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国产专区在线观看|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久|自偷自拍亚洲首页av

  • <ul id="y0emu"></ul>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 小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精選10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1

    這本書我讀了大概半個多月,他有著一種淡淡的吸引力,讀了就放不下了。

    一開始想要讀這本書,不是誰的推薦,只是看見了書的名字"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感覺很柔很棉,還有一種清新的無力。書里的內容和我想象的有一定的出入,但同樣的是我感覺那種無力的輕,無法承受。

    我不是很能理解這本書,畢竟我看的書不多,我領略到我所感受到的。

    書里有一個詞“媚俗”,感觸很深,一個有一些可笑,有一些可悲,還有一些無奈的詞。薩賓娜嘲笑著“媚俗”,可是她愈加嘲笑愈加討厭,自己卻變成了另一種”媚俗“。這有時候就像宿命一樣逃不開。

    托馬斯似乎是最能理解這種輕與重的,結尾,特麗莎覺得托馬斯承受了太多,因為自己的自私,他本是一個自由的人。而托馬斯卻發(fā)現(xiàn)這是所能承受的重,他是明白的。以前所有的“非如此不可”沒有反而是自在的。

    弗蘭茨似乎有些悲哀,直至死亡都沒有擺脫他的輕。有時候死亡的來臨我們才能明白一切,或者還沒來得及明白只能帶進墳墓。

    書里的人仿佛是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無奈,每一個都不是我們看見的自在,也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托馬斯似乎就這樣證明了一下自己,至少尊嚴還在。

    我喜歡書里的一句話,不起眼的一句,“人類的時間不是一種圓形的循環(huán),是飛速的向前的一條直線,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對重復的渴求?!边@句話讓我想到了一個老人說沒有人是幸福、因為沒有人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我覺得這也是“媚俗”的一種。

    書里肉與靈。性與愛。我沒有多大感觸。只是覺得二者不一定要連在一起。畢竟托馬斯是很在乎特麗莎的。

    薩賓娜似乎是書里最有魅力的女子,也許也沒有好的歸屬。那不過也是我的認為?!懊乃住钡恼J為。

    卡列寧最后的那段時光里,似乎他的生命里也有無法承受的輕。他似乎在詮釋著所有的人,從特麗莎的眼睛和心。

    什么是輕什么是重根本無法比較。也需能承受的那個重才是輕吧。

    這本書還有兩個名字,我個人還是喜歡這一個。這個最初的感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2

    今天我要介紹的這本書,我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它曾經(jīng)是紅極一時的書,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也是當之無愧、不可質疑的一部文學經(jīng)典。

    大家應該都聽過一些它的故事,而且覺得那些故事哪怕你再不喜歡文學,也都會覺得十分地吸引。

    比如說這本書最重要的男主角——托馬斯,作為一個外科大夫,長得非常英俊瀟灑,風流成性,一天到晚就喜歡追逐女性,滿足他對女性的身體的好奇心。

    書里面說道,曾經(jīng)他有朋友帶著妒意地問他:“你這一輩子大概搞過多少女人?”他想一想,實在想不起來,只好說:“大概也就只有200個吧?!?/p>

    大家都嚇壞了,200個?!他說你算算看,其實也不多啊,200個,我換算出來,平均一年8個,很過分嗎?

    如果你從一個生活非常放浪的標準來看,也許還不是真的過分。

    但是這樣一個主角,他這樣追逐聲色犬馬的生活,關于他的這些描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你想想看會給大家?guī)矶啻蟮恼鸷场?/p>

    因此當年許多文藝青年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它吸引的就是里面的這些情色橋段。

    甚至你還可以學一下種種的關于自己生性風流的解說,例如說這本書里面就提到:托馬斯有時候在街上會碰到一個女的,看起來很眼熟。那個女的上來跟他打招呼,哦,原來他們之前搞過,但是他現(xiàn)在把人家給忘了。

    這是不是一個很壞的負心漢呢?我們的作者米蘭·昆德拉就替他解說了:這并不是托馬斯對這個女人不好,而是他的記性對她不好。

    你看這話說的,將來你要是在路上碰到你以前的男朋友、女朋友,你把他(她)給忘了,那么你不用有任何的愧疚,你就說:“不是我對他(她)不好,我對他(她)真心地好。只是我的記性對他(她)不好。”你看是不是很美滿呢?

    這本書在那個時代引起一片狂潮,有人甚至認為它有份推動后來曾經(jīng)很流行的所謂“下半身寫作”,這些玩意兒今天看來都太過低俗了,我們不值得提倡,我們要正能量一點。

    重新回到這本書,為什么它是一個有文學意義、典籍意義的一本書呢?那是因為米蘭·昆德拉他跟一般的小說作者不太一樣,他是一個帶著強烈的思想跟哲學企圖心來寫小說的人。

    這種所謂思想跟哲學企圖心,其實很多小說作者都有,但是很少有人會像米蘭·昆德拉這樣子,他這整本小說寫出來,簡直是夾敘夾議。就是他寫著寫著,會看到大量的作者的自言自語。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3

    里爾卡的讀后感真切的享受了“牧歌意思”的。無論是“天真式牧歌”或者“經(jīng)驗式牧歌”從根本意義上都是從一種感受到另一種的追尋及回歸。

    我正站在作者意志上敵對的媚俗而去迎敵媚俗,又矛盾又真誠。

    最喜歡的大概是最后一張“卡列寧的微笑”聯(lián)想到最喜歡的電影《closer》里作家和醫(yī)生的對話,“她愛你就像主人愛她的狗”,“也像狗愛他的主人”。一瞬間就被書里作者教會了。教會自己的又豈止是這一。

    以背叛為初衷又以背叛做為人生終點的薩比娜,以背叛追尋自己的靈魂以背叛舍棄自己的性別,托馬斯懂她卻不愛她,弗藍茨愛她卻未懂得她,對立媚俗又渴望媚俗,像一個天真頑劣的孩童。

    將輕到難承的愛視為最重的特蕾莎,浪漫多疑,像一個被人放在籃子里的孩子,讓人疼惜,軟弱的愛是唯一的手段,渴求著唯一卻終不得,惶惶而日。堅守著所有人所愛的正道,又憂郁又脆弱,正視靈魂堅守己道,想要卻未真正背叛過。

    托馬斯,文中昆德拉對追求眾多女性男人的分類,讓我震顫,一種精妙的描述,顯得可愛至極,又頓悟百倍。

    弗藍茨,這個活在夢里的男人,或者說男孩,墓碑上寫著“迷途漫漫,終有一歸”的五十多歲男孩,終其一生才明白了對自己重要的東西是什么,一直支持卻從未實現(xiàn)的反叛卻從未真正實現(xiàn)過。

    晦澀又優(yōu)美的文字,對人生通透的感悟及分類。只品讀一遍大不夠,需要更多時間。只一次就教會太多,像一個完美的人生導師。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4

    真正的痛苦和幸福都來自于永劫回歸,而生活永遠只有一次。昆德拉的小說我只看過一部,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第一次看是高中的時候,后來每一次想起這部書,都覺得有很多當時不能理解,所以決定重看。這也是我第二部看了兩遍的書。這本書幾乎可以奠定昆德拉在小說史上的偉大地位,無論是在講述主角感情故事里隱含的深刻的哲學線索,還是將個人命運與民族興衰的結合,亦或是行文的細膩和嚴謹,對感情的描述,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果非要指責的話,昆德拉將書分成各種章節(jié),打亂了敘事的結構,每一章的立意都太過于明顯,不能不讓人懷疑他是否沒有完整地敘述一個宏大故事的能力。但畢竟瑕不掩瑜。是為序。

    1.永劫回歸昆德拉是從這樣一個定義開始這個故事的,永劫回歸,但,這個故事的開始就是對永劫回歸的否定,和對生活的肯定。生活無法永劫回歸,所以在選擇的同時,沒有辦法決定孰優(yōu)孰劣,但是選擇本身是重要的。猶太人的俗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在決定生活的選擇的時候,就是思考的時候。人是有限理性的,而且在處理包含幾乎無數(shù)變量的關于未來的信息的時候,是無能為力的。但人還是要用這有限理性,因為生活無法永恒回歸,甚至無法回歸,面對只會存在一次的生活,便無法不認真的思考,哪怕沒有最優(yōu)解。嘗試著找到最好的生活,是人類精神偉大所在。

    2.愛情對托馬斯來說,遇見特麗莎,是偶然,七個偶然將特麗莎沿著時間的河流漂到他身邊,特麗莎是偶然,是生活,不是永劫回歸。托馬斯愛上特麗莎,是他的不恰當?shù)谋扔鳎淼腋λ?,這些比喻給他暗示,將無數(shù)個偶然組成的女人,變成了必然。特麗莎是托馬斯生活里的唯一一個例外,唯一一個他選擇不去追求永劫回歸的點。而在其他的點,托馬斯都會選擇重復,做愛,和不同的女人不斷做愛,只為了每一個女人身上的百萬分之一的不同,與其說追求不同,不如說這是托馬斯在追求重復,每一次都是一樣的,忽略那一點點的不同,這些尋歡作樂,都是重復,都是永劫回歸,是托馬斯的快樂,是非如此不可。所以托馬斯的生活是輕的,只需要重復,每一次只要有一點點的不同,就可以擁有真正的幸福。環(huán)形的生活雖然會顯得單調,卻真實,而且可控。特麗莎的到來將托馬斯的生活從環(huán)形被展開,螺旋向前,他們的愛情將生活不斷往前推進,不再有永恒回歸。對特麗莎來說,托馬斯是必然的,在托馬斯那里,七個偶然加在一起只能是偶然,而在特麗莎這里,七個偶然在一起,就是必然。對特麗莎來說,一輩子都是要擺脫母親,不是特定的那一個,而是所有母親,是將她困在身體里的所有。特麗莎渴望的是靈魂浮上生命之舟的甲板。所以她見到托馬斯那天,聽到的是貝多芬,看的是《安娜卡列尼娜》。這些是她靈魂的出口,而從那天起,打開那個出口的人,只能是托馬斯。所以她一個人來到布拉格那天,她已經(jīng)放棄了一切可能,生活只留下托馬斯一個缺口,她只允許這個缺口里,有愛情照進來,也只有這個缺口,她的靈魂可以浮出去。所以她討厭托馬斯的尋歡作樂,那讓她覺得被歸類。她的生活又要回到母親的陰影下。特麗莎不在乎永劫回歸,只要她的生活里有托馬斯。

    3.刻奇刻奇是一個難以解釋的詞,媚俗,還是自媚?似乎都不能解釋。在昆德拉那里,媚俗是偉大的進軍,是弗蘭茲。其實無論是是向柬埔寨,還是向捷克,亦或者是后來的科索沃進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進軍本身。人是社會性動物,而社會在發(fā)展的歷程中,總有一些恒定不變的原則,譬如:對生命無來由的認同,以及,對集體的無條件認同。如果說對生命的認同是人的本性,甚至追溯到動物性,那對集體的認同則是社會性的結果。大多數(shù)人都是不自信的,面對問題總是需要找到依憑,因此這種不自信使得人成為極度的經(jīng)驗主義者,而被集體驗證過的經(jīng)驗往往更能被不自信的個體所認同。所以要進軍,進軍永遠不是一個人,進軍一定是一群人,進軍的理由永遠冠冕堂皇,進軍的過程一定混亂無序。這是刻奇的特點。無論是對于極權的蘇聯(lián),還是西方的自由運動,亦或是___。進軍是丑惡的,就像《烏合之眾》的觀點,一群人永遠是不理性的,集體總會掩蓋智慧,尤其是因為感情聚集起來的集體。而進軍永遠是對個體的戕害。就像幼年的薩賓娜每一次都會逃避游行一樣,她逃避所有會讓她暴露在集體的關系,離開布拉格,離開瑞士,離開巴黎,她每一次的逃避,都是對進軍的逃避,對弗蘭茨的逃避。因為在弗蘭茨面前,她的黑色男士禮帽不被認同,而且總有一天會被摘下,扔掉。

    4.輕與重輕與重,都是生活,對托馬斯來說,生活是輕的,但是特麗莎是重的,特麗莎的愛是使他的生活不斷下沉,無法繼續(xù)追求永劫回歸的幸福,被迫去體驗真正的生活,一次,永不再來。對特麗莎來說,生活是重的,而托馬斯的存在是唯一讓她的生活變輕的依賴,托馬斯將她的靈魂引誘了出來。對薩賓娜而言,生活只能是輕的,她從進軍中不斷逃避,只是不想被任何刻奇的東西拖累了生命。對弗蘭茨來說,生活是重的,薩賓娜的出現(xiàn)讓他看到了輕的可能,但他從來沒有可以追求過輕,他愛重,愛所有讓靈魂下沉的東西,所以他選擇進軍,站在所謂的歐洲人的良心上,也死于進軍,死于薩賓娜的追尋。對每個人而言,輕與重都是生活的部分,無可逃避,所以能做的,除了接受,也只剩下好好體驗了吧。

    5.自由對人類來說,自由永遠是一個偽命題,無形的契約建立的社會,和有形的契約建立的國家和各種集體,是人類依存的單位,也是對人的制約?,F(xiàn)代國家的不自由,指的是對契約的違反。當權力蔓延到契約之上時,就是極權社會了。極權是老大哥的眼睛,可以穿透一切墻壁,那些墻壁是契約建立起來的,是每一個人的自由。托馬斯有寫俄狄甫斯的自由嗎?有。因為在現(xiàn)代國家下的公民,是有言論自由的,可是托馬斯的自由得到了嗎?沒有,從一開始文章被刪改三分之一的時候,他的自由就已經(jīng)被剝奪了。而俄國人的侵犯,對他的各種迫害,不過是之前不自由的強化。

    6.罪惡俄狄甫斯有罪嗎?他對自己的罪惡一無所知,但是當他知道之后,還是選擇自刺雙目,將自己流放。因為無知是原罪。我曾經(jīng)說認識自己是一種罪過,那種罪過指的是在契約國家下,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自由,是對國家存在的威脅,是站在國家的角度而言。而站在人的角度,無知就是罪過,而且是原罪。那些在偉大的進軍名義下作惡的那些人,無知是事實,但無知永遠不是逃避的借口,因為無知比在進軍名義下作的惡更加罪惡,更應該被處罰。但是沒有人有資格去審判無知,國家也不能,社會也不能。對人來說,無知是對人的智慧的羞辱,也就是對人的羞辱,而能審判無知的只有自己,能擺脫這種羞辱的,也只有自己,洗刷原罪永遠只能靠人的自我救贖。

    7.英雄主義托馬斯拒簽聲明是一種英雄主義嗎?不是。充其量只是個人主義,幾乎算不上對極權的反抗,只是保留了自己說話的權利。但在極權主義下,個人主義,就是英雄主義。在集體里,英雄主義是錯誤,意味著不一樣,集體崇尚一致,崇尚平均,無論是向上的不一樣,還是向下的不一樣,只要有絕對值的存在,就一定會被扼殺。

    8.性抱歉,我沒法說。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5

    我讀小說向來品位不高,只圖好玩、痛快,不愿費腦筋。所以昆德拉的這部小說我反反復復拿起過多次,都只能翻到開頭幾頁。然而在那個寂靜的午夜,我獨自坐在客廳再次捧起它時,居然像讀《知音》和《故事會》一樣毫無滯礙地讀了下去。書中的內容吸引并打動了我,因為我在書中看到了身邊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從我過去從未意識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總會揭示現(xiàn)實與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驚天動地的現(xiàn)實描摹,不用什么千錘百煉的人物對白,看似隨意揮舞兩下,就已經(jīng)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以至天資愚鈍不學無術的我痛恨自己閱讀的快感與沉靜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處沒能細細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評價和分析,只能從幾個容易下手的角度說說自己的感受。

    與某些小說家不同,昆德拉不強調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訴你,這是我虛構出來的人物。然而這些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經(jīng)歷、性格特點和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困惑與障礙、選擇與行動,能讓讀者產(chǎn)生極強的同理心?;蛟S昆德拉對講故事本就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如何將人物的經(jīng)歷、內心活動和夢境作為隱喻,來表達對現(xiàn)實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魯迅先生經(jīng)常在小說和散文中不經(jīng)意地隨口罵人一樣,在主題之外,昆德拉也能隨時寫出大量類似“人是不能和比喻開玩笑的,一個比喻,就可以產(chǎn)生愛情”這種文青們最喜歡借以裝逼的金句。

    他寫了大背景,卻寫了小人物;他寫的小人物,卻用了大手筆。人物在困境下的反應、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愛情和性,這些都是小說中常用的素材,用來歌頌、批判、反思或者諷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會讓主題顯得比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這些就膚淺了。他寫人物不會只寫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們學習,某某真小氣大家一起鄙視他的層面;他寫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個政府真無恥,某段歷史真黑暗的層面;他寫愛情和性,也不滿足于只讓你感動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東西要表達。他寫到“存在之輕”的沉重,寫到“非如此不可”的決心,寫到“靈與肉”的沖突,寫到反對政治的“媚俗”以及無所不在的“媚俗”。這些都是大部分小說家未能觸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寫到了,還寫得那么有道理,還寫得那么巧妙,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

    這部小說的敘事結構從整體看來是完整的,可在讀的過程中視角不斷變換,各個章節(jié)互相打斷,甚至在中間就已經(jīng)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來兩人的經(jīng)歷又重新成為敘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評論這是昆德拉在小說寫作中借用了音樂手法,他們稱之為“復調小說”,而四位主要人物則對應著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個樂器,小說像樂曲一樣富有節(jié)奏和速度的變化,形成了回旋與變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這句諺語,他認為“小說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回響”,所有杰出的小說作品都是由此而來。無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其中之一。但愿我在有生之年也能寫出點讓上帝大笑的東西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6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什么,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無論米蘭昆德拉討論了多少關于“輕與重”,“靈與肉”的關系,可是整部小說里他其實也講了兩性關系中的責任與自由的問題。

    男主人公在事業(yè)上是一個成功的外科醫(yī)生,他曾按部就班的結婚生子,人到中年與妻子一言不合,選擇離婚。這其實是給了自己一個交待。他太習以為常為父母,為社會而活,而在他有能力承擔生活中的一切時,他選擇了為自己而活。于是托馬斯上了兩百多個女人。他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他與她們保持“性友誼”,他讓自己的生命不承擔任何責任。

    直到他遇到特蕾莎。這個在鄉(xiāng)下酒館遇到的女招待,自己跑到布拉格來找他,帶著一本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娜》,他們當天就做了愛。以托馬斯的性格,他不會留情人在家,可是特蕾莎卻發(fā)燒了,那么他就沒理由趕她走。他照顧她,她的孱弱就像是個孩子。

    到此,托馬斯對愛的理解是:跟一個女人做愛和跟一個女人睡覺,是兩種截然不同,甚至幾乎對立的感情。愛情并不是通過做愛的欲望體現(xiàn)的,而是通過和她共眠的欲望而體現(xiàn)的。

    特蕾莎留在了托馬斯家,他依舊不斷地找女人,上床,而特蕾莎總能找到蛛絲馬跡,她表達她的痛苦是通過夢境闡述,她的手指瑟瑟發(fā)抖,托馬斯感同身受,他感覺到這種痛苦,他為特蕾莎心疼。于是他們永久地捆綁在一起,他娶了她,而她時而的痛苦,讓他鏈接到這份愛。

    但是托馬斯依舊不斷的找女人,對他來說,女人與女人之間的區(qū)別只能通過“性”這種隱秘的交流體現(xiàn),就像他做手術一般,只能通過劃開皮膚表層,才能看到里面的動態(tài)。托馬斯帶有一種研究精神,投入到一場又一場性愛當中。

    特蕾莎很痛苦,她非常不理解托馬斯所說的肉體與愛是兩回事這個思維。于是她嘗試拋棄肉體,她與一個常來酒吧的工程師做了愛,可是這種感覺卻糟糕透了。這一行為讓她意識到,她與托馬斯的愛情大廈是脆弱的。因為這座大廈僅僅建立在她的忠貞這唯一的一根柱子上,愛情就像是帝國:它們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國也隨之滅亡。

    如果這僅僅講托馬斯與特蕾莎的愛情,那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只能算是一個暢銷的小說,但因為里面講到了政治,哲思,它就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書籍。托馬斯與特蕾莎的故事背景發(fā)生在捷克。這個國家在上世紀60年代遭遇了一系列戰(zhàn)爭與動亂。俄軍的入侵,共產(chǎn)主義的盛行,人心的動搖,在整個時代背景下,每個人的選擇都代表著自己的價值觀。

    托馬斯本來是個對職業(yè)規(guī)劃非常清晰的人,他覺得當醫(yī)生是他一輩子的使命。他發(fā)表觀點,卻被當局利用,他不想違背自己的價值觀,于是被醫(yī)院開除。后來他思慮到“當一個人拋棄了所有他一直以為是使命的東西時,生命中還能剩下什么?!?/p>

    他去做清潔工,擦洗布拉格各大商場的窗戶。他發(fā)現(xiàn)當他開始做完全不在乎的事情,而不是生命中“非如此不可”的具有使命感的事情后,他覺得真美。從此他可以馬虎行事,再也不用因為一個手術沒有如愿,出了問題,而感到絕望,而睡不著覺,甚至對女人都提不起興趣。他不再承擔這樣的責任,于是生活變得無足輕重,他開始往下墜落。

    作者通過托馬斯思考什么是“生命的永恒輪回?!?/p>

    “人只能活一回,我們無法驗證決定的對錯,因為,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只能做一個決定。上天不會賦予我們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較不同的決定。

    什么時候,人類可以不斷地重生,每一次重生都會提高一個層次(也就是多一次人生經(jīng)驗),日臻成熟?!?/p>

    這,就是托馬斯也就是作者米蘭昆德拉的永恒輪回。

    對于愛,特蕾莎就像是別人放在籃子里順流漂送給他的特蕾莎。如果他真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個女人,遇到了他自己的另一半呢?他會選誰呢?是在籃子里撿到的女人,還是柏拉圖傳說中的女人?

    他的生命只有一次,他與特蕾莎已經(jīng)相處了這么久,他不能再去體驗其他愛情,那么,對于托馬斯來說,特蕾莎又何曾不是他的命中注定呢?

    我之所以看到最后,覺得愛的最好詮釋是卡列寧的微笑。因為只有這種愛,最接近《圣經(jīng)》里面對愛的歌頌。

    卡列寧,特蕾莎的寵物狗。當初酒吧女招待去找中產(chǎn)階級托馬斯時,手里拿著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娜》,這是她偽裝自己的武器。她渴望知識,討厭媚俗,她渴望有靈魂的世界,于是托馬斯成了她最好的寄托。

    這些年,她活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因為她不知何時托馬斯會離她而去,而她能貢獻的是多情的妻子這個角色,以此換回托馬斯的愛。

    這樣的愛,是有要求的。

    “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愛,也許正是因為我們總渴望得到別人的愛,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從別人那兒得到什么,而不是無條件地投入其懷中并且只要他這個人的存在?!?/p>

    特蕾莎對卡列寧別無所求。她接受了卡列寧當初的樣子,從未設想以自己的形象改變它,她從最開始就認可了狗有自己的世界,所以不想把它占為己有。她也不嫉妒卡列寧的秘密癖好。她養(yǎng)它不是為了改變它(而男人總想改變女人,女人亦想改變男人),她只教會它一門基本的語言,使它得以與人類彼此理解,共同生活。

    卡列寧重復著每天刁羊角包,叫他們起床的動作。它每天都很歡樂,即使是在重復著這個動作。可是人類呢?人類之時間不是循環(huán)轉動的,而是直線前進。這就是為什么人類不可能幸福的緣故。

    因為幸福是對重復的渴望。

    當托馬斯與特蕾莎跑到鄉(xiāng)下去生活,托馬斯從外科醫(yī)生變成鄉(xiāng)下開卡車的司機,他在這個地方,再也找不到女人去約會,而他老了,不再那么強了,正如特蕾莎所希望的那樣,特蕾莎感到安心,她與他終于可以平靜地生活,沒有別的女人打擾。

    她將他拉到底下,墜落到底層,兩人終于互相纏繞在一起,走向生命的末端。

    可是,這并不是愛。愛是一種力量,雙方會越來越好。愛是卡列寧的微笑,不去改變,不去索求,而是接納,理解,一起創(chuàng)造共同的記憶,每一天都在重復,可是每一天又在新生,這才是永恒的輪回。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到底是什么?如果是責任,那么愛就是讓你不會覺得責任很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7

    我覺得昆德拉的輕的是,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后面的“非如此不可”)?!蔽覀兌冀^難接受這種觀點:我們生活中的愛情是一種輕飄市中的東西。我們感到貝多芬,那陰郁和令人敬畏的音樂家在向我們偉大的愛情演奏著“非如此不可!”貝多芬認為世界是“非如此不可”,特麗莎的“非如此不可”是丈夫托馬斯的忠誠,托馬斯的“非如此不可”是外科醫(yī)生的事業(yè),薩賓娜的“非如此不可”是完全的自由(悲哀的是她走向了背叛一切的做法),弗蘭茨的“非如此不可”是打破虛偽的生活。最后每個人都背棄了自己的“非如此不可”,走入人生的重——特麗莎接受了丈夫的出軌,托馬斯離開醫(yī)院,薩賓娜回歸安穩(wěn),弗蘭茨被打死。

    昆德拉給每個人都安排走向了重,走向了生活的真實。然后他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重“你知道貝多芬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薄叭绻f,性亢奮是我們的造物主為了自己取樂而用的一種裝置,那么愛就是唯獨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能使我們拜托造物主。愛情是我們的自由,愛i情處于‘非如此不可’之外”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8

    守護愛情變失去了自我,從而變得輕,重的時候處處謹慎,輕的時候沒有一定的境界一定就是內心淡泊嗎?不知道。

    背叛背叛,也就是逃離。像費蘭茨一樣的把薩比娜視為精神境界的永恒的真的存在嗎?薩比娜的生活描寫的太輕,以至于出了背叛,出走,畫畫,沒有了樂趣。也許是那個時候人的狀態(tài),但是不難說,顏值估計是她能生存下去的支撐力之一。

    外國人對于性交,性愛這一事情的態(tài)度果真那么隨意嗎?不管是不是,我覺得那是另外一種不合合理。沒有性的愛不是真的愛情,但是只有性的偶遇個擦肩而過真的能回過頭一點沒有痕跡還是會想特蕾莎一樣耿耿于懷。

    戰(zhàn)爭,真的是不合理。他會把一個人忍耐痛苦的能力無線放大。但是在別人享受這個物質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世界的時候誰甘愿只是吃苦和掙扎。反正灰色的世界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應該是人類的一部分。反對戰(zhàn)爭!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9

    剛讀完的時候就感觸頗深,很是震撼。這是一本充滿哲理的小說,通常而言我不太喜歡帶有太多說教色彩的,更偏向于故事,透過故事來揭示一些內在的東西,但是昆德拉把兩者結合的非常好,把生歷史、政治以及人生的思考等等全都融入進去。即便經(jīng)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偶爾回味,愈發(fā)感受到他的睿智。

    從他塑造的四個人物,Thomas、Teresa、Sabina和Franz來看,貴為兩類,Thomas和Sabina喜歡“輕”這種生活方式,兩個人都很風流灑脫,不喜歡種種的羈絆,Thomas甚至徹底拋棄了原來的妻子、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對于他這些毫無意義。而Sabina和Franz則屬于“重”的那一類,他們都有一些東西無法放下,因而常常感覺到沉重。比如Tereza對于愛情的態(tài)度,當她把這些東西加到Thomas身上時,Thomas就感到異常的沉重。

    作者沒有讓輕與輕、重和重分別結合,而是以輕跟重搭配,開始了兩者之間的矛盾沖突,讓故事展開。最后結局各不相同,Tereza和Franz是副線,他們的結局是分道揚鞭,永不再見;而Thomas和Tereza最后則是成功地在一起。有意思的是,Thomas與Sabina以秘密情人的方式曾經(jīng)在一起,并且他們從內心深處互相欣賞對方,只是最后也是天各一方,我想這是因為Thomas后來有了轉變的緣故吧。

    在我看來這些人物重,最為悲劇的是Franz。如果說對于Tereza的離去他無能為力,那么對于第二次失去幸福則是完全由自己造成的。再Tereza之后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那個仰慕他的學生,并且終于把束縛自己的那個家庭給拋開了--他并不喜歡自己的妻子,只是有點陰差陽錯般的結合在了一起,他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勺詈蠊μ澮缓?,他自己固有的一些執(zhí)念,那些對于Sabina的也好,延伸出的對于捷克這個國家的也好,使得他最后莫名地在一個異國遭受到橫禍,并因而喪命,這是最大的悲劇。

    其次是Sabina,她代表了輕的極致。用文中的原話說,就是在“背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當然這里的“背叛”并不等同于我們通常所說的。她后來甚至飄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并終老他鄉(xiāng)。我想也許最后的時光她心里面平靜應該更多一點吧,但她始終沒得到自己最渴望的,因為在”背叛“,在追尋輕的這條道路上沒有終點。

    最后談一下Thomas和Trereza,他們應該是主線。其實我覺得作者在主和副上只是略有側重,差別并不明顯。只是他倆的故事貫穿了全文,以他們開始也以他們作結。從故事本身而言,本來兩個不同的人,一輕一重,被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經(jīng)過種種的“交鋒”和“斗爭”,最后在某一點融合了,矛盾被消除了,他們是最接近幸福的人。最關鍵的是什么?還是他們之間的深刻的愛,她們在感情上比Franz和Sabina聯(lián)系的更為緊密。Thomas為了Sabina,放棄了原有的浪蕩生活,告別了城市,以及他的那些情人們,也告別了自己鐘愛的醫(yī)生職業(yè),他選擇放下了手中的那把用來解剖室人類與世界的手術刀,與Tereza隱居農(nóng)村,過著極其無聊普通的生活。用文中的話來講,就是”returntoearth“,不再于空中輕輕地飄,他接受了Tereza這個包袱,并且在每日的操勞中漸漸老去,他沒有再“蠢蠢欲動”,而是得到了簡單的幸福,雖然最后與Tereza一起死在車禍中,但結果也不算壞,至少死之前兩人都是幸福的。再看Tereza,童年的陰影是她糾結在靈魂與肉體之間。并且愛也因此顯得更加沉重,她無法忍受Thomas肉體上的背叛,并且重復做著那些可怕的惡夢,盡管她知道Thomas愛她。這種情況下,她選擇了逃離,隱居于安靜的農(nóng)村Thomas的改變也終于不再讓她受盡噩夢折磨,卡列寧的死似乎也帶走了她最后的包袱,她也深刻地感受到了Thomas對自己的愛,也算是了無遺憾。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10

    看完了這本小說,喜歡小說的結尾,生命最終回歸了輕的狀態(tài),沒有負擔,只有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沉重的瞬間后,才能找到的狀態(tài),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都游走在存在與忘卻之間,而當真正學會忘卻,一切又是否還如當初,此時的忘卻也多少會帶有幾分無奈的成分在其中吧。

    腦海中始終揮之不去的是小說對人性的剖析,愛情中的與戰(zhàn)爭后的。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個章節(jié),竟然覺得能把捷克人看透,曾經(jīng)勇敢但卻在近現(xiàn)代顯得有些軟弱,在高壓的環(huán)境下一些人勇于直面死亡,大部分人被擊垮,并把復雜的自卑,不滿,妥協(xié),孤獨等特質融入民族個性,如果用季節(jié)來形容,宛如寒冬。關于愛情與人性的剖析,不時擊中我的心靈,愛情剝去層層偽裝,赤裸的核心無非是自己心中輕與重的較量,從前一直喜歡將愛情辨成是非黑白,或者熱情到燃盡所有的欲望,或者克制到說服自己愛情不曾存在,但這一切都太自我,重到使人無法負擔,如果可以坦然對待各種愛,將所有的欲望,感性,責任之劍磨鈍再磨鈍,也許幸福就會輕到浮出水面。

    3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