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讀后感500字的參考
桃花源記讀后感500字的參考(精選5篇)
它雖是虛構(gòu)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桃花源記讀后感,歡迎查閱!
桃花源記讀后感500字的參考(精選篇1)
文章的作者陶淵明,關(guān)于他,應(yīng)當(dāng)說是歷史上的一個名人,不僅因為他為我們留下了美麗的詩文,最重要的是他的品行,“五柳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安貧樂道”這已成為歷代知識分子心中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其實作為陶淵明來講,何嘗不想“兼濟天下”,只是因為晉朝時的黑暗,司馬兄弟視正直的知識分子如洪水猛獸,一再地鎮(zhèn)壓打擊。這才使陶淵明走上了“老莊之路”正是他棄官為民的這段時間,為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流傳至今的詩歌,散文,這些已經(jīng)成為我們文學(xué)史上的寶貴遺產(chǎn)。
一個是不為世人所知的“桃花源”,另一個則是不為桃花源中的人所知的“漢與魏晉”作者沒有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只是如一幅白描的畫卷,展示給讀者,孰優(yōu)孰劣,全在讀文章的人。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有跡可尋。
由于“武陵打魚人”的進入,使得桃花源里的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那麼,他們是羨慕那還是想往,其中有一句話可以表明他們的態(tài)度:“此中人語云:不足與外人道也”由此可見,他們并不想讓外面的人知道他們,實際上就是表明:他們并不愿意走出去。由此,作者的立場顯現(xiàn)了出來。
“比較”或許是人們普遍的心態(tài),正是從有了這篇文章開始,不知有多少人把他們生活中的世界與“桃花源”相比,結(jié)果越來越多的人將“桃花源”看做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更有甚者,認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與馬克思描寫的“共產(chǎn)主義”相差無幾,只是“物質(zhì)”貧乏了一些。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作者描寫桃花源的本意,實際上是對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現(xiàn)實社會進行了鞭笞。而我們從歷史的記載中,也可以得出“漢朝”盡管創(chuàng)立了一個強大的封建社會,但是有多少無辜的百姓死于戰(zhàn)亂中,多少英雄豪杰死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規(guī)則里;魏晉更是充滿了權(quán)利的爭奪,以至于“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迸c其生活在一個這樣的亂世,真不如終老在桃花源里。
常見有的朋友,將“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提將出來,做一比喻,來諷刺那些“孤陋寡聞”“不知道外面還有更美好的事物”的人。細細想來,這種比喻實在是與原文作者的主旨不符。作者之所以寫出這篇文章,并不是諷刺“桃花源里的人是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它告訴人們,漢朝與魏晉的人們沒有福氣生活在“桃花源”里實在是一種遺憾啊。
桃花源記讀后感500字的參考(精選篇2)
讀完《桃花源記》,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淵明用淋漓盡致的詞句構(gòu)造了一個多么寧靜,祥和,美麗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蔽曳路鹩辛艘环N身臨其境的感覺: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機勃勃,爭奇斗艷,頓時使人飄飄渺渺?;ǘ渲型钢囮嚽逑悖瑹o不使人忘記煩惱與憂愁?!氨阋€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們的熱情。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來時桃花源中人們好奇的爭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淵明借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倒出了在東晉時期腐敗的社會中人們期望的和平。的確,在那時桃花源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
說到和平,我寧可去尋找這樣的桃花源。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中,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斗。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利比亞戰(zhàn)爭……貪婪蒙蔽了人們的雙眼,使得多少無辜的百姓受到傷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F(xiàn)在這個社會,自私,腐敗已逐步侵蝕我們原本純潔的靈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個世界。這些可笑的想法,只會顯示出他們的丑陋。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覺得丑陋的思想蓋住了湛藍的天空,蓋住了天真的笑容,更蓋住了純潔的心靈……
所以,我們不能讓這種丑陋繼續(xù)蔓延下去,我們要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壞思想排斥出去。我們要根生地固國家之間的友誼,繼續(xù)促進國家之間的友誼,像“地球村”一樣互通有無,和平共處。這樣,地球就會變成一個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500字的參考(精選篇3)
前段時間我們學(xué)了文言文《桃花源記》,讀完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無憂無慮的好時光。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币惶一?,中有一河,河上有漁。雖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確,它讓我們跨越千年的光陰,感受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并沒有生長著其他的樹,這是僅屬于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樣的粉,純凈,沒有一絲雜質(zhì);“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p>
簡簡單單的十七個字,卻描繪出了桃花源里的場景。場地開闊,房子沒有外面的世界那般東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爾會看見幾只田鼠在里面穿梭自如;池塘很干凈,沒有什么爛樹枝爛葉,池塘邊上放著幾個漁網(wǎng),桑樹長得很茂盛,可以看見幾只鳥兒在上面張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響;“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們坐在門口,享受的著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著在那忙著抓蝴蝶的孫子孫女。人到晚年,還有著兒孫陪伴,這應(yīng)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著人們內(nèi)心對世間美好的向往,抱有對世間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為自己對世界保持陽光心態(tài)的一片小天地,一個伊甸園,在現(xiàn)實社會的丑惡和黑暗下,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媽媽心里就有這片不染的桃園,我曾問她:你看過無數(shù)疾苦與病痛,經(jīng)歷各種痛苦與不公,無奈,你怎么還能這么樂觀,單純?媽媽說她心里有伊甸園,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向往,無論經(jīng)歷多少磨難,總會想到伊甸園里是美好的,完美的。我們雖然身處在各種不幸與痛苦中,但只要我們的精神處在心中的桃源,就不會感到絕望,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加樂觀,自在。
我愿在外婆家的桃花源里不長大,享受兒時的一切。也愿我和我的媽媽心中都有不謝的桃花園!
桃花源記讀后感500字的參考(精選篇4)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翻開散發(fā)著墨香的課本,我走進了一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在這里,陽光明媚,青青的小草上有一顆晶瑩的露珠不愿離開,頑皮地在草葉兒上游來蕩去,好不快活。小溪里的水碧清碧清,透徹見底,溪水奏著歡快的樂章向前奔跑,不知疲倦。兩岸的桃花幽幽地開放,輕風(fēng)拂來,花香四溢,流連花間,不忍移步。可是漁人的腳步并沒有停止,他想走到林子的盡頭。他的一顆好奇心深深地打動了我,我頓時心生感慨:從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不是懷著一顆好奇心去迎接世間萬物的嗎?如果哥白尼不好奇,他會發(fā)現(xiàn)地球圍繞太陽轉(zhuǎn)嗎?如果牛頓不好奇,他會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嗎?如果愛迪生不好奇,他能擁有1000多項發(fā)明嗎?我也應(yīng)懷有一顆好奇心隨漁人共同去探探神秘的桃花林,也用一顆好奇心去觀察更多的人與事。
轉(zhuǎn)眼間,漁人發(fā)現(xiàn)了山上有一小口,他丟下船向小口走去。最初,小口很狹窄,只能容一人通過。過了一會兒,小口逐漸變寬,頓覺豁然開朗。我再次駐足遠觀,一座美麗的小山村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土地平坦,屋舍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茂密的桑園、竹林,令人目不暇接。這就是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桃花源。我完全陶醉了,這真是一個令人身心舒展的好地方,到了這里,你的心會逐漸平靜下來,有一種安貧樂道、與世無爭的感受,也許令你平心靜氣的不僅是美麗的景色,還有這里樸實無華、甘于奉獻、熱情好客的桃源人。
來到桃源的村莊,人們十分驚異漁人的到來,經(jīng)過一番交流討論得知:桃源人是由于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才與“外人”隔絕。隨后,漁人訴說了秦朝以后世間翻天覆地的變化,聽了漁人的介紹,桃源人感慨不已。他們又用好酒好菜招待了客人。漁人停留了幾天后,便辭去了。
出了桃花源后,漁人一路作了記號,但是,當(dāng)他領(lǐng)著太守遣之人前往時,已再也找不到何處是桃花源了。
后來,南陽劉子驥也去尋過,最終也以失敗告終。這不禁使我懷疑,桃花源真的不存在嗎?它真的是作者一個再美好不過的愿望嗎?我悵惘了。為何這世上沒有桃花源的存在?它僅僅只是人們心靈的避護所嗎?為什么那樣多的人爭名于朝,爭利于市,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難道僅僅是為了一己私利與千古“垂名”嗎?這些人們?yōu)槭裁床荒莒o下心來聽一聽山泉的訴說呢,汩汩的泉水濾過心田,沖走了心靈的塵埃,留下了清廉、無私,任人品味,引人遐想;為什么不能遠眺蒼茫巍峨的高山,感受一種穩(wěn)如泰山的心境;為什么不能關(guān)愛身邊的一草一木,關(guān)注自然,融入自然,擁抱未來呢?是的,也許這世上沒有桃花源的存在,但只要我們在心中那一方純潔的土地上種上一株青翠的桃樹苗,來年,甚至幾年后,千樹萬樹“桃花”開的美景,必定會在我們的眼前浮現(xiàn),到那時,我們就會完完全全地沉醉在一片清新的桃花林中了。
這夜,我不能入眠,只覺眼前桃花競相開放,我輕輕地漫步在美麗的桃花源中……
桃花源記讀后感500字的參考(精選篇5)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xiàn)在許多人向往不已。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dāng)時創(chuàng)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xué)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dāng)時創(chuàng)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xué)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jīng)過反復(fù)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quán)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皬娬邽橥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難免有現(xiàn)實和理想的沖突,當(dāng)你對現(xiàn)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讀后感500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