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南渡北歸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南渡北歸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1
最近,最終把《南渡北歸》這本書看完了,回想起來,這本書從買來到看完,話費了半年的時間。
個人覺得,看《南渡北歸》需要耐心,因為有幾百萬字的篇幅,更要有足夠的理性,因為這本書給你的想象空間是無窮大的,稍有疏忽就容易陷入憤世嫉俗。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寫作風格,就像一根根無形的線牽著我的目光,使我戀戀不舍地跋涉完這段悲喜交加的“書”途。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橋段時,難免啞然失笑,笑過之后的余味,卻是深深的悲涼。
《南渡北歸》一本書能讓讀者如此不知不覺中陷入思索之陣,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書中的吉光片羽,則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南渡北歸》這本書是寫現(xiàn)當代漸漸遠逝的大師群體。在那里有光環(huán)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隨意地信手拈來,有褒有貶、有莊有諧、有血有淚、有喜有悲,讓讀者在大師們巨大的光環(huán)底下,仍能瞥見他們最真實的一面,最溫暖的一面,最可愛的一面。
我看到,在紛繁復雜的政治面前,大師們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爛漫。當隆隆炮火燒到北平城墻之下的時候,朱家驊、傅斯年等學界精英進取奔走,力爭盡量多的“搶救”學人,“投奔”臺灣。縱然拼盡全力,朱、傅二人在臺灣的境遇卻讓人唏噓不已,前者被老蔣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長的官帽,而后者則是在連一條棉褲都買不起的境況下,貧病離世。這二人的窘境是遷臺學人的一個縮影。胡適雖然是著名的學界“大鱷”,過得卻同樣不甚風光,要忍受臺灣同行的明槍暗箭,還要忍受小兒胡思杜的檢舉揭發(fā),精神上的悒郁可想而知。在胡適迷人微笑的背后,其實是一顆千瘡百孔的心。最終,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會上溘然離世,總算死后備極哀榮。我想這份哀榮是以胡適為代表的具有獨立治學精神的學者應有的。在胡適死后若干年發(fā)動的那場浩劫中,在紅衛(wèi)兵歇斯底里的批斗聲中,以往進取揭發(fā)過他的學生、朋友、親戚,不明白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是懊悔,是自慚,還是惱恨上天確實開了個冷玩笑——這一出鬧劇明明已有前車之鑒,很多自以為得計的學術(shù)精英卻依然趨之若騖,唯恐落伍。政治的翻云覆雨,他們哪里來得及看清。當那一記響亮的巴掌打下來,痛的不止是這些老者的臉,還有時代的心。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這幾個字赫然印在封面最顯眼處,貌似絕決的含義透露出特定時代下的萬般無奈與凄涼。那些以往離我們很近的大師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遠去了,但其卓絕的貢獻和高昂的靈魂卻不是時代能夠抹殺的。亂則隱,治則現(xiàn)的大賢處世法則,我想在任何時代都是奏效的。那么意思已經(jīng)很明顯,大師是有,但他們是否愿意出此刻聚光燈下,就要取決于他們對這個時代的看法了。
我以往看到過有一些活躍在各大媒體上的知名學者,自封大師。那時,我跟絕大多數(shù)人一樣,疑惑“大師”這一大多數(shù)情景下屬于得道高僧的稱謂,怎樣會用來給學者冠名。那么看完《南渡北歸》,我想我對真正的“大師”有了一個具象的認識。他們學高身正,難道不就是得道之人,不就是“大師”嗎和尚修道在寺廟,大師修道在紅塵。他們,其實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們是一群可愛的普通人,分解出來就是可憐、有愛。身赴臺灣的胡適,臨死都不明白以往謾罵他是“美帝國主義走狗”的小兒胡思杜已經(jīng)自殺,還饒有深情地在遺囑中提出給小胡分遺產(chǎn),其狀堪憐。一心維系家國命運的梅貽琦,雖然在臺灣新竹完成了重建清華的夙愿,但直到生命彌留之際再也沒有見過愛子梅祖彥??脊沤绲木揠⒗顫?,因為海峽兩岸的政治對壘,因故舊凋零、思親情重,最終也郁郁而終。臺灣之于中國,是領土的割裂;而大陸之于臺島上的異鄉(xiāng)人,則是整個思念的寄托。這份家國情懷,可能是大師們都有的一種普世情懷吧。1946年,林徽因結(jié)束了九個年頭的顛沛流離,跟家人回到了一向以來念茲在茲的北平,滿懷深情地重訪每一處故地??箲?zhàn)結(jié)束之時,雖然已受盡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選擇了放棄赴美治療的機會,選擇了“和祖國一齊受苦”。在生命的最終九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祖國的建設事業(yè)。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樣與病魔作著斗爭,緊緊守護在祖國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對得起金岳霖對她“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哀挽,以及終生未娶的癡情的。
當下,有人不乏嘲諷地說,此刻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卻少了,而大師的故事卻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誠地期待:《南渡北歸》不會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師故事的一個變奏,是開啟大師時代的一把小小的鑰匙。
南渡北歸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2
通常說起歷史,人們多會想起一些著名的戰(zhàn)役,想到的是戰(zhàn)士們的英勇獻身,可是這部《南渡北歸》卻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讀歷史。大家都明白魯迅棄醫(yī)從文,用思想來影響國人,但其實,大師們所做的還遠不止這些。
書中記載了這么一段歷史:1930年9月,梁思永等人到東北進行考古調(diào)查,為嫩江流域古代文化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jù),也才有了兩年后有傅斯年撰寫的《東北史綱》,書中第一條便是“近年來考古學者人類學者在中國北部以及東北之努力,已證明史前時代中國北部與中國東北在人種上及文化上是一事?!庇纱耸聦嵰罁?jù)駁斥了日本人“滿蒙在歷史上非中國領土”的理論,給日本“指鹿為馬”者當頭一棒,為中國人大出了一口志氣。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么當初梁啟超堅持鼓勵自我的兒子學習考古,盡力發(fā)展國內(nèi)的考古業(yè)的原因了吧。文人們有自我捍衛(wèi)國家尊嚴的方式,相比上戰(zhàn)場沖鋒陷陣,文人們所做的更多是幕后的事,而這些,又如藺相如和廉頗文武共行般是不可或缺且相輔相承的。
這本書,帶給我更多感動的則是那一代大師們在戰(zhàn)亂中奮力保護祖國文化,傳承祖國文化的那種堅持,數(shù)年顛沛流離,數(shù)次哀嘆山河破碎,可也許是時代造英雄,這一代文人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依舊保留了進行學術(shù)探究的嚴謹態(tài)度,也才有了我們此刻看到的那一本本著作,和那些一點一點被搶救回來的文化。
而對這一歷史溫情感受最深的60后作家岳南也傳承了這種精神,這本《南渡北歸》他寫了八年,數(shù)次進行實地考察,就如他在采訪中所說:“我看到他們當年用什么鍋,睡的什么床,描述的時候就更加真實?!倍蠹乙矔l(fā)現(xiàn),書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有詳細的解釋并附上了具體的資料來源。
最終說一說這本書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蔽蚁脒@也許是欠妥的,不一樣的時代需要不一樣的人才,此刻也有著很多為發(fā)展而努力奮斗,作出大貢獻的青年人。但這句話也應當作為對后世的一個警示,在爭著評教授職稱,為金錢所迷惑雙眼的此刻,更應當有些人能夠一心撲進科學,把全部生命奉獻給自我所從事的學科。
推薦這本書,就如作者岳南所說的這樣,期望你們能在這套書中讀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種,歷經(jīng)苦難而不悔的那種,生活的勇氣和精神得到張揚的那種”歷史溫情。
南渡北歸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3
《南渡北歸》講的是民國時期中國大師的群體命運變遷歷史。資料夾雜了各類官方文獻和野史趣聞,和作者愛憎的感情交織在一齊,勾勒出悲愴又真性情的一個個人物。亂世成就英才,各種挑戰(zhàn)人性的底線的事情,讓人更加多思而復雜??嚯y,是不幸,也是幸運。
選擇——從盧溝橋事件說起
故事:第一個故事是關于張自忠將軍,盧溝橋事件開啟了這段顛沛流離的歷史,當時北平守軍是宋哲元、張自忠。盧溝橋之前,張自忠認為能夠和平解決與日本的沖突,撤防撤軍,私下簽訂《香月細目》。被社會視為“準漢奸”、“自以為忠”。
后參加多場對日戰(zhàn)爭,1940年,張自忠在對日的棗宜會站中全軍覆沒,戰(zhàn)死。
別人做的選擇,是基于他當時所獲得的信息而做的確定。上帝視角來審判他人的選擇時,你在局內(nèi)未必會做的更好。
傳聞——從一個風流韻事說起
故事:廣為流傳的版本中,林徽因?qū)⑿熘灸κ嘛w機殘骸懸于臥室,彼時至今各類小文章?lián)擞辛烁鞣N猜測,演繹,腦補一系列的故事推測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不和睦,熬成一碗碗的雞湯。
在另外一個版本里,林徽因保留的飛機殘骸有兩片,另一片是其胞弟林恒對日空戰(zhàn)陣亡的飛機殘骸。
真相到底是什么樣貌,感情這種事或者當事人也講不清楚。別人告訴你一些事情,是為了論證他的道理。你信不信他的論據(jù),你的道理是什么?
資歷——陳寅格的那份學歷
故事:陳寅格太有才華,也許他的大腦就是一個超級電腦。閱歷豐富——多國游學;超強記憶——引文據(jù)典,涉獵廣泛;邏輯嚴謹——從《琵琶行》推斷歌女家鄉(xiāng),所嫁人情景等;簡直是天生的學問家,被稱為“教授的教授”。
陳寅格游學多地,哈佛、柏林轉(zhuǎn)了一圈,卻沒有拿一份博士文憑回來,完全為求職而求職。也正是這一點,讓好友吳宓聘用他做教授時費勁力氣。
要么讓自我擁有陳寅格那份出色的才華,要么就腳踏實地一步步做事情。
南渡北歸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4
其實《南渡北歸》有三本書,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歸》、第三部《別離》。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傅斯年、胡適、陳寅恪、李濟、梅貽琦、梁啟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賓、郭沫若、王國維等國之大師,為祖國而奔走,為民族崛起而奮發(fā)。想當年,他們也曾風華正茂,意氣風發(fā),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領域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可在人生最該得意的時刻,卻遭受日軍侵華帶來的國破家亡的痛苦,萬里遷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貧困疾病,為中華民族保存文化血脈??箲?zhàn)勝利后,本該歡天喜地繼續(xù)自我的事業(yè),怎奈又逢國共內(nèi)戰(zhàn)。民國時期的大師們,在他們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艱難困苦,在精神與物質(zhì)的雙重折磨下,依然能夠勤于治學,并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做出如此輝煌的成績,不得不給人以很大的震撼。
有時為大師的趣事兒逗樂,王國維擔任清華四大導師前特意跑到溥儀那里請示。有時為大師的決絕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寧死耳”的王國維毅然地投湖自盡。童第周的形象也鮮活了起來,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學家,還是在田壟邊卷起褲管和妻子一齊捉青蛙的李莊人??谷諔?zhàn)爭勝利以后,那些在李莊生活的知識分子開心的走向街頭的描述也令人為之深深感動。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發(fā)掘與識別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那些大師們不僅僅只是名字印在腦海里了,他們事無巨細的生活呈現(xiàn)了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還有一些可能被我們誤解的歷史在那里也被澄清。
讀這本書的時候思緒萬千,卻發(fā)現(xiàn)寫讀后感時卻無從下手,資料太多,自我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講起,如何總結(jié),說一些感悟吧。我看南渡時是最活力的,雖然戰(zhàn)火紛飛,但每個人都是活力四射,眼中充滿光芒的,他們?yōu)閲冶A舳Y貌的火種。北歸是有些傷感,離別是極度傷感。南渡、北歸、離別,人生也就幾十載,折騰著、折騰著,人老,發(fā)白,曲終人散。也能夠說這是一本帶有情緒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三本書看完除了對大師們有了比較形象地理解外,也對真實的歷史有了必須的思考。人是活的,思想是自由的,而所有記載下來的東西都變成了死的,固化的,一味地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所有記載下來的書都對我們有所指導,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自我的確定與審美。
《阿甘正傳》里說: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涵蓋,什么都能夠理解。相反,我覺得那應當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明白自我最重要的是什么,明白不重要的是什么,而后,做一個簡單的人。
南渡北歸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5
《南渡北歸》這部170余萬字的書,是我讀過最厚的一部,也是我最愿推薦的一部。它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起筆,止于大陸戰(zhàn)后。近四十年光景,中國烽火連天,風雨飄搖。最終一批大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胡適、傅斯年以及卷滾在大潮里的眾生學者,從歷史的蒼茫中走來,又消失在那幽暗盡頭。這樣情形下,一大批知識分子、學界精英奔波向祖國西南,從長沙到昆明,從昆明到蒙自、李莊,在幾近食不果腹時,仍專心學術(shù),不忘民族復興,用知識去觸摸那“為萬世開太平”的夢想。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赫然印在封面最顯眼處的幾個大字,貌似決絕地滲出那時代下的萬般無奈與凄涼。曾離我們很近的大師們,當時光逝去,他們生命是遠去了,但其卓絕的貢獻和高貴的靈魂卻卻與年輪共生,“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本書關注更多的是,在大師光環(huán)下,他們作為一個學者最真實,最溫暖,最可愛的一面。退居臺灣的“傅大炮”,窮困至買不起一條棉褲,卻仍將史語所好生安置,而撒手離去。身赴臺灣的胡適,臨死都不知曾謾罵他是“美帝國主義走狗”的小兒胡思杜已然自殺,還饒有深情地在遺囑中提出給小胡分遺產(chǎn),其狀甚憐。一心維系家國命運的梅貽琦,縱在臺灣新竹完成了重建清華的夙愿,卻直到生命彌留之際再也沒能見過愛子梅祖彥。考古界巨擘李濟,因為海峽兩岸的政治對壘,因故舊凋零、思親情重,最終郁郁而終。
留守大陸的,林徽因、梁思永、吳金鼎、陶孟和等,在戰(zhàn)后風暴來臨之時,早已作古,算逃過一劫??申愐 顷?、曾昭掄等卻在戰(zhàn)后期間慘遭批斗,甚至失去性命。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79位院士的葉企孫,一向默默無聞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人才,卻仍慘死戰(zhàn)后。可他們在威權(quán)面前毫不畏懼,始終捍衛(wèi)作為學者的尊嚴。我想這也許就是趙翼在《題遺山詩》中所說的“國家不幸詩家幸”吧!在民國那個戰(zhàn)火紛飛,風雨飄搖的年代,孕育出無數(shù)英才。二十世紀的知識分子,雖擁有短暫的“幸?!睍r光,卻不得不在國家危難之時,卷入民族、國家與革命之中,空有一腔“為往圣繼絕學”的抱負,卻難以企及那“為萬世開太平”的夢想。
而作者的知識面廣博確使我感慨良多。作者以既全面而又不突兀的筆觸再現(xiàn)一批大師的軌跡,又如生地為我們展開他們豐功的畫卷,使我深刻看到最具影響的幾大學府的發(fā)展和靈性。
大師們求學所為中華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計個人得失而從容投身祖國懷抱,且在條件十分艱苦前提下,做出偉大功績和壯舉,將以八股論優(yōu)劣的時代,翻開中華民族的新篇章。他們從海外歸來,譜寫歷史,創(chuàng)造輝煌,這二三十年代產(chǎn)生我國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學,甚至在抗戰(zhàn)的艱苦時期,由清華、北大、南開組建的西南聯(lián)大仍是中國大學史上的光輝。
在民國那個打開國門,融入世界的年代,知識分子們何去何從?我想正如蔣夢麟在《西潮》一書中對于文化道路的思考:西潮來襲,有人選擇了隨波逐流,有人選擇了墨守成規(guī)。在潮起潮落中,對傳統(tǒng)的堅守,對新潮的吸收,才是我們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
還在歷史學系的時候,一位教師說:“我們懷念民國的學術(shù)氛圍,不是民國先生們學術(shù)多么高超,而是先生們的風骨我們再也見不到。
南渡北歸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