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
《金陵十三釵》從頭到尾,都展現(xiàn)著高雅、細膩、富有情感的色彩。單是這樣的色彩,已經(jīng)足以撩起觀眾心中的感動。那斑斕的教堂彩色玻璃,以及神父房間內(nèi)配合光線所顯現(xiàn)出的,那種厚實而帶著豐富沉淀的色彩,乃至十幾名妓女身上的服飾、首飾,在精心布置的光影配合下,顯得分外的雅致、細膩、和富有歷史回憶的深厚情感,這一切點點滴滴的色彩,都無不打動著觀眾的心。這樣美麗的而富有情感的顏色,在張藝謀的電影里是首次出現(xiàn)的,而且不遜于其它一流影片顏色,可見張藝謀對色彩表現(xiàn)和運用潛質(zhì),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也是對電影的美術水平的掌控,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除美術之外,演員的演繹,也是這部片一個極重要的看點之一。ChristianBale無疑是重量級的演技實力派影星,在他以往出演的電影里,大部分是偏重劇情的電影,這類影片更需要演員精湛演技的演繹。在國內(nèi)電影明星中,其實鮮有幾人能媲美荷里活實力巨星的高超演技。不少演員個性是年輕一輩演員雖然懂得不再賣弄過分的面部表情,但是卻只會木訥或扮酷。只有少數(shù)經(jīng)驗豐富的演員,如王學圻等,才是真正懂得透過級微小的面部表情以及極細膩的眼神變化,傳達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而奧斯卡級的ChristianBale,對于這部片里那個,內(nèi)心世界充滿矛盾及不斷變化的人物,自然是演繹的入骨入髓。而由于有這位演技大師的帶動,影視新人倪妮,在片中都有超水準發(fā)揮。她的表演也趨于沉穩(wěn)、內(nèi)斂、細膩,比很多國內(nèi)知名巨星都好。越是內(nèi)斂細膩的表情傳遞,越是接近真實,越是真實感,就越能感動觀眾的心。雖然ChristianBale的帶動作用是很大,但作為導演的張藝謀,對于整個團隊的表演水平的把握與提高,當然也是功不可沒的。沒有高水平的導演,是不可能有高水平電影的。透過這部電影,張藝謀把國內(nèi)演員對于演技的明白,推向更高層次的詮釋。
雖然這部片,比起《阿甘正傳》、《朗讀者》等真正實至名歸奧斯卡金獎電影,在演員表演、美術、故事細節(jié)等等方面還略遜一籌,但不可否認,該片已經(jīng)真正踏上奧斯卡級別了。當年《臥虎藏龍》那樣的爛片獲得奧斯卡金獎,不少有識之士都羞于在外人面前談及它。如今若是《金陵十三釵》有幸榮登奧斯卡金像寶座,國人再也無需羞愧了,能夠堂堂正正地享受這份自豪。
本片的另一個亮點是戰(zhàn)爭場面的細致展現(xiàn)。近年來,觀眾看過最好的現(xiàn)代戰(zhàn)爭場面電影當屬《雷霆救兵》(SavingPrivateRyan),該片對戰(zhàn)爭場面的近距離細致真實的刻畫與再現(xiàn),加上在戰(zhàn)爭中交織的人性與情感的細膩描述,攝影的細膩表現(xiàn)手法,演員的細膩演繹,使該片成為戰(zhàn)爭類影片在觀眾心中的參考標準。之后《集結(jié)號》的成功,就是從《雷霆救兵》中得到很多參考與學習的成績。但《集結(jié)號》中呈現(xiàn)的是大戰(zhàn)場、戰(zhàn)壕戰(zhàn)的場面,而《金陵十三釵》的戰(zhàn)爭場面是城市廢墟中的巷戰(zhàn),在這方面與《雷霆救兵》更相似,因此在槍戰(zhàn)的細節(jié)方面有更多的發(fā)揮空間,也有更多在《雷霆救兵》能夠?qū)W習參考的地方,因此在局部槍戰(zhàn)的細節(jié)描述,以及戰(zhàn)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細節(jié)刻畫方面,更勝于《集結(jié)號》。
有不少人認為張藝謀的電影一向是在故事方面很薄弱,我覺得這是正因故事缺乏細節(jié)。而這部《金陵十三釵》的細節(jié)是十分豐富的和耐人反思的。除了以上提及的美術色彩方面的細節(jié)、攝影的細節(jié)、槍戰(zhàn)的細節(jié)外,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細節(jié)、故事發(fā)展的細節(jié)、演員對于這些細節(jié)的把握與細膩刻畫,這些都是一次豐盛的大餐,供觀眾細細品味。男主角從一個只想著賺錢的仵作佬,慢慢變成一個能冒著生命危險挺身救女學生的英雄;十幾個風塵女子從只知道逃命和如何與男生調(diào)情的妓女,慢慢變成一群舍身救女學生的女英雄。這些變化是順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正正因有豐富的細節(jié),使得變化貼合邏輯與人性的本質(zhì),才會表現(xiàn)得那么的真實自然,才會那么感人肺腑。對于日本軍人,有些是徹頭徹尾的冷血野獸,有的是有著人性的外表卻掩蓋不住冷血的本質(zhì);而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為救女兒,忍辱為日軍做翻譯,還要被罵為漢奸,最后還是可憐地死于冷血野獸的搶下。而這些人物與故事發(fā)展的刻畫,都是有豐富的細節(jié)作為鋪墊與支撐的,因此才那么真實感人。
故此我認為《金陵十三釵》是成功的,是張藝謀的一次蛻變,也是中國電影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
以中國現(xiàn)階段電影水平為基準給《金陵十三釵》評分,我給95分。若是以奧斯卡電影水平為基準,我給89分。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2
縱然在時代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在繁華的車水馬龍的城市,天空仍留著一抹歷史的煙云,揮散不去。
《金陵十三釵》的上映,無疑在國人的心頭又抹上了一層揮不去的陰霾,它講述了十四個青樓女子為躲避日軍的追殺而逃到一座有十三個女學生,一個男學生以及一個美國人的教學,她們都想讓那個美國人帶她們出城,可是那個人只是一位愛財如命的殮葬師,無意做這樣的冒險,然而隨著日軍的進攻和接連發(fā)生的悲劇,改變了他和那十四個青樓女子。最后,那些女子替女學生坐上了日軍的卡車,踏上了不歸路,美國人則帶領那十幾個學生逃離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釵》反映的并不只有南京大屠殺,而是借這個事件完美地展現(xiàn)了人性的光輝,比如那個美國人約翰,他之當初進入教堂的目的只是為了找到一些錢財好讓他離開南京,他冷漠無情,拒絕了她們想借他離開南京的請求,但是他卻在日軍強行奪入教堂,企圖傷害那些女學生時,他本不是神父,卻以高于神父的姿態(tài)挺身而出,像個偉大的審判官一樣,厲聲阻止他們的罪行,在經(jīng)歷身邊一個個的伙伴離他而去之后,他開始重視人生的意義,當他為了尋找兩位離開教堂的女子時,他遇到了與他一同來到中國的朋友湯姆,湯姆告訴他,現(xiàn)在有一條船可以離開南京,希望與他一起離開。但是約翰卻在短暫的動搖之后,拒絕了湯姆,并說了一句讓我感慨萬千的話:“不,我不能離開,他們需要我?!?/p>
是什么導致了約翰的改變?
我想應該是人內(nèi)心深處的責任感吧,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使約翰在緊急關頭站了出來,冒著生命危險避開日軍的耳目,修好教學中那輛破舊的卡車,載著十二位女學生離開南京城,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似乎已經(jīng)喪失了那種責任感,近段時間一連串的事件正在挑戰(zhàn)我們的道德底線,我們何時才能喚醒這些魯迅筆下的看客?何時才能像片中的人們一樣,在災難面前挺身而出?
我也時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在我們身邊發(fā)生了類似的事件,我會不會勇敢地面對災難?如果面前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虎狼之獅,勢單力薄的我會不會為拯救他人而犧牲自己?是否我們都應該在緊急的時刻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勇氣?
所有人都具備了一種偉大的精神——奉獻,他們都為了別人奮不顧身地做著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們這種精神應該才是《金陵十三釵》最想呈現(xiàn)給大家的吧!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3
這部影片講述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軍對我們祖國女性的殘暴和羞辱,以及十四名風塵女子為救十三名女學生的偉大故事。雖然這部影片所呈現(xiàn)的只是電影效果,但是這確實是我們國家抗戰(zhàn)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故事。
最讓我難忘的是那一群女學生為了不接受日本人的慶功邀請而跑上天臺想要自殺,然后那十三位風塵女子說“姐姐們替你們?nèi)ァ!钡哪且荒?。她們知道要是真去了,前面等她們的是什么,但是她們?yōu)榱吮Wo女學生,毅然地做出了這個決定,其實他們也很害怕,但是她們的“姐姐們替你們?nèi)ァ钡穆曇舴浅5膱远ǘ辛α?,讓人十分的安心?/p>
魯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他為紀念并稱頌劉和珍所寫的。雖然這些風塵女子手無縛雞之力,但在我看來“勇士”二字,他們當之無愧。
大胡子美國人一直在做選擇。初到教堂時,他看似選擇了金錢,其實是為了工作;在酒醉過后,他選擇站了出來保護女學生;在朋友出逃時,他選擇留下;正是這一次次的選擇讓他也成為了英雄。
在如今這個和平的年代,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能忘記屈辱的歷史,要時常保持警惕,關心國家大事,關注世界上的發(fā)展趨勢,尤其是對于帝國主義國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說得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現(xiàn)在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作為大學生,我們更要銘記歷史,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負韶華,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4
用了這樣一個名字,是想紀念一些正在失去的東西。
先說和這個電影無關的:大學以前我們經(jīng)常被要求寫讀后感之類,自認為當時比較會寫,最起碼不會語塞;工作以后變得越來越不會寫,常常一個詞都要糾結(jié)半天。我們的年齡在增長,社會閱歷在增加,可是知識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好可怕。這個浮躁的社會里,我們丟掉了太多純真的東西,并且再也沒有耐心去補充知識。時間都浪費在了網(wǎng)上閑逛,等恍然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又無所世事得過了一個晚上。
說點和這個電影有關的:這部電影再一次激起了我對日本的仇恨。仇恨的種子原來一直都在。我始終做不了一個大度的人,我小肚雞腸地把這份恨波及到整個日本。我自認為還是一個比較善良的人,所以我無法理解南京大屠殺中日本軍的變態(tài)行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是活生生的人啊,他們怎么下得了手!我力挺這部電影,希望它可以喚起我們對歷史的記憶。我想我不會買日貨了,不會支持日本的一切了,一個犯過大錯又不知悔改的民族變強大后會很可怕。
不知道傷痛的人是不會進步的,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人肯定還會再次吃虧。如果一個民族忘了曾經(jīng)的屈辱,如果一個民族里接班的一代沒有抗日戰(zhàn)爭的概念,怎樣能贏得其他民族的尊重?
真的退步很多,寫著寫著就不知道怎么組織自己的語言,心里很多想法,就是寫不出來。
忘記是可怕的,比如恰好你忘記的是歷史和經(jīng)驗。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5
一曲《淮河景》映襯在南京腔下顯得蕩氣回腸,十二“名妓”在一幕幕回憶中手拿琵琶彈奏著內(nèi)心的辛酸苦楚!視線模糊中,我仿佛又重歷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一段屈辱而血腥的國恥:
南京大屠殺的殘酷沒有誰會忘記,在半個中國淪陷下如同一朵法西斯植下而到極點的血之花。廢墻殘垣在硝煙彌漫中讓殘忍成為人的唯一生存法則,一幕幕回放著慘敗的花朵,如同曾經(jīng)的向日葵隨著他人無情的進入而敗落,找不到太陽的方向。又有誰知道找回原來的回憶會讓人心里這般痛苦,那逝去的曾經(jīng)的真誠與無私永遠永遠不再了。
十幾名女學生為躲避日軍在小男孩的帶領下躲入了教堂,里面的安寧和外界喧囂殘暴成為鮮明的對比。此時,十四名娼妓從娼門中逃出來為躲避戰(zhàn)亂也來到教堂,然而其放蕩與潑辣,讓人不禁有些惱怒打擾了這神圣之地。再加上教堂內(nèi)一個剛從美國前來接職的神父,陰錯陽差讓這二十幾個人竟成為相互幫助、相互依賴的與命運抗爭的團體。教堂外有為保護百姓而拼命的戰(zhàn)士,還有為保女兒安全甘愿做賣國賊,卻也為女兒背叛日本敵軍,最后為見女兒一面被打死的父親……
我不想訴說其中的情感糾葛,也不想說生與死的恐懼,只想對最后的最后那十二名娼妓和小男生說一聲:你們之前雖然地位身份是低賤的,但同是中國人、為民族與同胞而挺身而出,這種行為與天底下任何高尚的人一樣是讓人尊敬的。望著她們藏著玻璃碎片前去赴宴會的眼神,那是帶走了所有的辛酸和傷痛后的解脫,我不禁淚流滿面。我想她們是無悔的,偉大的,這份甘愿是多少無賴與不舍,不愿與害怕,可是她們?nèi)チ恕?/p>
依稀記得曾經(jīng)的繁華,燈紅酒綠的享受,可如今卻是遍地橫尸,又有誰記得他們;他們無墳可歸的悲慘,又有誰關心!如今的南京一切都不再了,那一段段慘痛的痕跡也已在世人的冷漠中變成如同憐憫下的記念石碑,仿佛還是低喃過去的隱傷,可歷史終究過去了,是的,過去了!
日本鬼子的侵略帶來的不僅僅是破壞,更多的是人世間冷漠的瘟疫,傳染者每一個人,但有愛的不可能被傳染成冷漠的傀儡。曾經(jīng)不堪的過去,對于那些娼妓也是無可奈何,卻也造就她們笑對他人的態(tài)度,對于寧愿犧牲自己未來換取他人幸福與安全,卻也無悔。這需要怎樣的勇氣與堅強才能擔起這壓死人的石頭,恐怕只有她們自己知道這其中的辛酸與無奈。
自古傳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我說:商女不知亡國恨,只因未到心坎處。來時的妖嬈風光,走時的真情淚下,這其中的故事,只因人皆有情為題讓這拉開了序幕。才登進這教堂時,遠遠望去竟發(fā)現(xiàn)如此美麗,讓這悠揚的笑聲成為這孤寂有神圣教堂的.一道風景線吧!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