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總書記的囑托第一集勵志求變觀后感5篇
推薦文章
《為了總書記的囑托——習近平總書記調(diào)研指導過的貧困村脫貧紀實》連續(xù)三天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20:00黃金檔播出??戳撕?,你有什么感悟嗎?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為了總書記的囑托第一集勵志求變觀后感范文5篇”,歡迎閱讀與借鑒!
《為了總書記的囑托》第一集勵志求變觀后感1
25年前,北京市八一學校45周年校慶時,68屆校友習近平給母校送來一幅工藝畫。畫面上,一艘在大海上遠航的巨輪,正鼓起金色的風帆全速前進。
2016年9月9日,當老校友習近平再次回到母校參觀校史展覽時,他邊走邊看、邊問邊憶,感慨道:“我非常懷念那段歲月。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惦念著母校,同母校保持著聯(lián)系。”
不忘引路人
“你是六班的老師,教英語的英語老師,后來呢,你當校長了?!边@是當時習近平總書記對徐順意說的話。一年后,回憶起被當年的學生點名時的情景,已是滿頭華發(fā)的徐順意笑得像個孩子。
那天在現(xiàn)場,很多人都被老學長對母校的深情感動了?!白勯_始之前,總書記的第一個動作是鞠了一躬?!卑艘粚W校黨委書記牛震云回憶說,“在整個參觀過程中,總書記多次深情地回憶起當年曾經(jīng)嚴格要求過他、保護過他的老師。所以這一躬,首先感謝的是八一學校老師的仁愛之心,以及一視同仁、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說,八一學校給了他自學的能力和興趣,從而讓他能夠在插隊后順利考上清華大學。他認為,許多讓他受益的思維方式,比如思辨、實事求是、站在群眾中間,都是八一學校始終在堅持和傳承并由老師們教給他的?!?/p>
參加座談會的所有人都記得,總書記說:“今天我再返校園,親切的感覺油然而生……實際上我走上社會后,不管在哪里,我都惦念著母校,在我的潛意識里,有很強烈的母校情結?!笨倳涍€說:“我后來感覺到我自己的知識,百分之二三十是學校給我的,百分之七八十是我自學得來的。而我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老師們教給我的?!?/p>
學當引路人
“在看孩子們制作的小衛(wèi)星時,總書記對孩子們說,你們很了不起,我上學時,也就組裝個礦石收音機?!卑艘粚W校校長沈軍回憶說,“老學長不光看孩子們的演示,還看了孩子們的筆記,夸一句‘很工整’,并告訴孩子們:‘你們的小衛(wèi)星發(fā)射時別忘了通知我一下’?!?/p>
幾個月后,當孩子們研制的小衛(wèi)星“八一·少年行”發(fā)射成功時,得到通知的老學長果真給孩子們回了信,勉勵孩子們勇攀科學創(chuàng)新的高峰。
總書記還跟教師談了很多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觀點。那天參加座談的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特級教師陳延軍回憶說:“講話中,他提到了很多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觀點,并用實例進行闡述。比如,教書育人是快樂的事;把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人,自己就應該是怎樣的人等。”
就是在這次座談會上,總書記向全國教師發(fā)出了“做學生四個引路人”的明確要求:“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A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先導性地位,必須把握好定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從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勇當引路人
八一學校是聶榮臻元帥創(chuàng)立的一所有著紅色光榮傳統(tǒng)的學校,八一學校是總書記的母校。喜悅與興奮過后,八一學校在今天這個時代應當擔負何種責任的思索,漸漸成為全校師生肩頭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今年,八一學校組織師生赴延安市和延川縣梁家河村參觀,并力所能及地開展了一些教育扶貧行動。在繼續(xù)堅持河北阜平支教的同時,學校發(fā)起成立了“八一教育協(xié)作體聯(lián)盟”,聯(lián)合全國各地包括老少邊窮地區(qū)在內(nèi)的18所學校,結成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協(xié)作體,鼓勵聯(lián)盟內(nèi)學生樹立為國學習的崇高理想,共同探索適合中國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模式與途徑。
在學生小衛(wèi)星項目首星飛天之后,八一學校與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7家單位,聯(lián)合成立了中國航天科技教育聯(lián)盟,計劃整合全國各地優(yōu)質(zhì)航天科技教育資源,開展國內(nèi)外航天科技教育領域的交流和培訓,探討青少年科學素質(zhì)教育新模式,讓孩子們有更豐富和更寬廣的體驗平臺。同時,學校正圍繞小衛(wèi)星項目建立一系列航空航天科技的課程。
沈軍說,在學校課程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這么做是想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和體驗。通過學校給孩子們提供的學習和體驗平臺,讓他們更早地接觸到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模式,接觸到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混合學習,同時也讓他們更早地體驗當今世界的日新月異。
最近幾年,八一學校的學生一直通過參與五地六?;顒?,了解聶榮臻元帥軍事國防科技各方面的成就,了解部隊的獨特文化。沈軍說:“我們感覺到,要把這種精神內(nèi)化到孩子們的心中,需要讓孩子們更深入地投入到航空航天和國防科技的體驗和研究中來。讓我們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思考,作為紅色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今天為什么學習、今后能為國家發(fā)展做什么?如果將來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能自覺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和國防建設貢獻一份力量,那我們作為學生引路人的使命才算達成?!?/p>
《為了總書記的囑托》第一集勵志求變觀后感2
檸檬黃的西裝上衣,鮮艷明快,記者見到教育學部輔導員任雅才時,她特意穿上了3年前總書記視察時自己穿的這件衣服,她笑稱,這是一種“紀念”。
3年前,任雅才坐在總書記斜對面,從深度輔導、生涯輔導、實踐育人、自身專業(yè)化成長4個方面,向總書記匯報了輔導員工作的體會。在5分鐘的脫稿匯報中,“我發(fā)現(xiàn),總書記有兩次會心的微笑”。
第一次是當她提到暑假與學生去貧困山區(qū)支教時,學生被蚊子咬得滿身是包,第二天仍然興致勃勃地登上講臺。“可能是因為總書記有基層生活的體驗,他感同身受。我后來注意到總書記講到自己的知青歲月,在延川農(nóng)村插隊,過了‘五關’的歷練,第一關就是跳蚤關?!钡诙问钱斎窝挪盘岬皆谒袠s譽中,她最珍視的是學生頒發(fā)給她的“最佳大伙伴獎”時,總書記又一次會心地微笑。
“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比窝挪艑倳浀倪@句話印象深刻。在匯報中,任雅才將輔導員的工作總結為“用心靈陪伴心靈,用青春點燃青春,用夢想照亮夢想的事業(yè)”。“恰好與總書記這句話不謀而合,也凸顯了輔導員工作的獨特性和重要性?!比窝挪耪f。
同樣溫暖而珍貴的細節(jié)也留在當時代表教師發(fā)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師大化學學院院長方維海的記憶里。
當天,方維海的匯報從“老師應該怎樣教”以及“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做”兩個方面展開。幾十年的教學和科研經(jīng)歷讓方維海對教書育人有深刻的理解。
他在發(fā)言中提到,教師不能只滿足于師生之間“一桶水和一碗水”的知識傳授關系,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綜合素質(zhì)。他舉了個例子,一位來自南方農(nóng)村的同學,在家里晚上經(jīng)??吹斤w舞的螢火蟲,發(fā)出五顏六色的光芒,于是他希望用化學原理來解釋為什么螢火蟲能發(fā)光,“雖然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也沒弄清真正的原因,但是探索的過程中,激發(fā)了他探索未知的興趣”。
方維?;貞浾f,總書記在講到“四有”好老師時,特意停頓了下來,說他很贊同方院士剛才提到的,并復述了方維海的話。“對于總書記提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性,我非常有共鳴。”方維海說。
黃俊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zhèn)遠縣江古鎮(zhèn)中心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老師,是“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的一員,當天,總書記來到“國培”課堂與學員交流。直到今天,黃俊瓊依然記得總書記對辦好農(nóng)村教育的囑托。
2015年8月底,貴州省“國培班”全體學員給總書記寫信,匯報了一年來的教學工作。9月9日,總書記發(fā)來了回信。
“真是沒想到,太高興了?!被貞浧甬斕扉喿x總書記回信的情形,黃俊瓊放慢了語速,重音落在“太”字上。在信中,總書記希望他們“牢記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務學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為貧困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為祖國下一代健康成長繼續(xù)作出自己的貢獻”。
《為了總書記的囑托》第一集勵志求變觀后感3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大的當年,北大有400支學生團隊共計3812人赴全國各地開展社會實踐,這些社會實踐有一個統(tǒng)一的主題——“勤學明辨求真知,修德篤實見功業(yè)”?!扒趯W、修德、明辨、篤實”,正是總書記考察北大時,送給當代青年的贈言。
北大團委干部莫屈介紹,2015年,北大學生社會實踐統(tǒng)一的主題進一步明確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實扣好人生第一??圩印?,當年北大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團隊增加到430支,人數(shù)增加到4140人次;2016年增加到446支團隊,4251人次。
3年來,還有更多改變在北大發(fā)生。
參加新生訓練營是這些年每一個北大新生共同的經(jīng)歷。在3天的時間里,新生們不只要熟悉校園,熟悉同學,還要學習如何面對大學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而由高年級同學擔任的輔導員會具體指導每一個新生如何度過大學時光。
經(jīng)濟學院2016級本科生范愫對學校每周一次“不談學術,只談人生”的教授茶座情有獨鐘?!敖淌趥冊诰W(wǎng)上發(fā)布茶座主題,并征集同學們的問題,能不能獲得教授的邀請參加茶座,得看提出的問題是不是有價值?!狈躲撼鰢€是留學的困惑,就是在教授茶座上找到了答案,“我覺得將來可以爭取交換生的機會出去看一下,但重心還是在國內(nèi)”。
去年,71歲的袁明接任了北大燕京學堂的院長。這個學院的理念是“聚焦中國,關懷世界”。學院每年從全世界招收最優(yōu)秀的學生,今年招收的121名學生,來自44個國家,其中很多來自歐美哈佛、牛津等名校,也有不少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艾F(xiàn)在國際上的中國學并不是中國的中國學,而是西方國家100多年前依靠強大實力建立起來,反映西方國家立場、代表西方國家利益的中國學,北大建立燕京學堂,就是希望建立起中國立場的中國學,這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痹髡f,“但這項工作必須從現(xiàn)在開始,從我們這代人開始?!?/p>
《為了總書記的囑托》第一集勵志求變觀后感4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來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全國扶貧開發(fā)重點縣——河北省阜平縣,看望困難群眾,共商脫貧致富之策。
在阜平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治貧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qū)貧困地區(qū)下一代的成長,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這樣將來他們的發(fā)展就完全不同。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讓孩子們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古人有‘家貧子讀書’的傳統(tǒng)。把貧困地區(qū)孩子培養(yǎng)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時隔4年多,這里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阜平教育精準扶貧的答卷,完成得如何?近日,中國教育報記者來到阜平縣,實地感受這里的新面貌。
變化一:
駱駝灣村的小學恢復了
出阜平縣城,西行40公里后,記者來到了海拔1500多米的龍泉關鎮(zhèn)駱駝灣村。
車子停在了駱駝灣村村委會,駱駝灣村小學教師呂玉美熱情地迎了過來,“這里就是剛剛恢復新建的駱駝灣小學”。
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駱駝灣村,走進村民唐榮斌家中,看到唐榮斌可愛的孫子時,關切地問,孩子上學遠不遠?并叮囑唐榮斌,要把小孫子的教育搞好,希望在下一代,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
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告訴記者,隨著村里年輕人越來越少,1997年前后村小學就被撤并了,村里孩子上學只能到4公里外的龍泉關小學。
“最遠的就是山脊上的遼道背村,離龍泉關鎮(zhèn)有10多公里山路,而且很不好走?!鳖櫲鹄f,學生的午飯、接送都是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后9個月的2013年9月,駱駝灣村小學恢復新建并正式開學。
據(jù)阜平縣教育局局長李丙亮介紹,阜平在小學階段的布局思路是:低齡段學生盡量恢復教學點,實現(xiàn)就近入學;高齡段學生適當集中,新建寄宿制學校?!皩ω毨絽^(qū)來說,這種布局本身就是扶貧。因為這大大減輕了家庭的負擔,另一方面還能保證教學質(zhì)量?!崩畋琳f。
于是,從2013年開始,阜平縣教育局一方面在13個鄉(xiāng)鎮(zhèn)新建改建寄宿制學校,一方面結合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改造提升偏遠薄弱學校。據(jù)統(tǒng)計,4年來,阜平縣投資2.6億元新建寄宿制學校13所,覆蓋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近千名偏遠村落的孩子免除了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的走讀之苦,實現(xiàn)全縣中小學生寄宿就讀全覆蓋。
“村里有了小學后就不一樣了,我們這些老人沒事時就愿去學??纯矗謇镆灿腥藲鈨毫?。”在駱駝灣村住了50多年的唐宗秀說,“總書記考察后,我們這里真的是一天一個樣!”
變化二:
顧家臺的年輕人回來了
離開駱駝灣村,記者驅(qū)車來到顧家臺村。此時已臨近中午,記者發(fā)現(xiàn),村子里陸續(xù)有年輕人開著小轎車回來吃午飯。
“因為村子富起來了,外面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了。”顧家臺村黨支部原書記顧叔軍告訴記者。
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顧家臺村村委會召開座談會時強調(diào),農(nóng)村要發(fā)展,農(nóng)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支部帶領村民致富的關鍵,是讓農(nóng)民有一技之長!”顧家臺村村委會主任顧文興深有感觸地說。
近幾年,顧家臺村通過合作社的形式,進行土地流轉(zhuǎn),入股參與荒山開發(fā),種植蘋果、食用菌、藥材等。阜平縣職教中心各種類型的技能培訓則成了他們的及時雨。
民俗旅游班、食用菌班、高山蘋果班、電子商務班、富硒西瓜班、大櫻桃班、葡萄班……各類培訓在太行深處的山溝溝里遍地開花。據(jù)阜平縣教育局職成教股股長段建利介紹,近4年,全縣累計完成各類培訓2.75萬余人次,因技術培訓實現(xiàn)當?shù)剞D(zhuǎn)移就業(yè)2312人,惠及貧困家庭5236戶。
在新的支部、企業(yè)和職教中心的幫助下,顧家臺村在流轉(zhuǎn)的山地上種植了蘋果550余畝,并集中建設食用菌種植園區(qū)80余畝,標準化涼棚50個,帶動了本村貧困戶20多戶50多人參與其中。
2012年,顧家臺村人均純收入僅有1045元,2016年,這一數(shù)字已達到6278元。
變化三:
大家的思路活多了
此次回訪,最后一站記者選擇了阜平縣教育局。座談時,教育局同志講了兩件事,讓人印象深刻。
一件事是,今年暑期,阜平縣公開高薪招聘教師,月薪1.25萬元。
事情的背景是,李丙亮在參加縣政府會議時申請教師培訓經(jīng)費,結果一些與會者就講,硬件好了,我們還要高薪聘請名師。于是就有了這次招聘。
另一件事是,今年初,北京市西城區(qū)來阜平縣對接幫扶工作。講到教育資助時,西城區(qū)區(qū)長很慷慨地要資助1000萬元,用于辦學條件建設。李丙亮就說:“這1000萬元我們可以不要,但是能否請你們西城區(qū)的名師幫助我們培訓教師?!?/p>
兩個例子,說明阜平人已經(jīng)明白一個道理:扶貧,要扶力,更要扶智。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來阜平考察時強調(diào)的“治貧先治愚。把貧困地區(qū)孩子培養(yǎng)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目前,阜平正在與北京西城區(qū)教委、石家莊43中、石家莊28中、保定17中、青年路幼兒園等部門和學校對接,并達成合作意向。阜平縣職教中心與中南大學、北京豐臺職業(yè)教育中心、北京交通運輸職業(yè)學院開展深度聯(lián)合辦學,每一個專業(yè)都有一所知名職教學校幫扶。
如今,阜平縣實現(xiàn)了高中階段、義務教育階段、學前教育對接名校全覆蓋,逐步走出一條貧困地區(qū)精準扶智的新路子。
《為了總書記的囑托》第一集勵志求變觀后感5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最深的牽掛。
三集政論專題片《為了總書記的囑托——習近平總書記調(diào)研指導過的貧困村脫貧紀實》,從10月25日起連續(xù)三天,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20:00黃金檔播出。
此片共三集,分別為《勵志求變》、《精準發(fā)力》、《小康夢圓》,每集45分鐘左右。
在《為了總書記的囑托》第一集勵志求變中江西井岡山市神山村、贛州市于都縣梓山鎮(zhèn)潭頭村,習近平總書記都留下了關于脫貧攻堅的殷殷囑托。
巍巍井岡山,浩浩于都河。
井岡山深處的神山村臨近毛主席寫就不朽紅色經(jīng)典的八角樓,于都河畔的潭頭村,見證過中央紅軍踏上萬里長征。
這兩個相距250多公里的村落,都是昔日紅軍戰(zhàn)士揮灑過熱血、做出過犧牲的地方。
神山村篇
2016年2月2日,農(nóng)歷小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西井岡山市神山村看望慰問貧困群眾,共商脫貧攻堅之策。
總書記說,井岡山是我們革命的一座圣山,井岡山精神要世世代代地弘揚。老區(qū)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征程中要同步前進,一個也不能少。
此時此刻,總書記著重強調(diào)井岡山精神,吹響的是跨越時空的沖鋒號角,發(fā)出的是擺脫貧困的時代宣言。對于新時代的革命老區(qū),別有一番鼓舞貧困群眾、勵志求變的深意。
勵志脫貧,山村巨變。
2015年,神山村有54戶231人,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21戶50人,貧困發(fā)生率22%。
2017年初,神山村徹底摘掉了貧困帽子,昔日的窮山村變成了中國美麗休閑鄉(xiāng)村。村里把困難群眾脫貧后開懷大笑的瞬間拍照定格,做成一面笑臉墻立在村頭。
這一年,井岡山市也成為全國建立貧困退出機制后,第一批摘帽的貧困縣之一。
潭頭村篇
在贛南老區(qū),總書記再次提到了新長征,潭頭村幾乎家家都有紅軍先輩,人人都是烈屬后代。新長征這3個字,對鄉(xiāng)親們來說意義非凡。
像潭頭村這樣基礎設施薄弱的村子,要聚起人氣、點燃熱情,首先要改變落后的鄉(xiāng)村面貌,讓群眾看到希望,為此,當?shù)攸h委和政府,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啟動了潭頭村的人居環(huán)境整治。
潭頭村不少群眾住在危舊的土坯房中,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標準都需要改造。黨員干部身體力行,走家串戶,不到兩個月,全村共拆除危舊房屋241棟、清理水溝18條、水塘12個,重建后的村莊煥然一新。
幾年下來,通過政策扶持,依靠產(chǎn)業(yè)發(fā)展,潭頭村終于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在潭頭村的老祠堂邊,有一片精致的園林,這是已故村民劉長發(fā),為了記錄潭頭村的巨變,將自家宅基地提供給村里設立的尊老敬賢公德林。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輩、學業(yè)有成的后生、還有大家公認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潭頭村人,都可以在里面種一棵樹。這片園林雖然面積不大,卻成為潭頭村人的精神寫照。樹越來越多、越來越壯,就像潭頭村人的心氣越來越足、越來越高。
總書記說,共產(chǎn)黨就是給人民群眾造福的。黨中央現(xiàn)在一門心思琢磨著就是使我們廣大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日子要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神山村、潭頭村以老區(qū)精神激發(fā)自我發(fā)展意識,成為勵志求變、脫貧致富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