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讀后感
局外人讀后感(精選5篇)
當(dāng)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局外人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局外人讀后感(篇1)
這本書很薄,幾天就能看完。說實話剛開始看的時候確實沒有什么吸引我的,作者敘述的節(jié)奏很慢,如同流水賬一般。一開始就是寫參加母親的葬禮,這樣的情節(jié)如果換做是我,多多少少會流露出一點對母親的感情。但作者沒有,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參加一個陌生人的葬禮。
到后來交了女友,結(jié)識了新朋友,最后在精神恍惚下殺了人。這一切他都在表明自己是局外人。
不只是犯罪后,從一開始他便用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世界,對于關(guān)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現(xiàn)出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世界與我毫無關(guān)系,我的存在毫無意義,至于是死是活,似乎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
彌漫在《局外人》字里行間的悲憫與憤怒,偶爾露出冰山一角的歇斯底里似的黑色幽默,通過一件件充滿現(xiàn)場感的凡人小事串聯(lián)起來,以最傳統(tǒng)的小說形式呈現(xiàn)了一個最現(xiàn)代的故事:“一位毫無英雄主張、單純愿意為真相而死去的男人”,在荒誕世界里的掙扎與反抗。
主人公默爾索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他是一個三十歲的未婚男人,在公司當(dāng)職員,唯一的親人——媽媽住在養(yǎng)老院。
某一天,養(yǎng)老院發(fā)來電報通知媽媽去世,他前去奔喪,卻在守靈的時候抽煙、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他不知道媽媽的去世日期,記不清媽媽臨終時的具體歲數(shù),拒絕開棺看媽媽的遺容,葬禮的過程中沒有哭,也沒有在墳前默哀。葬禮結(jié)束后,為上床睡十二個鐘頭而感到喜悅。
他沒有強烈的愛憎,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在生活中隨波逐流,對切身利益漠然處之,什么事都秉持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以“無所謂”,“毫無意義”,“我不知道”的口吻對待一切的人,不是因為他的糊涂,而是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一切都是荒謬。他用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這世界上荒謬的一切,他用冷漠來偽裝自己,來抗?fàn)庍@個社會。
我記得他在死亡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們可以把我的肉體殺死,可是你們無法左右我的靈魂;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這就是他的反抗。
默爾索一個超脫物外、老實本分、對周圍社會無攻擊性的人??烧沁@樣一個老老實實的人卻在社會的冷漠下被描繪為一個惡棍,冷漠的殺人惡魔,被法庭判罰公開絞刑。
作者加繆在《局外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他懷有一種執(zhí)著而深沉的激情,對于絕對和真實的激情”。他不是好人也不是一個壞人,他只是因為和世界格格不入而成為異端。這是鐘陽對他的評價。而對我來說他是一個勇敢的人,一個敢于挑戰(zhàn)社會的人,他的勇氣讓人敬佩。但,我想我永遠也成為不了想他那樣的人,應(yīng)該說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成為他。
我只是蕓蕓眾生的一員,我成為不了社會的局外人,不光是因為不敢,也因為不愿。
我們所生活的國家,也許會出現(xiàn)一些讓人很厭惡的事情,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體上我們活的很和平,沒有戰(zhàn)火的侵擾。我們的法律相對公平,能讓我們在這個法制國家更好的生活下去,所以我們是幸福的,生活在相對和平的21世紀(jì)。
這樣的一個故事讓我想起了一個朋友說的話,他在精神病醫(yī)院和一個精神病人交談,他感覺這個精神病人語言流暢,思路清晰,交流了文學(xué)、哲學(xué)、經(jīng)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學(xué)術(shù)問題,他都有獨到的見解,聊完后我的朋友受益匪淺,他問那個精神病人為什么在精神病醫(yī)院里。那人說了一句,誰說在里面的就是病人,更多的病人是在外面的人,我的朋友突然恍然大悟。或許那個人在精神病醫(yī)院里才能更真實的做自己吧!
世界是偽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虛偽的追求形而上,你又憑什么如此真實坦誠?但是,因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價值。異己的世界里,你我皆為局外人。
世界規(guī)則在默爾索之外運行,給你我?guī)硪还蓾鉂獾谋贿z棄感?;恼Q、悲涼、孤獨和排異來的如此簡單而迅速,在溝通無果后,我們更加孤獨,他人變?yōu)榱宋覀兊牡鬲z。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我們不能喪失對這個世界的希望和信心,英雄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熱愛生活,堅持自我的真實,才是存在或活著的最好理由!生存的無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時候就很荒誕。
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課堂上,成為局外人。乞丐在繁華都市,成為局外人。每個異類,在他的特定環(huán)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蕩在我們周圍,千千萬萬,每個孤獨的背影,詮釋了生存的荒誕和無奈。
局外人讀后感(篇2)
媽媽今天死了。也許是昨天,我還真不知道。我收到養(yǎng)老院發(fā)來的電報:“母去世。明日葬禮。敬告。”這等于什么也沒說,也許就是昨天。
主人公默爾索隨即去辦理母親的后事,他請假,長途跋涉來到敬老院。守靈過程中他不想看母親最后一眼,全程也很冷靜沉默的樣子。他喝咖啡、抽煙、與人聊天和睡覺休息。
葬禮的第二天他與瑪麗相遇,一起去游泳、看喜劇電影、滾床單。
生活回歸正常,默爾索與朋友雷蒙去海邊玩遇到了朋友的仇家大打出手,稀里糊涂的殺死了一個人,鋃鐺入獄。
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和律師都把關(guān)注點放在默爾索是否是個好人而爭辯著,完全把默爾索置身在外,最后根據(jù)默爾索“沒有在母親去世時表現(xiàn)的無動于衷,隨后和瑪麗尋歡作樂,連開五槍殺一個人”而被定義成一個毫無道德人性的殺人犯,最終判下死刑。
故事的最后,是默爾索心中的獨白,也是最令人反思的地方。
以上,就是這個故事的大體內(nèi)容。
根據(jù)我的描述,你是否也認定默爾索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呢?如果認同的話,那你就和書中的法官、群眾無異了。
默爾索的種種怪誕行為乍一看難以理解,但事實上,他才是活得最灑脫、最充實、有著深沉本真追求的人。
他并非對母親沒有感情,只是不愿意強迫自己通過做戲而表現(xiàn)出我很傷心。并且,他認為死亡是無法逃離的必然環(huán)節(jié),母親的去世算不上什么壞事。盡管形式上他的表現(xiàn)不符合孝子標(biāo)準(zhǔn),可還是在靈魂深處敬愛母親的。
01本質(zhì)
人類終有一死,卻又總懷著對未來的希望。人類的命運本來就是荒謬的、孤獨的與痛苦的。人類唯一的自由就是清醒地活在這樣的世界當(dāng)中,拒絕盲從和虛偽。
02態(tài)度
默爾索總是和這個世界保持距離,保持著一副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從一開始就認清世界的荒誕虛偽,所以他保持沉默的態(tài)度。他和人們保持距離,他不屑于迎合道德規(guī)范。
當(dāng)瑪麗問他愛不愛她的時候,他明明知道女友想要的答案,可他依然毫不隱諱地否定;雷蒙熱切地詢問他能否和自己結(jié)交,他也只是淡淡的回應(yīng)著;老板對他寄予厚望,要他擔(dān)當(dāng)要職,他仍不肯委屈心靈,阿諛迎奉,而是立馬拒絕;在法庭上,律師要求他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讓他承認為母親的去世感到悲痛不已,莫爾索卻認為沒必要撒謊遮掩什么,直言不諱;檢察官批判他“沒有靈魂,沒有絲毫人性,沒有任何一條在人類靈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他也沒有聲嘶力竭地為自己辯護,反駁這些不公正的指責(zé);最后神父為他做臨終的懺悔儀式,他卻說“我不相信上帝”,并且堅持稱沒有對某件事真正悔恨過。在得知不公正的死刑強加于身后,他認為自己一直是幸福的。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天性,但是默爾索卻不以為意,擺脫了死亡對他的困擾。
03選擇
大部分人總是表里不一,他們做的往往并非他們內(nèi)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但是默爾索卻有意無意地要跳出這個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蕓蕓大眾的距離,完全遵照內(nèi)心本性,做一個冷眼旁觀、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他不崇拜任何精神偶像。于是不論神父怎樣耐心勸導(dǎo)他皈依基督,虔心懺悔,他卻不肯服從,并且堅信自己沒做錯什么。
在既定的社會準(zhǔn)則下,人的命運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挾著的,要么異化,要么堅守,于是,想做個真誠地忠于內(nèi)心的人還是做個隨大流的人,是至今為止,很多人都面臨的選擇。
作為個體,在面對一個更大的、更復(fù)雜的、更不確定的外部環(huán)境時,既不能完全的退守本心,又不能徹底的隨波逐流,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還不如默爾索。
可以說,局外人并不是指默爾索一個人,而是許多具有相同生活狀態(tài)的人的代表,默爾索的意義也正在于此。
04反抗
默爾索的種種行為看似荒謬,沉靜冷漠,實則這正是他用來抗擊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
默爾索式的冷漠,具有積極反抗的基調(diào),不失為一種大智大勇的精神,在精神上戰(zhàn)勝了荒誕,獲得了自由。默爾索的自由是否定上帝后的自由,其結(jié)果是由自己承擔(dān)行動的責(zé)任,從而以挑戰(zhàn)的姿態(tài)對抗這個荒誕的世界。
他的自由和反抗逾越了人們劃定的框架,因而成了茫茫大眾的局外人,成了世俗眼中惡貫滿盈的罪人,盡管他平時安分守己,與世無爭,沒有什么危害極大的行徑。可是社會通過法庭所追究的,并不是他的殺人罪,而是他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對這個社會現(xiàn)存秩序的威脅。法庭的審判表明了社會對默爾索這樣一個不遵守既定規(guī)范、而又拒絕同社會、宗教妥協(xié)的“怪物”,從肉體到靈魂都要徹底毀滅的決心。
05意義
死亡前夜,他第一次敞開心扉,他覺得自己過去是幸福的,現(xiàn)在也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默爾索意識到世界沒有意義,沒有出路,認識到世界對于人的種種欲望漠不關(guān)心,認識到人同世界,特別是人同社會這種不協(xié)調(diào)乃至對立的關(guān)系。他熱愛自然,渴慕自由,珍惜每分每秒,完全靠著自己的理性與實踐精神支配著一切行動。
經(jīng)過這場盛怒,我就好像除凈了痛苦,空乏了希望,面對這布滿征象的星空,我第一次敞開心扉,接受世界溫柔的冷漠。感受到這世界如此像我,總之親如手足,我就覺得自己從前幸福,現(xiàn)在仍然幸福。為求盡善盡美,為求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獨,我只期望行刑那天圍觀的民眾都向我發(fā)出憎恨的吼聲。
局外人讀后感1
在《局外人》的封面上面有這么一句話“孤獨沒什么不好的,我就像個局外人”,而在扉頁上面也有一句“對于這個世界,我是個陌生人”這樣的話,第一眼看著的時候會覺得這是哪個抑郁癥自閉癥被迫害妄想癥患者的內(nèi)心獨白,最后在開頭我們就可以看見主人公默索爾說的“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還真不知道”。
隨后在他母親的葬禮上默索爾內(nèi)心毫無波動,甚至在為可以連著睡十二個小時而開心,下葬后的第二天他便跑去同女友約會親熱。隨后面對著老板提出的去巴黎設(shè)立辦事處的要求以及升職加薪的誘惑表示無動于衷,再之后他因為失手殺了一個可能有歹意的阿拉伯人而被起訴,期間因為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這一理由被法官控訴為“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了母親”。之后神父來引導(dǎo)他,他只需要向其他罪犯一樣在宗教感召之下懺悔就可以免去死刑,可以繼續(xù)茍活下來,但他還是選擇了去死。毫無疑問,默爾索是一個怪人,是一個與社會與大勢格格不入的人,也就像開頭所說的局外人。
這個時候我覺得很詫異,因為這個怪人與我迄今為止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截然不同,這到底是個怎么樣的人,為什么媽媽死了,他可以無動于衷?為什么愛不愛,結(jié)不結(jié)婚對他來說都無所謂?既然如此,他為什么又不拒絕戀愛,不拒絕結(jié)婚?為什么他殺人之后不表達悔恨?哪怕表達悔恨可以讓他免于死刑。
毫無疑問,在那個大環(huán)境下他是孤獨的,沒有人理解他,沒有人認同他,并且他也沒想著主動去參與到大環(huán)境下,這就導(dǎo)致了他的格格不入。
面對親情,他甚至不知道母親的死期,甚至不在葬禮上表露哪怕是一點點虛假的悲傷,甚至還在幻想著長達十二個小時的美好睡眠。
面對愛情,女友瑪麗問他愛不愛自己,他回答,這種話毫無意義。女友瑪麗向他求婚,他說: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的,我們可以這么做?,旣悊?,如果是另一個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個女人的關(guān)系就像你和我一樣,你會不會接受。他的回答是“當(dāng)然”。瑪麗說,婚姻是一件嚴(yán)肅的事,他反駁說:“不是”。
面對事業(yè),老板給他升職加薪,走上富有生活的機會,他卻說:“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
面對死亡,可能很快就會死去,他卻說:“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我不是不知道,三十歲死或者七十歲死,并沒有什么區(qū)別?!?/p>
他的這一生好像唯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那個長達十二小時的美好睡眠,其他的東西好像毫無意義,甚至不值得他花費過多的精力在上面,默爾索帶給我的沖擊大概就是萬物皆無意義,我過往所被教導(dǎo)的孝敬父母的,積極進取的道理一文不值,我們需要的只是在那個大環(huán)境下順著大勢表現(xiàn)別人需要看到的模樣,如果不順著別人的思想,等待我們的大概就是被批判為“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葬親人”。
在后文中他的辯護律師問他母親去世那天是否感到痛苦時,默索爾回答:“我有點兒失去了自我探究的習(xí)慣,我很難回答。毫無疑問,我很愛媽媽,但這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希望過他們所愛的人死去。''被問到他之所以不哭是因為他自己控制情緒的時候,他卻說:“不對,因為那不是真的?!?/p>
所以我們不妨以默爾索的角度思考一下,葬禮上不哭泣難道就不可以證明一個人的孝順嗎?難道只有人為規(guī)定的婚姻關(guān)系以及一句淡淡的我愛你才可以證明愛情的真實性嗎?事業(yè)成功又什么意義?是獲得更多的尊重,可以買更多和更好的東西嗎?可是更多的尊重又有什么意義?難道說我們所感受到的悲傷,快樂必須依托于這一些所謂的形式上面被人們所看到,所聽到,并被他們所認可之后,才可以證明我們這些情感才確實存在嗎?
毫無疑問,默爾索同樣是一個極度清醒的人,這就是我們與他的差別,我們愿意在他看的無足輕重的事情上死命奔忙,所以他是局外人,我們不是,所以他是一個孤獨的人,我們不是。我們大概是始終奔忙在大勢之下的人。沒有所謂的好的壞的活法,全在于我們的看法。
我曾看到過一個人對孤獨的拆解,他說:“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余兩鬢風(fēng)。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dāng)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guān),這就叫孤獨。”默爾索就是這樣的人,大勢永遠是大勢,哪怕大勢要殺我,我也不愿意順從大勢。
同樣的,如果我們與默爾索一起被問到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時,我們可能會不斷思考得出一個很好的答案,既不落下自己的面子,也可以讓別人交口稱贊;而默爾索可能會直接說:“沒有意義。”所以大勢之下我們會活下來,因為我們愿意給出一個漂亮的答案,而他卻會被處以死刑。
默爾索這個局外人終是會被這個社會遺棄,他不參加這個社會所制定的游戲,偏執(zhí)的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的答案,哪怕在外人眼里他的執(zhí)拗是錯誤的。正如他最后對神父喊出的話:“他甚至連自己是不是活著都不能確信,因為他活著就如同死了一樣。而我,我看起來兩手空空,但我對自己是確信的,我對一切都是確信的,比他確信,對我自己的生命和即將到來的死亡都是確信的?!彼运麕е簧淼膱?zhí)拗坦然死去。
我們或許該想想我們有時候所刻意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是否真的有必要,我們是應(yīng)該忠于別人的認可,還是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我們是否在意形式勝過在意我們真正的感受。我們永遠不需要做到像默爾索那樣的清醒,我們需要的是忠于自己。
局外人讀后感(篇4)
真相總是包裹著謊言一同到來。我的朋友,我需要你友情的支撐時必須接受你的困擾;我的愛人,我需要你愛情的撫慰時必須接受你的無知;我的家人,我需要你不計回報的付出時必須接受你的固執(zhí);我的老板,我需要金錢來自我立足時必須接受你的世俗。在我接近這些真相之后,我總是取舍利弊,然后在你們的游戲中敗下陣來。我了解作為勝者需要付出的代價——無助、孤獨、貧困、死亡。于是我每次都選擇了妥協(xié),用謊言來讓游戲變得簡單。但每次處于真實與虛無之間的時刻,我總試圖尋找些什么,以期待能離真相更近一點。
加繆的《局外人》講的故事很簡單,主人公默爾索在鄉(xiāng)下養(yǎng)老院的母親死了,他回去守夜時沒有表現(xiàn)出悲傷的感情,并且在葬禮上也沒有哭泣。之后在和朋友的一次海灘出游時意外用槍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然后被判了死刑,并拒絕接受神父的懺悔。在整個人生包括對待自己的審判時也一直表現(xiàn)的像個局外人。
在嘗試?yán)斫狻毒滞馊恕分?,我要說個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前兩天我媽給我打電話,要求我去看望在上海醫(yī)院住院的大姨,大姨第二天要做手術(shù),而我媽在蘇州老家,家里也在裝修,無法脫身,于是要求我去看望。我聽了后心里不大樂意,這當(dāng)然不是我感興趣的事情。但我開始分析,大姨是我媽的姐姐,姐妹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且有很多共同回憶。其次按鄉(xiāng)下的規(guī)矩親戚有人生病要去看望,那么做手術(shù)之前她當(dāng)然要來看望,但她來不了,于是讓正好在上海工作的兒子去看望,十分合情理??蓡栴}就出在這兒,我得為這情理去做一件我不感興趣的事,我個人不是很在乎情理。從我這方面來說,小時候大姨對我很親,但長大后我常年在外讀書工作,一年也見不到幾次面,逐漸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第二,這世上每天都有人生老病死,很多事情都應(yīng)看淡,這世上的大多數(shù)事情與我無關(guān)我也不感興趣去參與。第三,我同很多當(dāng)代青年一樣處于一個斷層的環(huán)境中,我并不把親戚當(dāng)成我至關(guān)重要的人,我很難傾注起和我媽一樣的情感。于是被要求看望這件事對我來說像是一個形式主義的事,一個道德上的負擔(dān)。但我媽是我至關(guān)重要的人,而大姨是她至關(guān)重要的人,所以我理解她,于是我買了水果,包了紅包,決定去醫(yī)院。去之前我路過女朋友那給她送西瓜,她想一起去但被我拒絕。她看我只買了葡萄和荔枝,還是簡單的塑料袋裝著,就建議我買個水果籃,或者至少買些橙子搭配,顯得顏色好看。我心想水果籃好看但不好吃,而且大姨手術(shù)前不能進食,買的水果大部分是陪床的人吃,那買當(dāng)季的水果性價比更高。誠然,我不喜歡形式主義,對于這套規(guī)矩顯得也很生疏,但我女朋友當(dāng)然希望她的男朋友八面玲瓏,在社會上多方面能吃得開,但這種要求使我為難。我和默爾索一樣在成了社會規(guī)則下的矛盾體,我并不想?yún)⑴c人們規(guī)定的很多游戲。但我在去之前還是買了橙子,因為我覺得她說的顏色搭配的話有道理。
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并不在隱射什么,只是以我淺薄的人生經(jīng)歷來感受默爾索的情感,我的故事也遠沒有默爾索的那么鮮明又有特色。默爾索在自己的人生中一直是個局外人,他認為很多事情怎么都行但同時又和它們保持著距離,在這種距離中他既無法體會到自己真實的情感,也沒有獲得靈魂上的凈化。包括參加媽媽的葬禮,和瑪麗的戀情,老板安排出差工作,甚至最后對于自己的死刑的審判。他接受自己平淡的人生又不想?yún)⑴c社會制定的游戲,像個局外人一樣將自己的感情絕緣,自己的人生似乎是處于一種荒誕和虛無之間。而他最后接受死刑也是因為“未來的歲月并不比我已度過的歲月更真實”。
我時常會產(chǎn)生相似的想法,脫離了生活覺得人生很多時候是無意義的。追求金錢、愛情、名譽、信仰的人生本質(zhì)上都是相同的,都是追求自己的欲望。只有某一刻追求的真相讓生命在宇宙中的此時此刻閃耀出富有生命力的光。我并不是批判和否定追求欲望的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每個人選擇不同。追求這些東西無疑會獲得幸福的感覺,但有時候獲得太多也會成為人生的枷鎖,讓人畏懼無法決絕。人生就是一個大混沌,在這些追求中攪拌纏綿,蹉跎光陰。
默爾索是個最沒英雄主義的英雄,他認為人生怎么都行,卻在自己荒誕的人生中尋找真相,為此他拒絕形式,拒絕教條,拒絕情感,他以一個平凡人的姿態(tài)活著,最后卻同世間所有的荒誕做斗爭。他是個可悲的人,無法在人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時刻感受著荒誕,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的異常后開始排斥他,用參加母親葬禮不哭泣這個理由判了他死刑,他又有著一個可以被摧毀的肉身,只能接受別人安排的死刑。同時他又是個英雄,他在荒誕中追求真理,既然人活著要做選擇,忍受荒誕,拷上枷鎖接受命運的不確定性,并且最終都會死。那么他最后選擇了一種確定——死亡,就可以拒絕荒誕,掙脫枷鎖,追求“絕對”和“真實”,他抓住了他所認為的真相,這讓他超脫了平凡人成為英雄。
“他們選擇的生活,他們選中的道路,和我又有什么關(guān)系?”
他掙脫了約束,于是人生的一切事情,又有什么要緊呢?默爾索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終于重新拾回了對世界的感受,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但這一切在知道他認為的真相后,又有生命要緊呢?
“Nothing really matters...”有首歌這么唱道。
“我希望我得到的少一些再少一些,我希望我的生命短一些再短一些...”有句話這么說道。
人生朝露,冷暖自品。如果非要說人生意義在哪的話,我想應(yīng)該是在追求意義本身吧。
局外人讀后感(篇5)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第一部小說,小說分兩個部分有八十頁,描述了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后,一直到因為防衛(wèi)過當(dāng)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干脆,卻有那么一點的單調(diào)敘述并揭示了默而索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
看了這部作品心里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進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獄后,矛盾步步升級?!毒滞馊恕肥窃鯓右粍t故事?介于上外史課對加繆的認識我很認真地讀了一下。作者先讓每一個角色都有嶄露頭腳的機會,并且寬待他們種種不良的舉止,使病態(tài)的社會得以繼續(xù)維持而又去展現(xiàn)。然而默而索是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既與整個現(xiàn)實同污,又能堅持自己的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親下葬的第二天與女友調(diào)情,但他絕不愿意俯首于繁文縟節(jié),甚至憎惡形式主義惡風(fēng)無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順從地做了形式主義沒有價值的犧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鎖鏈關(guān)系當(dāng)中重要的一環(huán),隨之,作者巧妙地設(shè)計了默而索射殺阿拉伯人的'場面。這一部分按時間順序敘述,像記流水賬,顯得有些啰嗦。我們看到的莫爾索是那么冷漠,簡直只是個純感官的動物,沒有思考。莫爾索殺人僅僅是因為太陽,這看起來真的顯得荒謬,可事實就是這樣。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樣的口氣,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zhuǎn):“也許是昨天??”,不經(jīng)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jīng)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覺得不理解,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jié)婚,他覺得“怎么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后迷迷糊糊殺了人,對于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guān)心,好像與他無關(guān)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后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弊屛覀兏械秸痼@!
這不禁讓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么不哭?小說最后解釋道:“媽媽已經(jīng)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zhǔn)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quán)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tǒng)脫節(jié)。
小說進行到將近尾聲時,我看到檢察官評判莫爾索的那段話,卻覺得這似乎是加繆借檢察官的口所說出的大多數(shù)人所能看清的一種判斷,也讓我開始去體會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 如:他說,陪審員先生們,他曾仔細探索過我的靈魂,結(jié)果一無所獲。他說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有靈魂,對于人性,對于人們心中的道德原則,我都是一竅不通。他補充道:“當(dāng)然,我們也不能責(zé)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們也不能怪他沒有。但是說到法院,寬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應(yīng)該轉(zhuǎn)化為正義所具有的作用,這不那么容易,但是更為高尚,特別是當(dāng)這個人的心已經(jīng)空虛到人們所看到的這種程度,正在變成連整個社會也可能陷進去的深淵的時候?!?/p>
最后,他說他的職責(zé)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堅決地完成它。他說我與一個我連最基本的法則都不承認的社會毫無干系,我不能對人類的心有什么指望,因為我對其基本的反應(yīng)根本不知道。他說:“我向你們要這個人的腦袋,而在我這樣請求時,我的心情是輕松的。在我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時請求處人以極刑的話,我卻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到我這艱巨的職責(zé)得到了補償、平衡和啟發(fā),因為我已意識到某種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為我在這張除殘忍之外一無所見的人的臉上感到了憎惡?!?/p>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如愛情,事業(yè),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fēng)俗習(xí)慣,像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么就會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拋棄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游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于——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恒,但是也不為永恒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tài)度。當(dāng)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往往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就顯得就很荒誕。
小說是積極的,催人奮進的。作為一種哲學(xué)思想的闡釋很好,但是我覺得作者還是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真有這么簡單么?當(dāng)然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因素,一個人的生存也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