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品味完一本論語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心得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恼撜Z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以供大家參考!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1
《論語》我熟悉,于丹對于我卻很陌生。但是《論語》心得這本書使她進入了我的視線,直至成為我所敬佩的人之一。而我也很幸運地能夠在這樣一位師范大學教授、古代文學碩士的帶領下去發(fā)現《論語》的真諦,讓古圣先賢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我一個平淡的假期。
本來以為這樣一本解讀典籍的書應該是以一種說教的語氣,用很多晦澀難懂的字句來向我們闡述大道理。我開始甚至懷疑我能不能看懂這本書,能不能理解幾千年前人類留下的精神財富。但是當我翻開這本《論語》心得,疑慮便煙消云散了。正如于丹常說的,《論語》的道理是樸素的,溫暖的,他自己的解說也帶給我一種簡單而貼近心扉的感受。沒有我想象中的高談闊論,也不像現在的許多學者那樣咬文嚼字,弄一些專業(yè)術語、新名詞來嚇唬人以顯示他們的成就。看《論語》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的態(tài)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這本書中穿插了很多簡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觸頗深。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讓我理解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讓我明白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網球明星和女孩買頭花的故事告訴我應該以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命中的缺憾;茶師為了最有尊嚴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讓我看到了心靈勇敢的力量……這樣的小故事于丹還給我們講了很多,有些也許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對于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釘子的寓言我記憶猶新。在我們這個年齡,常常由于一時沖動而說出一些不經過大腦的話來,傷害了身邊的人還渾然不自知。但是現在于丹提醒了我們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因為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籬笆上也留下了洞,不會復原了?,F在我一想起這句話就不覺心驚,好像忽然發(fā)現自己做過那么多留下悔恨的事情,只愿今后不會再這樣不謹慎地處世了。
以前我在自己受到傷害的時候總是放不下,怨恨一時難以消除。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它呢?然后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笨戳诉@段話,我頓時明白了為什么自己會因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開心,原來是自己放大了傷痛而已。一個“恕”字可以使自己擁有海闊天空,何樂而不為呢?
全部讀完這本《論語》心得后,我覺得貫穿全書的思想就是注重心靈。那個有抑郁癥的喜劇演員的故事可能會給我們現代人很大的啟示。在紛繁的社會里,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們,在職業(yè)角色的外衣下,我們還有多少空間留給心靈呢?為什么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我們生活得不夠歡欣,不夠幸福?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總是看物質太多,看心靈太少。這大概是這本書最觸動我的一部分。我開始試著拋開與物質的糾纏,聽一聽心的聲音,按照最真實的想法去行事,體驗真正的快樂。那句話已深深烙在我心里——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同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
這一刻,《論語》之于我的意義,我對《論語》的看法已經徹底改變。它不再僅僅是“三十而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熟悉詞句的出處,而是我今后人生的心靈導師。以前我看《論語》是萬萬全全地把它當作文學作品來對待的,雖然也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但是也認為只有在那個民風淳樸,物資匱乏的古代才適用,而對于我所處的這個人心不古的時代的意義并不大??墒怯诘s游刃有余地將這部《論語》與現實交織在一起,讓我們發(fā)現這本語錄竟然可以穿越千年,在過去、現在甚至將來的任何時刻都能引導幫助我們。只要以不同的角度來看,他就適用于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每一件事。而我們這些中國人,更應該為了血液里流動著儒家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我想以序言里的一段話來結束: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疑嵘肺?,而多彩保證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2
五千年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悠悠文明長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顆“星”——儒家的《論語》。它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經典,我的成長因它而精彩!
說起《論語》,那可是家喻戶曉的一部經典作品,不僅在我國廣為人知,更是舉世聞名。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古人曾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倍?,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多也體現出了《論語》中的禮教思想。由此可觀,《論語》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
因此,這更加深了我想去閱讀它的欲望。于是,我漫步到《論語》的世界里,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熏陶自己的心靈。讀后,其中的很多句語錄都深入我心,影響我至今。
小學的時候,我并不是很注重學習。雖然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老師的問答互動,會動腦思考,可是卻很少做筆記,課本十分的嶄新,里邊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結果,好記憶不如爛筆頭,我也得到了我的“報應”,那就是復習時總是無法回憶起老師上課所講的知識點,于是成績總是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仿佛一株枯苗不見長勢。到了初中后,由于學業(yè)競爭的激烈,我終于明白了成績的重要性。于是我上課就一直埋頭做筆記,不肯放過一毫秒,就好像頭頂千斤重,抬個頭都不舍得??墒浅煽儏s還是不怎么理想,而且雖然做過筆記,但都好像是走個形式化,滿足自己的視覺需求,卻從未自己動過腦筋自己思考。這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警示了我。它告訴我只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只思考卻不學就會陷于困境之中。這清楚地反映出我當時的狀況,讓我明白了要把學與思結合在一起,兩者缺一不可,這樣的話,即使是事半也會功倍的。對啊!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馬上調整了自己的學習方式:當老師講解例題、重點時,我就應該放下筆抬起頭仔細聽講、認真思考;當老師停下讓我做筆記時,我再拿起筆書寫。果然,經過了幾個月的調整,我的成績逐漸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淺,在年級里名列前茅!
這時,雖然我的成績有了較大的起色,但是在人際交往方面卻又出現了問題。
我和一個相處得不錯的朋友鬧起了矛盾,彼此之間相互指責,把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的。后來,因為不想再爭執(zhí)下去,我主動向她提出了道歉,可心中卻還是憤憤不平,不能釋懷。也許她也是如此,于是我們之間又進行了不約而同的“冷戰(zhàn)”。但是,她的家長一直在調整她逃避的心理,希望她能放下往事與我重歸于好,她也明白了,也想要重拾我們之間的友誼,便趁著學習之余主動來找我互動。時間一長,我的心竟有些被觸動了,就要被她堅持不懈地關懷所感化,卻又礙于自己的面子,無法釋懷往事。這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如雪中送炭,幫助我去解決這塊心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愉快嗎?是呀,她如此大度地選擇忘記我們之間的不悅,不管自己是否能成功,努力地想重建我們之間友誼的橋梁,態(tài)度非常的誠懇,若我還計較這件事、避之門外,不就顯得我是個小肚雞腸、心胸狹隘的小人嗎?于是,我慢慢地主動與她多起了互動,并且在學習上互幫互助,有說有笑,呈現出一派和諧的景象。我的心結也慢慢解開,踱步時如踩在云朵上輕松。
《論語》不愧是大名鼎鼎的我國的藝術瑰寶,其中的語錄幫助我改正了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與為人處世的方法。讓我明白了待人要友善,共創(chuàng)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并且要掌握好學習的方法,為國家大大小小的建設積極做準備,使自己的文化底蘊豐富強大、了解更多的知識,這樣才能承擔起自己在國家中應盡的一份責任,成為國家棟梁,能夠強國盛國。這正是我身為一名中國學生說“愛國”的強烈體現。
在《論語》這部經典的熏陶下,我正在茁壯成長,我要帶著我的中國夢、滿懷著希望地去成長,爭取做一個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墩撜Z》,我的成長因你而精彩!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3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我作為一名教師,在仔細讀了《論語通譯》后,覺得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教育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思想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他的目的在于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在孔子思想中對教育具有啟示意義的許多智慧精華,都還值得我們這些兩千多年后的教育工作者借鑒學習。
一、有教無類??鬃釉趲浊昵熬驼f過:君子授學,有教無類。換成我們今天時髦的說法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說教育是不應該分對象的,不分老幼、不分貧富貴賤、不分聰明愚笨、不分善良罪惡,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什么人都教,這就是一個全民終身免費教育的概念。為什么要搞有教無類,是因為有教無類有好處??鬃痈阌薪虩o類的目的就是盡量多的培養(yǎng)對國家有用的人,這就體現了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而由什么人來搞有教無類?孔子說了,是君子,君子也就是有道德有智慧有修養(yǎng)的人。由此可見,孔子自認自己是君子,也鼓勵別人都來做君子,都來搞有教無類;同時這也有教師素質要求方面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提高自己在道德思想和教學業(yè)務方面的素養(yǎng)。對此孔子提出了辦法:學而時習之,也就是說不斷的學習;三人行,必有我?guī)?,也就是說虛心的向所有的人學習。通過這兩個辦法,老師的水平就不斷提高,就不會誤人子弟,至少不會一直誤人子弟。
二、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通過《論語》我們可以發(fā)現,孔子提倡“仁者愛人”,所以他對所有的學生包括那些出身貧苦的學生都不歧視,確實做到了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而且孔子認為“后生可畏,湯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當仁,不讓于師”,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寬大的懷抱,同時也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正因為孔子與他的弟子們之間有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孔子的教學態(tài)度是非常謙和民主的,經常鼓勵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呼喚民主的社會里,人們越來越注意到平等的重要性,教學民主化也同樣得到提倡。教師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熱情引導學生,肯定學生的正確方面,不輕易給學生傷害性或壓抑性批評,使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保持愉快的心境,真正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發(fā)奮學習。
三、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子路問:“聽說人有困難,可以馬上伸出援手嗎?”子曰:“有父兄在的話,應先與他們商量該怎么做?” 冉有問同樣的問題,子曰:“好啊,馬上去做?!? 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么呢?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鬃右虿氖┙痰慕虒W思想,在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他認為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學習上常犯的四種表現,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了解學生的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就是說,學生的學習心理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今天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就應該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共同培養(yǎng)的目的。
在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論語》里處處輝映著中國早期教育心理學的思想火花,民主的色彩、睿智的目光、平等的問答;這種如師如友的互動教育方式,不正是我們當今的素質教育所努力追求的嗎。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4
每年悠閑或是要發(fā)奮圖強時,就拿出來翻幾頁。以致以前二十幾頁都很熟悉,后面讀來卻舉步維艱。
今年暑假前終于讀完了。像讀《菜根譚》一樣,走到三四十歲時讀許多文句,不用別人做過多解釋,自己的經歷就可以詮釋。
大樹分割線
比如,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讓我想起了《世說新語》的一個故事?!叭A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迫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彼哉f人不可貌相。對于同一件事的反應,華歆與王朗不同,王朗只考慮一時積極熱心幫人,可是遇到困難就要舍棄。華歆并不積極主動,卻是擔在身上便不會推卸放棄。世人多喜歡“王朗”,因為初見時的積極熱情,可是不知,“王朗”在大事之前,態(tài)度一定會有所變化。因為人無完人,因為巧言令色鮮矣仁。人永遠是一個辯證統(tǒng)一的實體比如大智若愚,比如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南懷瑾先生是在解釋“無友不如己者”提到的這個觀點。其實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喜歡一個人就覺得他什么都是對的,也不能討厭這個人就認為他說什么都是錯的。我覺得自己恰恰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很狹隘。所謂“君子周而不比”,對待每個人的每個言論,應當采用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即使是對手仇家,他也會有有意義的言論,而世人卻經常愛屋及烏。
又如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弊釉唬骸帮埵枋筹嬎哦碇瑯芬嘣谄渲幸?。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焙芏嗳硕颊J為,孔子是要大家固守貧窮的。我認為,孔子認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他更高的見解是: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只要自食其力,都要心態(tài)平和,享受其中。就像蘇東坡的“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有一段時間心情很糟糕,總是莫名其妙地向兒子老公發(fā)火。之后,聽見老公和兒子在聊天。老公問兒子媽媽為什么總是發(fā)火。兒子低頭說,因為他自己做的不好。老公說,不對,是因為媽媽的心態(tài)沒調整好。當時真的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忙時煩,閑時煩,那么啥時不煩呢?根本在于我自己。如果心態(tài)好,閑時悠哉,忙時充實。正如孔子所認為的,貧窮時要樂在其中,富貴來臨時,亦可從容駕馭。
騰訊新聞之前報道,南方一個億萬富翁經商失敗,破產。其妻自制辣醬沿街叫賣討生活。最佩服的就是這種人,富有時,可以山珍海味;貧窮也能自食其力養(yǎng)活自己。能上得了大席,也吃得慣路邊攤。
我們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平淡無奇的,但也會有困難。艱難地爬在一個坡上,從心里告訴自己,你正在走上坡路,堅持一下、努力一把,走過這個山坡,就會迎來平坦。懂得努力地生活,也懂得珍惜清晨綠葉上一顆晶瑩的露珠。套用一句現下流行的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貧也罷,富也好,生活本身就是有滋有味的,關鍵你得有一顆“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心!
再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朋友買了一件衣服,你從頭批到尾,你覺得是為她負責,可是她已經買了。你的提點再明智,改變不了結局,卻左右得了她的心情。慧律法師說,當你要開口說話時,你所說的話必須比你的沉默更有價值才行。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覺得是自己的父母,不耐煩時就亂嚷嚷,不明白色難才是孝的真諦。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傄惶斓酵硐胫允裁春贸缘?,穿什么美衣,日子會空虛,無聊到極點。做自己該做的事,說自己該做的話,流自己該流的汗,日子會好過的多。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不止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自信,你知道人世間總有你不了解的智慧,所以不知道并不丟人。自己知道的,就是用來應對自己的人生;不懂,則去學習。這才是大智慧,大自信!
《論語》深邃,吾將上下而求索,只為應對平淡無奇的生活!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5
一本《論語》放在書架已有好幾年了,來到新的工作單位,也把它順手帶了過來置于床頭,雖然偶爾翻閱幾頁,卻也沒有讀完。今年寒假總算是完整的讀完了一遍,但總感覺只是一知半解,略知皮毛而已,其中的好些道理還是參悟不透。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遼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F僅將本書中的孝道就與治學的部分談一下自己的一點淺顯的認識: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有些人們在這一方面卻在褪色,學習孝道并對學生對后人講述孝道是非常必要的,使自己也讓他人明白孝是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意思是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父母唯其疾之憂。一個人如果能夠使他的父母只擔心他的疾病,那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我個人的理解為,能夠在自己控制的范圍內的事情,盡最大努力的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除非是像生病這樣自己沒法控制的事情。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書中注釋為侍奉父母,難在時常保持和顏悅色!人子中年紀少的做事,年紀長的具備飲食,難道這就可以算得孝么!我對后面的句子的理解有些欠缺,單就色難一句,我認為一個人果真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錯了。有句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雖是有些譏諷的意味,但也不得不讓人深思。這也讓我聯想到自己,父母年事還不是很高,還沒有到子女經常服侍的地步,但老人愛嘮叨,嘮叨多了就有些不耐煩了,其實想來老人的嘮叨就是一種愛的體現,我也應該尊重老人的嘮叨,和顏悅色地傾聽她的嘮叨。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現在人的孝,只是能養(yǎng)父母。但人們亦養(yǎng)犬馬。如果只養(yǎng)而不敬,則養(yǎng)父母跟養(yǎng)犬馬還有什么不同!充分體現了孔子提倡不僅能養(yǎng)更注重敬的思想。當然針對于我們來說,相信在這一方面都能做得很好。但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也會時常見到或聽到對老人養(yǎng)而不敬的事例,更有甚者既不養(yǎng)也不敬者。因此不僅我們自己要做到這一點,也要對我們的后代,對我們的學生傳輸對父母對祖父母等不僅要養(yǎng)更要敬的思想。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到遠處去游;如出游,必有一定得地方。社會發(fā)展到現在父母在不遠游是不大可能了,但游必有方還是很值得提倡的,必須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并且時常告知父母自己的情況,免得讓父母牽掛。我的父母就是這樣,有時忙隔三五天忽視了沒有打電話回去,媽媽準會打來電話詢問情況。放假回到家中,晚上有時出去玩耍,無論回家多晚,遠遠就能望見家中的燈光,父親總是坐在桌前喝著茶水等我們回來才睡,多次說他卻總是這樣。有一次,晚上我們開車出門正值天氣不好,老公忘了帶手機,我的手機又沒電了,也就沒有跟家中聯系,家中又給我們聯系不上,害得父母擔心,聽母親說父親還發(fā)了火,我們也非常愧疚。今年正月十五下了一場大雪,在老家過完了元宵佳節(jié),正月十六,老公單位要上班了,因天氣原因,我們早上6點起床出發(fā)趕8點的班,大冷的天婆婆早早起了床,不顧我們的反對又是掃雪,又是遞熱毛巾擦車窗玻璃,站在村口,望著車子遠遠離去。路上經車壓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非?;囬_得很慢,不到50里地足足走了1個小時零40分鐘,中途公公打來兩次電話詢問路面怎樣,是否到了。這都是一份份濃濃的牽掛埃我們要從小事做起,注意生活的點滴,多為父母想想,盡可能的讓父母少一份牽掛,這也是一種孝的做法吧。
治學方面,有好些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是我們非常值得學習的。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