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名著讀后感600字
撒哈拉的故事名著讀后感600字(精選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撒哈拉的故事名著讀后感,希望可以幫到你。
撒哈拉的故事名著讀后感600字(篇1)
《撒哈拉的故事》留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三毛和荷西對于艱苦生活的那份樂觀與豁達,大漠的孤獨與物質(zhì)的貧瘠反而成了兩人快樂的源泉,在這個用金錢衡量幸福感的時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給我們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學——美好的人生就是愛、自由與經(jīng)歷。
非常欣賞三毛對于生活里那些“壞事”的態(tài)度:
面對撒哈拉威鄰居們時偷時“搶”的各種騷擾,三毛卻把他們稱為芳鄰,并且寫下“感謝這些鄰居,我沙漠的日子被他們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為了多賺些錢,兩人辛辛苦苦一天打漁賣錢后的收賬單,卻被三毛不小心放在洗衣機里洗爛了,此時,三毛寫到“我坐在浴室門口的石階上,又哭又笑起來”;
三毛與荷西駕車去大漠深處尋化石,荷西陷入泥漿險些喪命,三毛求救時卻又差點被歹人暴,兩人拼盡全力終于逃生,在回家的路上,三毛卻記錄了兩人這樣的對話:“三毛,還要化石嗎?”荷西呻吟似的問著我?!耙??!蔽液喍痰鼗卮鹚??!澳隳?”我問他。“我更要了。”“什么時候再來?”“明天下午?!?/p>
這樣的文字一次次打動著我。的確,像三毛那樣,換一個角度看待“壞事”,也許就成了“好事”,而我們需要的是則樂觀的精神與豁達的態(tài)度?,F(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比起三毛要富足與安逸得多,但似乎“壞事”總是一件挨著一件,“好事”卻成了沙漠里的綠洲,苦苦難尋。個中緣由固然紛繁復雜,但至少一點,我們總是畏懼“壞事”,拒絕“壞事”,抱怨“壞事”,卻很少用心去體會和思考“壞事”。三毛的故事告訴我們,很多“壞事”和“好事”其實只是相隔一層薄薄的紙,能夠捅破它的是我們那顆熱愛生活的心。
撒哈拉的故事名著讀后感600字(篇2)
向往三毛灑脫自由的生活,也欣賞她書中自然流露的情感。沒有華麗的辭藻卻不失靈性,能表達的恰到好處,直擊內(nèi)心深處,容易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
我羨慕她和荷西的生活狀態(tài),在平凡的世界中活得真實。永遠有著一顆獵奇的心?!度龉墓适隆酚涗浟怂骼说饺龉惺艿降牟灰粯拥娜松Kァ叭敝锌串?shù)厝巳绾蜗丛?,再去海邊看他們?nèi)绾吻謇怼皟?nèi)部”。他們理智,他們會因為生活拮據(jù)而選擇出海打魚變賣換錢。同時也不乏幽默和感性。她會因為荷西不夠了解中國而告訴荷西粉絲是春雨凍住后形成的或是尼龍線加工形成的;她會因為撒哈拉威人不論大事小事總找她借東西不還而破口大罵;也會因為芝麻大點兒的小事兒而低頭流淚;還會為反對奴隸制度當場向大財主質(zhì)問。她也親眼見證了撒哈拉從一個寧靜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變成了子彈橫飛的是非之地,而她為此卻無能為力。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粒沙,然后就有了撒哈拉。
因為這句話羨慕三毛與荷西的愛情。他們真的很愛對方,他們的甜蜜愛情應該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吧。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美滿的幸福讓蒼天嫉妒。荷西的意外是上天給三毛開的最大的玩笑,荷西的死亡也成了三毛一生的痛。我總覺得荷西不應該就這么死了,他值得更美好的結(jié)局。
三毛活的濃烈,過的灑脫。她把自己的熱情與真善美都留給了撒哈拉。三毛說過撒哈拉是她的第二故鄉(xiāng)。
撒哈拉的故事名著讀后感600字(篇3)
一片黃色的沙海,沒有水,沒有太多的植物,只有一群為生活掙扎的人們。八歲就出嫁的小女孩,是文明的落后。每天只供應一桶水,是物資的匱乏。居民們沒有見過照相機,是科技的落伍。鄰居家的小女孩偷衣服穿,是沙漠的悲哀。這些故事都發(fā)生在撒哈拉,都是一個風一樣的女子作家三毛記錄下的故事。
這本書首先打動人的地方是對異域風景和文明的描寫,在書里,你會看到一個你平時所不了解的世界,一個不同的大洲不同的氣候里發(fā)生的故事。這里的故事雖然有的讀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但是卻都是真正生活里的故事。在那個物資匱乏文明落后的社會,沒有那么完美的居住條件,那里的人舉止也沒有特別的大方,那里的故事也是充滿了艱難,一個女子竟然鐘愛那樣荒涼的地方,還有詩一般的眼神望著這片土地。這里發(fā)生的任何故事,在她看來都是別有深意的,她的文字里透露著對這些人的可憐,對這片土地的忠誠,這是一部獨特的書。
這本書里甚至沒有一句對生活艱辛的感慨,有的只是一個外國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這片土地的新奇,對這里生活的樂趣的挖掘。這部書里有成群的駱駝,有奇特的風沙,還有三毛自己簡單地不能再簡單的婚禮。這里恐怕就是三毛的第二故鄉(xiāng)了吧,其實三毛挺幸福的,在異域找到了自己渴望的第二故鄉(xiāng),遇到了真心愛著她的荷西,還有遇見了一片從未見過的風景。一個對生活非常敏感的人,才會寫出這樣細膩的文字了吧。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感悟那個別樣的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名著讀后感600字(篇4)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海子這句著名的詩句中,樸素明朗、清新雋永的語言,讓這份自然而真摯的美好情感表露得熱烈而坦誠。
在美好的青蔥歲月里,我無數(shù)次幻想自己就是詩句中的主人公,在無休止的旅途中一次又一次地面朝著大海,沐浴著海風,迎著海邊升起的朝陽忘卻塵世間的一切煩惱。對自由和漂泊旅行的向往,讓當時的我單純地認為這樣的旅行就像是一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直到我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認識了一個叫三毛的人。
撒哈拉是一片大海,一片沙海,遠離塵寰的喧囂,白天異??釤幔砩嫌址浅1鶝?,缺水讓那里的人掩蓋不了身上散發(fā)的濃濃的體臭;沒有教育和知識讓那里大部分的人根本無從知曉自己今年幾歲;沒有警察和正義,對神靈的迷信讓人害怕。
我想曾經(jīng)甚至是現(xiàn)在,有很多人會因為《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記錄著主人翁的煩惱、憂愁、幸福的沙漠風情。這個遙遠而新奇的世界使得旅行變成一種流浪,三毛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落后的地方,而她卻依然懷著一顆淡定而堅強的心,忘記了惡劣的環(huán)境,用她心中洋溢出的浪漫奇想,讓枯燥而艱辛的沙漠生活產(chǎn)生了無限的情趣。雖然過著入不敷出的貧窮生活,但是,他們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書中那些質(zhì)樸而又感人的故事,讓每一個讀者心生羨慕。
人們必須學會大度,別去思忖現(xiàn)在的快樂是否勝過以前的快樂。當現(xiàn)在成為過去,你就會明白,健康生活著的我們永遠都是快樂幸福的。
撒哈拉的故事名著讀后感600字(篇5)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每當我聽到三毛作詞的《橄欖樹》,濃濃的感激之情就氤氳在心頭。
三毛十三歲就獨自離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時經(jīng)常逃學去墳頭上讀閑書。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三毛踐行了這句話,我感激他,教會我這人生的哲理。
三毛十分有愛心。雖然三毛并不是醫(yī)生,但在撒哈拉威人心里,三毛就是神醫(yī)。她曾經(jīng)用阿司匹林治好了一位老人的頭疼,用黃豆給姑卡治好了疹子,用指甲油給人補過牙……她的愛心像一顆種子,種在你的心田,種在我的心田,種在大家的心田!
在沙漠里,生活本就很枯燥,荷西又要上班,三毛孤零零一個人在家。但三毛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在《白手成家》一章中,她用汽車的舊外胎,做了一個鳥巢沙發(fā);用不同的汽水瓶,做了許多花瓶;用搬回來的許多棺木箱,做了家具……三毛的心靈手巧也是她生活不枯燥的一個原因。她把家打扮的像城堡,客人們都不愿離去。
三毛家的廚房也很有趣。她把粉條說是高山上的雨,把豬肉干說是治嗓子的潤喉片。有一次,她還把黃瓜片充當筍片給荷西的上司吃呢!為什么三毛的生活情趣那樣濃呢?因為三毛的心里有一個花園,帶給每個人花香。我感激她,教會了我人生應該追求精神財富。
三毛書中描寫的撒哈拉沙漠,我雖然沒有去旅行過,但當我讀完書后,覺得自己又置身于撒哈拉:我仿佛去過那原始的海灘,見過那身著白袍的撒哈拉威人;見過那洶涌的大海,賞過那傍晚柔和的夕陽。我仿佛身臨其境,就在既文明又落后的激情沙漠。我感激她用文字的列車,帶我參觀了那無法到達的沙漠!
三毛雖已遠去,但她卻成為了我的朋友!我感激她,讓我見識了這么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