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米》讀后感800字5篇
《賣米》這篇短小精悍的短篇紀實小說,就來自于張培祥自己的生活經驗。在動筆時,她只是想要記錄一下自己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這篇小說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和轟動。而正是這種平實、質樸的表達反映了中國農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更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賣米》讀后感8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賣米》讀后感800字范文(1)
今日,媽媽找來一篇文章,名叫“賣米”,媽媽說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很感人,以往獲得文學一等獎。作者飛花是一名來自湖南株洲的北大女高才生,英年早逝,年僅24歲。
這篇文章主要講:一個農村的小姐姐,一家人都靠著種農作物換錢來過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小姐姐只能和她媽媽把種出來的大米拿到集市上去賣。問的人很多,開始她媽媽想1.1元一斤賣出去,但商販只肯出到1.08元一斤,米很好,看上的人也多,價格卻始終是1.08元一斤,到后面人越來越少,她媽媽想著要不就1.08元一斤賣了算了,可商販這時候卻最多出到1.05元一斤,由于價格沒有談攏,她和媽媽雖然頂著烈日、餓著肚子守到天黑也沒有把大米賣出去。最終只能把150多斤重的大米再挑回家?;厝サ穆飞?,小姐姐懂事的選擇重的那擔米,結果滑了一下,米撒在了地上,想到生病的爸爸,她撿起地上的米繼續(xù)回家。第二天一早,小姐姐和媽媽又去另一個地方賣米。
這篇文章寫得太真實了,看了這篇文章不禁讓我想起,以前媽媽給我講過外公外婆的故事——媽媽出生在農村,外公外婆有四個孩子,出了三個女大學生和一個高中生,在外公那個村、那個鄉(xiāng)都是有名的。在媽媽生活的地方,普遍重男輕女,女孩子基本初中畢業(yè)就會去廣東打工,然后早早結婚生子。
外公外婆為了讓孩子多受點教育,他們種了十幾畝水稻、養(yǎng)了幾個水塘的魚、養(yǎng)了很多頭豬,還種了很多烤煙。每一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很是辛苦。每年的秋天,外公都會挑起秋收后的大米擔到縣城去賣。從外公老家到縣城有二十多公里。天不亮,外公就得出發(fā),走幾個小時的路,東西都舍不得吃一點。有時候行情好,能夠賣個好價錢,有時候只能便宜的賣出。
媽媽告訴我,她們的學生時代有做不完的農活,每一天放學后都要去田里幫著做事。晚上經常沒有電,幾姊妹就圍著煤油燈看書、寫作業(yè)。之后姨媽、媽媽、小姨接二連三的考上了大學,一個學期五千多的學費,但外公外婆不管多艱辛,都沒有讓她們輟學。每每媽媽說到外公外婆都是無限的敬意!
生活的苦僅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得。因為之前的勞累,外公外婆的身體都不太好。前幾年外公還做了支架手術,外婆也是高血壓、高血脂,每年春季還會風濕關節(jié)炎,走路都很困難。所以媽媽毅然回到了郴州,期望能夠就近照顧他們。
不論是《賣米》的故事,還是外公外婆的故事,生活在被電子產品、游樂設施包圍的我確實無法感同身受。難以想象,有些人只是簡單的生活,就已經花光了身上所有的力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于一家人來說,每一粒米都應當珍惜,都來之不易,是生存下去的力氣。讀完后才明白,生活不易,憶苦思甜,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此刻的完美生活!淳樸、勤勞、勇敢、堅強的品格感染了我,也將激勵著我不斷成長,好好學習。
《賣米》讀后感800字范文(2)
現(xiàn)代快速運行的步伐,如同一臺翻滾不止的機器,不斷將以前老舊的事物和東西拋之身后。
最近,一篇《賣米》在朋友圈內被競相轉發(fā),火爆了網絡。《賣米》的篇幅不長牽著,幾分鐘就可讀完全文,文章幾乎也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堆疊和修飾,但作者卻用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一家子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寫得人潸然淚下。文章的資料直白易懂,講了因作者的父親生了病,母親就打算和她一齊擔一些米去集上去賣給她的父親買藥。她和母親二人一共擔了一百五十斤的米去集市,在開市的時候因為她們家的米篩得比其他的都好,米販給出的價是一塊零八,但她的母親因為堅持要價一塊一而沒有賣。等到快要散市的時候,母親就叫價一塊零八,米販給出的價只能是一塊零五,二人久持不下,所以也沒能把米賣出去。到最終母親把米價降到了每斤塊零五,但那時候沒有米販來收了,一天下來母女二人也沒能把米賣出去,所以只得又把米給原路擔回家去?;丶业臅r候,因為作者心疼母親,擔了最重的那份,可是她一個不細心把米撒了出來,母親可惜那些米,就把撒出來的米撿起來放在帽子里帶回家去喂雞。到家后,母親跟父親講了這一天的賣米經過,他們都認為農民種出這些糧食也實在是不容易,不能賤賣。無奈,一家人總是要過活的,父親的病也是要治的,母親對她說,明天少擔一點去另外的地方轉場賣米。全文簡簡單單,就講了她和母親的一
天的賣米經過。可是,在那些平凡的字和語句之外,不禁引發(fā)了我們的深思。
也許很多人覺得一塊一和一塊零八不就是差兩分錢而已,母親不必如此的堅持,賣了就賣了唄,沒什么大不了的。畢竟此刻幾乎就沒有分的概念了,連最簡單可是的辣條都是伍角錢的。可是在當時艱苦的年代中,不僅僅要養(yǎng)活一大家子,還要研究孩子的學費的問題,父母就不得不攥緊手中的一分一毫。作者的父母可是是當時中國幾千萬農民的一個縮影,他們都是一樣的辛勤,擁有如文中白凈的米那般淳樸的心,善良,無私的為孩子付出,同時又陷入無奈的困境之中。
他們永遠都是最值得我們尊敬的人,那個在我們身后為我們付出的父母。
《賣米》讀后感800字范文(3)
《賣米》章講的是一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在回鄉(xiāng)時和母親一齊到場上賣米的經歷,由于價錢沒有談攏,她和母親沒有把米賣掉,只能把100多斤重的兩擔米再挑回家。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大才女,但她已經在2003年因罹患白血病而去世,生前曾有翻譯和編寫作品出版,并有小說、散文發(fā)表,而這篇文章的描述場景皆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才女,英年早逝,講述農村苦難,這一切確實都容易觸發(fā)讀者淚點,并為之感動??墒?,一篇舊文為什么能夠在作者逝去15年后忽然走紅?原先,這篇文章的始發(fā)者是大型文學刊物《當代》微信公眾號,而《賣米》是這本刊物早在2004年第3期上發(fā)表的一篇短篇小說,《當代》微信公眾號將這篇舊作拿來作為對作者的紀念重新發(fā)表,這當然是這個公號的自由。但讀者如果忽視了它是一篇小說,將它拿來作為當下農民生活的寫照,就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
既然是小說作品,讀者對它的閱讀評價就必須是以小說的標準來進行,況且是發(fā)表在以往發(fā)表過《白鹿原》這樣的優(yōu)秀小說的文學刊物《當代》之上,那么它應當是具有必須的水準的??墒牵≌f讀下來,卻并無讀小說應當有的感覺,故事平淡無奇,語言也無引人入勝之處,它充其量是一篇文從字順的學生習作。當然,對文學作品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況且作者已逝,已經沒有辦法和我們申辯,倒是從《當代》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的另一個公眾號模糊了其小說身份,刻意強調其為作者親身經歷,讓人覺得不夠“厚道”。也許是公眾號主人太想經過此篇來感動讀者,但即使我們把它當成一個真實的故事來讀,似乎也感動不起來。
這篇文章說的“我”和母親到場上賣米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母親與米販在一塊零五分一斤還是一塊一角一斤上沒有達成一致,米販已經同意以一塊零八分一斤收購,但母親不肯通融,錯失了交易良機,最終同意讓到一元零五分一斤,卻已賣不出去。在這個簡單的過程中,母親顯然缺乏市場交易的基本常識,而只是一味認死理,缺乏隨行就市的靈活性,最終自我的利益也沒有實現(xiàn)。
所以,如果要為《賣米》寫一篇讀后感,它的重點決不應當僅僅保有感動?!顿u米》一文如果有一點可取之處的話,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對市場交易的陌生,觀念陳舊,正在現(xiàn)實地影響著農民的與時俱進。
文章經過父親(這個父親照例是毫無創(chuàng)意的重病在身,等待米賣掉之后買藥)之口指責這些米販子盤剝農民,聽著振振有詞,其實表現(xiàn)的可是是幾千年落后的重農抑商思維。但這種思維對農民的提高與發(fā)展有害無益,農民要擺脫貧困,必須從思想上摒棄這種落后觀念。今日,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扶貧事業(yè),可是“授人以魚”容易,“授人以漁”難。扶貧離不開對貧困農民的物質幫忙,但更重要的是要幫忙農民擺脫舊觀念,學會市場交易,讓他們駛上社會發(fā)展的車道,而不是永遠停留在舊的車道里經過撫摸苦難來博取廉價的同情。
《賣米》讀后感800字范文(4)
讀完北大才女張培祥的《賣米》深深震撼了我,本文平鋪直述了作者和母親挑著兩擔米去趕場的故事。沒有華麗詞藻,字里行間卻是流露著真情,把農村人的辛苦、無奈、心酸娓娓道來??傁雽扅c東西,表達內心相同的感受,但一直懶于動筆。
大熱天,為了換錢給生病的父親買藥,母女倆挑著米沿著窄窄的小路去趕場賣米。母女希望賣價一元一角,而米商人只出一塊零八分。因為二分錢的價格,總價三塊錢的差價,娘倆在烈日下曬了大半天,連一塊零五分的價格也沒賣出去,連兩角錢的冰棍都舍不得買,不得已擔回家,卻在返回途中撒了米。作者挨了母親一頓責備,顯示了農村人惜糧如金的現(xiàn)實。幸好有草帽,收了起來,可以帶回家,沒造成損失。我有一種強大的懸念在心頭纏繞,那娘倆下一場的米能賣個什么價格呢?是一元一角、還是一元零五分?
我們也有著同樣的經歷,執(zhí)著一口價不賣,輸?shù)谋取顿u米》作者母女還要慘。
那是前幾年,和老公一起種植大棚櫻桃的時候。過了清明節(jié),被譽為“北方春果第一枝”的紅燈品種的櫻桃,一串串,一簇簇的掛滿了枝頭,紅的發(fā)亮,紅的誘人,讓人垂涎欲滴。這時便請小時工來幫忙把櫻桃一個一個采摘下來,由于果肉嫩而皮微薄,需要小心翼翼。摘下來的櫻桃,按大中小個再分類,大的放一起,小的放一起,然后裝在一個個白色塑料桶里,白色桶,更能彰顯櫻桃的色澤與亮度。
那個時候的果商,老是在夜里12點以后才開始收果子,采摘多的時候,也就剛剛挑選完。勞累了一天的我們,還沒來得及入睡,就開始裝車,匆匆趕往月莊櫻桃交易市場去交易。
我們也和其他的種果人一樣,把一桶一桶的櫻桃搬下車,擺放好,等收果商來。那些收果的商人,打著呵欠,肩上斜挎著背包,拿著手電筒開始出動了。一個操東北口音的果商盯上了我家的兩桶中果紅燈,用手電筒仔細照了又照,問:“這果多少錢”?老公回了—句:“25”,“23賣不賣”?老公說“少一分也不賣”,那人離開了。過了一會,又過來了一個南方人,直接就問:“這果子23一斤賣不賣”?老公一口回絕了。我跟老公商量著,再有給23的價格就賣掉,可是那晚不知是怎么了,市場上收果的.商人來來往往,仿佛串通好了似的,那兩桶貨在那里擺著再也無人問津,等別的果子賣完了,由于第二天還要早起忙著采摘櫻桃,只好帶回去等明天和明天采摘的一塊再賣。第二天晚上,沒賣完的這兩桶和當天采摘的就沒法相提并論了,顏色暗淡了許多,亮度也大打折扣。那么明顯的對比,讓我和老公沒有了底氣。擺放在那里,過了老半天,終于,有人出價了,“這果18塊錢賣不賣”?我倆一副欣喜若狂的樣子,相視一笑,“你要了吧”!老公提著桶跟隨那人而去。
兩桶櫻桃,四十斤,每斤差價五塊,兩張鮮紅的毛爺爺就這樣不翼而飛了。相當于一個小時工摘二十個小時的櫻桃。時令水果不同于糧食之類的,將就的是新鮮程度和口感,這次的一口價,給了我倆一次深刻的教訓,總就覺得從元旦開始,大棚升溫,就在棚里日夜守護,白天控制日光照射的溫度,晚上溫度低下就生火給樹取暖,打藥、喂肥,途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都是非常辛苦的,賣不到自己的理想價就覺得虧了似的。自此,只要有兩個人出價一致,我們就立即成交,畢竟果子出手了心也安了。
我們的經歷是現(xiàn)實版的《賣米》,但比賣米的損失還要大。行市行市,隨行就市,賣了就是行市。我也奉勸看我文章的種大棚櫻桃的朋友,不要和我們一樣本著一口價,一根筋,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否則,對于櫻桃這種價格高的水果,真的是輸不起。
《賣米》讀后感800字范文(5)
一篇北大學生在15年前所做的《賣米》文章刷爆了網絡,此文曾獲北京大學首屆學校原創(chuàng)文學大賽一等獎,文風樸實,近似寫實,用白描手法展示了“我”和母親賣米的艱難過程,道出了鄉(xiāng)村生活、農民求生的艱辛不易,打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扉,讀之令人落淚心酸。
文章背后的故事更讓人痛徹心扉,作者張培祥是北大才女,于2003年因白血病去世,年僅24歲。在短暫的有生之年,寫就、翻譯了百萬字的文字,留下了一代才女的灼目光華,在生命之花剛剛綻放的時候,猝然凋謝,讓人扼腕嘆息,無比惋惜。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個農家姑娘,憑著自我的才華,一路倔強走來,披荊斬棘,歷盡滄桑,踏進了中國最高學府,生命之幕徐徐拉開,即將綻放最華麗的樂章,然后,就在這一刻,上蒼之手無情地掐滅了這朵艷麗的花朵,讓人不由得有種天妒英才、造化弄人之類的感受。作為讀者,聽著是個故事,可作為她的親人、家庭,那是災難性的杯具、毀滅性的打擊啊,“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生命的杯具,杯具最能震撼人的心靈,直擊人的心胸,讓人痛到五臟六腑,徹頭徹尾。
作為一名從農村奮斗出來的寒子,能深深地理解農村底層勞動人民的心酸和痛楚,要跳出農村,融入城市,那是多么地不容易,要經過多少艱難坎坷,其中的心酸僅有自知。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張培祥,作為一名農村女孩,用自我不屈不撓的奮斗,充滿才華的銳氣,一路走到北大學府,這是多少寒門逆襲的夢想情結,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實現(xiàn)呢?野心要和才華相匹配,才能造就一番業(yè)績來。
我要說的是,雖然這是一個杯具,給寒門的學子、普通的凡人帶去了一些焦灼和無奈,不由讓人體會到生命的無常,甚至于懷疑奮斗的意義和價值,但我覺得,不應當只看到杯具和傷情,更應當看到它的進取和上進。她像路邊的一朵野花,歷經風霜雪雨的洗禮,卻依然怒放出鮮艷的花朵,無奈隔夜雷雨摧殘她,卻也不枉生命怒放一場,她用自我的存在證明了她的價值和意義,正是她不屈的奮斗,灼目的才華,才給了她短暫生命中常人不會有的哀榮,如果如仲永一般,天賦秉異,卻懈怠不止,也泯然眾人矣,老死于荒林而無人知曉。反觀之,北大數(shù)學系男孩柳智宇放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而選擇出家遁入空門,已開始在千年古剎龍泉寺修行,這也是一種杯具,但更多的是給人嘆息和無奈,少了一份憐惜,本該奮斗的年齡卻遁入空門,缺少了生命應有的色彩和資料,我們無法理解智慧超常人的想法。但兩個人比較,哪一個更讓人惋惜和“憐憫”呢?
不悔人生夢一場,只恨離去太匆匆。
這個世界本就無常,每個人,離去只是時間的問題,生命就在于經歷和過程,生死是永恒不變的話題和謎語,作為凡人,當你寫下自我對生命感悟的時候,上帝會在角落偷偷地發(fā)笑,對錯僅有天知。
我想起了一句話:時間是個令人愛恨交加的東西,它留下了美夢和傳說,也留下了憂傷和狼藉,人生、世界、命運,何嘗不是如此?杯具,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越是有價值,越讓人心痛,越能流傳千古,這就是審美的悖論。
做事在人,成事在天,萬物各有天命。我不信宿命,但卻無法解釋命運,人生的悲歡離合,人世的生死離別,世上又有幾人能參禪悟透呢?
也許,我們無法掌控生命的長度,但我們能夠努力拓展生命的厚度和寬度,僅有奮斗的人生才會有絢爛的光彩,杯具只是反襯了它的艷麗而已,僅有超越了杯具,看淡了生死,活著的人,醒悟的人,才能繼續(xù)走下去。
但愿世間少一點這樣悲情的命運,多一點人間應有的清歡。
《賣米》讀后感800字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