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活著電影觀后感
《活著》這部電影是根據(jù)余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它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和春生及其家人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內戰(zhàn)時期起,兩代人的艱難生活狀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活著電影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著電影觀后感1
這次老師給我們放了一個名叫《活著》的電影,隨即我就猜到我們必定要寫影評或觀后感了。話說,大學沒有白看的電影。不過感到慶幸的是,老師讓我們寫的是觀后感。山川說,真正的影評人是不會帶著感情去看電影的,也就是用俯視的角度去看一部電影。去把握一部電影,就要用有如刀子般銳利的眼光去剖析和解釋。這對于我們這樣的普通觀眾可不就是有點難了,而是非常難。
“活著”,一看這電影名字我們也許會猜想,這影片究竟想要表達的是什么。畢竟影名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那就是生命。究竟是活著,還是死去。
《活著》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福貴的悲慘命運。影片背景是從內戰(zhàn)到解放戰(zhàn)爭再到大躍進最后到-,在這幾個叫轉的時期,福貴經歷了命運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難和對他殘忍的捉弄。盡管他的人生經歷了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兩次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可是這些磨難都沒有把他擊垮,他依然堅強的活著。其實福貴的命運也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一個縮影,無論是兵荒馬亂還是政局動蕩,老百姓無論是頑強斗爭還是茍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能好好的活著。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著,只要活著,那就比什么都好。富貴的一生雖然悲慘,我們看到這樣的結局也定會表示震撼,表示惋惜。但是影片的結尾福貴依然是笑著的,因為他知道,只有活著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只要自己還活著,就能有機會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影片中的福貴在開始時是一個典型的富家紈绔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樣喜愛賭博。他因為祖上留下的財富可以揮霍,每天就以賭場為家。他的妻子用他們的孩子勸說了他多次,但他沒有一次聽進去了,還是依然嗜賭。俗話說: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頭來換來的只會是一無所有。最后,福貴終究是把家產都輸光了。從此,他走上了命運給他安排的軌道。加之后來發(fā)生的種種波折,使福貴變成了一個全心為家庭而奮斗的男人,也讓他慢慢懂得了幸福的真諦。
不去品嘗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候呢?但無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困苦而堅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非常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fā)現(xiàn)只要活著就是幸福的。
福貴經歷了由富貴到貧窮,從悲痛到歡喜再到悲痛……命運的苦水侵蝕著他的一生。個中心酸,各種悲痛,我想只有福貴自己的體會才更透徹。一群人的死去到最后卻是一個人的留守。我們也許不會很清楚福貴活的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福,但經歷了這么多次蛻變的福貴,也許活著,就算卑微,也一樣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會都是盡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條路,不會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擁有信心,希望就會在前方出現(xiàn)?;钪粌H僅是一種證明,它更是一種歷練。只要我們有勇氣,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對和克服命運給你插之下來的種種困難、挫折與不幸,就會體會到幸福的甜蜜,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活著電影觀后感2
我是在教室和班上同學們一起看《活著》這部電影,可以從同學們的不同反應中看出他們對于這部片子的一些看法?;蚴切Γ蚴强?,或是一種不屑,或是一種震撼,我覺得這部電影教給我很多東西。
電影是根據(jù)余華的小說《活著》改編的,但是相應地減輕了一些傷感的讓人覺得很沉重的情節(jié),以使看的人不會對生活失去希望。故事選擇了40、50、60三個年代作為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經歷了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時期——抗戰(zhàn)、內戰(zhàn)、大躍進、-。 40年代,主人公徐富貴賭博輸?shù)袅俗鏄I(yè),從地主家的闊少爺淪落為了一個佃戶,氣死了父親,隨后被抓去當壯丁打仗;50年代,富貴一家經歷了大躍進,生活艱苦,但是卻在擠牙縫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來,富貴的兒子有慶因意外事故夭折,可謂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其痛可知;60年代,-悄然而至,在動亂中人們的生活生命毫無保障可言,富貴的戰(zhàn)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女兒鳳霞在生孩子時因大出血也慘死了。電影中故事到此便謝幕了,結尾是富貴夫婦和女婿外孫一起活了下來。之所以說電影的改編減輕了悲傷的情節(jié),是因為原著中,結尾只剩下富貴一個人活著,帶著一頭他夢寐以求的老牛。他的妻子、女婿、外孫都相繼先他而去。面對這樣的影片,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傷感,又怎能不讓人震撼。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姑且不去說,人只有先活著,才能去實現(xiàn)所謂的生命的意義。
富貴的母親教育他只要活著高興,窮也不怕。少爺時代的他只知玩樂,生活頹廢。窮了以后,他反倒找到了家庭的快樂,妻兒的幸福。賭博時他沒想過回家,當被抓去打仗,每天踩在死人尸體上,不知道能否活著歸家時,他又是如此地想家,想著家中的妻兒老母。在那種孤獨絕望的時刻,人才會如此深切地想著一定要活著,一定要活著回家去。
他們往后的日子很艱苦,生活拮據(jù),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到過死。我看到當富貴和他的妻子為死去的一雙子女號啕大哭時,教室里的部分女同學也禁不住地抽泣起來,這就是人們對生命的珍視,對死者的惋惜以及對弱者的同情吧。電影完了,我心中想著的竟是要好好活著,莫名地想起了家中的親人。每個人都要好好活著,因為身后都會有惦記他希望他活著的人。我們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家人負責,活著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關系著很多人的感情和命運的事。
《活著》這部電影,以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向人們講述一個凄婉悲慘的命運。人們在自己的笑聲中思考著生命這種東西,同時也在想著應該怎樣活著。如同我,是無論如何不想過與片中人一樣的生活,但是我卻贊賞富貴面對打擊面對挫折的勇氣以及他在生活中勇于改過的精神。富貴的賢惠妻子或許在他人眼里有點兒傻,但是她的堅強卻是我們都應該具備的?;钪泻芏嗟囊饬x,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我們不必去苛求他人與自己趨同。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好好活著,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去追尋自己活著的意義。
永遠不拋棄,不放棄,珍視生命,創(chuàng)造價值。
活著電影觀后感3
以前看過余華的小說,很震撼。而且我總認為根據(jù)小說拍成的電影總不會比小說精彩。討厭跟風。所以一直沒看張藝謀拍的《活著》,雖然身邊的朋友一直在推薦。前段時間因為選修電影文學而找來了看,我終于打消了對電影《活著》的誤解,在我眼中,電影比小說又多了一種韻味。
小說給我的感覺是“活”,余華太殘忍,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個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著一頭老牛,我當時看小說的時候淚水不停的流,余華這樣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覺得太沉重,但我絕不否認,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說。而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活著”,是進行時,帶有一種生命的張力與韌性,表達的是人類延續(xù)生命的動力。福貴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斷地適應著環(huán)境的變化,頑強的追求生命的延續(xù)。
福貴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皮影是他的特殊愛好。當他的文藝嗜好變成謀生的工具時,他卻表現(xiàn)的“樂得其所”。這是一種“活著”的韌性在激勵著他,帶領著他,讓他頑強地生活著。
片尾,福貴找出裝皮影的舊箱子,讓外孫養(yǎng)小雞。外孫和小雞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雖然沒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續(xù)。一家人開心的笑著,影片到這里戛然而止,給人一種“影片結束,而生活繼續(xù)”的感覺,我非常喜歡。
生命總要綻放,不管經過多曲折的道路。看過余華的所有小說,深深欽佩這樣寫作很有獨立思想,不夾帶個人感情的敘述,在他的小說面前很多時候我自己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說中所傳達出的悲痛和那個時代的無奈和壓抑。
沖此看了張藝謀的《活著》,在整個電影行進中我再一次被這樣小人物在那個年代的命運的主線所深深吸引與牽動。
葛優(yōu)的演技簡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別提鞏俐的表演,將那樣的一個中國傳統(tǒng)女子的性格與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鳳霞臨死時她的哭戲,宛若我們身邊的即將喪失兒女的可憐母親;最痛苦的不是看著女兒受苦,最痛苦的是可以救但救不成的那種惋惜。其實這些在余華的小說中體現(xiàn)得更為透徹。
在改編上很多地方作了變動,但也不影響整個主線的發(fā)展,但是沒有小說詳盡,所以“活著”的這個主題在電影中的體現(xiàn)就需要觀眾仔細分析,而不像小說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淚的辛酸和人生社會的無奈。
在結局的時候,電影并沒有把小說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預制板夾死以及孫子在自然災害時期吃豌豆噎死的結局再刻畫出來;結尾處,導演以一種祥和的生活狀態(tài)結束了這一幕幕的人生悲慟——病倒的家珍和福貴二喜以及孫子幸福開心地吃飯···
電影也確實不需要像小說中那樣再刻畫下去了,因為主題在于活著,這一切的經歷以足夠反映一切,而再說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題與意蘊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觀眾們傳達著活著的信念。
再次感嘆,葛優(yōu)的戛納影帝真是不是這么簡單得到的,這樣純熟的演技也實在讓人佩服。
顛沛流離的生活,感謝現(xiàn)在的安詳與和平。
活著電影觀后感4
中國有句古話:“好死不如賴活著”,一直以來我都認為這是一種很消極的人生觀,甚至我會鄙視這種沒有志氣的人。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樣都比較崇尚那種英雄般的壯烈的犧牲??赐辍痘钪愤@部影片后,對于這句話我卻有了不同以前的理解,其實,不管怎樣活著、活得怎么樣,可以活著,便是一種幸福。
《活著》這部電影給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時間之長,人物的經歷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時代的印記。那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動蕩的30年:從40年代的小賭場、國共對峙的大戰(zhàn)場,到50年代的祖國山河一片紅,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結束。無論是小到一盞茶杯、一本賭帳,還是大到戰(zhàn)場上的軍車、大炮,都給我們留下了很真實可信的印象,從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來了一種很切合電影主題的滄桑感,一種有些悲傷、有些凄涼,還有些懷舊的滄桑感,這種滄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覺的縈繞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過程中,很自然,卻給人很真實、很深刻的感受。
雖然電影《活著》在原著的基礎上改動了許多,但是我覺得這部電影不但很好地符合了原著的精神,同時也不缺少導演獨特的理解。這也是使得電影同樣感動人的一個關鍵之處??梢哉f導演張藝謀很深刻地理解了余華這部小說的內涵,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繹了他心目中的活著??粗娪?,我不知不覺地被感動了,我開始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活著,為什么要活著。
電影里,故事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绔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帶著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帶著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福貴從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后來又糊里糊涂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們約定,一定要活著回去。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平安回到家中,母親卻已去逝,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啞了。
一家人繼續(xù)過著清貧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躍進”中當上區(qū)長的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有慶,一家人傷痛欲絕,家珍更是不能原諒春生,她說:“你記著,你欠我們家一條命。”-時,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殺,一天半夜他來到福貴家,把畢生積蓄交給福貴,說他也不想活了。這時家珍走出來對春生說“外面涼,屋里坐吧?!贝荷R走時,家珍囑咐他,“春生,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哪,你可得好好活著!”
后來鳳霞認識了忠厚老實的二喜,兩人喜結良緣。然而不幸總是不肯放過福貴一家。不久鳳霞生下一子,自己卻因難產而死。鳳霞的兒子取名叫饅頭,聰明可愛。影片結尾,福貴對饅頭說,“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p>
而從原著來講,作者是通過福貴的回憶來敘述的。作者在一個窮極無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貴和他的牛。然后一段故事從這個看似平凡的老農嘴里講出來。國民黨抓丁,-,疾病,死亡。福貴的親人一次次離開他,最后只剩一頭老牛。鳳霞先聾啞,然后有慶因輸血過多而死,鳳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是被餓死的。孫子苦根是被豆子撐死的(太餓了)。經過一次次死亡的考驗,老人以一種超脫的姿態(tài)活在世上,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尋死覓活,他心里的親人沒有死,都陪伴著他,他在回憶,繼續(xù)努力快樂地活著。他把他的一生,講給作者聽,竟然有些像一個哲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普通德再也不能普通的農民。
可以說電影里的活著遠沒有小說里的凄慘,但是張藝謀加入了一些諷刺的東西,卻同樣讓人看了心寒。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電影最后講到鳳霞生孩子的情節(jié),那些沒有經驗的小紅衛(wèi)兵變成了醫(yī)院的主治大夫,而真正有經驗有技術的卻被判為“反動學術權威”而關進牛棚,最后鳳霞大出血,而小紅衛(wèi)兵卻不會處理,會處理的王教授又因為被饅頭噎著而不能動手術,而福貴一家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鳳霞死去。這種諷刺性的情節(jié)還有很多,例如,大躍進期間,鎮(zhèn)長到福貴家收鐵,福貴的兒子有慶把福貴心愛的皮影箱拉出來,說要把那木箱上面的幾根鐵釘還有皮影上面的幾根鐵絲都拆出來。還有有慶那一句“那不解放臺灣啦”,連天真無邪的孩子說的話都印上了時代的烙印。
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著”這兩個字,其實不管怎么活著,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幸福;只要活著,對家人、對朋友就是一種安慰、一種支撐。電影中,有好多個情節(jié)都讓我深深地感覺到只要活著,能見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經很幸福了。
第一次覺得活著好是在福貴被國民黨捉丁后,在一次戰(zhàn)役上戰(zhàn)友們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沒有了,福貴只想快點回家,看看自己的母親、老婆和孩子。他把手高高地舉起的時候,我是多么地替他擔心,心里不禁替他祈禱,只要能活著就好,不管怎么活著,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著感動是在龍二被槍斃的時候,聽到那響徹街巷的五聲槍響,福貴嚇得尿了褲子。要知道當初如果他不是把家產都輸給了龍二,那么那五槍就是福貴的了。雖然福貴那時候活得很艱苦,但是能活著看到老婆和孩子對他來說就已經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慶被區(qū)長的車撞倒的墻壓死了。福貴看到血肉模糊的有慶時失聲痛哭,家珍悲痛欲絕。區(qū)長春生也因此無法原諒自己的過錯,后來春生在-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殺了,他把畢生的積蓄交給福貴,一來是當作補償,二來他覺得在世上已經沒什么好留戀了,他想把錢交給福貴后就自殺。這些都被家珍聽到了,她最后原諒了春生,并叮囑春生說“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你要好好活著”。這是多么令人感動的質樸的感情啊!雖然兒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貴卻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著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安慰啊!
電影《活著》沒有告訴我們悲慘的命運,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沒有使我們看到絕望,去控訴那個社會或者命運,相反每一次都告訴我們一定要好好活著,認真的活著,因為這兩個字很重要。
活著電影觀后感5
看完《活著》這電影,從內心早就想寫點什么,但頗感苦澀,很難落筆。
《活著》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里發(fā)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徐富貴,妻子家珍。紈绔子弟福貴由于嗜賭如命從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于吃喝享樂,沉迷于賭博,最終把家里的財產輸?shù)靡桓啥簟8赣H因為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經歷解放后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和-一家人的經歷。
說實話,電影一開始,看著家珍的眼淚和富貴的嗜賭的鮮明對比,站在一個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貴的,心里一直在祈禱他轉身離開那個喧鬧的賭場,可他沒有,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zhí)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guī)勸,執(zhí)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天過著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國民黨抓住并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huán)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關于他教訓孩子的情節(jié)值得我們思考?!靶‰u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毙‰u怎么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么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樣的人呢?我在看到家珍流淚時心就開始痛,手牽著小孩,肚子還懷著小孩,在那里苦苦的哀勸那個不珍惜自己的所謂的丈夫,希望她轉身離開那個愛她還不如賭博、不顧家的富貴,希望她遇到一個上進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我的“希望”,她兵沒有這樣。家珍是個既通情達理又溫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才在懷孕時帶著個啞巴女兒回娘家??墒歉毁F那時候怎么知道家珍——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xiāng)艱難地供養(yǎng)著孩子,并且期盼著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說不定這個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著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死了,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嘗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還有一個令人痛心的情節(jié)是富貴的女兒在生孩子時也不幸死去了。六十年代的-讓許多知識分子被批判為資產階級,影片中的醫(yī)生是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給富貴的女兒接生的接生員是個有經驗的醫(yī)生的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了。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死去,身為父母該有多痛苦呀!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擊而不喪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氣啊,可富貴和家珍他們卻能面對現(xiàn)實,承受苦難,頑強地活著!
令我感動的是福貴的妻子家珍對福貴的真誠的生死與共的愛情,在福貴家庭沒落時,不離不棄,同呼吸共患難,以及對老人和孩子真誠的愛,有福同享,有難同擔,這看似偉大的愛情其實同我們的父輩所經歷過的和所擁有的愛情沒有區(qū)別。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奮斗的年輕夫妻有多少。我在一個婚姻節(jié)目里看到一個真實的故事:妻子(年輕貌美)因為與丈夫吵架離開,丈夫沒有追出去而要求離婚,原因是因為覺得丈夫不夠在乎自己。對比的多么鮮明,諷刺的多么有力。可笑,可悲!
余華是這樣解釋“活著”的:活著,在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吶喊,也不是來自于盲目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的責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嗯,忍受,只是兩個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夠承受之重啊?,F(xiàn)在這個社會,不說遠處,就拿身邊的故事說事吧。才在這不久前,重慶大學的一女博士就這樣從高樓上從身一躍結束了她的“痛苦”,結束了她的生命。這就是我們國家和她家里人拿重金培養(yǎng)出來的人。她懂得道理和知識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她還尚且這樣輕生,不能承受生活壓力之重,那還有的蕓蕓眾生呢?悲啊,嘆啊!
故事平淡真實,福貴兩口子悲凄的大半生,伴隨著一個個生離死別的場景。但不知不覺地被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動了,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為什么要活著……不能說這部作品多么偉大,只說他真切地告訴了什么叫活著……命運如此,福貴有得選擇嗎?人在命運面前顯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累,悅納!
苦,接受!
痛,生并努力幸福!
活著就是幸福!
活著就是修行!
活著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