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作文5篇
《音樂之聲》是一部經(jīng)典的老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好女人,看到了一個好母親,看到了一個好朋友。她帶著音樂、熱情、善良、耐心、愛心、關(guān)心來到了上校的家里,被嚴肅管教的上校家里的七個孩子,在瑪麗亞的耐心無私的關(guān)愛下慢慢地轉(zhuǎn)變,孩子們成為了有愛、有熱情、有幸福感的少年。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作文大全(1)
如果問我最愛看的電影是哪部?我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非《音樂之聲》莫屬。
它講述了一個叫瑪利亞的修女去給一個母親去世多年的家庭當家庭教師。當她第一次見到這個家庭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個家的七個孩子都中規(guī)中矩,父親是那么嚴肅和刻板。
她趁父親去維也納接他的未婚妻男爵夫人的時候,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并帶他們?nèi)ネ饷嫱?,在山上教他們唱歌,在草地上野餐,甚至爬樹、劃船,孩子開心極了。她把音樂帶回了這個家,打破了這個家的沉寂,用她的童心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誼。
這部電影帶給我太多的快樂,影片中優(yōu)美的音樂和動人的歌曲《哆、來、咪》、《雪絨花》、《孤獨的牧羊人》等都是我非常熟悉和喜歡的歌曲。
我喜歡瑪利亞,她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身上帶著孩子的童真、純樸和快樂。她是孩子們的玩伴,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她愛音樂、愛生活的品質(zhì)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
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作文大全(2)
《音樂之聲》取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納粹時斯奧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戶富家當家庭教師。由于他們看不慣納粹的所作所為,逃到美國并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團”,在各地巡回演出。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我們可在輕松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最讓我喜歡的當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diào)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jīng)典音樂,像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diào)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shù)佳作。
這部電影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后的人幾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里面的悅耳的歌曲。這部經(jīng)典老電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
我覺得原來那十二個家教最后沒有留下來的原因應該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并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能理解這些孩子去用無私的愛去愛他們,并藉著那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后孩子們從心里接受她,從心里喜歡她,并在她與上校結(jié)婚后親熱地喊她“媽媽”。
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學校,我看完這部電影后開始有點理解了。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能讓人一直保持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沒有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眾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自由與愛,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也永遠只是那輕松愉快的節(jié)奏!
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作文大全(3)
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主角、情節(jié)、經(jīng)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范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后、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如果同時能夠生產(chǎn)出讓人耳熟能詳?shù)囊魳坊蚰捴巳丝诘牟迩?,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齊美”。
《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gòu)圖優(yōu)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qū)ⅠT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回蕩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簡單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鐘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并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音樂之聲》,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jié)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陽光明媚的氣候,和雅致的別墅,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的資料,相信它是少數(shù)幾部讓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美麗的見習修女,英俊富有的貴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純潔,圍繞身邊的是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把特拉普上校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讓歡樂與音樂重新降臨這個家庭,就像美女用真愛解救了被巫術(shù)控制的野獸。
能夠說,《音樂之聲》中蘊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完美事物的向往:愛、自由、歌聲……而且,據(jù)說,這是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改編的。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么多的丑惡與遺憾。
但是,那個完美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種種不如意,再把時光濃縮,一切都單純、明亮、比較分明,也讓全世界的人記住了那個薩爾斯堡午后的山谷,陽光燦爛,7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jié)合,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guān)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完美、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到達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作文大全(4)
《音樂之聲》是一部很有名的教育片,在學校學習時教師也曾帶我們賞析過。而這次是第二次賞析這部影片,與第一次相比,感觸頗多,也改變了自我的很多看法。
從影片情節(jié)來看,講述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位自由奔放的年輕修道女瑪麗亞被送到特拉普船長家做家庭教師。他們家共有七個孩子,特拉普船長在妻子去世后,一向用嚴格的軍紀訓練他的孩子們,孩子們一開始行為不端,趕走了很多的家庭教師。這一切在瑪麗亞來到之后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在瑪麗亞愛的感化下,孩子們變得活潑、有愛。在這之后瑪麗亞也與船長產(chǎn)生感情,并結(jié)婚了……
細品影片中的資料,很多場景中都蘊含著這位家庭教師的教育機智。比如在瑪麗亞初到特拉普船長家,孩子在明白她是第一次當家庭教師時,就開始作弄她。她們在她的口袋里放青蛙,在她的板凳上放松果…想讓她出糗。
第一次看到那里的時候,總以為瑪麗亞會與特拉普船長告密,結(jié)果卻不是這樣,瑪麗亞告訴船長是自我得了風濕所以才不敢坐,并且對于孩子們的惡作劇,瑪麗亞也是只字未提。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告訴船長讓他好好“管教”孩子們不是更好嗎?
當這一次再賞析影片時,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我們往往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正如在影片中孩子們對每一位家庭教師都會惡作劇,我們只看到了問題,而沒有看到原因,從影片中我們不難看出,孩子們想要趕走家庭教師無非是想得到父親的關(guān)注,因為僅有沒有家庭教師時,父親才會陪伴他們,其實也就是孩子們?nèi)鄙賽邸?/p>
瑪麗亞處理這種問題的方式是想告訴孩子們這種方式是沒有用的,我不會生氣,也不會告狀,之后就是用愛去感化孩子們,讓孩子們感受到愛。她親手為每個孩子定做了一套衣服,在孩子們遇到問題時耐心陪伴,幫他們出主意……
看啊,這是一位多么有愛的教師!
她寬容、善良、機智,能帶給孩子們真正想要的,真的很讓人欽佩。
這也不禁讓我深思起來,在應對孩子出現(xiàn)紀律教育問題時,我們應當怎樣做?
正如《0-8歲兒童紀律教育》一書中寫的:我們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行為,然后追溯行為背后的原因,才能選擇出最適宜的教育方法。僅有當紀律教育是針對問題的原因時,紀律教育才能奏效。相信影片中那些以前的家庭教師也使用過各種方法來應對孩子們的紀律問題,可想而知這些方法都不奏效,我想問題應當就是這些方法沒有針對問題的原因。
所以在今后我們在解決孩子的紀律問題時要看清行為背后的原因。
比如當孩子出現(xiàn)打人的行為時,我們要觀察孩子該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特定場景等,這樣來判定孩子打人是由于缺少關(guān)注還是語言表達本事欠佳,溝通本事欠佳……在判定原因后我們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進行紀律教育。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孩子們的狀態(tài)。
影片中孩子們時根據(jù)特拉普船長的哨聲出場的,出場的方式讓人不禁想笑,這宛如是軍隊訓練一般,一種哨聲一個動作,一板一眼。
而在瑪麗亞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們活潑開朗天真,他們在一齊在山頂上學習唱歌,在騎行時唱歌,在小河邊唱歌……瑪麗亞帶著他們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經(jīng)過大自然來學習音樂,在這一幕幕中我們看到了屬于這些孩子該有的童真、可愛。
與此同時我看到了一個教師的可愛之處,她懂孩子,明白孩子需要什么。
在自然環(huán)境中,孩子們才能放得開,才找得到自我。
她也懂得經(jīng)過大自然將知識傳授給孩子們,經(jīng)過跳臺階、騎車等方式孩子們很快學會了基礎(chǔ)的音調(diào)、音高……這也為他們今后學習歌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chǔ)。當他們的父親聽到孩子們的歌聲時都不禁吃驚、感動。連他都沒有想到他的孩子會唱出這樣的歌曲,不僅僅是有技術(shù)含量的歌曲,更是一首飽含深情的歌曲。這樣的感情是怎樣灌輸給孩子的呢?是講解給孩子聽的嗎?顯然不是,是經(jīng)過孩子們自身的感受力得到的。
在幼兒園課程中,我們也將培養(yǎng)孩子的感受力放在我們的活動目標中。讓孩子經(jīng)過嗅聽視味觸等感覺器官來感受事物,也會設(shè)置課程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比如開設(shè)種植課,孩子們自我播種、施肥澆水、收獲,這遠比告訴孩子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有效的多。
不僅僅如此,孩子們對植物也會萌生異常的感情,他們會關(guān)心愛護它們,有時還會蹲下輕輕撫摸它們,這些都是孩子天生的愛心,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他們天生的情感都會萌發(fā)出來。
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jié)也讓我難忘,就是在瑪麗亞第一次來到特拉普船長家里的時候,孩子們做自我介紹,其中小男孩寇特是這樣介紹自我的:“我叫寇特,11歲,我很任性?!?/p>
瑪麗亞點點頭,緊之后寇特問瑪麗亞:“什么是任性?”
瑪麗亞說:“那說明你期望像男孩般被對待?!边@段簡短的對話卻也起起伏伏。
寇特連任性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他怎樣會說自我任性呢?
很顯然是經(jīng)過別人口中所說他得到的字眼。也就是我們說的為孩子“貼標簽”。當我們?yōu)楹⒆淤N上這樣那樣的標簽時,孩子就會以為我就是這樣的,潛意識里就會認為自我是這樣的人,在發(fā)展中也就會往這個方向發(fā)展下去。
影片中,我們看到了機智的瑪麗亞,她告訴寇特,任性是“期望像男孩般被對待”,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調(diào)皮搗蛋”。經(jīng)過瑪麗亞之口所說的“任性”,多了一分對小男孩的期待與信任,可見瑪麗亞作為一名教師是多么的愛孩子,不將負面的評價帶給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對孩子也需要放下我們的評判,因為我們不明白我們的一句無心之話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而我們所謂的給孩子的“標簽”都是我們以為的,并不必須是事實。
比如一個小男孩很愛哭,有人可能會說:“怎樣像個女孩子一樣?”“怎樣這么愛哭”等等。
可能這個孩子愛哭只是因為他發(fā)泄自我情緒的方式就是哭,而“愛哭”是不分性格的,沒有規(guī)定男生就不能哭,一味的忍受自我的情緒是不健康的方式。
當我們給孩子訂下這樣的標簽之后,孩子可能真的就會朝這個方向改變,因為在他看來“你們都說我像個女生”,那么在這之后,可能孩子的更多行為也會偏女性化,因為這是我們給他的“定義”和“期待”。
另一方面,當我們習慣為孩子貼標簽之后,孩子也會習得這樣的行為,也會習慣性地對別人的行為等作出評判,貼上標簽。
影片中的孩子們在第一次見到瑪麗亞時,就為她貼上很多的標簽。從這方面來看,這是一個不尊重別人的行為,每個人都有自我為人處事的方式,不需要別人來加以論斷,因為這種事是沒有對錯的,可是是每個人都有差別罷了。在見到瑪麗亞的第一眼,就有幾個孩子說瑪麗亞的穿著很丑,我們要看到,孩子們所說的“丑”是他們以為的那樣,但換個人來看就不必須是這樣的看法了。所以在應對孩子時一樣,我們不能把這種主觀臆斷的方式帶給孩子。
那我們能夠怎樣做呢?
其實很簡單,放下我們主觀的想法,描述事實。
比如當一個小男孩遇到問題喜歡哭時,我們能夠這樣做,輕輕走到他的旁邊告訴他:“我此刻看到你在哭,你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嗎?如果你需要我的幫忙,你能夠來找我?!?/p>
然后能夠走到稍微有點距離的地方,靜靜地等待孩子來找你。
當孩子來找你時,你能夠告訴他:“是的,當你遇到問題時,如果你能告訴我,我才明白如何幫忙你?!?/p>
經(jīng)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看到的。
這樣的方式也是需要一次次的實踐才行,孩子慢慢的就會改變自我的行為,遇到問題時,用尋求別人的幫忙來代替哭。
因為他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方式比哭更有效地解決了問題。這也是從孩子的需要出發(fā)的??吹胶⒆拥男枰?,我們就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了。
一部好的影片,一字一句都值得我們?nèi)テ肺?、去學習,每一次品味收獲都不一樣,從影片中我們不僅僅是看到別人,同時也是在看到自我,反省自我,這也是一次成長。我想下次再欣賞、品味這部影片,又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吧!
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作文大全(5)
聽著這首熟悉的旋律,我重溫了小學時就看過的電影《音樂之聲》。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充滿愛與溫馨。片中的音樂已是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考驗,其中的插曲更是讓我們耳熟能詳。而讓我為之動容的,卻是隱藏在音樂背后的愛?!兑魳分暋飞羁痰脑忈屃烁鞣N愛,不但有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更多的,卻是對祖國的愛。
瑪麗亞是一個古老修道院里的見習修女,但是,她的性格卻讓她在修道院里經(jīng)常惹出一些各種各樣的麻煩。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于是,當她接到上校家尋求家庭教師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借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影片開始留給我深刻印象的是男女主角初次相見的情形: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漂亮的舞廳時,不由自主地進去玩耍起來。突然舞廳門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言不發(fā)地看著瑪利亞。這是上校的第一次出現(xiàn),卻感覺他是一個冷漠不近人情的人。因為瑪利亞在微笑,他卻幾乎沒有笑過。于是我開始探索他那冷峻嚴肅的外表下那顆真正純凈的心。我很快就找到了一個細節(jié),這位父親時時刻刻都為孩子們辯護,認為孩子們沒有問題,是家教們的問題。這便是父親對孩子的愛。
原來那些沒有留下來的家教沒有耐心,并不真心喜歡孩子們。她們不真正了解孩子們,而瑪利亞能理解這些孩子并去愛他們,用最富感染力的事物———音樂區(qū)感染、打動這些孩子們,讓他們似乎已經(jīng)泯滅的童心重新出現(xiàn)。這便是老師對學生的愛。
影片后面部分,寫了上校一家為了不受納粹的欺壓,寧愿背井離鄉(xiāng)流亡也不愿做亡國奴。納粹的邪惡不能征服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邪惡休想玷污最圣潔的愛。這便是對祖國的愛。
聽著這首《Edelweiss》,讓愛永恒,讓愛傳遞。
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作文5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