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蘭讀后感600字
推薦文章
空谷幽蘭讀后感600字(精選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空谷幽蘭讀后感,方便大家學(xué)習(xí),希望可以幫到你。
空谷幽蘭讀后感600字(精選篇1)
今天看完了入20___年以來的第一本書,她是美國的一位作家比爾波特寫的,書名叫空谷幽蘭,尋訪終南山當(dāng)代隱士,書里清晰的描述了位居各地的隱士,他們生活的很單調(diào),很簡譜,如果硬是要以世俗人的目光來說,那是相當(dāng)?shù)睦搴拓毟F,空谷幽蘭讀后感。但是他們從來沒有過不滿,他們的內(nèi)心寧靜。每天只是靠自己種的幾分薄田來維持生計,又或者靠居士、菩薩的善捐。即便是善捐,數(shù)目也是有限的。每個月只有20塊錢左右,在當(dāng)代社會,你別說20塊錢怎么怎么夠用一個月,給我們這20塊錢,我想能夠用一天也就不錯了。但是他們這20塊錢即便有,那也是可有可無,我記得書里介紹了一位女隱士,年紀(jì)很大了自己簡單的搭建了個簡單的棚子,用作居處,作者到屋里后,主人很客氣的邀請他留下吃飯,做飯的時候,作者看見她炒菜的鏟子已經(jīng)磨掉了一大半。
后來經(jīng)過作者的詢問,才知道,那把鏟子用了已經(jīng)有40多年了,他師傅生前一直用,后來她的師傅涅磐,什么都沒有留下,只有這把鏟子,還有火化出來的一些舍利子,被按照師傅的意思放在一個塔頂,其實那不算塔,因為里面什么都沒有,只是用一些石頭堆積而成的,看著外形有些形。 我忽然回想起去年回家時到山里面給我父親上墳的那天,中午在我父親的侄子家吃的飯,我們帶過去了有2箱方便面,等等。
后來在屋里聊了會近況,我喜歡觀察,那屋里的擺設(shè)和器具都是十分的古老,一個爐臺他們用了有將近50年了,聽他們說,這個爐臺在剛建國的時候就有了。后來我問他們是不是就在山里一直待下去?他們的兒子和女兒在城市里,有沒有打算到城里去住住。他們二老都不愿意。不好意思,我不知道自己該如何稱呼他們,因為雖然他們已經(jīng)有70左右了,但是輩分卻跟我是同輩的。做飯的'時候,我看見白發(fā)蒼蒼的嫂子,從內(nèi)屋里拿出來一包火腿腸,上面落滿了灰塵,我不知道有沒有過期,也不知道上面為什么沒有標(biāo)簽。炒菜的時候加到了鍋里,吃飯時,白發(fā)蒼蒼的哥哥從內(nèi)屋拿出來2瓶啤酒給我喝,當(dāng)然,依舊是落滿了灰塵,他找了塊布擦凈了瓶身。遞給我,我放到地上。沒有喝,因為那天我實在不想喝酒。即便要喝也不會喝他們的酒,因為這酒存放的時間太長了,跟他們在一塊的時間太長了,我想這酒應(yīng)該留著,讓它繼續(xù)留在他們身邊。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的任務(wù)和使命完成的時候,我一定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在那里度過剩余的日子。隱士們都有自己的信仰,每天都在深山老林里或山洞,或自建茅蓬、石頭壘的房子,以作居處。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髡吲c隱士們的交談,仿佛可以聽見群山之間的溪水聲,青山綠林的鳥語,雖只一人,其樂猶存。
記得里面有位隱士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頗深,“如果你想修行,那就必須持戒,持戒是為了讓人心不著妄,只有心不著妄才能靜心修行”以前,我總覺得修行其實只要你去探索了,醒悟了。便是修行?,F(xiàn)在覺得修行不止是探索,醒悟,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規(guī)范自己。修行的最終的終點我想應(yīng)該是無余涅盤,但是悟到的并不是真的,那只是妄念,只有用自身去修行到無余涅盤時。才是修行。修行不只是出家人、隱士、道士的專利,想修行的自然可以找到自己的門徑,但前提是要知道如何去“持戒”“觀內(nèi)”“行外”
空谷幽蘭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看落雁修竹,月升日暮,行到水窮之處,隱于深云之中,不與人溝通交流,執(zhí)著于尋找自己的“道”。他們,是當(dāng)代中國人熟悉又陌生的隱士。
《空谷幽蘭》這本書便是美國作家比爾·彼特來到終南山尋找隱士的故事。書中的隱士們,在自己僅有的一方天地里靜靜地冥想,有時,他們甚至可以幾個月不吃東西,一直靜坐,好似皎然筆下那句詩“醉臥白云閑入夢,不知何物是吾身”,只是,他們醉的不是酒,而是醉于道,醉于回歸自我,回歸自然。
《老子》中有一句話:“大曰遠(yuǎn),遠(yuǎn)曰逝,逝曰反?!贝蟾乓馑季褪鞘篱g萬物有其運行規(guī)則,他們都在循環(huán)反復(fù),包括我們的生命。懂得把握,才能知道何處是歸途。
想起陶淵明《連雨獨飲》中:“形骸久已化,心在復(fù)何言!”心與形,是兩個存在,“心”是真正的自我,而“形”,是外在的名利。萬物有性,所謂“人性”,就是率真純粹,一顆不刻意、不雕琢、不做作的心,這樣,才永不泯滅。
《莊子·天地》中有一個抱甕灌畦的故事。傳說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在游楚返晉過漢陰時,見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著甕去澆菜,就建議他用機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說:這樣做,為人就會有機心。也許你會覺得故事里的老人愚蠢又可笑,可是它體現(xiàn)了莊子那種“道法自然”的思想。
可是,正如學(xué)者智效民在《民國舊夢》中所描述:“在一個以權(quán)謀私甚囂塵上,金錢鋪路不足為奇的社會,人們紛紛放棄普通平凡的生活,而是把出人頭地、高人一等當(dāng)做自己的夢想,就造成了一個病態(tài)的社會。”如今,誰沒有“機心”呢?
當(dāng)然,并不是要讓每個人都像終南山的隱士們那樣,放棄舒適方便的生活,決意歸隱于深山中,與鳥獸同眠,花草為友,而是要有如陳寅恪先生所說的“自由之學(xué)術(shù),獨立之精神”。自由,是人人都渴望的;獨立,是人人必須要做到的。但是,我們要問自己,我們足夠自由,足夠獨立嗎?自由,就不會被誘惑所綁;獨立,就不會被欲望所左右。說到底,人們都有一顆“機心”。而隱士們能夠自由、獨立,正是因為他們能守住心中的一方凈土,他們“守拙”,懂得舍棄,像弗蘭茨·卡夫卡說:“我不想要什么東西,只想從深淵伸出雙手就出自己”。
回歸自然,回歸自我,會使人感覺到純凈、美好。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說:“它教會人們靜聽雨打芭蕉的聲音,欣賞到村舍炊煙裊裊升起,在杜鵑的啼唱中體會到思念游子之情……”春則覺醒而歡悅,夏則在小憩中聆聽蟬的歡鳴,秋則悲悼落葉,冬則雪中尋詩。
田園、山林并不獨屬于謝靈運、陶淵明、王維、孟浩然,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歸隱的地方,能夠領(lǐng)悟到莊子所言的“法天貴真”。懂得舍棄。懂得回歸,才能再一次出發(fā),走得更遠(yuǎn)。讀比爾的《空谷幽蘭》,你的心靈將會得到一次沐浴,一次升華。
空谷幽蘭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
對于逃離紅塵,追求寂靜的隱士來說,他們在追求道的時候,要抵抗的是孤獨,寂寥,與貧乏的生活,衰老的身體。印象最深的是書中獨自隱居的一位尼姑,她說,她很孤獨,小茅屋的屋頂漏水了,她修不好。在她這里,我感覺到了真實。我們向往的隱居,是飄飄欲仙,是幽林仙人,是彈琴長嘯。然而現(xiàn)實修心的路上,卻是孤獨寂寥,貧乏困苦?;蛟S對于修心之人而言,這是一種修行。但這位女居士卻讓我們看到了真真修行的苦:生活的貧乏尚可抵御,來自心靈的空曠荒蕪足以使人恐懼。
大隱隱于市,少去了生活物資上的煩惱,于修心卻是增加了更多阻礙。與隱于野相反,他們在修心之路上,要抵御的是來自塵世的世俗、道德、利益紛爭、喧鬧……這條路更難更苦,誘惑更多。
但不論是在哪里隱居,不論以和種形式儒修也好,佛修、道修也罷,極其認(rèn)同里面幾位隱士的觀點,這一切只不過是殊途同歸:他們對于道的最求都是一樣的,一樣的獻(xiàn)身于自己的理想境界。
個人認(rèn)為,不同的宗教他們的終極都是一致的,都是在追尋一種心靈上的皈依。不論何種修行,最后都是修心。
讀書亦是修行,我的修心又到了何種境地了呢?
最后,很感謝隨著作者游覽了終南山,見到了隱士這個雅號背后真實的一面,若是此生有機會,一定要去終南山看看,就暫且在此許下這個愿望吧!
空谷幽蘭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初次接觸美國當(dāng)代作家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是通過樊登讀書一個小時的粗淺了解。
《空谷幽蘭》這本書名頓時吸引了我,作為生活在繁華城市的平凡人,所尋找的是一席脫俗了空,并能生活在我心向往之地。同時樊登對本書的剖析以及他磁一般的聲音讓我被《空谷幽蘭》這本書深深的吸引著。
還記得復(fù)旦大學(xué)陳果那句話:只有美德才會向磁石一樣吸引美德,只有智慧才會像磁石一樣吸引智慧。這一方幽寧之地也猶如磁石一般深深吸引著我,讓我策馬揚鞭迅速的奔馳而來,翻閱暢讀。
本書是樸實的,介紹了比爾.波特先生在中國終南山尋找隱士的點滴記錄。當(dāng)他每一次所踏入幽谷終南,與隱士師傅對坐閑聊,不被任何一絲凡塵所侵?jǐn)_,他所探尋著古代隱士儒釋道隱士所居住的地方,找尋著當(dāng)今所留下的足跡。
樸實的隱士生活或許才讓我們真正明白活著的意義,不求繁華舍去雜念,專心修行之路,這不正是空谷中一抹暗暗幽香。亦或是在孤寂中才能夠真正的找尋到人生成長的“潔凈”。
社會是嘈雜的,生活是繁瑣的,過多的嘈雜、繁瑣在當(dāng)今的生活中讓大家不知道我們真正的取舍,生活中的貪嗔癡,找尋到我們所需要的“夢想”。
在處事做人方面,能夠更真切的看到世俗,應(yīng)對社會中的人際,找到真正可交應(yīng)交之人。懂得生活中的“舍與得”。
空谷幽蘭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讀這本書之前,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究竟該如何理解。我以前的理解是那些所謂的“大隱隱”是不是沒有原則的人,因為沒有原則所以沒有堅持,這樣才可以在混沌復(fù)雜的紅塵之中和任何人、事都和諧相處;進(jìn)而又傾向于“小隱隱”比“大隱隱”更讓我欽佩,原因是:我以自身的局限性出發(fā)考慮,在我淺薄的認(rèn)知內(nèi)覺得還沒有賢者能做到大隱隱,而做到小隱隱的人是真實存在而且可敬的,比如陶淵明。就在這自身局限的思維下,我開始讀了這本書。
這本書作者的記錄真實所以親近人,譯者的國文水平也是超一流的,在這贊一個!在兩者的融合下,從這部作品中我能體會到作者上下而求索的艱辛;坐觀庭前觀花落的自在;山中隱士們的超脫與面對人生的.智慧;以及我自己心靈的凈化和靜思;等等。
在獨罷此書,我對“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有了一點點新的理解,即所謂“大隱隱”是大有人在的,應(yīng)該用同學(xué)的一句“他們藏得太好了,以至于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來描述,比如:蘇東坡和王維。在假期聽蔣勛老師的音頻時有毛皮地接觸到一點蘇東坡,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東坡先生一生被貶多地,但一直以一種高昂和飽滿的樂觀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從“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也可見一斑。面對不同的地方,究竟何處是家?心安之處便是家吧。在面對人生起伏的時候這種態(tài)度也讓他受益匪淺吧。突然想到了三起三落,這也可以算是當(dāng)代版的“大隱隱”吧?而王維算是半個“大隱隱”吧,在仕途失意前期雖也在輞川別墅和朝野之間走尋,但最終也身隨心前往佛教和自然的神圣國度。
“大隱隱于市”者不爭不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原則,而是因為心胸的寬度和思想的厚度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常人所能駕馭的疆域,所以他們能看清也看輕很多人事,他們不埋頭處理人際的復(fù)雜和身物的享受,卻傾心于宇宙的浩瀚和自然的神奇。他們在世上的目的恐怕主要就是要去悟道,去尋求天人合一的大我境界,去體會并洞悉宇宙蒼生的玄機。你可以說他們是幸運的,幸運到可以“眾人皆醉我獨醒”;也可以說他們是不幸的,匆匆在世走一遭為何不“人生在世須盡歡”?這沒有對錯的分別,只是個人認(rèn)識觀的不同。
這篇讀后感只是個人觀點,舉例和文法的使用上若有不同意之處,也希望觀者能指出,一起商榷。
本人讀書不多,發(fā)表讀后感也是一種記錄閱讀和目前思考結(jié)果的方式,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觀者有意見和建議都說說,我也會辯證地思考和反省。諸位愛好閱讀之士,也算是大家一起探討學(xué)習(xí),享受思維碰撞的快感吧!
爭辯是表象,以求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看清這個世界,然后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