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后感800字九年級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后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后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看見讀后感800字九年級,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看見讀后感800字九年級1
以柴之火,度靜之聲,觀善惡,見虛實,渡冷暖?!}記
柴靜很早就近視了??蓪τ谒碾p眼,用視力表來衡量是不公平的,因為晶狀體的厚薄所能影響的,始終遠遠不及她那雙眼里,從深而清明處迸發(fā)出的光芒。這光芒,它是明慧而溫存的。柴靜有一雙真正的記者才有的雙眼。機鋒,也有悲憫。
人們心尖兒上捧著家庭事業(yè),只好行色匆匆。所觀花草無不花草,所觀山海莫非山海。對“自然而然”和“大多數(shù)”的現(xiàn)象習以為常。她本能夠像這樣更簡便些,無奈這雙眼從心,倔強地選擇游走在風光的邊緣。而驚人的是,她目之所窺,可見生命最原始的蓬勃脈動,可見被人們細心藏起的卑微的哀慟與渴盼。
柴靜的成名作是北京非典狙擊戰(zhàn),書中把這一段故事的記敘收錄在了第二篇文章《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文章開篇就講述了一個處在事業(yè)低谷的女記者如何“無知無畏”,“擅闖”有關非典的會議,又主動請纓,自此投入人生一段重要經(jīng)歷。她在轉(zhuǎn)運疑似非典患者的現(xiàn)場采訪,而她采訪的醫(yī)生一周后也發(fā)病了;她在疫情一線奔走,與其他工作伙伴一樣,拒絕回到電視臺,一邊安慰親友一邊做著與健康的親友同事更決絕的隔離;她帶著麥克風孤身進入醫(yī)院內(nèi)部污染區(qū),直擊被生死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絕望的現(xiàn)場。就在那里,寂靜到詭異的病房里,亡靈與生者都孤獨得窒息。那些逝者最終掙扎過的床單和胡亂的病歷,那些吊著最終一口氣睜著無神的眼的蒼白單薄的患者,那些因病魔離散卻仍被病魔糾纏的家庭。他們都在那里,即使外面疫情正在好轉(zhuǎn)。
記者柴靜看見了,她都看見了。
她是奮不顧身的勇士,迎戰(zhàn)生死一線。可更珍貴的是,這樣堅挺剛強的神采,為那些向往幸福和平凡的人們而柔軟,而這份情意,不是同情,而是設身處地的平等尊重。
對話吸毒后在戒毒所被賣出去的女子,女子徹底的羞愧與痛苦第一次得到別人完整的傾聽;采訪同性戀者,他們對“感情,自由,公開表達自我身份的空氣、空間”的渴望難得宣泄的出口;調(diào)查女性暴力犯,那些曾成日惶恐怯懦的女人,法庭上也沒說出口的如何在遭受家暴幾十年后發(fā)起致命反擊的真相,這才公諸于世;采訪“公敵”,爭取權益的“弱勢”以往如何從一任任廠長那里篡奪侵占的事實浮出水面……
記者柴靜看見了,善良且具有“對抗性”的記者柴靜看見了。那些少數(shù)的人們對同等尊嚴的訴求,各種家庭杯具的端倪,人事的多面人性的多維度,生活的小確幸,人間零碎而閃光的繁多完美。
她一步步貼合新聞追求的“準確、深刻、平衡”原則。在求知,求真,求溫度的路上,她偏要靠近那些無數(shù)只手攔截的失色區(qū)域,推開形色各異的質(zhì)疑和譏諷,與其他執(zhí)拗的赤子一樣,在輿論和利益的攻勢中乘風破浪、撥云見日。日漸銳利的同時,她還是會包容無處安放的心傷,她仍要為哭泣的孩子抹去眼淚,她依然擁抱痛訴疾苦的悲痛人兒,她從來不會迷失在穹蒼之下。
我們的世界,大多時候認為是非黑即白,犯罪的人被判死刑是我們極大的歡樂,總覺得這就是正義??墒遣耢o以一個新聞人的角度,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更理性也更溫情的世界。我看到她不斷在剖析自我,不斷和自我對話,從不一樣的角度鞭策自我。每每意識到自我的錯誤,也像我們一樣,并不能一下子勇敢承認,總要遇到一些挫折,被現(xiàn)實狠狠打擊一番,才最終忍痛蛻變。就像一個個我們一樣,就像我一樣。
柴靜就這么思考、記錄,歡喜也哀傷,前行也成長,像無數(shù)其他默默無聞的,置身深山野田,災難現(xiàn)場的,并肩最頑強的英雄和無辜而樸實百姓的,燃燒青春甚至生命來奉獻新聞事業(yè)的記者們一樣。
成長,在柴靜的這邊書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并不是個完人,不是一下子就能到達今日的高度。她向我們展露的,是自我的不足,是她不斷的喃喃自語和自我反省。是她掀開自我的皮,露出赤裸裸的那顆并不完美的心。她向我們展現(xiàn)了自我的成長心路歷程,這條路,她走得及其不易,一路磕磕碰碰,但頭也不回。
她果真就像燃著了一簇柴火,取暖、光照,自下而上,窺視、洞知,由表及里,閃著明慧而溫存的光芒。這團燃燒的火焰,不是正在她眼睛的深而清處,熠熠生輝。
看見讀后感800字九年級2
《看見》讀后感:跟柴靜一齊成長,追求獨立與真相
一、為何要讀此書
《看見》是我在2013年購買的一本書,當時自我一心撲在技術的學習上,想要提升一下自我的綜合素養(yǎng),順便裝一下文藝青年,所以就買了。可是說來慚愧,此刻都2016年了,我才把它閱讀完,也是自我的執(zhí)行力太差,總是太貪婪地想要吸收更多的技術知識點,把這些所謂的“雜書”總是放在一邊。經(jīng)歷了3個月的持續(xù)加班,立刻項目就要上生產(chǎn)環(huán)境了,最近加班的也不是那么頻繁了,加上最近成都天氣一夜入冬,晚上早早進到鋪里,不想看其他的,于是就找出這本書翻著翻著就覺得越來越過癮,旁邊放著我最喜歡聽的各種音樂,突然覺得這也是一種享受,它比我在某個技術點上的提升更有感覺。那里,我也將這本書推薦給各位園友,期望大家有空時都能夠去看一看。以前很喜歡聽高曉松作詞,許巍演唱的一首《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我們作為IT行業(yè)的技術人員,除了學習技術,應用技術,也要看到詩和遠方的田野,這樣或許我們的生活會更有樂趣!
二、關于個人成長
《看見》是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講述自我在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它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也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書的封面是柴靜采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nóng)笑著圍坐在一齊,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在農(nóng)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此刻鏡頭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在柴靜的簡介里,寥寥幾句話寫完了她的工作經(jīng)歷,這一點可不像許多名人出書,在簡介里寫滿各類榮譽、頭銜。也許經(jīng)過這就足以給人平凡有愛、簡單真實的形象吧。
十年前她被知名電視人陳虻發(fā)掘,將她從湖南衛(wèi)視請到了CCTV,成為了一名央視主播,但卻因為毫無經(jīng)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xiàn)場記者之后,現(xiàn)實生活的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柴靜一點一滴脫離外在和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和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等,在每個重大事件現(xiàn)場,幾乎都能發(fā)現(xiàn)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片、征地、藥家鑫事件等剛性的調(diào)查報道也會有她的制作。在書里,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jié),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并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正如柴靜所說:每個人都深深地嵌入在世界之中,沒有人能夠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jīng)受的,我必經(jīng)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柴靜說這本書有三重內(nèi)涵:
(1)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柴靜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本書告訴你柴靜何以成為柴靜,她經(jīng)歷過什么,思考著什么,又記下了什么。
(2)中國社會的十年變遷: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在新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靜的身影,經(jīng)過她在新聞熱點第一線的真實記錄,我們能夠更真切、更深刻地讀懂中國,了解我們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fā)生過的與我們的命運休戚相關的大事,明白它們?nèi)绾伟l(fā)生,我們又該怎樣應對。
(3)我們自我的故事:采訪是生命間的往來,在柴靜的節(jié)目和文字中,無論是汶川地震、征地拆遷、家庭暴力,還是盧安克、藥家鑫,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他們身上,也能夠看到我們自我,他們的故事,某種意義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回頭想想我們自我的學習工作生活,回想九年前,意氣風發(fā)的我踏進了大學的校門,選擇了一個計算機專業(yè),想著一技在手便能無憂。到大學畢業(yè),面臨著深造與工作的雙重選擇,在父母的干預下(這一點我沒有做出自我獨立的選擇),選擇了讀研。而在讀研的幾年里面,因為自我的情商也被導師吐槽。在校外實習的一年多里,也看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人,也曾學著他們改變自我的行事風格,慢慢地讓自我“圓潤”起來,融入這個社會。研究生畢業(yè)后,經(jīng)歷了兩家公司,雖然一貫堅持著程序員的簡單的單純與憨厚,可是仍然是倔強地不解風情,甚至有段時間一度自我認為自我似乎變成了自我以往最反感的那一類人,在不斷地否定自我又肯定自我的過程中,尋求著一步一步的成長。毫無疑問,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可是我又沒法跳過它,有些事情必須要經(jīng)歷,不然我沒法認識自我,就像書中寫得:但求了解認識而已。
三、關于獨立與真相
閱讀《看見》最大的感受莫不在于“獨立”與“真相”。生而為人,最重要的就是獨立。正如胡適所說:“你們不要總在爭自由,自由是外界給你的,你們先要爭獨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然是奴隸?!?。獨立來源于思考,思考來源于生活的經(jīng)歷,來源于挫折對你的打磨,來源于生命中所遇見不一樣的人給予自我的觀念的沖擊。獨立是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質(zhì)疑、不斷重建事實和因果的過程。獨立是不斷推翻過去的自我,完善此刻的自我的過程。也許在這途中,也面臨著變成“自我以往最厭惡的那類人”的過程,然后再次推翻自我。走過去,就是一個新的自我!
柴靜不一樣于一般央視女主持的一板一眼。她能夠嚴肅的講述一件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但又充滿感性情分,是一種帶著感性的理性。她離你很近,近得能夠像鄰家姐姐平易近人。她又離你很遠,不開微博不湊熱鬧,專心新聞,真實理智。正是這種真相的高度,讓人覺得高不勝寒。
書里講的故事,都是柴靜以前做的節(jié)目。節(jié)目所反映的問題,其實無論哪個年代去看,都一樣還會存在。過去的腐敗被揭露,還有新的腐敗滋生;一個地方貧困的孩子得到救助,還有無數(shù)貧困的孩子留守深山無人問津;揭穿一個家庭的暴力真相,還有更多無名家庭依舊如此。社會是由各種因素構(gòu)成的,生命在不斷的體驗和重塑,在這個過程中僅有獨立與真相長存。
回頭再看看我們IT技術人員的生活,我們不能滿足于在別人的指導下完成開發(fā)工作,更要學著獨立去思考框架為什么要這么設計,哪些地方能夠完善,這個東西的原理是什么僅有堅持獨立思考,了解事件原理(即事件本質(zhì)-》真相),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算是一個合格的技術人員,一個所謂的工程師。當然,這一點也是我所追求的,或許也能夠說我要追求的也是獨立于真相!
看見讀后感800字九年級3
深藍色的封裝,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圍坐在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身旁,每個人臉上都掛著愜意祥和的笑容,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柴靜。這本講述她本人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從2001年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十年看見,記錄了她所經(jīng)歷的真實的十年中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jīng)歷,也記錄了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溫和圓潤,破繭成蝶的過程。
在看這本書前,我沒認真去探究過一件事背后到底包含了多少東西,在這個只看結(jié)果不看過程的時代,讓我們失去了太多反思的機會,沒有去深層次的剖析,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表面,對一件事的看法也永遠停留在人云亦云,在這個過程中失去自我,在工作中變得機械化,生活中變得冷漠化,就好像在看到《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這章中對非典時期的災情采訪時,我看到了在災情面前人的脆弱,頑強,看到了那些不顧生死的醫(yī)生、護士,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世界,看到了人類最原始的溫暖,這種震撼遠不是當時的新聞報道所能體現(xiàn),也不是未經(jīng)深入剖析的我們所能體會,未經(jīng)剖析的背后是我們看不到的真相,顯示的是我們的無知。想想看,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若我們不去反思,不去深層次剖析,我們又能看到什么,又靠什么去提高,當我們嘲笑他人無知時,我們自我是否也在被另一些人嘲笑。
在生活中,我們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一件事,看待一個人,總是想把自我的感情、意識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個過程中,我們忘記了什么是客觀,什么是多角度看人,看事情。從《看見》中看,柴靜一向給人一種冷靜客觀的感覺,這或許是作為記者必須具備的,但即使是這樣的冷靜,這樣的沒有點綴和修飾的描述,也讓我們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在這些故事的描述過程中,她沒有把自我的情感加入其中,她呈現(xiàn)給我們的只是客觀事實,其他所有的一切,由我們自我去涂色。
用《看見》書里的話來自?。簩捜莸幕A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雜性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永遠與真實站在一齊。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的試著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理解這個世界。
看見讀后感800字九年級4
剛剛翻上兩頁,就被這本書深深吸引住了,平實無華的敘述,觸動人心的故事,讓我忍不住一頁又一頁地翻看,一遍又一遍地思考。
感覺這是一本能觸動心弦的書。讀完,心里卻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和同樣看過的爸爸討論方知,那是因為真實。爸爸說,很久沒有看這么沉重的書了,我又何嘗不是,原以為這只是一本記錄作者十年以來采訪的書,或是一本記錄十年里的榮譽自傳,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這本書里寫下的,是自我對生命,對現(xiàn)實世界中種種現(xiàn)象的理解。讀它時,共鳴一向存在,讓我猶如身在其中,體會事件的本質(zhì),感悟人生的真諦,內(nèi)心有太多無法言表的情感,不斷地肆意翻滾著、流淌著。
這本書給我兩方面的震撼,其中一點就是對事物的思考,認知與理解的本事。我們真的明白自我是誰,在哪,又為何而做了些什么嗎當我們看一部電影,一部電視時,腦中是否會第一時間想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很多被我們視而不見的細節(jié)才是我們最應當明白到的。你或許不會關心拖欠農(nóng)民工工資的新聞,你或許不會在意遙遠他鄉(xiāng)的違法征地或污染,你或許會對不收零錢的行為做出讓步,你或許會對不開一張五塊錢的發(fā)票忍氣吞聲。可是明天,如果被拖欠的人是你,如果被征地的是你辛苦勞作的父母。你還會淡定嗎如果明天,不給開的發(fā)票從五塊到五十再到五百五千甚至更多,你還能“淡定”嗎此刻的人們,為了自我少惹一點麻煩,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漠視一切?;仡櫄v史,中國不就是因為有太多這樣的人民而有了屈辱的歷史。今日,我們高喊著以史為鑒的口號,卻忘記了那辛丑條約的簽訂,這何嘗不令人感到沉重。生活在條條框框,被權威“統(tǒng)治”漸漸麻木的人們,這又何嘗不令人感到沉重。我們需要的發(fā)聲人,不是某一個,某幾個,而是全部,是浩浩蕩蕩的龍的傳人們。
除了這樣無聲的“歇斯底里”,還有另一方面的震撼,那就是見到了作者筆下那讓人心動的團隊。千里迢迢,不畏艱辛,去尋找它們熱血中的真理。“幾十平米,低著頭都明白對方要干什么的溫暖是難以言表的”這段描述,著實觸動了我的內(nèi)心。這樣一群知己知彼的伙伴,這樣一群志同道合的摯友,實在令人生羨,令人感動,以至于令我一度有了當記者的想法。那些年,她們拼過,累過,戰(zhàn)斗過,此刻作者想來,也必須滿懷幸福吧。
書名為《看見》,柴靜將她所看見的,別人看不見的,讓我們看見。告訴我們不要盲從,要理性,要理解。她說,不管怎樣樣,我們終將像水溶于水一樣,但她不一樣,她是這茫茫大江中,最真實,最清澈的一涓。
看見讀后感800字九年級5
《看見》這本書是初三時同學推薦下閱讀的,已經(jīng)很長時間不曾打開了,當時年少,懵懵懂懂地讀完,并未深入思考過,甚至有些片段根本不能理解。如今,當我重新閱讀這本書,才發(fā)現(xiàn)了書里的每一個故事都值得我們?nèi)ニ伎?,它關乎人性,關乎社會,關乎你我,從《看見》中,我看見了很多。
本書的作者是柴靜,一個看起來溫暖陽光平易近人的女性,可了解過她之后才明白,她絕非外表那么柔弱,她的內(nèi)心強大且充滿力量。她是非典時期不懼死亡,堅持在一線為人們報道事實的拼命記者,她用自我對新聞事業(yè)的熱心,良心,忠心,為大家揭開一樁樁案例背后的故事,她用她獨特的平淡細膩又不失溫度的語言,為大家講述了她記者生涯中的所見所聞,而我有幸讀過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我喜歡這本書大概是因為它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量,時隔多年再打開它,仍能帶給我思考與感動。它當時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在如今看來也具有時代意義。第一章里,柴靜回憶了自我進入央視的經(jīng)歷,以及對陳虻的懷念。她回憶說,陳虻曾說過“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新聞里最應當關心的是什么柴靜的回答是“新聞里的人”。這兩句話給我的觸動很大。放在當下,這個問題更值得被探討。近十年間,信息爆炸性的增長,大數(shù)據(jù)遍布在我們生活各處,我們還沒有做好選擇的準備,信息便鋪天蓋地的像我們湮沒來,我們不夠理智,在沒有確定力或是較低的情景下,我們常常會被另有目的,居心叵測的信息蒙蔽雙眼,被錯誤地認知或看法混淆視聽。這一現(xiàn)象在微博上屢見不鮮,在這個敲鍵盤不負職責的年代,各類披著新聞人外衣的“鍵盤俠”自媒體,用指向明確,主觀性強的語言或視頻侵噬著我們的思想,這是時代的悲哀,是新聞的悲哀。作為一名新聞人,要先為人,再做新聞。
其次,給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章是“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這一章的題材是艾滋病和同性戀,這些我們平時避而不談的話題,或許是不屑于去談,或許是不敢去談。這些社會的邊緣群體總被我們忽視著,難道他們就不是社會的一部分了嗎總有些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裝作假惺惺善意的模樣說著冠冕堂皇的話,背后卻在無形之中摧毀著他們。我們都不可否認,我們當今社會的民眾對于他們的理解度和容忍度還很低,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都是限制他們的枷鎖,人們提起這些字眼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反感,不能理解,他們作為社會的底層艱難的在社會中生存著,壓抑著,經(jīng)受著莫須有的攻擊和傷害,調(diào)查顯示這些人群的自殺率相當高,是什么殺死了他們我想是那些冷漠的嘲笑和鄙視。我們說著人人平等,我期望每個人都能得到社會平等的對待,都能有自我在這個社會上的生存空間,每個努力生活著的人都應當被善待,他們也一樣。
“沉默在尖叫“這章講到了家暴。我喜歡目錄里說的一句話“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后,在那里人們?nèi)绾蜗啻?,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柴靜采訪了監(jiān)獄里女性暴力重犯,里面殺死丈夫的比例高達分之七十,女人活著的大多也都是無期、死刑、死緩這種刑罰。我其實是同情她們的,她們并不像其他殺人犯那么窮兇極惡,更多的只是出于無可奈何之下對自我或是孩子的一種保護意識,采訪時,經(jīng)歷過家暴的女人的描述驚人的相似。一次次的原諒換來的是更猛烈的疼虐待和侮辱,一次次因為事后的道歉和孩子心軟,可是家暴從不會停止,家暴僅有0次和無數(shù)次,期望每個人都能夠記住這一點。家庭中的犯罪不能與平時的刑事案件一樣對待,種種社會原因家庭原因的影響下,她們往往會選擇屈服,而這只會讓家暴更變本加厲。我們必須在第一次出現(xiàn)家暴的時候就拿起法律試器維護自我權益,才不至于使事情發(fā)展到無法挖回的地步。
什么叫活著柴靜說“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她記錄了非典時期她所見到的,在那個人人自危的時代她堅守在生死的第一線為人們報導,她也所以為人所知,她做到了一名記者應當做到的。那個我未曾深刻經(jīng)歷的年代柴靜帶我看到了,在生死面前一切都顯得渺小,始終堅守在與病魔抗爭第一戰(zhàn)線的醫(yī)生們,他們難道不怕死亡嗎他們難道沒有家人嗎他們在與死神最接近向地方,以自我的生命為賭注,與死神做斗爭。作為一名醫(yī)學生,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自我的職責,在死亡之面前,所有人都能夠退后,我們要挺上前去,為了那個溫熱的跳動。
《看見》這本書開頭的時候有一句話我一向都記得,也期望與大家共勉“不要因為走的太遠就忘了為什么出發(fā)”我們漸漸成長,從幼稚到成熟,走的越遠,越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不妨停下來看看,問問當初的我們是想變成為此刻這樣的人嗎成長的過程是痛苦殘酷的,可是我們不要因為走的太遠就忘了為什么出發(f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對我們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要謹記的一句話,在社會的洪流中,期望每個人都能成為想要的那個自我。
看見讀后感800字九年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