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
《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精選5篇)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里的所見、所聞和所思。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瓦爾登湖》精選讀后感600字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篇1
《瓦爾登湖》是梭羅的作品。
梭羅竭力描述了瓦爾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麗,歌頌那一種與世隔絕的安寧。他試圖讓大家相信,瓦爾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寧靜和溫暖。
然而,我作為一個讀者,卻明顯地感覺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種真實,那就是:他的心靈并沒有真正安放在這片深邃的藍色里。這兒不是他的家,而是一個躲風避雨的涼亭。瓦爾登湖的水融化了潔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陽光,卻并沒有化開這顆對現(xiàn)實世界充滿了憤怒和失望的心。
梭羅和他的思想,是瓦爾登湖來自遠方的真摯的朋友。瓦爾登湖于梭羅而言,是一種深刻的思索,無奈的超脫。正如一個企業(yè)家從高空跌落時,離開家而躲進了月亮湖。睡不著覺的時候,躺在草地上數(shù)星星,一顆,兩顆……
而梭羅則數(shù)著第一塊冰下面的氣泡,一個,兩個……
雖然瓦爾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羅細細地研究過了。但,我看見的,卻依然是一個沒有家的孩子,他試圖盡自己的全力皈依瓦爾登湖。
只有瓦爾登湖的兒子,才能融入瓦爾登湖的心。無論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長的樂土。那寧靜、歡暢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體里的血液。
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是大自然的音樂。
《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篇2
最近我剛讀完《瓦爾登湖》,可能因為我太淺顯,讀這本書不免覺得有些無聊。但這本書描寫刻畫分外細膩,講述了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其中蘊含著無窮的哲理。
《瓦爾登湖》字里行間擁有很強的批判性思維,大力諷刺現(xiàn)在的人們?yōu)榱宋镔|(zhì)財富,忙忙碌碌,給別人做牛做馬,家里還是一貧如洗。
作者歌頌大自然的莊重和偉大,對政府的欺壓感到極其不滿。作者崇尚簡樸的生活,他主張不要有渴望,不要有任何多余的開銷——甚至是一杯咖啡,精神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他一個人自己動手造房,種土豆,與瓦爾登湖、青松綠柏、各種小生靈為伴。偶爾接待一下訪客,釣一下魚,一天中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一個人思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天馬行空,享受窒息的孤獨。
梭羅追求現(xiàn)實,卻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他隱居山林,其實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逃避,是生活這場戰(zhàn)役中的逃兵。如果沒有這本書,這個世界上不再會有人記起梭羅。
我覺得,人沒有渴望,就沒有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更沒有夢想和目標。一個人獨自思考,就算滿腹經(jīng)綸,就算博學多才,哪怕掌握了真理,也只不過是被厚厚的細沙埋沒的一粒金子。
與其埋沒自己,掩蓋才華,銷聲匿跡,還不如為自己的目標和理想而奮斗,綻放出生命的火花,在成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長風破浪。就算是沙子也要成為最頂上的那一顆,在烈日下蒸發(fā)!
《瓦爾登湖》引發(fā)我們對生命的思考。你是選擇無欲無求,成為一個不為人知的智者,還是奮力一搏,去創(chuàng)造輝煌?
《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篇3
梭羅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生活還能以一種更為淳樸簡單的方式進行,而不僅僅是在狹窄的空間里,像螞蟻一樣不停地忙碌。梭羅是具有法國血統(tǒng)的美國人,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短小的詩篇,只活了45歲,但夠華美,又何必在乎長短。他喜歡自然,崇尚的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但他的一生都沒有離開過他的家鄉(xiāng),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在他的心里,他的家鄉(xiāng)就包含了整個世界,他把家鄉(xiāng)放在心里,就好像把世界也裝在了心中。別人選擇各種交通工具到達目的地,而他則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別人花大量的時間在路上,然后追逐短暫的風景,而他的風景就在路上,他可以不緊不慢地往前趕,沒有任何的牽絆束縛,這樣,靈魂才能跟上腳步。
一般而言,人們不習慣在一個地方作太久的停留,人們普遍相信的真理是:風景在別處。而當我們在外面漂泊久了的時候,便開始懷念那個曾是我們想拼命逃離的地方。我們開始懷念那里的一切,炊煙,犬吠,鄉(xiāng)音,童謠。而梭羅愛他出生的這片土地,這里的山,這里的水,在他的眼中都是那樣的可愛,他相信這里就是他身體的棲息之所,也是靈魂安居的天堂。
有些書適合無聊的時候讀,有些書適合睡覺前讀,有些書適合每個感興趣的人讀,但《瓦爾登湖》卻并非如此,壞的書各有各的不好,而好書卻大致相同。當你懷著功利的目的想從書中找對你有幫助的東西,當你只是為打發(fā)無聊時光而漫不經(jīng)心的翻閱,當你把它們當作難題一樣刻苦鉆研,你既得不到樂趣,也無法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
每一本好書都是圣經(jīng),值得我們以最虔誠的姿態(tài)去閱讀。
《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篇4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隔閡了文明與原始的距離,橫亙了喧囂與平靜的對話。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獨自隱居在他雙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著與世隔絕的清貧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jīng)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zhì)的問題?!蓖郀柕呛苊?,梭羅樂此不疲重復著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jīng)過的伊甸園,即使經(jīng)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痹诶w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zhì)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痹寂c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zhì)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欲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著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彼罅_憤懣地說,但盡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著,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jié)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tài),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斗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游,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為一。
孟子曰:“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奔抑械拈L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yǎng)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zhàn)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huán)境,才能永存。
《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篇5
《瓦爾登湖》最深得我心的時候是那段最孤獨的時光,距離現(xiàn)在已半年的光景,而現(xiàn)在我比過去更享受獨處的時光,甚至吝嗇于告訴別人這樣的獨處有多么美妙,好像怕被人知道了,會被剝奪了一樣。但我自認為我的這種愛好是最低層次的,我只是大略體會到了這種快感,尚不足以達到哲學命題,而促使我去探索這樣的一個鮮有人問津的話題的正是梭羅在瓦爾登湖里關(guān)于孤寂的論述:我熱愛孤單,我從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伙伴。
大體上來說,混跡于人群之間,總比在室內(nèi)獨處來得寂寞。思考著或者工作著的人無論在哪里都是寂寞的。衡量孤寂的標準,并不是一個人和其同類之間隔了多少英里,真正勤奮的學生,哪怕伸出劍橋?qū)W院人滿為患的教室中,也必定如沙漠里的托缽僧般孤寂。
梭羅在瓦爾登生活的第一年,在大半年的時間里,他甚至什么都不做,坐在陽光下,坐在湖邊,樹木中,從正午坐到黃昏,他把這樣坐著但思考著的狀態(tài)當做是全情投入地觀察自己,觀察自然的良機。他樂此不疲,從未感到是在浪費光陰。他在這段時間實現(xiàn)了靈與肉的分離,有一個靈魂的“我”在肉體的“我”之上觀察,這樣真切而赤裸裸的觀察讓他成功地對一切行為和后果都淡然處之。梭羅獨居湖畔,過著近乎隱士的生活,他排斥社交,他認為社交過于廉價,我們不得不遵守某套規(guī)則,美其名曰禮儀和禮貌,以便能夠忍受如此頻繁的會面,而不致相互爭吵。
我們生活的太擁擠,因襲彼此的生活方式,相互磕磕絆絆,因此而失去彼此之間的尊重,對所有重要而熱忱的交往來說,次數(shù)再少肯定也是足夠的。據(jù)此我便無知地以為他是消極避世的,和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隱士一樣,因功名不得而憤世嫉俗,逃遁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