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鎮(zhèn)觀后感
芙蓉鎮(zhèn)觀后感
一·苦難中的幸存者
在當時的中國,對于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苦農(nóng)民來說,生活與幸福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就在于方向的不同。芙蓉鎮(zhèn)中的胡玉音本來是一個貧苦的底層勞動人民,住的是破敗不堪的木板房,每天早起貪黑地工作。
但如此苦難之人,我卻將她稱為是苦難中的幸存者。
何為苦難?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她與她的丈夫不辭辛勞,他們用心血壘砌的勞動成果卻被當時的政策視為資本、壓迫、剝削、勾結(jié)。在當時來說就是富農(nóng),農(nóng)村階級斗爭的最大敵人。在權(quán)威的壓榨下,她不得不被扣上新富農(nóng)的黑鍋,被輿論所淹沒。她有什么錯?但她卻成為了社會變革的犧牲品。以至于淪落到了當時眾叛親離的凄涼境地。
又何來幸存?還記得有一幕,李常委正在批斗大臺上,將胡玉音推上了風(fēng)口浪尖,并把一位同樣悲慘的所謂“極大反動派”罵的體無完膚。她當時還未意識到自己所堅守的運動立場是多么的不堪一擊。就像被階級級斗爭的布條蒙蔽了雙眼,她自恃大義凜然,在眾人面前高呼平等、民主,但她自己卻渾然不知,這樣偏執(zhí)的行為只會把自己引向沖突的中心。而她所保護的底層人民其實只是想要過過平淡的日子,但她卻以政常委的權(quán)利蓋過了民憤。
“階級立場,將運動堅守到底”的口號迫使民眾不得不拋棄情義,以求自保,而在權(quán)利,意見,情感交織的模糊地帶,必定會產(chǎn)生矛盾,從而掀起滔天巨浪。當平日里大喝一聲,眾人便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政委被迫戴上了“破鞋”,狼狽地向小紅衛(wèi)兵腆著臉苦求解釋的時候,她是多么的可笑。而當她在落魄到掃大街的時候,依舊不卑不亢地拒絕她眼中的“反動主義者”的好意時,她是多么的可悲!
相比而言,胡玉音雖然不明不白的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卻并未在當中使自己道德淪喪,價值偏移。她雖被批判抵制,卻也能最起碼生活得平平淡淡。在諸多磨難之下,她的內(nèi)心有這樣一片凈土,它未經(jīng)扭曲或污染,在那里珍藏著當時許多人都不屑一顧的,人,最基本的素養(yǎng)。
二·假亦真時真亦假
在動蕩與不安之中,眾人所能做到的只有保護自己,從而盲目地聽取上級指揮。但在故事中,有一個人,他被最多人所拋棄。但我認為,他是最真實,最令我敬佩的人。
他因為收集民歌被人視為“反動派”,就連刷一個大字報都會被批斗。這讓我想起了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王洛賓先生。作為西北民歌的收集者,他一生大多漂泊流浪,甚至好幾次出入監(jiān)獄,卻在獄中還將自己的口糧對換別人那幾曲殘缺不全的歌詞。他堅信,這是精神的力量,民族的智慧,文化的傳承,希望的源泉。他所搜集的西北民歌,至今也廣為流傳。
再看故事中的這個人,他沒有人幫助,沒有人可憐,甚至在政府的瘋狂批斗下沒有尊嚴可言。他一無所有,卻顯得最知足、充實。在別人落寞之際,他也會對之報以真誠,盡管大多收到的是抗拒與鄙夷。
所謂的真理往往搖搖欲墜,所謂的真情卻還暗藏殺機。但故事中的他,雖被貼滿了世俗爭議的標簽,卻從沒有偏離那做人根本的軌跡。這難道不是最真實的真理嗎?在苦難之中拾取希望的微光,在混沌之中堅守最無華的情操,這讓我想起了《活著》中的一句話: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依然是那個芙蓉鎮(zhèn),那個飽受滄桑的背影,在緩緩模糊的霞光中漸漸遠去。我聽到他蒼老的嗓音從遠方傳來,在空曠的傍晚隨風(fēng)飛揚。黃昏轉(zhuǎn)瞬即逝,召喚黑夜的來臨,大夢初醒,迎接嶄新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