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鏈讀后感800字5篇匯總
推薦文章
項鏈讀后感800字5篇匯總
《項鏈》這篇文章,給我們的感觸很多,作者通過情節(jié)的發(fā)展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的現(xiàn)實,接露了資產(chǎn)階級的腐化墮落、道德淪喪和拜金主義。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項鏈》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項鏈》讀后感篇1
《項鏈》是法國19世紀作家莫泊桑的代表。文章講述了家境并不富裕的身為教育部職員妻子的馬蒂爾德為了參加教育部長舉辦的晚會,把丈夫準備買鳥槍的四百法郎那去買了衣裙,又向女友伏來士潔借了一串鉆石項鏈。在晚會上,她顯得十分出眾,“男賓都望著她出神”、“部長也注意她”,她的內(nèi)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然而,當她回到家中忽然發(fā)現(xiàn),項鏈竟然莫名其妙地不見了,他們找遍了所有他們所能想到的地方都沒有結(jié)果,又不敢告訴朋友,只好選擇賠償,他們四處借債,然后到首飾店里選擇了一條和原來的`一摸一樣的項鏈還給了女友。而為了還債,這對夫妻整整花了十年功夫省吃儉用,起早貪黑地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而當他們終于還清債務的時候,有一天,馬蒂爾德偶然碰上了多年不見的好友,現(xiàn)在,她終于有勇氣把事情的經(jīng)過告訴她,而好友的話卻更在讀者意料之外,原來那條項鏈是假的,它最多只值五百法郎。
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多變,結(jié)尾更是出人意料,卻極具諷刺意味。主人公馬蒂爾德正是因為虛榮心才會想在晚會上出眾,才會去管女友借項鏈,也才會有后面丟項鏈,賠項鏈等一系列情節(jié),可見虛榮心真的害死人。馬蒂爾德這十年還的不只是項鏈,是外債,還是她十年的青春年華。十年后,她已滿目蒼夷,徹徹底底地變成了一個貧苦人家的婦人,然而她仍然會回想起十年前的那個舞會,在那里,她當時是那樣美貌,那樣快活……
其實,也許每個人都是有虛榮心的,或大或小,有誰不喜歡美貌,有誰不喜歡被關注,成為焦點,只是有些人表現(xiàn)出來,而有些人卻把它深深地埋在心里。而項鏈深刻的揭露這個事實,虛榮心是非??膳碌模斠粋€人有了虛榮心,他會干出許多讓人吃驚的事情,就像馬蒂爾德,用了10年來還清這筆本不該他來償還的債務,人生就是如此奇怪,如此變幻無常,有的人一夜暴富,有的人則一夜破產(chǎn)……
但是,在我看來,馬蒂爾德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她將項鏈丟失以后可以選擇逃避,遠走高飛,她也可以選擇去買一個假的還給好友,然而她并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地選擇了償還一條價值不菲的一模一樣的,這也體現(xiàn)了她自尊,真誠的一面。另一方面,她在償還債務的十年間不辭勞苦,放棄外在的美貌,也變現(xiàn)出她自強,吃苦耐勞的美德。
《項鏈》這篇小說告誡了很多整日生活在幻想里而沒有付出實際勞動,只想借他人之光贏得一點虛榮的人們:要么努力奮斗,開辟美好的未來,要么安貧樂道。想入非非,不切實際只能付出慘重的代價。但是在另一方面,馬蒂爾德在償還項鏈時的誠實守信和償還債務時的腳踏實地也是值得肯定的。
《項鏈》讀后感篇2
從全文看,羅瓦賽爾先生非常愛自己的妻子。馬蒂爾德希望能接近官方人士,他就盡努力搞來了教育部部長舉辦的晚會的請?zhí)?馬蒂爾德沒有像樣的禮服赴會,他寧愿把自己原本打算收購槍的錢拿出來,也要讓妻子風風光光的;他怕妻子受寒,把自己的衣服披在妻子身上。
文章中有一段,丈夫為籌出剩余的一萬八千法郎“跟這個人借一千法郎,跟那個人借五百,這兒借五個路易,那兒借三個。他簽了不少借約,應承了不少足矣敗家的條件,而且和高利者以及種種放債圖利的人打交道”。俗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但羅瓦賽爾沒有這么做,在妻子弄丟了看似名貴的項鏈,生活即將陷入危機的時候,他并沒有離開,他一直守護著他的妻子。當他作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葬送了他下半輩子的生活,但他沒有一點猶豫,這更體現(xiàn)了他對妻子濃濃的愛。
第二點,雖然說馬蒂爾德一直都能夠享受豪華生活,在生活總會產(chǎn)生許多憂傷的感慨和想入非非的幻想,但是他最終還是嫁給了羅瓦賽爾這個普普通通的小職員。羅瓦賽爾的地位雖然低微,但是在丟項鏈之前,他確實沒讓妻子過上艱難的生活。那時,她有舒適的房子,有女仆為其打理家務,偶爾還能吃上燉肉。
作為中年女人,她不用上班,不用親自下廚,不用打掃衛(wèi)生,即使她的生活算不上富裕,也絕對是許多人向往而過不上的生活。而這一切,都都是他丈夫所給予的。羅瓦賽爾以他辛勤的工作,讓妻子過上的清閑安適的生活,這正是他好丈夫的體現(xiàn)。
《項鏈》讀后感篇3
大家都認為《項鏈》的結(jié)尾的出乎意料使之成為了一篇極其出色的小說。
我的意見有所不同:《項鏈》的結(jié)尾并不出乎意料,但也一樣具有很大的意義。
從模式上來說,《項鏈》的結(jié)局似乎是出乎意料的,然而在當今讀者面前,這可能不過是雕蟲小技。從前的人與現(xiàn)在的人大有不同:從前的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中沒有太多令他們驚訝的事情,所以在平淡的大氛圍中,稍微改變行文思路,就能使同時代的人對其文章之變化深感出乎意料;現(xiàn)在的人生活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中,每天都有新事物誕生,不時就有新的科幻題材上演,現(xiàn)在的人都經(jīng)過了“千錘百煉”,尤其是年輕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極快,想事情不再像從前的人那樣循規(guī)蹈矩,把一些路按照原來的辦法去走,而是在行走同時對整條道路與周圍道路的潛在關系進行深入思考,常常能判斷出路到底通向何方,且能夠發(fā)現(xiàn)許多以前的人所不能發(fā)現(xiàn)的地方。以前的人看《項鏈》,贊嘆其結(jié)局出乎意料是非常正常的,而現(xiàn)在的人再看《項鏈》就可能在中途就有對于結(jié)局的正確預感了,自然不會在看到結(jié)局的時候再現(xiàn)出十分驚訝的神情了。
從作者的意圖上來說,《項鏈》的結(jié)局的確有出人意料之意。寫文章自然是有目的的,第一層一定是希望通過文章可以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意思,第二層可能是為了金錢或者名譽等等,無論如何,作家必定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們廣泛地接受,所以有必要在寫作手法與內(nèi)容構(gòu)思上下不小的工夫。任何一個已經(jīng)獲得榮耀的人都不希望自己親手給自己抹黑,莫泊桑自然不例外,莫泊桑在寫《項鏈》時已然聞名遐邇,所以絕不可能草草地寫作,以此僅僅維系自身生活,他必定是希望在表達自身想法的同時提高自身文壇的。就這一層而言,他一定要使他自己的文章有異于他人作品之處,所以在一番構(gòu)思后,巧妙地設下了這樣一個“機關”,令當時的讀者甚至作家們不禁稱絕贊嘆。
由以上兩點我推出的結(jié)論是:當時一定有人也看出了莫泊桑的意圖,于是順水推舟,升華了這篇文章的成功。
再由歷史背景來分析,即使沒有這個巧妙結(jié)局,這篇文章在那個社會背景下也是具有意義的。法國自古就有嚴重的等級制度關系,在人民擊敗路易十六、建立共和國以后,又曾有過路易十八的復辟,而且后來又進入了財產(chǎn)極度集中的資本主義社會,可見階級斗爭之激烈,從第三等級與特權(quán)等級的對抗到偉大的'第一次無產(chǎn)階級反抗資產(chǎn)階級的六月起義被鎮(zhèn)壓,長久都未能分出勝負。莫泊桑出生于沒落貴族家庭,而貴族們的光輝在十九世紀中葉已然被資本主義者所遠遠蓋過,更何況是沒落了的呢?自然,莫泊桑更偏向于代表著無產(chǎn)階級的思想。在《項鏈》一文中,有許多處都寫到了有錢人過著高等生活的奢侈也寫到了無產(chǎn)者的誠實守信與對幸福生活的渴望,這無疑是在頌揚和同情那些無產(chǎn)階級的人們。所以,就這點而言,莫泊桑寫作的根本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了。
可見莫泊桑設立這樣一個“小機關”的確有意讓讀者們感到驚訝,但這不是他的終極目的。
然而今天,當我們說起莫泊桑的《項鏈》時,幾乎無一例外地會去稱贊其結(jié)局的出人意料、稱贊作者的構(gòu)思巧妙,卻并不重視《項鏈》所表達的作者的對像主人公那樣誠實守信的贊美與對他們貪慕虛榮的憐憫,這實在值得我們?nèi)ニ伎肌?/p>
《項鏈》讀后感篇4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束縛他們的,是對物質(zhì)生活的苛求,“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束縛他們的,是一顆自私而又冷漠的心……
生活中,人們不止盡的欲望,成為束縛他們的枷鎖,正如莫泊桑的《項鏈》里,那位愛慕虛榮的女主人公瑪?shù)贍柕?,為了能在人前“出風頭”,她耗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然而十年還債的艱苦生活,并沒有抹去她的虛榮,她害怕丟臉。于是為一掛假項鏈付出了無數(shù)的血汗,最終使自己容顏早衰,青春不再。
愛慕虛榮使她受到了生活的重創(chuàng),虛榮卻成了她生命里一串無形的鎖鏈,使她在生活里磕磕碰碰,釀成一段可憐而又可悲的人生。
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不少瑪?shù)贍柕碌挠白樱行┍环Q為“問題少年”的學生,他們之所以成為“問題”,其實也乏是虛榮,狹隘的心胸在做怪。由于成績不佳,他們覺得自己無足輕重,甚至被人忽略。于是,在學習上不能成優(yōu),他們便在生活上“求異”,他們的種種錯誤也許只是吸引別人眼球的手段。面對已成定局的校紀校規(guī),他們一犯再犯。如果說是出自自身的調(diào)皮和一顆不愿被束縛的心,倒也罷了,然而,仔細想想,如果他們是為了引人注意,那么,付出的代價也似乎太大了,瑪?shù)贍柕碌氖昶D苦生活,奪取了她引以為傲的容顏和一去不復返的青春;那么這些“問題少年”為滿足虛榮所犯下的一切錯誤,不也將奪去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求學機會嗎?當他們決定要“大干一番”的時候,又有多少籌碼供他在生活的天平上衡量自己的價值?倘若無一技之長,又有多少明天可以期待?
生活中,種種欲望會成為一串串無形的鎖鏈,鎖住了早已疲憊的心,讓生活偏離原來的軌道。
《項鏈》讀后感篇5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既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莫泊桑在其《項鏈》中對女主人公命運的感慨,再一次引發(fā)了人們的思考。
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子,為了在一次晚會上拋頭露面,展示美麗和榮耀,不料將借來的一串項鏈遺失,為此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和艱辛。而所有這一切悲劇的根源,卻歸咎于主人公靈魂深處的——虛榮。
小說的背景發(fā)生在十九世紀的法國。在金錢至上、等級森嚴的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的行為觀、價值觀被極度扭曲。主人公馬蒂爾德盡管天生麗質(zhì)、美麗動人,有著女人得天獨厚的美貌,但由于出身低微、缺少資產(chǎn),沒有躋身上流社會的機緣,最終只得屈身于一個教育部的小職員,過著粗茶淡飯、辛勤勞作的生活。
正是由于虛榮心的作祟,在這個缺乏公平正義的社會里,對貧賤生活的不滿成了馬蒂爾德一切痛苦的淵源。在她看來,女人的資本,就在于她們的容貌、風韻和誘惑力,在于她們天生的機警、出眾的本能、柔順的心靈。她自視甚高,天性覺得自己原本就是為了享受那豪華的生活而生的,可愿望與現(xiàn)實的巨大反差卻使得痛苦與她如影相隨。
在莫泊桑筆下,馬蒂爾德是典型的“這一個”。她貪圖享受、耽于幻想。她不甘貧賤的日子,卻找不到通往幸福的道路;不滿物質(zhì)的貧乏,一味醉心于奢侈的追求。她時時幻想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物欲刺激,但又只能深陷于物質(zhì)和精神雙重痛苦的泥沼里不可自拔。主人公病態(tài)的人生觀使她成了一個對現(xiàn)實生活滿腹愁怨、無所適從的“怨婦”。
她沒有像樣的服裝,沒有珠寶首飾,什么都沒有。可是她偏偏只喜歡這些。只希望自己能夠取悅于人,被人羨慕,具有誘惑力而且被人追求。失望、憂慮,自慚形穢,使她連比自己富有的同學也不去看了。面對丈夫得意洋洋帶回來的舞會請柬,雖內(nèi)心渴望已久卻怒形于色。為了參加這次晚會,在丈夫傾其積蓄為她新買了裙袍之后,又為沒有像樣的首飾愁眉不展、焦躁不安。從朋友處借來的項鏈使她得意忘形,又成為她日后債臺高筑的淵藪。舞會上,她陶醉于虛榮的歡樂里,滿足于容貌的勝利,而對地位卑微、衣著寒傖的丈夫置若罔聞。就連尋找出租馬車,也嫌披著家里帶來的簡樸衣裳與舞會上的豪華氣氛不相稱而匆匆逃遁。
樂極生悲。性格就是命運。在確認項鏈丟失后,馬蒂爾德為賠償朋友的項鏈欠下了巨額債務。生活再度跌入了低谷,為早日還清債務,她不辭辛苦,拼命勞作,經(jīng)歷了十年令人難以想象的生活。十年后,當她再次見到佛萊士潔夫人,朋友告訴她“那掛項鏈是假的,頂多值五百法郎”時,真的讓人瞠目結(jié)舌、啼笑皆非。
讀到這里,我們不僅為莫泊桑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拍案叫絕,更為主人公馬蒂爾德因為虛榮而付出的代價扼腕嘆息:假如當初告訴朋友真相后,結(jié)果又將如何呢?
柏格森說過,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項鏈讀后感800字5篇匯總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