴”這樣的農民來說,土地就是命,就是生命意義所在,那么,對于我們年輕一代來說,生命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當今的社會競爭激烈,它并不像某些人所講的那樣美好,并不像某些歌曲所頌揚的那般幸福,他們所看見的只是他們的快樂,而廣大農民卻是很艱難的?,F(xiàn)在的“三農”問題并不是那么容易解決。我想,我們只有從自身做起,不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并極富熱情地關注這個社會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和關心他人,這樣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
2003年的SARS,2004年的禽流感,2008的冰凍災害,所有的一切讓我感覺到了活著的艱難,我們并不比“福貴”老人幸福多少,所承載的壓力與顧慮是很大的。《活著》當中的余杰、何清漣,是他們讓我們感知社會并不是一片漆黑,而是有一絲光在暗暗地照著。即便生活再困苦,我們還是可以像“福貴”一樣,很好地活著,人生的艱難才剛剛開始。
《活著》確實被賦予太多的內涵,無疑是一種享受,它讓我能更清晰地了解這個社會,了解人生的意義,也許是終生受益吧。
#182500《活著》讀書筆記800字2
活著,承載了多少意義、情感和力量呢?是進行時,是生命的持續(xù)狀態(tài),是靈魂的永恒追尋。
看完《活著》,想說說關于"活著",這樣廣大卻沉重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語句都顯得蒼白,每一聲嘆息都顯得無力;然而,活著,是進行時,是你我此刻正在經(jīng)歷的狀態(tài),無從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審判臺前,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活在永恒的國度里。而活著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沒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著。
當我們聽著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jīng)歷娓娓道來,感覺著他活著的狀態(tài)一點點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著,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xiàn)實的責任;風云突變后,掙扎地活著,戰(zhàn)場上經(jīng)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著的底線挑戰(zhàn),情感上體會為父為夫角色的重擔;看盡生死后,麻木而樂觀地活著,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欲無求。"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們會默然發(fā)現(xiàn),活著是一種狀態(tài),僅僅一個詞,悲慘抑或苦難、凄涼、無奈,無法展現(xiàn)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游混于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頂梁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后來飽嘗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苦痛。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征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shù)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于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后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zhàn)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F(xiàn)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jīng)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p>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jié)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于會明白,無論現(xiàn)時我們經(jīng)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xù)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細節(jié)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xiàn)時的我們毫發(fā)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著高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仿佛已經(jīng)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么意義?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注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并無意義。
那到底該怎么活著?
老人對生命的態(tài)度總是讓我很敬畏。在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動蕩后,眼前的一切都已經(jīng)變得無所謂了。他們不擔心是否會被炒魷魚,不擔心是否有戰(zhàn)爭,不擔心下一周的股市行情——或者說是不愿去操心了。這就如同余華所說的——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這么說來,老人的態(tài)度也就是孩童的態(tài)度了。在我們絞盡腦汁去尋思到底什么是活著、該怎么活著的時候,造物主在我們背后偷偷的笑了。原來,他早已把答案告訴了我們——終點就是起點。我們在一開始就已經(jīng)手握答案,只是這輕易而來的結論在沒有經(jīng)歷現(xiàn)實的驗證之前我們不愿意相信。于是,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驗證它。驗證結束,生命也就接近終點了。
呵呵,無數(shù)大家都說不清的事,我怎么又能說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余華的《活著》以后說一些關于活著的話而已。
又或者,"活著"更本不需要我們去多言。我們還是像福貴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然后在無所事事的時候,跟一個路過的人一起翻閱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憶,最后拍拍屁股,在夕陽下抽著煙斗回家去!
#182499《活著》讀書筆記800字3
一年前看過《福貴》這部片子,主人公福貴的事跡深深地觸動了我。觀看完這部片子時,覺得福貴的一生就像上演了一部悲劇,他已經(jīng)夠悲慘。誰知,當讀完余華的《活著》這本書時,更是不一樣的感受,余華用筆墨刻畫出的福貴的一生更是悲慘。當讀完這本書時,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流下了淚。
通過《活著》親眼目睹了富貴一生坎坷的路程:地主少爺福貴天天喝的爛醉如泥,在城里吃喝_賭,_終輸光了家里的的全部,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yī),在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過了一段時間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了家鄉(xiāng),知道母親已經(jīng)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帶大了鳳霞和有慶,但鳳霞因發(fā)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
余華譜寫的悲劇不僅是這些,中間的情節(jié)比這還要悲慘。有慶因為獻血過多,死了。福貴的老婆家珍因得了重病死了。鳳霞長大了嫁了人有了孩子苦根,她卻因難產死了,苦根的爹因一次意外也死了。原本就可以這樣結束,福貴可以和孫子度過下半生,誰知,因為家里窮,沒錢買飯,福貴只好給孫子吃豆子,悲慘的是,苦根因為吃豆子而噎死了。本來的一大家子_后竟是這樣的下場,只剩下老福貴和一頭老牛在夕陽下回想年輕時犯下的錯誤和擁有過的幸福。
相信每個讀完《活著》的讀者,已經(jīng)是淚流滿面了吧,被這場悲劇感動了。書中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說得就是時間帶來的喜悅和辛酸。
我看到了福貴凄慘的經(jīng)歷,同時也看到富貴內心真誠的悔過。我們不需要擁有富貴的生活,不需要擁有奢侈生活,或者只是需要一個擁有家人,擁有家人的愛的人生。哪怕是福貴那樣,年邁了只是和一頭老黃牛生活,度過剩下的時光,這也是活著。
#182519《活著》讀書筆記800字4
我從來都堅信自己是一個不容易感動的人,但讀完《活著》,我還是感覺到一種難言的苦悶和震撼。
有人說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jīng)歷,也許正因為此,我格外不喜歡看悲劇。從情節(jié)的角度來講,《活著》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主人公福貴青年時嗜賭成性,終于輸光家業(yè),父親因此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福貴為母前去求醫(yī),卻在半途上被_抓了壯丁。兩年后幾經(jīng)波折回到家的他,發(fā)現(xiàn)母親早已離世,女兒鳳霞也因病成了聾啞人。此后,厄運的陰影一直籠罩著這個家庭??h長的老婆難產需要輸血,結果兒子有慶被抽血過量而死,后來發(fā)現(xiàn)縣長竟然是曾經(jīng)的戰(zhàn)友春生,春生在轟轟烈烈的_中遭受迫害,最終懸梁自盡;鳳霞終于找到良人──二喜,可不久就死于產后大出血;有慶和鳳霞走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沒過幾年二喜因為一次建筑事故慘死,留下兒子苦根和福貴相依為命;然而幾年后,苦根也因吃豆子撐死了,剩下孤苦伶仃的福貴買了一頭待宰的老牛作伴……
整個閱讀過程中,我一度對余華十分痛恨,也許作家都是冷血的,就像余華用他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敘述著殘酷一樣,一次又一次將我對可能存在的美好幻想徹底打破。也許,正是要不斷見證離別,見證死亡,見證各種苦難,才能看到生命的厚重和沉痛,才能體會平靜背后的蒼涼,才能思索活著的意義。
想一想,人的一生究竟要經(jīng)歷多少起伏,才能真正做到往事如煙,去留無意?究竟要看過多少離合,才能真正做到云淡風輕,波瀾不驚?究竟要承受多少不幸,才能真正煉就一顆強大的心臟,在若干年后,上揚嘴角,將曾經(jīng)的傷痛娓娓道來,說一聲現(xiàn)世安好?
人生一夢,白云蒼狗。為名?為利?為情?為義?命運對福貴也許特別眷戀,也許特別殘酷,歲月帶走了他身邊一個又一個親人,只有他活了下來。經(jīng)歷了那么多苦難,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命賦予的責任,忍受現(xiàn)實給予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文章最后,福貴和老牛漸漸遠去,福貴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從遠處傳來,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那一刻,看著他們的背影,我們一定無話可說,仿佛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一切都毫無意義??v三千里河山,亦四十年蓬萊,曾經(jīng)我們苦苦追求的忽然顯得極其可笑。人就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我們曾如此渴望生命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恩恩怨怨,終不過雁過無痕,水過無聲。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小說中鳳霞的死最讓我心痛,這是一個善良、勇敢、執(zhí)著、美麗的姑娘。鳳霞因為聾啞,曾經(jīng)只能羨慕的看著別人婚嫁,直到二喜來到她的世界。余華并沒有刻意描寫鳳霞和二喜的愛情,但每每讀到鳳霞和二喜,總能感覺到一股溫情。我一直在想,鳳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究竟在想什么?二喜在失去鳳霞的日子里,又究竟在想什么?某一瞬間,我想起阿朱死后,喬峰的哀莫大于心死;想起碧瑤珠沉玉隕,張小凡的自甘沉淪;想起紀曉芙對楊逍的此生不悔;想起白子畫和花千骨,一場風花雪月,終究是一場錯過。如果這不是一場悲劇,很久以后,如果鳳霞和二喜還在人間會怎樣?愿再見時他們的路途星光滿載,無悲常喜,所流出的淚皆因喜極而泣。
萬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幾見月當頭?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珍惜當下,不忘初心。無論曾經(jīng)我們穿越過多么洶涌的人潮,感受過怎樣甜蜜地幸福,經(jīng)歷過如何難言的艱辛,只要繼續(xù)活著,它們的大多數(shù)細節(jié)和感受都會被我們和時間遺忘,化作歲月的過往,只留下平靜的結果和當別人問起時,一個淡然的微笑。
#182502《活著》讀書筆記800字5
暑假里,我讀了《活著》這本書,我似乎有些明白了活著的意義……
正如作者所說:“正是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我聽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jīng)歷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舊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我想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tài)度?!?/p>
在這部作品中,富貴因為好賭,輸光了家產,卻僥幸逃脫土改槍斃地主一難;老醫(yī)生被打成了反革命,結果醫(yī)院沒人會治療;春生參加了革命,最后卻被右派分子害死……冥冥當中,這似乎都是命中注定。
正如中國的老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币粫r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將這句話反過來理解,也是一個深刻的道理。
余華給主人公福貴的人生苦難找到了的緩解之路——忍耐!這就使得這部作品的敘述都因這種寬闊的忍耐而變得沉郁、悲痛而堅定。
沒有血淚的控訴、沒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沒有憤怒,有的只是福貴在苦難中磨煉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忍耐包含著一切。不論多大的苦難降臨,福貴都把它化解在無邊的忍耐中,最終達到與孤單生活相依為命的地步。
“忍耐”是一種柔韌的品質,時刻保衛(wèi)內心免遭苦難這種生活暴力的破壞。圣經(jīng)里說“愛是恒久忍耐”,也就是說,恒久的忍耐可產生愛。福貴就是這樣的,他無法改變貧困、苦難、死亡的內部規(guī)則,于是用堅忍、平和的心境去注視人生,用自己特有的幽默、樂觀戰(zhàn)勝歲月,進入一種淡泊寧靜的境地。然而苦難真的能像余華所寫的那樣,消失于幽默與樂觀之中嗎?我想,這也未必能夠……
苦難作為一種遭遇,可以很快過去并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失。但對于福貴來說,苦難已經(jīng)貫穿在了他的整個人生中,成為了他基本的存在狀況,除非他死才能消失,但死亡本身又何嘗不是一種苦難呢?
正如書后所說:“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p>
活著讀書感想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