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讀后感500字范文6篇
《安妮日記》讀后感500字范文6篇
《安妮日記》是德籍安妮·弗蘭克寫的日記,是其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還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對周圍人的各種觀點。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安妮日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1
讀完《安妮日記》,我的第一感想便是,和安妮相比,我們真是太幸福了。我們豐衣足食,而且又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安妮自從過完十三歲生日之后,戰(zhàn)爭爆發(fā)了,安妮一家不得不躲進密室里和另一個家庭一起生活著。一直過了兩年半,直到1944年8月,安妮一家躲避的密室被人告發(fā),所有藏匿之內的人都被捕,1945年3月安妮和姐姐都因傷寒死于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這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孩卻生活在地下,躲躲藏藏的過著生活,看不到藍藍的天空,聞不到香香的花香,聽不到美妙的鳥鳴聲。還處于危險時刻。可安妮卻十分樂觀,她繼續(xù)想著她的夢想,她想戰(zhàn)爭早點結束,讓人們過上好日子,自己出一本書,那本書的內容就是:密室的美妙生活。而后,她和彼得(凡·達恩夫婦的兒子)發(fā)生了一段奇妙的感情,那不是愛情,而是親情。
比起她們,我們真是太幸福了!我們有很多很多的人愛著;有漂亮的衣服穿;有好吃的食物吃;最重要的是——我們還活著。我們沒有生在戰(zhàn)爭年代,我們身邊時和諧的,是溫暖的,是幸福的??墒蔷退闶巧趹?zhàn)爭年代,我們能保證自己能像安妮一樣的樂觀,繼續(xù)想著自己的愿望于夢想嗎?大概不能吧!我們不能認為自己生存的年代不是幸福的年代,因為我們比1942年的荷蘭人們要幸福!
作為“日記”,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實性與現場感。這顯示了少女安妮·弗蘭克的非凡意志力和洞察力。雖然躲在密室里,但是安妮仍然用孩子特有的視覺化語言描述了德國納粹如何殘酷迫害和屠殺猶太人,以及避難室生活的艱難困窘。作品中,安妮用稚嫩的語言不斷譴責著種族歧視和藏匿生活的恐怖。平凡真實的記錄,真摯的情感表露,足以引起讀者的心靈震撼與共鳴。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2
這幾天,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令我產生了許多想法。
這本書的大概內容我先給大家講一講吧!
安妮是個出生在德國的猶太人,因為希特勒上臺后,十分排擠猶太人,所以他們一家搬到了荷蘭。
之后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占領了荷蘭,因此,他們的生活變得十分拘束,也失去了許多自由。接著安妮上了猶太人中學,她學習成績不錯,活潑開朗,善于交流,深受同學們的歡迎。
1942年7月,德國法西斯開始屠殺并囚禁猶太人。安妮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何4個猶太人一起住進了一個“秘密小屋”。
他們過著提心吊膽、見不得人的生活。
就這樣,他們在這個沒有陽光的秘密小屋里度過了大約910個日日夜夜。
這本書也寫了許多安妮對人生的感想,讓我也學到了很多。
在我看來,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人人平等,猶太人也應該像正常人一樣過著幸福生活?,F在也有一些富人排斥那些窮人,比如保姆、臨時工……
看了這本書我還感悟到了一個道理: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坎坷,不要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抱怨、放棄,應該勇敢面對,就像安妮他們,在這兩年多的日子里,沒有出過那一扇大門,也遇到過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沒有了糧食、差點被人發(fā)現……在他們的艱難面前,我們的小挫折又算什么呢?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3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一個純潔、率真又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們對她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她在日記中記載的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鐵證。特別令我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追求心靈世界的最大自由。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給人以鼓舞嗎?
安妮的故事, 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美好詞匯——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
安妮,你讓我們知道,溫暖,美好,信任,尊嚴,堅強;你讓我們知道,頹廢,空虛,迷茫,不過是糟踐自己;你讓我們懷念,你讓我們振作;你讓我們知道,要好好去愛,好好生活。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4
《安妮日記》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zhàn)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戰(zhàn)爭境況對德國納粹來說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也在不斷加劇。安妮·弗蘭克隨著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同時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安一家,隨后又來了一位猶太醫(yī)生。1942年7月,安妮剛剛過完13歲生日,他們就開始了躲藏生活,8個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個月之久。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事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里,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zhàn)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為突然處于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fā)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8個個性不一的人,對于繼續(xù)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終被發(fā)現被逮捕送往納粹集中營。
一般人總是將《安妮日記》與控訴德國納粹的暴行或是一個小女孩的成長聯系起來,但是不僅僅如此,在密室中發(fā)生的一切,“正當惡劣的環(huán)境像山一樣壓在人們頭上的時候,我們看到,特別是成年人,是立刻調整自己的行為,想方設法順應環(huán)境,還是在這種調整中以環(huán)境壓力作為放棄理想與原則的借口?”就像萬達安先生在和平時期還能幫助初到荷蘭的弗蘭克先生,為什么在這種絕境下卻表現出極端的自私去偷孩子們的食物?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5
去年的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叫《安妮的日記》的書,留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這本書是猶太女孩安妮·法蘭克從十三歲到十五歲的真實紀錄。
書中主要講述了一九四零年希特勒開始攻打荷蘭,安妮的全家開始了提心吊膽的日子。在她十五歲那一年全家不幸被納粹發(fā)現并送入了集中營。一九四五年三月死于集中營,那時她還不到十六歲。
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十分的震驚,想不到希特勒是如此的殘暴,在他身上找不到一點人性。在現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里,我就連美國攻打伊拉克都覺得已經很血腥了。換個角度來說,希特勒的身上充滿了暴力,整天把所謂的不優(yōu)秀的人種是不應該存在的這種思想往人的腦子里灌。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不存在誰優(yōu)誰劣,希特勒那種思想我真正恨透了。希特勒還把抓來的男人當苦力,那些幸存的苦力出來后就像是骷髏一樣,皮包骨頭。女人和孩子就把他們殺死后燒掉,用他們的脂肪作肥皂什么的。讓人看了都覺的十分震撼。
再來想想我們的現在,整天只用學習什么都不用想,是不是比安妮整天在提心吊膽下過日子好多了呢?我們還整天抱怨作業(yè)太多,學習太累,放假太少,真是"身在福中"啊!
安妮的日記里雖然都寫了當時的社會黑暗,但在文字中還是能發(fā)現她也是十分細心地觀察,體會生活的美好。我十分佩服她,我們需要的就是她的這種精神。生活是美好的,用心去體會生活,你就會獲得很快樂。即使像安妮一樣很小就死去了,但是能在快樂中生活,你一定是個幸福的人。
我佩服安妮,痛恨希特勒,是他扼殺了無數個家庭的幸福。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安妮這樣樂觀的人,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6
“我希望在我死后,也能夠繼續(xù)活著”這是安妮在日記中寫的話。每當我一次又一次地讀完這本書時,總會思考:她真的做到了嗎?現實堅定的聲音告訴我:她的確做到了。
這本書讀起來是輕松愉快的,不像聞名遐邇的名著那樣枯燥無味,讓人沒有讀下去的欲望。每當我想起戰(zhàn)后的滿目瘡痍,安妮的悲慘結局,便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失落,情緒的落差就像高高飛起的風箏一下子被人扯了下來。
這本日記記錄了她從十三歲到十五歲的每一個充滿未知、危險但又富有情趣的生活細節(jié),以及激烈的戰(zhàn)況和她內心深處的思考與疑問。在這兩年時間里,安妮一家一直居住在一間密室里,每一舉一動都受著限制。盡管我與安妮年齡相仿,讀起這本書來有著強烈的共鳴感,但我仍然無法想象,她是怎么在如此與世隔絕、不自在的環(huán)境中生活的?然而安妮似乎并不這么想,有時甚至把新的戰(zhàn)況當成一個逃離的新希望。她有著一顆無比樂觀的心,就這點,讓我無比欽佩。
我承認我總會被安妮樂觀的心態(tài)打動?!叭绻麖耐獠靠?,我只是一只沒有自由又喜歡嬉戲的小羊羔;但在內部,指引我的則是美好的那一面的我”她總是向往著美好的自我,美好的未來,而并非自己的悲慘的下落和戰(zhàn)后的慘狀。這不由得引發(fā)我的深思:對生活感到煩躁厭倦時,難道就一定要一味地抱怨生活嗎?還不如靜下心好好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案,朝著美好生活大步向前。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應徹底放下希望,失落只會讓陽光更難透過緊密的烏云,照耀到我們身上。
的確,安妮早已在七十三年前去世,但她的樂觀仍然在影響著全世界。她仍活著,以另一種方式活著。每次在遇到所謂的“人生大起大落”時,想想這個女孩,我都會覺得,一切一定都會好起來。
《安妮日記》讀后感500字范文6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