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防校園欺凌觀后感作文
中小學生最新防校園欺凌觀后感作文
近年來,校園欺凌案例不斷出現在公眾視野,諸如,不堪入耳的謾罵侮辱、手段暴力的撕扯打斗,發(fā)生在中小學生之間的暴力事件頻繁被曝出,并引發(fā)輿論聚焦。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防校園欺凌觀后感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防校園欺凌觀后感作文1
點開最近幾天的熱點新聞,映入眼簾的一定有“校園暴力”四個字。短短6天內,從“浙江慶元一年級男童被煙頭燙”,到“江西永新女生被數名同學扇打”,再到“河南信陽數百中學生群毆”,一件又一件駭人聽聞的校園暴力事件不斷沖擊著輿論的眼球,更挑戰(zhàn)著每一個人的心理承受底線。
這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神經學家吉姆?發(fā)龍的一個視頻,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他在視頻里提到:從科學角度來說,敵視心理、大腦損傷以及童年時期遭受過身體摧殘這三個因素分別涉及神經精神病學、生理學和個人性格,它們決定了一個人暴力傾向的程度。如果三者都具備的話,這個人具有暴力傾向的可能性非常高,但如果只具備其中一個或者兩個因素,具有暴力傾向的可能性則降低。吉姆?發(fā)龍通過對70個殺人狂的大腦掃描和基因分析的講解,揭開了殺人兇手的遺傳與環(huán)境中所出現的問題。
雖然暴力有許多類型,但通過對70個殺人狂的腦檢測發(fā)現他們有一個共同規(guī)律,都在大腦的額眶部皮質有所損傷,就是眼睛,眼眶的正上方,再就是太陽穴內側,所以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這說明腦的結構和功能的異常、或受到損傷可導致出現攻擊暴力行為。
除此之外,控制他們的還有最關鍵的暴力基因。到目前為止,已經發(fā)現了20多個基因標記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于人性格中的暴力傾向,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MAO-A(單胺氧化酶)。
是否具備MAO-A基因,和性別有著很大關系,因為它存在于 _染色體,所以人們只能從母系獲得此基因。這也是為什么大部分變態(tài)殺手是男性和男性為什么往往比女性更容易有暴力傾向或具有好斗性格的原因。因為女性可以從父系獲得一個 X_色體,再從母系獲得一個 X_色體,這樣可以起到稀釋“暴力基因”的作用,而男性卻只能從母系獲得一個X_染色體。
攜帶了暴力基因不一定必然出現暴力行為,因為暴力行為是大腦的損傷和環(huán)境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個人的暴力傾向甚至變成殺人狂的原因,取決于腦損傷發(fā)生的時間,時機的掌握要恰到好處,理論上而言,一個人要到25歲的時候,大部分的眼窩前額皮層才能“成熟”。因為大腦損傷發(fā)生的確切時間是決定變態(tài)殺手類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使MAO-A基因以暴力的形式呈現出來,必須是在相當早期,即青春期之前,身處于某種極度受創(chuàng)的環(huán)境中,這種創(chuàng)傷不是指打屁股之類的生活壓力,而是真真實實地目睹或身處在暴力之中,這是使鏡像神經元系統運作的方式。也就是說,一個擁有暴力基因的人親眼目睹越多暴力事件,他轉變?yōu)樽儜B(tài)殺手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眼窩前額皮層和顳葉受到損傷,從而導致大腦中負責處理倫理和道德判斷的機制起不了作用,那么他的變態(tài)行為往往開始于_歲,比如縱火、無辜騷擾別的孩子,等他大一點兒,他會做出更壞的行為,比如__、殺人。如果一個人是在幼兒與青春期之間出現大腦損傷,因為此時大腦已經開始發(fā)育,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道德判斷,那么他也許可以在短期內控制自己,但MAO-A基因造成的犯罪沖動會始終抓住他不放,最終他還是得去解決掉這個“沖動”。
我們不難發(fā)現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如中東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及非洲的一些地方),像戰(zhàn)爭這類暴力流血事件似乎從未停止、也無法停止,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地方持續(xù)不斷地發(fā)生暴力,而世世代代居住、出生在這個地方的人目睹著這些暴力成長,這使他們的MAO-A基因更容易被激發(fā),也使戰(zhàn)爭停不下來。
聽了這些令人震驚的研究新成果后我的感觸和理解是:
人的成長過程(從出生到二十幾歲)是一個人生理、心理成熟和社會化不斷完善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家庭和社會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是導致攻擊暴力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
任何行為都是遺傳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攻擊暴力行為是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自然也離不開學習和模仿。
首先:父母是子女早期的主要模仿對象,父母暴力式教養(yǎng)方式,是子女產生攻擊暴力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不和睦的家庭關系,均與青少年的暴力行為有關。
其次:不良的社會交往在青少年行為中也起著引誘和促進作用,隨著科技發(fā)展,媒體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媒體中暴力的內容為青少年提供了攻擊性榜樣,減弱了青少年對攻擊行為的控制,使青少年曲解了幻想與現實,增加了其對攻擊行為的容忍程度,鼓勵了攻擊行為。近幾年來,電子游戲、網絡游戲、甚至暴力音樂都成為影響攻擊行為的因素。
最后:心理學因素也起著重要作用,在心理學領域內研究攻擊暴力行為,人格因素極為重要。對70名暴力犯罪者進行調查,還發(fā)現與對照組不同的是,犯罪組有以下明顯的人格特征:多疑、固執(zhí)、缺乏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情緒不穩(wěn)定、緊張、喜歡尋找刺激但易受挫折、缺乏自信和自尊、人際交往能力差等。這充分證明了攻擊行為的發(fā)生與個體的人格因素有關。特殊的人格特點是攻擊行為產生的心理學基礎,但并非有此基礎的人都會產生攻擊行為,攻擊行為的心理學基礎為攻擊行為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與青少年所處的不良家庭、社會環(huán)境,遺傳因素共同作用,才使攻擊行為變成了現實。
我想給家長說的是:我們作家長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讓孩子遠離暴力和傷害。這就要求家長一定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做事要有預見性,因為有些事情一旦既成事實就已經沒有了改正的機會。最終就一定會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悲劇。
防校園欺凌觀后感作文2
治理校園欺凌需要學校發(fā)揮主體作用,這是必須的,學校是擔當學校安寧、和諧秩序的第一責任人,需要制定完善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的制度、措施,建立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明確相關崗位教職工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的職責; 要加強校園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設,充分利用心理咨詢室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疏導,等等。但是,治理校園欺凌不能只靠學校單打獨斗,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需要建立“聯合部隊”。
這支聯合部隊包括三個內容,一是家長部隊,孩子在學校欺負人,家長是責任擔當人,對于暴力孩子的家長,我們要加強教育引導,幫助家長學會教育孩子,讓孩子走出暴力陰影,家長部隊很重要,直接關系暴力孩子的轉化。二是社會司法部隊,就是我們必須在校園建立校園警察,一方面,對校園欺凌現象形成震懾; 一方面,及時對校園欺凌現象進行制止。同時,我們要建立司法教育強化培訓班,對暴力孩子進行強制教育。三是鏟除社會暴力文化部隊。校園欺凌誕生的土壤來源于社會暴力文化,如暴力影視暴力文化,游戲暴力文化,暴力文學,等等,我們應該建立一支鏟除社會暴力文化的部隊,對于有暴力文化的影視、游戲、視頻、文字進行清除,鏟除校園欺凌誕生的土壤。
校園欺凌現象誕生于家庭和社會,危害于學校,治理這種現象,必須從學校開始順藤摸根,鏟除根源。
治理校園欺凌需要完善立法
很明顯,一些治理得較好的國家主要是通過法律來解決校園暴力問題的,而不是主要通過訓導與宣講。并且,一旦發(fā)生校園暴力事件后,會對相關孩子進行心理疏導與跟蹤,以免日后影響其心理。這兩方面無疑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在傳統社會,子女更多被視為家族與家庭的產物,而不是首先將其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帶有一定權利的個體。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未成年人的四種保護中,家庭保護就排在第一位,但是家庭保護不可企及校園,這正是校園暴力與欺凌發(fā)生的條件。一旦發(fā)生此類事件,學校要么壓下去以免家丑外揚,要么在家長之間協調解決,賠償了事。法律保護幾乎總是為這些處理方式讓位,而且對于涉事的未成年人也通常處罰較輕,這使得他們內心并沒有一種硬約束告訴自己不能欺凌同伴。
當然,這并不是說家庭在解決校園欺凌的過程中不重要,相反它是異常重要的。我國從國家層面的治理,只能是完善制度與相關法規(guī),更多肯定是一種事后懲罰來建立起約束。但是,欺凌通常含有情感在里面,比如侮辱與受辱,侮辱他人的人,其家庭教育水平與質量是可想而知的;而受辱的人,尤其是任由別人欺凌的孩子,其中一些也帶有懦弱的特征,并不敢反抗或是大聲說出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種缺失,可能因為小的時候并未重視給孩子訴說的權利,又或是家長對孩子的日常關心不夠,須知,一些校園欺凌是反復性的。
我們認為,解決校園欺凌,需要多管齊下,首先通過專項治理收集各種常見問題,盡快推進完善立法與嚴格執(zhí)法。同時,家庭教育缺失的應該盡快彌補,比如進城務工家庭身后的留守孩子。存在暴力教育的家庭教育則需要更新理念,從小應該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公民教育,友愛、平等與尊重教育應該得到重視。另外,校園也應該在尊重教育方面發(fā)力,首先做到老師尊重每一個孩子,以身作則,同時不僅是關心他們的學習,也包括情感與內心世界。校園欺凌只是一個現象,它的成因有很多,從這些原因入手解決問題效果會事半功倍。
事實上,中國社會越來越多的呼聲要求制定反校園暴力法,不能因為是未成年人就不用負法律責任,任何人只要觸犯刑律并造成嚴重后果,都應該依法追究刑事責任?,F在的趨勢是,校園暴力越來越具有炫耀性,通過欺凌或毆打別人并制作和傳播視頻進行炫耀,目前法律的缺失只會鼓勵一些人在校園施暴,甚至越來越殘忍。而人們也往往引用美國的法律進行對比,一些中國法律留學生在美國欺凌同學,受到了嚴重的處罰,需要付出數年乃至十數年的牢獄之災。
光靠家庭或校園教育難以遏制這股校園霸凌的歪風,專項治理也只能起到暫時的約束,減少校園暴力應該降低我國刑事責任年齡的下限,讓那些施暴者付出代價。
防校園欺凌觀后感作文3
其實,就在教育部發(fā)布此次專項治理通知之際,重慶彭水一初中生被同學持刀捅死的事件就持續(xù)引發(fā)社會關注。據當地官方通報,4月28日13時許,桑柘中學學生沈某(男,14歲)與同校學生趙某(男,15歲)在校內因同學間糾紛發(fā)生爭執(zhí)。爭執(zhí)中,沈某持刀刺中趙某胸部,趙某經送桑柘衛(wèi)生院搶救無效死亡。
重慶此起校園暴力事件并非孤例,4月22日晚,有網友在qq、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上發(fā)布一段視頻,視頻內容為數名女生掌摑一名女生。在不到100秒的視頻中,女生被掌摑32次,其間一直沒有反抗。事件一經媒體報道,便引發(fā)公眾熱議。
4月25日,湖南永州市道縣政府官網通報稱,掌摑女生事件系瑣事引發(fā),目前已對涉事的多名學生進行處理,其中,3人被處以治安拘留,另4人管教。
諸如上述校園欺凌事件并非偶發(fā)性的出現,近年間,中國校園暴力呈現頻率增加、結果惡化、涉事人員低齡化等趨勢。有媒體統計,僅20__年,媒體報道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校園暴力事件就有近百起,其中以發(fā)生在未成年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居多。
校園欺凌事出何因?
今年4月,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fā)布的《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__)》曾根據20__年被媒體報道的校園暴力案件,對中國校園欺凌現象進行了綜合分析。
按照報告給出的研究結果,近年來,校園欺凌現象在中國發(fā)生的地域范圍十分廣泛,覆蓋了絕大多數省份,且城市農村均在其內,頻次十分密集,絕對數量巨大。
具體來看,報告分析,現有案例大多數發(fā)生在學校外人煙較少的地方,在學校內的多在教室外,如操場或走廊。發(fā)生時間是課間或者放學后;絕大部分的欺凌案件均為多(欺凌者)對1或少(1至2人),受欺凌者在曝光視頻或文字描述中多選擇沉默和忍受,不告訴老師,也不求助于家長。
對于校園欺凌事件的起因,報告列出的原因包括欺凌者看對方不順眼,因為覺得對方長得丑,或者懷疑對方跟自己喜歡的異性走近一些,還有因為對方失誤踩到自己等等,原因眾多,且千奇百怪。
其實,隨著校園欺凌事件曝光頻度的增多,社會輿論也開始聚焦這一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在輿論針對校園欺凌案件的原因分析中,誘發(fā)未成年人實施校園暴力行為的原因多元。如家庭、社會成長環(huán)境中負面因素影響、法制教育弱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以及針對未成年人校園暴力行為管教執(zhí)法力度不夠等等。
防校園欺凌觀后感作文4
懲治、遏制校園暴力,治理校園欺凌問題再一次提上了國家議事日程。那么,家長和學校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這未必可行。法制文明要從娃娃抓起,家校要走的路仍然還長,但必須得堅定走下去:促進法律健全,使我們的孩子從小具備正確的法制素養(yǎng)、法制意識,既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也懂得用法律維護共同生活的校園環(huán)境等。
近日,一條海南省瓊海市“長坡中學打人”的視頻在網上流傳。據南海網報道,事件發(fā)生于5月20日。此外,該校5月18日也發(fā)生了一起學生打人事件。5月21日上午,瓊海市教育局就此視頻事件召開緊急會議,提出七項措施專項治理校園暴力。此事件距離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于4月28日向各地印發(fā)《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尚不足一個月。4月28日,重慶市彭水縣桑拓中學一名學生在廁所內遭到至少三名學生群毆,胸部被利器捅傷致死。同日,遼寧省莊河市第二十二中學課堂上,初二男生呂某遭同班同學姜某割喉身亡。
4月23日,山西省絳縣,15歲少年張超凡被多名同學在網吧毆打致死。同日,河北省安新縣某中學,一名女生被其他幾名女生逼迫脫衣下跪、扇耳光,旁邊多人圍觀起哄,但自始至終沒有一人出來勸阻……
類似的事情一再發(fā)生,原本安寧的校園蒙上了一層陰影。對于曾經遭受校園欺凌的張宇來說,更是如此。他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在欺凌事件發(fā)生后,校園再也不是自己向往的地方了。他整日提心吊膽,寢食難安。
“可能是太害怕了,我就偷偷地拿了一把刀,每天放在書包里。心想如果有人再敢打我,我就拿刀捅他?!睆堄罨貞洠皯c幸的是,那群欺負我的學生,之后沒有再來打我?!?/p>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徐光興認為,對于被欺凌者來說,如果心理層面得不到及時疏導,可能會陷入兩種極端:陷入抑郁中不能自拔,甚至會產生自殺想法;或尋找比自己弱的目標,將情緒轉移到弱者身上,被欺凌者變?yōu)樾乱惠喌钠哿枵摺?/p>
防校園欺凌觀后感作文5
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校園欺凌行為的預防應該從更長遠著手,推行規(guī)則教育。多年來,與知識教育相比,我們的規(guī)則教育嚴重缺失。雖然有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但內容相對簡單,宣示性的內容較多,且缺乏對各種情形后果模式的設定。除此之外,在學校中,越來越多的老師“不敢”輕易批評學生,“不敢”指出學生在行為規(guī)則上的錯誤。而規(guī)則意識正是在不斷矯正錯誤的過程中被強化的,沒有批評和懲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對一些家長來說,也需要改變對學習成績的過分強調,提高對子女規(guī)則教育的重視,不能把這一責任全部推到學校。總之,應該通過建立一套行為規(guī)則及其教育體系,激勵家庭、學校和社會承擔應有的教育責任。
未成年人的心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育部門需要制定一個內容詳盡而具體,且含有相應后果模式的行為規(guī)范,讓學生養(yǎng)成底線意識,告訴他們哪些行為是同學、老師、學校和社會不能接受的,以及這些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成熟的經驗,比如有的國家對幼兒園至5年級學生,以及5年級至12年級的學生,分別設定了60類和62類禁止性的行為,其規(guī)定極其詳盡,包括推碰他人、投擲物品、向他人吐唾沫,等等。同時,每條規(guī)范都設定了學校的多種指導干預措施,以及可以適用的處分,比如學校教學員工予以告誡、逐出課堂、勒令停止、開除,等等。
由于校園欺凌事件涉及較多學生,在案件的處理上,學校應該占主導,同時應該賦予學校一定的懲戒學生的權力。在目前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框架下,對一般的校園欺凌行為,有必要找到一些合適的、有效的懲戒與教育相結合的措施,讓學生更有規(guī)則意識、校園更安全。
根治校園欺凌,適度法律介入不可少
與校園欺凌的嚴重程度相比,我國當前對這個問題的治理還顯得十分滯后。不論是《未成年人保護法》 還是 《反家庭暴力法》,都旨在解決成年人對未成年人施加暴力的問題,對于未成年人之間實施的暴力、侮辱行為卻都沒有涉及。我國對暴力侵害、妨害自由等行為的法律懲戒標準過高,比如只有造成人體輕傷、非法限制人身自由24小時以上才分別構成刑法上的故意傷害罪和非法拘禁犯罪,對于侮辱、誹謗則必須造成嚴重后果才能構罪并且該罪必須要當事人自行收集證據、自行去法院起訴。校園欺凌上升到 《刑法》 的少之又少,而 《治安管理處罰法》 的最高處罰標準是行政拘留十五天,且該法同時規(guī)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不滿十四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睉斦f,基于未成年人特別是中小學生心智上的不成熟,法律在對他們進行處罰時進行額外的保護,有其正當和可取之處。但問題在于,受到校園欺凌侵害的未成年人權益同樣需要保護。保護未成年人不應該片面化,更不應該異化為對不端行為的寬縱,免受同齡人的暴力欺凌和傷害同樣是未成年人保護的重要主題。
立法問題之外,更為普遍也更為重要的問題是學校不希望法律的過多介入。出了校園欺凌事件,不到萬不得已,學校很少會選擇報警求助。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中,久而久之,校園似乎成了法外之地,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反而成為滋生校園欺凌的溫床。
除了懲戒威懾,我國法律在預防校園欺凌、構建校園安全保護網方面也鮮有作為。中小學生因為社會經驗匱乏、身心發(fā)育不健全,遭遇暴力欺凌時往往缺乏應對、處理此類問題的能力。如果社會不能提供幫助,不能消除被欺凌者的心理恐懼,那么校園欺凌的陰影就無法徹底掃除。而要做到這一切,就必須通過立法的形式將校方和有關單位的救護責任標準化、法律化,讓管理不善、監(jiān)護不周者承擔輕則民事、重則行政甚至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