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作文10篇
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涵蓋了高教、職教、中小學、幼教、特教等各級各類教育。他們的名字,像一顆顆閃亮的星星,在中國教育的無垠天空中熠熠生輝。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參考!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作文篇1
康紹忠從教37年,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堅持踐行“四有”好老師的要求,在立德樹人、科技創(chuàng)新和學科建設方面成就突出,受到廣大師生和同行贊譽。
康紹忠長期堅守教書育人一線,放棄節(jié)假日休息,完成的年工作量是普通教授的3至4倍。先后主講11門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指導博士生78人、碩士生76人,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人、提名獎1人。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和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獎1項(當屆唯一的特等獎),并入選2018年度全國唯一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人物。長期擔任本科生班主任,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案例被收入教育部思政司組編的《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案例匯編》,并被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20余家媒體報道。
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面向國家需求和學術前沿,康紹忠創(chuàng)建甘肅武威綠洲農業(yè)高效用水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促進了旱區(qū)水資源高效利用與農業(yè)綠色發(fā)展。出版著作與教材12部,發(fā)表學術論文500余篇,論著被引用38000余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并獲2006年度ICID國際農業(yè)節(jié)水技術創(chuàng)新杰出貢獻獎(該年度全球唯一獲獎者)。
康紹忠長期扎根西北旱區(qū)邊遠農村,助力精準扶貧,服務鄉(xiāng)村振興。同時,牽線搭橋幫助在河西走廊貧困地區(qū)建設8所希望小學,助力邊遠農村教育發(fā)展。曾獲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全國模范教師、北京市優(yōu)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稱號。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作文篇2
2000年8月,李粉霞走進了當時還是中專的山西省機械工業(yè)學校,成為了這里的一名新教師。剛進學校就被安排當上了班主任,當時職業(yè)教育正面臨招生困難期,來到學校上學的孩子基本上沒有分數(shù)要求,好幾個家長在她面前直言不諱自己的孩子無可救藥,還有幾個孩子嚷著想退學,沒有任何管理經驗的她,面對一群不懂事的熊孩子,暗暗下定決心,絕不讓一個孩子離群,絕不讓這群孩子迷失,要讓他們重拾信心,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于是,李粉霞把大量的時間都留給了她的學生,早上跑操,走在班級隊伍最前面的是她;晚上自習,坐在教室最后面的是她,她細心地觀察著學生的一舉一動,了解著他們的日常點滴,暗暗與學生斗智斗勇。
學生劉斌連續(xù)幾天裝病不想上課,李粉霞沒有直接戳破他的謊言,而是回到自己的單身宿舍為學生親手做了一頓病號飯,親自送到了學生宿舍。劉斌頓時淚流滿面,長期以來飽受老師、家長否定的那顆幼小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從此他再也沒有曠過課,如今已成為了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業(yè)務骨干。
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阻擋了學生下廠實習的路,學生都心煩氣躁,沒有心情學習。李粉霞不想讓學生荒廢時間,于是主動向學校申請,由她帶著學生在數(shù)控實訓中心完成實習項目。她帶著學生找資料、設計項目,把實訓中心的所有設備讓學生熟練操作,高水平、高效率地完成了畢業(yè)設計任務。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12年守在班主任的崗位,李粉霞送走了一屆屆的學生,也送上了一片片的愛心。2012年,作為剛上任的數(shù)控工程系黨總支書記,李粉霞在早晨查宿舍時,發(fā)現(xiàn)一名學生不愿意起床,從輔導員口中得知該學生不服從管理,家里也無能為力。李粉霞主動把學生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經過推心置腹地聊天,學生向她敞開心扉——父親在他上高中時車禍身亡,他無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變得心灰意冷,行為不受控制。李粉霞沒有責備這名學生,而是將他安排到自己辦公室做助理,負責打水、掃地、文件整理,只為給他多一份約束。在辦公桌左側抽屜里有一個“談心本”,是師生之間吐露真情的地方。直到如今,那個“談心本”還靜靜地躺在李粉霞的抽屜里,閑暇時她還會拿出來,靜靜地享受著一個孩子蛻變的過程。
不知什么時候,“霞姐”這個充滿親情的稱呼被一屆屆的學生傳了下來。學生心中這位年輕的姐姐,用一個女老師特有的細心和自己特別的方式在關愛著每一個孩子。李粉霞所帶班級多次被評為學院優(yōu)秀班集體,個人2次被評為省級優(yōu)秀班主任,3次被評為省級優(yōu)秀共產黨員。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作文篇3
孫正聿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苦讀”和“笨想”中,在特殊環(huán)境和獨特體驗的“生活積累”中,升華創(chuàng)生著他的“文獻積累”和“思想積累”,讓現(xiàn)實活化了理論,用理論照亮了現(xiàn)實。
由于理論成就斐然,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20次集體學習,孫正聿走進中南海,就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講解。
很多人驚嘆于他的妙語連珠、妙筆生花、出口成章,曾試圖探尋他超強記憶的大腦溝回。他笑言秘訣便是讀書:求多、求好、求獨。多讀書,讀出別人的好處,悟出自己的道理,變成獨到的思想。
有人曾把孫正聿公開場合“背過”的名人格言、名家語錄對照原著比較,竟一字不差;他自己總結出來的“正聿金句”也是獨家秘制,別人也無法模仿。
雖然年逾古稀,但每天早晨7點半孫正聿都會準時來到辦公室,心無旁騖,埋頭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寫作,有時一上午連口水都忘了喝??纯磿?、寫寫稿、想想問題,這是他一天中最充實、最幸福的時光。
吉大青年教師高超在說起自己的導師孫正聿時,滿是崇拜和愛戴。剛開始,他是畏懼與老師之間巨大的學術差距,“不敢”走進老師的辦公室,現(xiàn)在,他是心疼,怕打擾老師的寶貴時間,因為舍不得而“不敢”推開辦公室的門。
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盾和孫正聿是亦師亦友亦同事的關系。他對孫正聿的印象是“特別全面”“才智過人”“超常勤奮”。
孫正聿也承認,是某種“天分”和持久的“勤奮”成就了自已。
說不清為什么,孫正聿從小就喜歡看書,哥哥的課本,特別是語文、歷史、地理一類的課本,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兒時的最大樂趣,就是讀“小人書”。厚一些的2分錢看一本,其余的1分錢看一本。他說,許多知識都是從“小人書”中看來的。
上中學時,每周兩元錢的伙食費,常常是母親在周日向鄰居借來的。在那么艱難的日子里,他居然訂閱了兩本雜志——《世界知識》和《文學評論》。
__時學可上,無工可做。孫正聿每天上午去南湖游泳之后便去還沒關閉的圖書館讀書。在當裝運工、放映員時,他對當時小青年趨之若鶩的所謂時髦事都毫無興趣,每天就是讀書。
工作以后,填寫的各種個人材料中,常常有“愛好”或“特長”一欄。孫正聿想來想去,惟一可以填寫的,就只有“讀書”這一項了。
就是現(xiàn)在,孫正聿也是只要一看到文字就激動、興奮,這種高峰體驗,被他認為是也許僅次于毒品的刺激。
“愛讀書”,這就是孫正聿說的“天分”吧。他自詡沒有浪費上帝給予他的這種才能。
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他的頭腦中常常浮現(xiàn)出三句“格言”:
“偉人的生平昭示我們,我們也能夠生活得高尚?!?/p>
“跟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門最引人入勝的科學。”
“人應當尊敬他自己,并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p>
這三句話影響了孫正聿一生。
哲學,它所要給予人的,正是引導人們 “尊重自己”,“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
孫正聿在《崇高的位置》一書中說,崇高和渺小就是人類精神座標上的兩極。在求索的路上,他何嘗不是以人類精神座標上最渺小的一點,執(zhí)著地追尋著那份“尊重自己”的崇高呢。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作文篇4
特殊教育學?!皳癫睢笔刈o——這就是特殊教育的特殊之處。選擇了“守護”特殊兒童的使命,周美琴一做就是35年。
“我弟弟也曾是特殊兒童,弟弟的成長,母親的不易,家庭的艱難,我從小看在眼里。因此,1987年我從上海浦明師范學校畢業(yè),聾啞輔讀學校希望我加盟時,我心動了。我母親也告訴我:這個工作你一定要接受。好好培養(yǎng)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去減輕這些家長的壓力,為這些家庭和孩子造?!闭沁@份初心,讓她無論走多遠,碰到多少挫折與困難,都始終甘之如飴。
走進輔讀學校的那一刻,周美琴開始每天面對神色呆板、行動笨拙,反應遲鈍、生活自理困難、大小便失禁甚至行為失控的孩子。一名患自閉癥并伴有精神障礙的學生,時不時怪叫、四處藏匿、趁人不備逃出校門,還會把大便抹在手上吃進嘴里。周美琴時刻注意著他、陪伴著他,實行一對一的幫教。為了拉近距離,周美琴讓他坐在自己的腿上給他講故事,可冷不防孩子卻一記重重耳光打在她臉上。
生平第一次被人扇耳光,年輕的周美琴頓時眼眶模糊。但一想到這是自己的學生、是一種非常態(tài)反應時,她強忍著痛和淚、壓下委屈,繼續(xù)與孩子溝通。此后,周老師對他的關心更多,不僅變換著方法與他交流,還時常用他感興趣的游戲活動幫助他成長。漸漸地,孩子與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樂于聽她的話、有了可喜的進步。當孩子因哮喘發(fā)作送進醫(yī)院搶救,在昏迷中還呼喚著“周媽媽,快來看我”……
曾被智障孩子推倒甚至動手打過、曾為了幫聾啞孩子排節(jié)目累倒過、曾因細致關愛孩子而被稱為“周媽媽”過……作為一名特教老師,她在孩子們身上付出太多太多;但作為一個母親,她欠女兒的太多太多。那時,時常半夜一身疲憊才回到家,望著年幼的女兒在睡夢中還緊緊抱著她的衣服時,她不禁熱淚盈眶。她欣慰的是,女兒慢慢長大懂事、理解了媽媽的使命,也成為特教志愿者,助她守護。2018年9月,周美琴獲得了“上海市教育功臣”稱號后,為了她終身的教育追求,為了幫扶和獎勵更多的特殊兒童,全家支持她個人出資10萬元發(fā)起設立了特殊教育關愛基金,為特殊兒童實現(xiàn)夢想而助力。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作文篇5
楊瑞清,男,漢族,1963年6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qū)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教師。 1981年,為實踐陶行知教育思想,楊瑞清從南京曉莊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到南京市江浦縣五里村小學工作。他41年堅持扎根鄉(xiāng)村辦教育,始終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出了一條現(xiàn)代鄉(xiāng)村學校獨具特色的時代新人培育之路。他兩次拒絕進城,創(chuàng)辦的行知小學從一所簡陋破舊的鄉(xiāng)村小學發(fā)展成為集幼、小、中和教育實踐基地為一體的集團化現(xiàn)代學校。他創(chuàng)建教育基地,把鄉(xiāng)土生活作為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學生校外活動、勞動實踐、生態(tài)教育模式。他堅守鄉(xiāng)村教育一線,只因放不下村里的孩子和自己的教育理想。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標兵等榮譽。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yè)需要榜樣引領。讓我們以楊瑞清校友為榜樣,愛崗敬業(yè),甘于奉獻,將行知教育思想播撒到更加廣闊的天地。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作文篇6
楊明生,男,漢族,1963年6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第一中學校長、教師。
他從教38年來,以校為家,愛生如子,無私奉獻,雖身患多種疾病,仍堅守在教學一線,踐行著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擔當。他堅持“五育并舉、德育為先”的辦學方針和育人導向,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德”的校園文化建設方案,探索多種育人實踐,強化德育實踐效果。
他堅持教育科研、改革興校,大力推進以備課改革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改革,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yōu)質教育資源。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安徽省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據(jù)悉,自2020年以來,中宣部每年都會同教育部組織開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學習宣傳活動。今年5月開始,各省區(qū)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積極行動,按照人選要求,共推薦了64位候選人。中宣部、教育部邀請教育專家、一線教師、中央主要新聞單位等代表,組成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委員會,嚴格審核推薦人選。
8月2日至8月16日,在人民日報、學習強國及教育部官方微信等媒體公布了候選人簡要事跡,請社會各界進行評議和監(jiān)督。之后推選委員會組織召開推選會議,結合公示反饋情況,經過民主投票,大會評選出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作文篇7
馬丹,女,漢族,1975年4月出生。1993年參加工作的馬丹,是武漢市旅游學校的一名優(yōu)秀的藝體教師,也是一名優(yōu)秀的中共黨員。2016年8月,她主動申請加入湖北省“組團式”教育援藏隊,來到西藏支教。三年期滿后,她為了履行對藏族學生的承諾,申請留藏,繼續(xù)工作。二度援藏,她將一腔熱血撒播在雅礱大地,教書育人、奉獻青春,她是邊疆教育的守望者,在美麗的雪山高原上留下了串串堅實而又幸福的腳印。2021年3月,馬丹入選“中國好人榜”。
明亮的深眸,清瘦身材,有些黝黑的皮膚上一抹亮麗的高原紅,人們眼中的馬丹,活脫脫一個藏族姑娘。
2016年,馬丹主動報名參加湖北省第一批組團式教育援藏,來到山南市第一高級中學擔任音樂教師;2019年,她再次主動報名參加湖北省第二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到山南市東輝中學擔任音樂教師。
是什么樣的情懷讓馬丹連續(xù)兩次參加組團式教育援藏?馬丹說:“想到西藏缺人才、缺教師,我就選擇主動報名了。”
來藏之前,馬丹是武漢市旅游學校的一名教師,多年的教學生涯,讓她對教育事業(yè)、對與學生相處,產生了濃厚的熱情?!安恢朗鞘裁丛颍揖褪窍矚g和孩子們在一起。”馬丹說,“特別是看到孩子們想唱歌、想表演的表情時,我的教學熱情就更高了。”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作文篇8
“三年來,50多堂大課,我們邀請了袁隆平等國家功勛,載人航天總設計師周建平、北斗導航總設計師楊長風等科學家,神十三、神十四等航天員,13位院士、50余位專家給孩子們上課?!蹲穳簟贰吨驹诰盘臁贰兑箍罩凶盍恋男恰罚@一堂堂大課之后,科學家成為了孩子們最想追的星?!惫鶗苑颊f,從面對面教學到屏幕前交流,從“1+3”網絡聯(lián)校課堂,到“城鄉(xiāng)同步,全省同上一堂課”,“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三湘四水每個角落,照亮千家萬戶每個孩子的心房。
作為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總班主任,郭曉芳講授新時代“云端”思政課,從人物主題、內容形式、傳播渠道多維度創(chuàng)新,將思政教育“養(yǎng)分”融入學生喜愛的時、事、人、物等“活教材”中,打造出50余個大課專題、600余個配套課程,課程覆蓋全省2.8萬余所學校并輻射全國,單節(jié)課學習人次突破3000萬,單個平臺學習人次突破1億,形成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我是接班人”網絡思政品牌。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作文篇9
從小立志服務社會的張先庚對貧困地區(qū)有著特有的情懷與牽掛。她牽頭培養(yǎng)民族地區(qū)基層衛(wèi)生人才6 .8萬人,在阿壩州首創(chuàng)的民族地區(qū)基層衛(wèi)生人才“1134”培養(yǎng)模式獲評四川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如今,該成果已在100多所高校和地區(qū)推廣,惠及學生8 .9萬人,培養(yǎng)“雙師型”師資2 .1萬人,扎根基層畢業(yè)生3 .6萬人。
聚焦農牧民健康問題,張先庚創(chuàng)新構建“政—?!小蟆彼奈灰惑w聯(lián)動健康扶貧模式和鄉(xiāng)村振興幫扶模式,將每月15日確定為衛(wèi)生科普志愿活動日,多年來走村入戶對農牧民開展健康宣教、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中醫(yī)保健技術等服務,惠及壤塘縣4 .7萬人。她帶領團隊每年多次到藏區(qū)現(xiàn)場指導健康服務,線上線下齊上陣,全面提升民族地區(qū)醫(yī)務人員業(yè)務能力。
在張先庚的影響和帶領下,衛(wèi)生志愿者們扎根高原,堅守健康扶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一線,得到當?shù)厣鐣?、政府、農牧民廣泛贊譽,成為基層衛(wèi)生健康服務人才培養(yǎng)與健康扶貧、鄉(xiāng)村振興典范,并多次獲國家衛(wèi)健委、全國志愿服務金獎、銀獎。如今,她正帶領團隊將基層衛(wèi)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在全國推廣,全面助推鄉(xiāng)村健康振興戰(zhàn)略。
2020年,在疫情最嚴峻時刻,張先庚作為隊長立即組建了以學院教師為主的130人“四川護理職業(yè)學院抗擊新冠病毒肺炎愛心志愿服務隊”,創(chuàng)建“政、行、校、社、醫(yī)”五位一體聯(lián)防聯(lián)控,帶領團隊在3天內熬夜編寫出社區(qū)居家防護手冊6本。她帶領隊員深入社區(qū)開展入戶排查、疑似病人轉診、隔離監(jiān)測和心理疏導。
在社區(qū)工作中,遇到一位拒絕配合防疫工作的疑似病人,張先庚同隊員守在病人門口,一邊開展環(huán)境消殺,一邊向病人贈送口罩、體溫計等防疫物資,并耐心溝通勸說?;苏?天時間,對方終于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被志愿隊的的暖心舉動與責任心感動,同意帶著愛人去隔離點觀察。類似的不理解、拒絕甚至謾罵常常都會遇到,但張先庚與她的志愿隊總是用過硬的職業(yè)操守,化解每一次挑戰(zhàn)。
張先庚帶領團隊在社區(qū)抗疫中募集40萬元中藥香囊,完成重點疫區(qū)返蓉人員入戶醫(yī)學觀察2332人、體檢服務6279人次,守護了24萬社區(qū)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大家不忍她整日勞累,勸她多休息。她堅定地說:“我是教授、隊長,也是專家,現(xiàn)在是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必須盡全力去服務?!?/p>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作文篇10
戴著眼鏡的安文軍總是帶著笑容,可說起話來語調鏗鏘,他對記者說:“我讀書時遇到了一位好老師,他給我這個山里娃教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愛、品格和勇氣。”
安文軍決心要像自己的老師那樣當一名好老師。1993年,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安文軍,畢業(yè)后毅然回到了家鄉(xiāng)。
那年8月,祁豐學校成了安文軍教育生涯的第一個“根據(jù)地”。祁連山下,幾排低矮的土坯瓦房在寒風中佇立,教室里光線昏暗,火光微弱的煤爐旁坐著幾名搓著手、哈著氣的學生……安文軍永遠記得第一次來到祁豐學校的情景。
“夏天,火一樣的太陽從千瘡百孔的窗戶射進來,射在講臺那片區(qū)域。冬天,凜冽的寒風吹得人如坐冰窖?!卑参能娬f,即使條件再艱苦,只要看著眼神里充滿純真和渴望的牧區(qū)孩子,他便舍不得離開。
班里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這更讓安文軍很心酸,他暗下決心:“認認真真地上好每堂課,把山里娃教好,才是真本事?!?/p>
1996年,他所執(zhí)教的第一屆高中畢業(yè)班會考平均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
2005年,輾轉兩所鄉(xiāng)村學校的安文軍來到了明花學校。
鄉(xiāng)村學校時常斷電。到了晚上,安文軍有時只能點蠟燭備課、改作業(yè)。鄉(xiāng)村學校缺教師,他一個人包攬了多門課程;一邊照顧生病臥床的母親,一邊教學……即便再辛苦,安文軍也總是笑盈盈地面對。
那段時間,每個學生家長都認識了安文軍──這個瘦弱的老師在假期去遍了每個學生的家中,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安文軍記得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如果有學生不來上課,他比家長還著急。鄉(xiāng)親們也從安文軍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簡明科學的書籍分類,精準定位的擺放位置,整齊劃一的標簽高度,在明花鄉(xiāng)的牧童之家里,這里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嚴謹準確到讓人驚嘆。小小的牧童之家,在管理員黃艷寧的精心打理下,井井有條、充滿生機。今年19歲的黃艷寧,出生于肅南縣明花鄉(xiāng)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她因早產導致腦功能發(fā)育不全,并引起肢體殘疾。
因為不便去學校,從黃艷寧上小學開始,安文軍帶領的明花學校送教團隊每周都會準時來到黃艷寧家送教上門。下課了,黃艷寧會著急地詢問下次送教的時間,等著安老師下次來上課。
2018年,經過安文軍的積極協(xié)調及當?shù)卣年P心支持和幫助,黃艷寧被聘請為牧童之家的圖書管理員,她每天都會準時去書屋學習、管理圖書。每天黃艷寧都會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吸收知識帶給她的營養(yǎng)和快樂。
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把關愛灑向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安文軍對黃艷寧如此,對其他學生亦然。安文軍主動擔負起周末照護十幾個住校生的飲食起居。孩子們生病了,他就第一時間帶去看病就醫(yī);孩子們缺乏文具和生活用品,他主動幫他們去買;寒暑假放假那天,看著孩子們坐上回家的班車,安文軍才能放心……
安文軍非常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他將教學生活中的點滴都記錄到小本子上,閑暇時與同事討論,撰寫教學隨筆,進行自我反思。他訂購教育教學書籍,潛心學習,積極參加業(yè)務培訓,在培訓中得到專家、名師的指點,助推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
安文軍語言幽默風趣,講課猶如講故事,學生總能被輕松代入課文無法“自拔”,在輕松民主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學得又快又好,效率極高?,F(xiàn)已在明花鄉(xiāng)政府工作的學生郭冬芝回憶說:“聽安老師講課是享受,做安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是樂趣,跟安老師聊天更是一種快樂?!?/p>
從教30年,安文軍所教學生超過3000人。他們奔赴各行各業(yè),遍布天南地北?!敖虝耍褪俏易钚腋5氖?。事實證明,知識能改變命運。我的學生做到了,我也做到了?!睆那啻耗晟俚街心隃嫔?,回望從教的30年,安文軍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