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后感最新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臑鹾现娮x后感最新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烏合之眾讀后感篇1
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后,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烏合之眾》首次出版于1895年,盡管這本書出版于100多年前,但它仍然對我們理解當下的互聯(lián)網網民行為有著借鑒意義。古斯塔夫·勒龐在書中對群體持有批判觀點,認為有個性、理性的孤立個體一旦融入群體之中就會被情緒所感染,表現(xiàn)出盲目、沖動,甚至會不加懷疑地接受別人提供的意見和想法。這種現(xiàn)象并未遠離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
回顧最近幾年的互聯(lián)網事件,造謠、網暴輪番出現(xiàn),這與網絡傳播中的匿名性和群體性特征關聯(lián)巨大。一方面,互聯(lián)網具有匿名性,會讓部分用戶產生網絡是法外之地的錯覺,躲在網絡昵稱背后胡亂發(fā)言、傳播不實信息,進而誤導大眾;另一方面,網絡平臺、網絡社群讓人們找到了跟自己興趣相同的小群體,這種群體性容易讓個體產生罰不責眾的心理,跟風罵人、盲目評論,讓網暴事件頻頻出現(xiàn)。
當然,作者在書中并不只是批判,他在批判群體的盲目時,反復提到理性。理性是一個抽象的詞匯,它代表著我們思維中正義的部分、公平的部分,是人們需要不斷反思才能達到的目標,具體到參與社會討論,我覺得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開闊眼界,多聽多看,俗話說“兼聽則明”就是這個道理;第二,要多讀書、多思考,理解事件背后的真實原因,通過閱讀來豐富自己的觀念,通過不斷學習來提升自己思考的能力;最后,就是要保持獨立、理性的態(tài)度,不盲目跟風,不情緒化地參與討論,盡最大可能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烏合之眾讀后感篇2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個人總是受著群體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個人如何實現(xiàn)超越,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人屬于社會動物,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務必先認同一個群體,在群體中發(fā)展自己,同時自己也會受到群體的限制,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fā)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此刻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群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正因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正因前面說到真實已經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潛質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正因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xiàn)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能夠成就,也能夠毀滅。
群體中的個人如何超越群體低智能。我們學習群體理論,目的在于明白群體特征,從而掌握群體動向,自己則能順利地超越群體。但群體中的個體,要想超越群體,是很難的。首先,個體既然成為群體的一員,就意味著個體有著與群體共同的意識,要想超越,就要先否定自己原來的意識。而人性中的以我為主,又注定了人不會輕易否定自己,因此,群體中的個體要超越群體的低智能,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因此,個體要想超越群體低智能,首先就務必認識自己,然后否定自己,將自己從群體的圈子里拔出來。然后再來研究群體的特征,并由此思考超越之法。但這個過程往往是痛苦的,正因群體中沒有人會支持,你還務必假裝與他們一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考驗面前,人們往往會放下自己脫離群體的發(fā)奮。比如說,股市中的投資家,與其他所有在股市中投資的人都有共同的意識,要想賺錢。也正正因如此,他與其他股民一道,都是一個群體中的人,智能水平是低下的。他要想超越大家,就得經常與大眾思想不一致,像漲得好的時候賣出,跌得慘時買進,橫盤時還要忍受。他需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卻又時常要遭受市場的懲罰以至于不得不懷疑自己是錯的。要想從中脫離出來,其實很難,很難。
烏合之眾讀后感篇3
勒龐的這本《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心理是社會心理學發(fā)展過程中時代表征的重要意義。他對群眾心理的研究在后世享有持久的影響,他在書中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所處在的社會背景,至今已經演變成現(xiàn)代社會和人類政治生活最重要的現(xiàn)象。
在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從眾心理,例如各種共享單車,十一購物等等,用勒龐的話說,群眾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各種的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全面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者絕對繆論。
作者在書中過多的強調了群眾負面印象,群體心理可以守財奴變成揮金如土,將懷疑者變成信徒,把正直善良的人變成罪犯,把膽小的人變成英雄,書中的群體犯罪的心理學特征在我們檢察院辦案過程中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本書包含著豐富的現(xiàn)實意義,其中有許多社會現(xiàn)象都隱藏在書中的字里行間,強調了群體中人的行為理性或者非理性的特點。
作為身處社會中的一員,我們必然身在群體之中,這是無可避免的。無論是否是烏合之眾,我們都會在生活中作出抉擇。到底該選擇隨波逐流而麻木但輕松的安逸,還是選擇打破砂鍋問到底但勞累的奮斗與追求?隨著社會閱理的逐漸豐富,我慢慢的明白,不成為書中描述的烏合之眾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烏合之眾讀后感篇4
是否能避免加入烏合之眾的狂歡?
該書是作者勒龐最著名的經典作品,在大眾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皆享有盛名,歷經百年其地位依舊無可撼動。書中作者研究的對象是他所稱之為的“異質群體”(由任意個體組成,不管他們的職業(yè)與智力),主要闡述了群體及群體心理的特征,指出了當個體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它有著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之后,它所有的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當個人有意識的人格和才智消失殆盡時,其無意識特征就會占據主導地位。
情感和觀念在暗示和傳染作用下趨同發(fā)展,并傾向將暗示觀念立即付諸行動;在作者勒龐看來,群體具有智力低下、不加推理、缺乏判斷、易受暗示、輕信盲從、情感夸張、善于行動、道德或高或低等特點,一個人單是加入群體這個事實,就使他在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級。勒龐這本著作在時間的檢驗下依然煥發(fā)光彩,書中涉及到的問題具有多樣性和持久意義,能幫助我們把握時代的脈搏并保持敏銳的目光來審視當下的社會問題。
個人認為該書的精髓在于中篇——群體的觀點與信仰,勒龐對于群體在觀點與信仰這兩個方面的解讀非常到位與精準,有些觀點在現(xiàn)今社會依舊適用,提供了看待某些問題的獨到角度和成因解讀;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教育的分析和批判,否定教育就是背書和服從,絲毫不訓練自己的判斷力和主動性,這種教育引發(fā)更為嚴重的危險,它讓接受教育的人強烈厭惡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并極力想從中逃離。所以我們不應該成為知識的活體容器,這不會提高智力水平,人生成功的條件是判斷、經驗、干勁和性格,書本當中是絕對無法提供的。
然而書中還有一些觀點使我不敢茍同,作者列舉的事實依據過于偶然,得出的結論又過于絕對,可能是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致使一些觀點趨向偏激和片面??傮w來說,該書在心理學領域的影響還是毋庸置疑的,雖然作者有些觀念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該書值得反復閱讀,需慢慢地把它讀透,拒絕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讀后感篇5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眾》是研究群體心理的開山之作,細致解讀了大眾心態(tài),讓讀者得以對群體心理有進一步的認識,是值得多次閱讀、思考的作品。
書中寫到:集體中暗示的傳染性會瞬間形成這個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因此群體便在毫無目的的狀態(tài)下聽從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沒有批判精神。這樣想來,歷史上不論成功與否的農民起義、群眾游行等革命群體的行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遠矚的計劃的,也許他們是更傾向于本能的行為。按照作者的話來說,正因這些特征,群體容易成為愿意為別人浴血奮戰(zhàn)的人。沖動與激憤狀態(tài)也許會使社會發(fā)生巨大的變革,正如作者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傊?,在作者的觀點里,群體與野蠻人無異,而同時他也認為群體的力量與作用在社會中舉足輕重。
作者在他那個時代所預言的:“我們即將進入的時代,無疑將會是一個群體的時代?!比缃竦男畔r代,也分布著各種群體。伴隨網絡發(fā)展而來的除了驚人的信息量與便捷,還有網絡上的“鍵盤俠”,他們在網絡上毫無顧忌談笑風生,語出驚人,幽默的段子會博得網友一笑,但在層出不窮的網絡暴力事件中,他們也是“伸張正義”的主力軍。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沒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極端觀點,就易形成群體性網絡暴力事件,進而對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我想正是因為群體對社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對群體的研究才成為不會過時的課題。
“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占據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一個人不能沒有獨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這也不代表個人要脫離群體,畢竟純粹的個人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適應所處的環(huán)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單純成為一個被群體驅動的機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為一個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個體。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針對研究學術說的,但我想這種價值取向也同樣適用于將自己與野蠻群體區(qū)分的個人追求,不要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讀后感篇6
實話實說看完之后不得不讓我把我們的國家和這本書連接起來,我覺得這與中國近代的歷史十分相似。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群眾力量開始活躍。就像作者說的,群眾是沒有意識的,但也正是在這種無意識之中,隱含著力量強大的秘訣。當壓迫一旦發(fā)生,群眾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因為不堪其壓迫而做出反抗。
世界上的某一個國家的成功與滅亡都不只是因為政治環(huán)境的改變,外敵的入侵等的原因。其內部的腐敗,人們思想的改變都是其中的原因。新的觀念雖然處于形成的過程之中,而且表現(xiàn)為群龍無首的過渡狀態(tài),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狀態(tài),讓群眾們獨自摸索,反而使其找到了讓他們更舒服的生活狀態(tài)。
還有對于作者在描寫中呈現(xiàn)出來的當時西方社會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可以說這與中國古代也是有些不謀而合的。就像中國古代,人們總是把帝王的失敗歸結到‘紅顏’之上,女人的貌美成了原罪,且不說古代社會,我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也有此類事件,就比如女生被侵犯,可是有一些人會說是因為女生穿的少,不自愛的原因。但是愛美之心人人有之,為什么要把錯誤歸結到受害人的身上。這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別歧視還沒有消失,說什么女生就不應該做什么女強人,不過是他們的大男子主義作祟和其思想的封閉。至于種族歧視,我認為當今的中國是不存在的,我就是很好,不想美國種族歧視太嚴重。
我認為這本書是及其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思想的。還有對于作者的思想和武斷,我覺得作者作為當時那個社會的人還是受到了影響了。感覺他覺得的群體與我覺得的群體是不一樣的,我覺得群體并不頭腦簡單,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那么一群人的智慧就會是無限的,群眾雖然大眾化,但是群眾中又有這其個人的思想。
烏合之眾讀后感篇7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剝皮的洋蔥,一層層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剝了之后露出了內里真正的心。這本書還常常讓我產生一種“自己這么蠢過啊”的感覺,然后,有時候會被書里作者無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齒,想大吼一聲: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看看他在書中是怎么評價女人的:“群體的某些特點,如沖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tài)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薄爱a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樣,一下子變會陷入極端”。這種覺得“他說得好有道理可是為什么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記左勾拳”的感覺,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折磨著我。
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出的這本《烏合之眾》即使里面有以上那些關于婦女和兒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會接受并成為世界名著廣為流傳,是因為它確實是一本讓人們看清真相的書。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群體行為的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讓閱讀的人感覺酣暢淋漓。所以,《烏合之眾》才會成為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tǒng)冶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了解自己在群體中處于怎樣一種狀態(tài),就讀這本書吧。我相信,它一定會虐到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