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寒假讀后感600字5篇
《鴻門宴》是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文章敘述的是秦朝滅亡后兩支抗秦軍隊的領(lǐng)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鴻門宴寒假讀后感6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鴻門宴寒假讀后感600字1
許多讀者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了天下。我可不完全贊同這種說法。
《鴻門宴》的故事向讀者展現(xiàn)了這樣的具體矛盾:劉、項因爭奪關(guān)中產(chǎn)生了不共戴天之仇,軍事力量處于劣勢的劉邦,宴會前,面臨大軍被擊潰的危機;宴會中,又可能遭受殺身之禍。然而劉邦支竭智逞才,隨機應(yīng)變,轉(zhuǎn)危為安,變被動為主動,向著他既定的目標跨出了一大步。而事后,項羽卻泰然自若。為什么一場預(yù)料著將要發(fā)生巨大變數(shù)的暗伏,會如此出人意料地在平靜中落幕?
這,也許就與劉邦、項羽的性格特點有關(guān),劉邦善于用人,把向他告密的項伯很快就籠絡(luò)成自己的人,而項羽卻自大輕敵,輕率地對待向自己告密的人。劉邦能言善辯,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以滿足其自大的心理。另外加上項羽的“婦人之仁”,我們不得不否認這些因素就是導(dǎo)致項羽悲劇的發(fā)生。
然而,性格的差異并不完全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畢竟,當時項羽與劉邦的經(jīng)歷和年齡上都存在差異。也許,還要加上個人的志向與認清自我的能力。
據(jù)說,有一次,秦始皇出游,當時的場面是多么的壯觀。當項羽看到此況時,“彼可取而代也”脫口而出。而劉邦卻感嘆一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許,這就已經(jīng)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吧。
試想,假若項羽在鴻門宴中殺了劉邦,那誰又能肯定地說項羽就得到了天下呢?即使他得到了,那又能是多久的君王呢?憑他的性格、為人,誰又能保證,他不會失去天下?
不管怎么樣,歷史已成為過去,后人只能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xùn)了!
鴻門宴寒假讀后感600字2
今年初二,我和爸爸在電影院觀看了歷史大片——《鴻門宴》,通過這部電影,讓我真正對楚漢戰(zhàn)爭有了認識。
這部電影講述的這樣一個故事。秦末年,天下大亂。亂世里出現(xiàn)了劉邦和項羽兩位英雄豪杰。項羽自己為霸王,劉邦斬蛇起義。兩人結(jié)拜為兄弟,并約定 “先入咸陽,冊封秦王”,而霸王比劉邦慢了一步進入咸陽,自己還想作秦王。就在鴻門擺下宴席,請劉邦赴宴,志在殺死劉邦。而劉邦能屈能伸,巧妙應(yīng)對,化險為夷,終于逃出了鴻門。為楚漢戰(zhàn)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chǔ)。
在電影院看完這部電影,我是一頭霧水。從頭打到尾,根本不知道講述的什么事情。甚至中間越看越搞不懂,都快要睡著了?;丶液蟀职肿屛也榱瞬闅v史書,按照歷史書上講述的故事,我和電影一對照,頓時茅塞頓開。原來歷史就這么簡單。下面就隨我的鏡頭來瞧瞧這段歷史吧!
典故一:荊軻刺秦王
荊柯刺秦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荊柯帶著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地圖來到了大殿上。但秦王打開地圖,荊柯馬上拔出了地圖里藏著的快刀。秦王一時著急,竟然拔不出寶劍。只好繞著柱子亂轉(zhuǎn)圈。最后終于拔出了寶劍,一下刺到了荊柯的腿,荊柯倒地后被武士們亂扔分尸,荊柯就這么“為國捐軀”了。
典故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鴻門宴的代表肯定就是舞劍了,當時在鴻門宴上,項莊提出要舞劍助興,可寶劍招招式式直逼劉邦,幾次險些扎住劉邦。就在這時,項羽手下的奸臣項伯大喝一聲:“你一人舞劍有何意思,我來陪你舞!”說著就是死死的保護著劉邦,擋住項莊。把劉邦嚇的魂不附體,臉色蒼白。這句話中沛公指的就是劉邦了,因為劉邦當時實在沛縣做官,所以稱之為沛公。
典故三:韓信的故事
韓信可是名副其實的大將,可他的一生比較坎坷艱難,他出身于一個貧困家庭,他小時候不思進取,又一次他佩戴寶劍在街頭亂轉(zhuǎn),碰著一個流氓。韓信不想在街頭動手,在眾目睽睽之下從那個流氓的胯下爬了過去。這就是歷史典故《胯下之辱》。
韓信走投無路,只好去釣魚為生。韓信在河邊曾碰到了一個老婆婆,老婆婆經(jīng)常把自己的飯給韓信吃一半。韓信說自己以后必要報答,老婆婆卻甩下一句:“我給你飯只是看你可憐,不求你報答!”從此韓信暗中下功夫,努力學(xué)習(xí),終于成了大將。他還找到了老婆婆,給了她一千兩的金子呢!這就是歷史故事《一飯千金》。
從此以后,韓信投靠了項羽,做了一個傳令官,沒有得到項羽的重視。他又投靠在劉邦的部下,但也得不到重用。韓信只好離去。劉邦手下謀士蕭何聽說韓信走了,連夜追趕,終于追上了韓信,請他投靠劉邦。在蕭何的再三推薦下,劉邦重用了韓信,封韓信為將軍。韓信開始輔佐劉邦,幫劉邦訓(xùn)練軍隊,明修棧道,等待實際成熟后,暗度陳倉,順利拿下齊國。韓信勞苦功高,卻得不到劉邦的獎賞,想在開始造反。接過被蕭何騙到安樂宮,暗設(shè)埋伏,一舉把韓信刺死。這就是歷史故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典故四:霸王別姬
劉邦順利逃出了鴻門宴,勢力一天天的強大了起來。項羽是一介武夫,竟然趕走了他身邊的謀士范增。他的勢力一天天的弱小了,項羽部下的很多大將都投靠了劉邦。終于,項羽被劉邦的軍隊圍困在的烏江邊。一天項羽回到營帳里去見虞姬,對虞姬說:“劉邦的軍隊已經(jīng)把我們包圍了,無法突圍了。你自己另選君主吧!”結(jié)果他的妻子虞姬聽完后橫劍自殺了,項羽悲憤萬分,埋葬了虞姬,發(fā)誓要血戰(zhàn)沙場。這就是有名的《霸王別姬》
典故五:四面楚歌
就在那天晚上,張良率領(lǐng)部隊在四面八方奏起了柔和的楚歌聲。不少士兵都想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自己的家人,紛紛逃走。一夜之間,項羽的軍隊只剩下了800多人。來日一場大戰(zhàn),項羽的軍隊只有24人了。項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敗落到這種地步,在烏江邊橫劍自殺。
一部《鴻門宴》電影,存在著這么歷史故事,也被我這么簡單的學(xué)懂了。歷史并不是很枯燥,中華5000年的悠久歷史,只要我們細心地學(xué)習(xí),用心體會歷史,才能做好事。
鴻門宴寒假讀后感600字3
《鴻門宴》一文中有一個重要細節(jié):項羽出賣曹無傷。事實上,只要一個人不是白癡,就應(yīng)當知道自己說出曹無傷的名字。那曹無傷就必死無疑!但項羽為什么要說出這個名字?您也許認為這是他天真無邪或頭腦簡單?
這根本就是項羽為了推卸責任,不顧別人死活的做法。
本來項羽想殺劉邦,這全是出于政治利益的思考。和曹無傷有多大關(guān)系呢?范增不是也一個勁的勸項羽殺劉邦嗎?甚至因為項羽不殺劉邦,氣得大罵豎子不得與謀!項莊舞劍不是也意在沛公嗎?項羽也是在患得患失之間想殺劉邦,只是劉邦一意俯首稱臣的作法。使項羽無法輕舉妄動罷了!因為如此背景下殺劉邦,政治失分太多!
但項羽為了掩蓋自己殺劉邦是出于自己政治利益的思考,為了向天下人推卸責任。才不顧曹無傷的死活,把自己想殺劉邦歸于曹無傷的挑撥!于是曹無傷遂死!
他無心機嗎?
唐高宗想廢武后,被武后責問的啞口無言。就說我本無心廢你,只是上官儀勸我罷了!于是上官滿門流血。高宗這種做法叫天真嗎?
如果這種不顧別人死活的做法叫天真。那司馬昭殺成濟全家,豈非就是出于對曹魏忠心無二的態(tài)度?當年成濟死時,大罵司馬用自己全家人的鮮血以掩蓋自己不臣之心。其實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曹無傷有語,在死前肯定也是大罵項羽為了推脫自己責任而且不犧牲自己。其實呢?他項羽想殺劉邦與否,哪是曹無傷挑撥的結(jié)果?
明明是自己一肚子骯臟的想法,卻偏偏極力裝做清白之狀。把責任全推給別人,雖然一切早已長眼睛的人都知道!但他們就假裝自己清白。這根本是政治家的卑劣伎倆!這怎么算得上天真呢?
至于有人說,項羽嗜殺是不錯,但他從來不殺比他弱的人?!锻ㄨb》中說項羽屠城,但死于屠城的人,有幾個是強者?《史記》項羽本紀中說,項羽入某城,因為費了很大力氣攻了這座城,所以項羽要把城中15歲以上的人都活埋。幸好有個勇敢的小孩子勸項羽說,您如果屠城,以后哪座池還敢投降,他們豈非都要拼命替彭越賣命。于是一城生靈才得以解救。假如果真要屠戮15歲以上人,他們難道都是強者嗎?肆意屠城者,秦末唯有項羽。
至于一夜活埋20萬人的事,整個中國歷史恐怕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出來。白起比他厲害,被秦王逼死時說:我死也是老天要報應(yīng)我,因為我曾活埋了30萬人。李廣一生未封侯,曾哀嘆再三,卻說自己曾活埋900個降卒,大約是老天報應(yīng)自己吧!可見這兩個人,還多少有點天良存在。
項羽呢?臨死前,就高呼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連一絲懺悔也沒有!這種冷血的人,這種殺人不眨眼的人。難道也配稱英雄?
把劉邦的父親綁到肉案子上,向劉邦要求單挑。固然幼稚近于白癡,但他這也看出他不擇手段的態(tài)度。只因知道殺了劉太公實在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不殺罷了!就好象不殺劉邦,意義差不多吧!
如果細看項羽的眾多所為,其實都是有著極深的政治遠見,哪點象沒有政治頭腦的所為?
鴻門宴寒假讀后感600字4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詠項羽》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后,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fēng),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jié)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節(jié)"。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于人們個人愛憎基礎(chǔ)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么?--這沒有什么,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后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tǒng)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tǒng)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jié)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yè)。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鴻門宴寒假讀后感600字5
西楚霸王項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項羽身為楚國貴族后裔,從24歲(前209)起兵反秦開始,到31歲(前202)垓下身亡為止,在風(fēng)起云涌的反秦斗爭和楚漢相爭的舞臺上,只活躍了短短的8年,卻留給人們歷久不衰的鮮明印象。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zhàn)。此時陳勝被殺,項梁戰(zhàn)死。秦軍名將章邯率20萬主力圍困趙軍于巨鹿,而反秦起義軍首領(lǐng)宋義卻坐觀成敗,延誤戰(zhàn)機。項羽果斷地斬殺宋義,率楚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一當十,殺聲震天,九戰(zhàn)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關(guān)鍵性的勝利。此時的項羽將他的英雄豪氣演繹得淋漓盡致。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已近尾聲。項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慘境地,不免發(fā)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但在最后一戰(zhàn)中,他孤身奮戰(zhàn)群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倒退)數(shù)里?!笨梢韵胍娖涠嗝瓷裼?但“虎落平陽遭犬欺”,終究擺脫不了受圍困的處境,故有烏江邊贈馬亭長之舉,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以自刎之舉成全急欲領(lǐng)賞的漢軍將領(lǐng)。一代英雄,自我毀滅。死得坦然,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就連李清照這樣的弱女子也不禁贊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币粋€項羽,豈不是將整個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項羽是英雄,但只是一個失敗英雄,只是一個悲劇英雄。他力能扛鼎,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有勇少謀。他自視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奮其私智”、“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剛愎自用,不善用人。
劉邦能利用項伯來擺脫危機,項羽卻輕易出賣曹無傷;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項羽有一范增卻不用。他坑殺秦軍降卒20萬,火燒阿房宮,其暴戾之舉令人扼腕。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舉,豈不是要將歷史車輪拉回到戰(zhàn)國時代 他在面臨垓下之圍的絕境時,尚自負英雄,說什么“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拒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xùn)。他政治上優(yōu)柔寡斷,目光短淺,不屑于耍弄權(quán)術(shù),又怎能玩得過年長他24歲又極有心計極有野心的劉邦呢 總之,項羽能作一員偉大的軍事將領(lǐng),卻不能成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屠洪剛在一曲《霸王別姬》中唱道:“問世間誰是英雄 ”后人卻更感慨于他生離死別時表現(xiàn)出來的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為作了最好的注解。
鴻門宴寒假讀后感600字5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