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作文5篇
推薦文章
電影具有獨自的特征,在藝術表現(xiàn)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征,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xiàn)手段。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作文(1)
這個星期看了個電影名叫《一個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觸!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魏教師為了找到那個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電視臺的臺長,然后出來了個戴眼鏡的,問到:你是不是臺長?她為了等到那個臺長,等了幾天幾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個電視臺的邊上,身體靠在電線桿上,把她自我寫好的尋人啟事放在一邊。
她為了找到那個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過火車站的廣播室,去過超市買筆和墨水,寫了尋人啟事,然后又去了電視臺……
還有就是他們在鄉(xiāng)下的學校,很簡陋的,講臺是三條腿的,一碰就倒了,他們用的粉筆也很少,我們用的粉筆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們是要用手指甲來抓住它繼續(xù)用的,我們睡的床很軟,而他們的,女生和教師的床卻要用椅子墊著,男生的是用幾張桌子拼成的床,我們上課有上課鈴的,下課有下課鈴的,他們呢,上課用手來打鈴,下課又是看太陽到一個東西上才打的下課鈴的,我們升旗有鐵的旗桿,高高的半奏聲,而他們向左右后轉斗不準的,旗桿也是木頭的,升旗的時候音樂也沒有的,多么簡陋啊!
在大結局的時候,魏教師讓他們每人拿一支粉筆寫字,到了那個要去城里打工的那個男孩那,他對教師說:“我能不能多寫幾個字?”說完就寫下了三個大字:“魏教師”,這一刻,多么的讓人感動啊!
我從看過這部電影后,才明白教師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好,農村的生活多么苦啊,連教室也那么簡陋,我們應當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幫忙農村,讓他們能夠和我們一樣。
我們看完這個電影后才明白教師是多么的辛苦,還處處為他們自我的學生著想!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作文(2)
周三,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一個都不能少》。
電影里,女主角魏老師答應高老師要做到:學生一個都不能少,所以她很盡力履行任務。當村長把張明獻被送去縣里的學校去讀書了,他居然不停地追著那輛載張明獻去城里的汽車,因為她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一個都不能少”所以她拼命地追,可是人跑不過車。
當張惠科去去城里打工還債時,她決定去城里把張惠科找回來。她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去城里的車票是要多少錢嗎?”同學們一會說1元、一會說2元、一會說3元,到最后問出了3元。就對同學們說:“我們一起去搬磚頭好不好?”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好”。
說著,就沖了出去,到了那里,同學們苦搬了2個半小時,廠長看見了,臭罵了他們,還把他們趕出去,但他們苦苦糾纏,廠長知情后,就給了她15元,他們就紛紛跑到車站去了。到了車站,發(fā)現(xiàn)到城里的票卻要20。5元,他們失落極了。魏老師再建議搬磚,同學們算了一算,結果算出要搬1。3萬多塊磚頭,大約要搬十六個小時,大家都叫苦連天,反對再去搬磚。其中有一個同學提出去混車,但服務員還是把魏老師趕了下車。她居然不分黑夜白晝地走到城里,歷盡艱辛,吃盡苦頭,終于通過電視臺找到了張惠科。
看著那魏敏芝在找張惠科那感人的過程,我禁不住地流淚。心想:“要是我們全世界伸出援手,救救他們,讓沒錢讀書的兒童重新回到校園,去學習知識,那樣,就沒有那么可憐的兒童了?!痹谖铱吹臅r候太敬佩魏敏芝了,她居然那么艱辛地去找張惠科,我好感動,我真希望世界上沒有那么可憐的人了!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作文(3)
看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贊嘆“多好的一位老師!”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課教師魏敏芝僅僅13歲,小學剛畢業(yè),當時要代替高老師上課了,高老師臨走之前告訴她:全班28名學生,在他回來之前,“一個也不能少”!
內因魏敏芝可以極力克服,而外因卻給魏敏芝帶來了不少的壓力。第一次縣里選拔明新紅為跑步運動員,她以“失蹤”保住了“一個都不能少”。第二次張家慧因家庭貧寒,突然離校進城打工掙錢去了,這件事可急壞了魏敏芝。為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紀,又是女孩子,社會交往又少,路途又遠,怎么辦?魏敏芝首先與同學們一塊兒商量,繼而單獨一個進城尋找,在尋找中,她一整天沒顧得吃飯,一整夜呆在電視臺門外,為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忍耐著,她到長途車站,用身上所有的錢買了紙和筆墨車尋人啟事,又進電視臺……
魏敏芝忍饑挨餓,風餐露宿,四處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勵著她?是愛我課堂,遵守諾言“一個都不能少”。是忠實黨的教育事業(yè)的一顆赤膽忠心。
我今年也是8歲了,我也要長大,看了影片我深受感動與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學習,樹立“愛我課堂,勤奮好學,爭做四有親人”的堅定信念,將來更好地為祖國做貢獻!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作文(4)
《一個也不能少》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后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zhí)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責任執(zhí)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現(xiàn)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為電影里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盡管影片里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xiàn)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床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fā)、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 他的精神仿佛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里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所以,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應該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里接受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愛心去做的事。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作文(5)
如今是二十一世紀,我們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用電腦上課,可是在偏僻的貧困山區(qū),跟我們是截然不一樣的景象。這次教師給我們看的電影正是講述一個在貧困山區(qū)的代課教師的故事。
13歲,正是和我們差不多的年齡,可對于貧困山區(qū)的學校來說,代課教師竟然能夠是13歲,魏敏之就是這個代課教師,其實也就是一個大一點的孩子。
應對那么多調皮的小孩子,魏敏之雖然管不住,可她堅持一個信念,孩子們一個也不能少。當張惠科因為家庭貧困,到城里打工時,魏敏之步行到城里三天三夜,到處尋找張惠科,她最終感動了電視臺臺長,最終找到了張惠科。期間,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結果當她明白自我做的純屬徒勞時,她仍然堅持了下來。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阻撓時,是不是也應當這樣呢?答案是肯定的。
電影中,還有個情節(jié)觸動了我。
粉筆在教室里甚至能夠說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可對于貧困山區(qū)的學校來說,是十分珍貴的。學習委員是個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筆,她印象中的高教師,連一個捏都捏不住的粉筆頭都不肯丟棄,能多寫一個字也是好的,所以當魏敏之教訓調皮搗蛋的學生張惠科時,把本已摔斷的粉筆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明白后,讓張惠科道歉,并買了一盒新粉筆。
看到這兒,我十分慚愧,因為我有時也背著教師,偷偷用粉筆砸人,如果說電影中的學習委員是個愛惜公共財物的人,我就象個品德低下、沒公德心、不珍惜財物的人,所以我決定以后必須要愛惜粉筆,愛惜一要教學用品。
相比貧困山區(qū)的教學條件來說,我們是幸運的,所以我們更應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作文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