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讀后感600字
鴻門宴是一樁千古奇話,因為劉邦獨自深入虎穴,但是在殺機四伏的一個宴會當(dāng)中,居然完好無損的活了下來。讀后感就是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yīng)用文體,也是應(yīng)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來說就是看完書后的感觸。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鴻門宴讀后感6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guān)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605619鴻門宴讀后感600字1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dāng)為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里,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杰。他叱咤風(fēng)云的偉業(yè),所向披靡的戰(zhàn)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后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魅力在于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上攵灰兄卯?dāng),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fēng)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后成就了劉邦的霸業(yè),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zhì)是背道而馳的??梢哉f,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xiàn)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于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于武"。此二人均有經(jīng)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于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于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476907鴻門宴讀后感600字2
寫了一篇《枉為小人》,主要是針對學(xué)生不會寫讀后感,有意強化感與引與述與評與析相關(guān),但不同,從所感的內(nèi)容上看,部分也是閱歷性的話,學(xué)生寫不出很自然。文章似乎別有懷抱,可以一讀,但整體沒有深度。還不是天天新的水平。
于是再讀,三讀。覺得讀書不僅用眼,更要用心??梢哉f要用所有的感官。比如朱自清寫《荷塘月色》那淡淡的幽香,需要我們用嗅覺去體味。其中作為《史記》中名篇的《鴻門宴》,也可以用嗅覺去讀。
駐扎軍隊就駐扎軍隊吧,古書上常常說“軍”。說:您這樣做不好吧,如果是我,我是不這樣做的。偏偏說“竊為大王不取也。”一嗅就是老古老古的事兒,所以用嗅覺最適合讀不尋常的文字,像古文,像外文,一個古里古氣,一個洋里洋氣,古色古香,需要用嗅覺去嗅。
一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因為古,所以還能感覺到暗。長夜的味道也能嗅。夜里能生鬼,所以說鬼見生人要躲避,因為有生人氣。現(xiàn)在叫活力。這篇文章因為古,也有此地鬼氣。劉邦呀,項羽呀,現(xiàn)在不都成了鬼了嗎,廣義地說,《史記》也是《錄鬼簿》,里面的所有人都成了鬼。曹無傷使人給項羽傳話,想必是暗中行事,暗之暗者也,就像今天的爆炸事件當(dāng)事人一定不想讓你我知道他們的行事。范增給項羽示意,沒有直接說話,而是用所佩玉向人示意,也是明中之暗?,F(xiàn)在叫暗號。項伯“夜馳之沛公軍”,一個夜字出這是黑暗中的勾當(dāng),一派夜幕遮掩了一切丑陋與背叛。人為什么為有勝有敗,原來其中有陰謀詭計呵。陰謀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陰。陰就是暗,所以鬼氣沖天,陰氣騰騰。中國歷史原來就是陰謀的歷史呵。
人為什么怕鬼,就在于鬼在暗處。讀《鴻門宴》次數(shù)多了,就會感到害怕,鬼氣里還有一種氣,叫殺氣。項羽是誰?在新安坑秦卒四十萬,部隊一個個都兇神惡煞的,以一當(dāng)十,是個殺人不眨眼的主兒。他說“為擊破沛公軍”,那可不是玩笑,是要接近于“伏尸百萬血流成河”的“天子一怒”。這個殺人的大計,范增在旁只是加油,古話叫:“急擊勿失”。殺人還不能錯過機會。所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既然是娛樂,也充滿殺氣。也是范增的陰謀詭計之一。殺人是高招。是范增作為謀士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必要途徑,所以項羽為人不忍,讓他即氣沖天,拔劍無處使,就碎玉斗。漢語有個詞,叫殺人不見血?!而欓T宴》就是殺人不見血的一場戲。項伯殺人,只是提到,血已經(jīng)化成碧了吧,鴻門宴上,殺人不成。樊噲就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那里的人命果然就像魚肉一樣。魯迅先生說中國歷史是人吃人的歷史,我都不敢細細考證,而柏楊說是殺人的歷史,其實意思是一樣的,魚肉可不是殺了吃的么?刀下鬼與口中食幾乎是一樣的。
這種殺氣最突出的要數(shù)樊噲了。他是殺狗出身,殺人無數(shù),也毫不畏懼。所以有闖帳一節(jié),好像是義正辭嚴,其實是壯士一怒。眼看就要流血了,但項羽還很欣賞他,所以終于還是不見血。
殺氣不等于血,正如恐懼并不是死,而是死之可能正在臨近。最后沛公逃了出來,回到了自己的軍中,那里才真正出現(xiàn)殺人,不過太史公筆下也很輕松,叫“立誅殺曹無傷”。死即死耳,如此而已。幾個小小的人物的鮮血,甚至于沒有勝味,沒有顏色。但用鼻子讀書,還是能嗅到殺氣的。
由此再想想中國人,主體民族即是漢族。漢族之漢源于劉邦封為漢王,建立漢朝。大漢民族,哪一年沒有殺人的事,哪個英雄不是殺人多才成功的。江山代有英雄出,各殺生民若干個。如此而已。
鬼氣,殺氣,最后感覺鈍化了,只剩下一聲嘆氣。是為感。
#476904鴻門宴讀后感600字3
從古至今,世人皆喜歡歌頌?zāi)切爸厍榱x”的人。但我覺得“重情義”并非好事。
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典例。
在秦朝統(tǒng)治時期,項伯因殺人而觸犯秦律而惹來殺生之禍,后因張良動用關(guān)系把他救出來。這也是為什么當(dāng)項伯明白項羽攻打劉邦的計劃的時候連夜敢去劉邦的軍營中向張良告密的原因。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項伯是一個重情重義、知恩圖報的人。這也完全貼合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爸厍榱x”的人往往會擁有許多的好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有較多的人愿意為他伸出援助之手;“重情義”的人能夠讓自己的生命價值得到提升:“重情義”的人在社會上是很容易取得到別人的好感,這樣有利于自己在社會上“站穩(wěn)腳”。但是“重情義”并非好事,就拿項伯來說,如果項伯沒有因為“重情義”而跑去張良那里告密,那沒我覺得項羽就不會輸?shù)倪@么慘,到最后還要以“烏江自刎”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生命,甚至,到最后在關(guān)中稱王的不是劉邦而是項羽呢。因為項伯“重情義”而加速了項羽的悲慘的結(jié)局;因為項伯“重情義”導(dǎo)致了他變成了軍中的叛徒;因為項伯“重情義”把項羽軍中成千上萬的士兵的安危推向死亡的邊緣。
所以,我覺得“重情義”這種品德固然是值得發(fā)揚的,但是“重情義”也要分清場合,不然“重情義”就會適得其反。
時至當(dāng)代,古人有因為中“重情義”而壞事的例子屢見不鮮;這天生活在激烈競爭和毫無“情義”可言只重視利益的社會下,也出現(xiàn)了一大批“重情義”的好人,但是他們大多數(shù)都以為自己的“重情義”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就像,有位好心人看見老人摔倒在地上,他就連忙把老人扶起來,但是當(dāng)他送老人回家后老人的家人不感謝他反而說是他故意撞倒老人的,硬是要他賠償;另一位好心人,在回家的路上發(fā)現(xiàn)發(fā)生老人車禍暈倒了,他急忙打電話叫救護車把老人送到醫(yī)院,一向等老人醒來。但是沒想到老人一醒來就說是他把自己撞傷的,并要求他賠償醫(yī)藥費及一大筆精神損失費。
像上述我說的這類事件還有許許多多,這些“重情義”的好心人因自己善意的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所以,我說:“‘重情義’并非好事”。
#605620鴻門宴讀后感600字4
烏騅馬一聲長嘶似閃電劃破黑暗的時空。身后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烏江。
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虛空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沒有千軍萬馬沒有吶喊嘶殺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殘塔……力拔山河兮氣蓋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號令三千鐵甲的征戰(zhàn)但此刻你已無力再拔心頭的那縷悲傷。
那些因你在鴻門宴中釋了劉邦而唾你為“婦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聲巨吼扛起天下蒼生凄楚目光的膽量;你披甲上陣任鐵蹄踏遍關(guān)山萬里的勇猛;長城內(nèi)外你揮臂奮斫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fēng)景時的豪氣萬丈。
你是英雄!你不懂得詭計陰謀未必只是小人伎倆敗為賊寇勝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會知道猥瑣小亭長也會唱出“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的霸王你是個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戰(zhàn)場上沒有道義只有伎倆!在萬騎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癡想飛過滄海的蝴蝶頃刻間跌落在大海腐爛或永恒。在四面楚歌中那個在主帳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顫抖。只一瞬一道銀光劃過。血如紗一般杜撰在絕望的空氣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來報你的滿腔柔情。
而你仍不醒悟么?霸王!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萬丈。寶馬凄凄長鳴瀉你一世悲涼。你的一生中只有這兩個知己啊我的霸王!江水汩汩喚你回寂寞的岸邊。 你拔出長劍最后一絲亮抖抖過楚歌飄揚的夜空。
#605616鴻門宴讀后感600字5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說項羽有勇無謀,女人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后來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對劉邦則贊美有加,說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 英雄被視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對象,美丑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項羽本是一個英雄,這是古之定論。但項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 且不說巨鹿之戰(zhàn)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dāng)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說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xiàn),就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 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guān)中,勃然大怒,著即發(fā)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幸入關(guān)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 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予以原諒,而且當(dāng)即說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dāng)前,豈容內(nèi)訌? 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為救其主,敢做敢當(dāng),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
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 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不在意,還網(wǎng)開一面,助其逃脫,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jīng)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為人的大人格,作為一個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zhì)、君子風(fēng)范的英雄。
鴻門宴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