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章讀后感800字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讀完道德經并寫一篇道德經讀后感會給自己帶來積極的影響。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道德經第三章讀后感8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454897道德經第三章讀后感800字1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但是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夠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說的是能夠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笔钦f天地剛剛呈現(xiàn)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xiàn)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洺T跊]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按藘烧撸龆惷??!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一樣的名稱?!巴^之玄”都同樣能夠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眾妙之門?!蹦抢镏傅氖沁@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于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這是一種十分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十分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此文來源于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認為堅持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guī)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边@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此文來源于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能夠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能夠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能夠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能夠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能夠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能夠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tǒng)治天下就可能顛覆?!肮寿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彼愿毁F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笆且院钔踝灾^孤、寡,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方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shù)輿與輿。世故不_欲如玉,_如石?!边@是對上方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此文來源于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十分強的科學性,這對此刻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忙,為之后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到老此文來源于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xiàn)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此文來源于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于無為老此文來源于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此文來源于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我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我。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于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于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的無為論就應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適宜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我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p>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454914道德經第三章讀后感800字2
學習哲學有特定的方法和順序:首先,要明確是否存在一個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在確定答案后,再思考人生該何去何從的問題。傅老師以《道德經》為例來說明這個先后順序?!兜赖陆洝废却_定“道”這一本源的存在,然后以“德”來回答人生何去何從的問題。這也是國學的特色與精彩之處。
我是先學習西方哲學,再回頭探討中國哲學的。這個先后順序,使我能以更客觀、更全面的眼光,理解國學的特色與精彩,且以老子《道德經》為例,做個簡單說明。
首先,西方哲學家雖然透過翻譯才可閱讀《道德經》,結果呢?無不被其深度所折服。當我們對《道德經》第一章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覺得困擾時,他們卻眼睛一亮,好像發(fā)現(xiàn)了稀世珍寶。
因為從古希臘的柏拉圖(Plato,427-347B.C.)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以來,西方的愛智者看到變化紛紜的宇宙萬物,總要思索一個問題,就是:在這一切變化的后面,有沒有一個不變的本體,可以作為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只有確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有辦法進一步解說"人生有無意義"的問題。
現(xiàn)在,《老子》第一章清楚肯定了"道是不可說的",這個答案與西方第一流哲學家與宗教家的想法是完全相應的。"本體"或"存在本身"是不可說的;"太一"或"上帝"是不可說的;老子的"道"也是不可說的。
老子《道德經》的特色之一,是使用全書八十一章的大約五分之一篇幅,從各種角度,藉各種方式來描寫"道"是怎么回事?這一點使西方學者大為驚艷。
接著,肯定"道"的存在,并且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之后,人生應該何去何從?這是不易回答的新問題。老子《道德經》用"德"字來說明,"德"是萬物得之于"道"的各自的本性。
萬物各依其德而運作,原本應該保持和諧的生態(tài)平衡,但是人間常有困境,亂象層出不窮,又是怎么回事?對此,老子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說明天下大亂是如何來自人的認知與欲望,然后提出針對的解決方法。
對此,老子最大的手筆與最多的篇幅,是虛擬一個"圣人"作為悟道的統(tǒng)治者,從根本上撥亂反正,要人回歸原始的純樸心境與類似嬰兒的單純狀態(tài)。
真正懂得老子的用意,就會轉移時空,不必想去統(tǒng)治別人,而須學習成為自己生活的管理者,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萬物有其來源與歸宿,人又何嘗例外?明白了這個要點,就會像嬰兒般依靠在母親懷抱中,然后表現(xiàn)新穎的人生觀:少私寡欲、以德報怨、上善若水、全身保真、柔弱勝剛強、不爭而善勝等等。這樣的人生只有"平安喜樂"四字可以描寫。
我有機會在喜馬拉雅講述老子《道德經》,希望藉此分享自己的心得。我的責任是重大的,而我的心情是愉悅的。
#454901道德經第三章讀后感800字3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疤锰谜鋈?,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一樣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洝肥略疲骸爸绿摌O,守靜篤?!睆娬{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蔽覀兡軌蚩闯觥皩櫲枞趔@”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我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凈心能使自我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我的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凈心是持續(xù)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主角,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職責,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yè),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群眾,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我。在現(xiàn)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圣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工作團結,有利于家庭和睦!
#454898道德經第三章讀后感800字4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
對于《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于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讀后感,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認為《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在假日愜意的下午,品上一壺上等的茶,細讀《道德經》,感受它對心靈的洗禮也不一定。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久遠,但它對于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卻一點也沒有“久遠”的意味。每讀一次,我們就有一次新的收獲。以上僅是我對于《道德經》的一些淺見,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這不僅能陶冶我們的素養(yǎng),也能使國家素養(yǎng)水平整體水平提高。
#581163道德經第三章讀后感800字5
從初中到現(xiàn)在已經學習過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統(tǒng)完整地閱讀老子的《道德經》,還是在這次暑假。閱讀完后,被其中所蘊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留傳給后人豐富的遺產,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tǒng)、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當數(shù)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極其精煉,只有八十一章,總字數(shù)加起來不過五千。但老子用這極其精煉的五千言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構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尚不能一一參透。在這里只能憑自己理解寫下感受最深的幾點。
體會《道德經》,主要也就是體味老子的“道”,體味老子。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道德經》一書中頻頻出現(xiàn)。老子對“道”有種.種構想,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之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因為虔誠的推崇,他賦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義,也使得這個概念成為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
總的來說,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容:修身養(yǎng)性、立身處世、安邦治國。先說安邦治國?!兜赖陆洝分杏醒裕骸笆ト藷o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是說圣人沒有固定的想法,以滿足老百姓的想法作為自己的心愿。在治國的過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疤幧隙癫恢兀幥岸癫缓??!?,是要求治國者的地位雖高而人民負擔不重,遇到災害站在前面帶領人民群眾去救災,所以人民不受其害?!兜赖陆洝愤€說:“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以自己的知識治理國家,則國家盜賊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識,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國家,則國家就幸福昌盛。還有,只有“以正治國”,即以正直不阿的態(tài)度治理國家,為政清廉,處事大公無私,執(zhí)政為民,執(zhí)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擁護,這樣,執(zhí)政者的江山才穩(wěn)固。君王順著老子安邦治國的思想而行,則天下太平,國運昌隆。中國歷史上的漢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就是明證。
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更多的是學習其中的立身處世,修身養(yǎng)性之道?!兜赖陆洝分锌梢蕴釤挸鰜淼牧⑸硖幨溃奚眇B(yǎng)性之道十分之多。而且其中所載的修道之法,多為老子自身的體驗,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從確立目標,到調心、調氣,排除干擾,正確把握各種功境,最后完成與道,真理相合,無所不及。普通人順著老子修身養(yǎng)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
道德經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