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后感初中生作文
蘇東坡傳讀后感初中生作文
《蘇東坡傳》原用英文寫成,為4卷28章。第1卷寫蘇東坡的童年和青年時代,第2卷寫他的壯年時期,第3卷寫他的成熟階段,第4卷寫他被迫害后的流放生涯。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蘇東坡傳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東坡傳讀后感1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文壇的巨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后,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薄疤K東坡雖然飽經(jīng)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變得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后,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嘗。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斗那種善于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說到底,在于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評的態(tài)度。也許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欲,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斗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于水火發(fā)生了抵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轄的州府里,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fā)現(xiàn),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為妓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游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里,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用林語堂作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蘇東坡傳讀后感2
在孩提時候就知道蘇東坡,不過,真正認識蘇東坡是讀了《蘇東坡傳》之后。
做為詩人,“大江東去浪淘盡”他文采飛揚,談笑風生;作為官吏,“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他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為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但這不能阻礙他。王安石得勢,幾乎所有忠良賢能之士都棄官而去。蘇東坡在連上三書之后不出預料的被貶,但他絕不因此退縮他將新政的不滿與缺陷訴諸筆端去因此得罪了當權的群小,遭到逮捕,險些喪命。但他說:“若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繼續(xù)對他進行迫害。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屢遭貶嫡。甚至被貶蠻荒之地海南島
可是那些群小自認可打倒蘇東坡的措施卻沒使那些小人達到目的。蘇東坡guǎnlǐ之處政通人和,他頗受百姓愛戴。他處處為百姓著想。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相研佛道。林語堂筆下這樣評價這位文壇巨子:“蘇東坡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jīng)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為人坦蕩?;乜茨切┤盒〖词鼓鼙W约阂皇罉s華富貴卻也不可能有蘇東坡半分的安逸。他們的生活充斥著算計與仇恨。其實所謂權力,所謂地位不過過眼煙云,轉眼不見,又何必太為權財所困,落得一世罵名。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為樂,那么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快樂??梢詮淖掷镄虚g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嘗人物的喜怒哀樂,并從他的事跡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啟示。
蘇東坡傳讀后感3
誰說的和原話都記不得了,大意是傳播中國文化就要像林語堂一樣,他是能用英文寫作的少數(shù)中國作家。此前我只讀過林語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書這是第一次讀。選了他的《蘇東坡傳》??戳饲把运麑μK東坡的喜愛,我就完全可以確信,這是一本一等的書,畢竟作者的全部熱情都在其中。
說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蘇軾。從流傳的民間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蘇軾這兩個天才的些許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騎鯨飛升,或是粲花之論,或是力士脫靴貴妃捧硯,無不帶有濃濃的仙氣和浪漫色彩。
人們心中,李白是學不來的,他的浩蕩才氣和仙氣絕無可復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個李白。而蘇軾則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蘇堤,研究出的做豬肉的法子叫東坡肉,還有個了杜撰的妹妹蘇小妹,還常常和佛印調笑嬉鬧。是如果說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蘇軾就活在人間,他更真實,更可親。
李白那樣的仙氣不能復制,東坡那樣的魅力同樣是無法復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脫,他完美的詮釋著宋代文人儒釋道三家融合的趨勢,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東坡的是他的真曠放,他不像陶潛一樣把出世作為無法實現(xiàn)人生抱負的末選,也不像辛棄疾一樣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蘇軾的眼中,世上沒有壞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還是牢獄,似乎都不能成為擊倒他的箭矢。謫居黃州,沒錢買別的肉,就買當?shù)刈畋阋说呢i肉,專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發(fā)配到嶺南,一片蠻荒之地,也能因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讀完后對照林語堂的一些事跡,不免覺得兩個人有很多相通之處,我想林語堂為蘇東坡作傳,大概也是因為蘇東坡是他希望達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勵后人吧。
蘇東坡傳讀后感4
說起蘇東坡,大家的第一印象必定是“豪放”二字。這從他的詞中不難發(fā)現(xiàn)。但讀過林語堂老先生的《蘇東坡傳》后,我對蘇東坡又有了新的認識。
林語堂老先生用了極為簡潔的語言概括了蘇東坡的一生。從童年的書海生活到青年出入仕途,到中年的宦海沉浮,再到晚年的遷謫,讓我們看到不同時期的東坡的傳奇經(jīng)歷。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為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在他的一生里,蘇軾永遠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擊,在他眼中似乎就從未發(fā)生過,他所關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貶謫之地,他的政績依然出類拔萃。
孟子曾經(jīng)說過,人要有“浩然之氣”,如果你是正確的,那么,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而蘇東坡一生都追求著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zhí),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zhí)行,他留下了他認為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舊黨和新黨之間,因而再度自求外調,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過得依然很愜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這樣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蘇東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記游松風亭》里寫道:“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要登亭子,亭子還在遠處,人卻已累極,蘇東坡卻忽然想到,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處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能縱情山水之間,不以為貶謫為憂。有了這樣的心境,即使在窮山惡水的嶺南,依舊可以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庇辛诉@樣的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氣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jīng)》的注解。
他可以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面對政治上的打壓迫害,他一笑而過。
他可以是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甚至于不小心諷刺到他人,自己卻依然樂在其中。
他可以是個看清世間的哲學家,月光下的的漫步亦可以啟迪他的哲理。
他是偉大的書法家,是正義凜然的法官,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他不得不被世人所敬佩。宋朝皇帝雖有愛才之心,就連后宮皇太后都欣賞東坡的為人和文彩,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蘇東坡還是屢遭貶官。不過他的一句話說得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好一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敢問當今這世間有誰能如蘇東坡一般無所畏懼,如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佛教的否定人生能讓你堅持本心,不為他人所動搖。
儒家的正視人生能給你面對苦難的勇氣,敢于一搏。
道家的簡化人生能讓你看淡一切,逍遙自在,無為而治。
這些不正是蘇東坡為世人所留的巨大財富嗎?
蘇東坡傳讀后感5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他將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一格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
之前,我對蘇東坡并不了解多少,在看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之后,才對這位不朽的傳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但連林老先生都說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用詳盡的語言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說他是自己“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
為官,一生只要安安穩(wěn)穩(wěn),腳踏實地就可以了。例如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
而在于蘇軾面對生活,面對錯誤,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評的態(tài)度。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蘇軾的一生,艱辛只有他獨自品嘗。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與王安石斗智斗法。對于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暫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奮斗目標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快樂或是艱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于水火發(fā)生了抵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轄的州府里,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這就是蘇軾為民著想的一生。
蘇東坡與王安石的斗法決定了他的一生,也決定了宋朝的命運,王安石的變法本意是好的,可他過于自負,有許多新法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給人民增加了很多的負擔。于是王安石把許多反對他的賢臣都貶到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一些小人,蘇東坡對新法極力反對,連續(xù)上奏,最終也被貶到杭州,可這只是剛剛開始。被貶后,蘇東坡仍然堅持對抗新政。把幽怨的感情全寄于詩中。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一生飽經(jīng)憂患,可他并沒有尖酸刻簿,沒有消沉。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fā)現(xiàn),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他是一個樂天派的詩人。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四處游歷從出生到架鶴西去,他的足跡遍布中國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處,都會給當?shù)厝藥ニ氂械纳钸h影響。蘇東坡的詩詞良篇里,他既能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也能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庇梦易约旱脑捳f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凜然正氣,必然永存。
蘇東坡傳讀后感初中生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