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讀后感200字
中庸之道是中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值得現(xiàn)今社會提倡和學習的,是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值得所有中國人學習,值得我們深研。你是否看過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中庸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中庸讀后感10篇,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中庸讀后感1
在這個灑滿陽光的冬日里,我拜讀了南懷瑾老師撰寫的《原本大學微言》。
這本書,對“大學”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讓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弱小者,一下子便成了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激情、有奮斗之力的好少年。
兒時。牙牙學語的我很想穿越到古代。因為我一直認為,古人學習是十分輕松的,而我們現(xiàn)代人學習壓力卻十分大。讀了此書,我的想法有了180度的大轉(zhuǎn)變:我要好好學習,學習沒有捷徑,只有努力!我要成為國家棟梁。我要靜下心來!然而,如果只是馳騁于天馬行空的想象的話,那么一切將只會是天方夜譚,所以,我決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勤思好問,樂于探究”“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寧靜而致遠”
那么,現(xiàn)在就要開始制定目標。人分為一個一個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時區(qū),我們一次要做到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再是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使得原本十分浮躁的我,現(xiàn)在學會了“靜能生慧”“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道理。
大學這篇文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千個字而已,可是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是無書可及的,讓讀者能“正知、正見、正人心”,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在字里行間中處處體現(xiàn),時興慧解。
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社會?,F(xiàn)在社會上的人總是十分浮躁、不耐煩、遇到什么事情都是欲速則不達。曾經(jīng)有個姐姐諾諾,因為在學習上只求速度不求質(zhì)量,本來天資聰慧的她,最終只能步入二本學校,與心儀的一本學校高中,因為不能靜。我希望,大家讀這本書能靜下來,能有收獲!
讀了這本書我收獲多多,我愿牽著你的手到這本書中去遨游!
大學中庸讀后感2
寒假里我看了大隊部推薦選看的國學經(jīng)典誦讀——《中庸》??鬃佑性唬骸爸杏怪疄榈乱玻渲烈雍?民鮮久矣?!薄吨杏埂吩恰缎〈鞫Y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后裔子思,后經(jīng)秦代學者修改整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我的語文是弱項,對文章的理解力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書籍。但沒想到,這次硬著頭皮看的這本?中庸,卻讓我對文言文中的知識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中庸?里講了不少有道理的話,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边@段話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前有準備,就不會理屈詞窮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有發(fā)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讀完這短短小小的幾句話,我有了極大的觸動。原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綢繆、作好準備,這樣才可能獲得成功,如果沒有準備,那么面臨著艱難險阻成功的幾率會非常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們學生在考試前肯定會有復習的過程,溫故而知新;運動員每天都必須訓練,為了比賽出成績的那一刻;軍人不打無準備的仗,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戲劇家更是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早點去準備吧!早點準備一定是對的,因為只有準備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氣面對任何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才能有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千年前充滿智慧的古人,用他們那簡樸的語言告訴了我們?nèi)松恼嬷B。這些國學經(jīng)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閱讀,細細品味。
大學中庸讀后感3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是子思所作?!吨杏埂吩谒未臅r候被朱熹從《禮記》中抽出來,和《論語》、《孟子》、《大學》合稱為“四書”,成為儒家推崇的必讀書目,可見它們作為儒家經(jīng)典的組成部分價值獨特,影響深遠。
以中庸之道處世,能調(diào)和各方面的關系。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diào)做人的藝術(shù)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讓各種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只取共同,即讓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關鍵要在無我的前提下講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quán)威觀點的挑戰(zhàn),既達到了陳述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又將對人的尊重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于接受??鬃用鎸Φ茏拥倪^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不偏,庸不易?!闭Z文教學的“中”就是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庸”就是以平常心對待語文,把語文學習當作生活的常態(tài),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成為一個內(nèi)心充盈的人,從而真實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恪守語文教學的中庸之道就是堅守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腳踏實地地走緊密聯(lián)系生活、注重人文素養(yǎng)提高和語言能力訓練的大語文之路。
構(gòu)建和諧社會是當今人們的普遍祈求,而和諧社會正是中庸思想“致中和”的體現(xiàn)?,F(xiàn)在人們在物質(zhì)的侵蝕下,在多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容易行為失據(jù),離中庸?jié)u遠,以致于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絕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擺正,回到中庸上來,何嘗不是消除煩惱,贏得快樂的一種途徑。
大學中庸讀后感4
中庸有三層含義,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社會情況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的,就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講,我們需要實事求是,無論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據(jù)現(xiàn)實狀況,實事求是的調(diào)整自己的計劃和目標。這樣講來,要保持中庸,做到不變更自己的主張和目標,似乎有點難,然而我們依然會追求中庸,因為我們需要有一個持之以恒的目標,人生有時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經(jīng)問什么是強,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孔子認為能夠做到中庸是強大的,一個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隨波逐流,堅定自己的信念,堅定自己的原則。只有自己心中有一個強大的目標,做到不偏不倚,這樣才是真正的強大。就像在戰(zhàn)爭中,反抗不一定是強,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潛伏》里面說的“有一種勝利叫做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做占領”。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疤煜聡铱删?,爵祿可辭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痹诳鬃涌磥?,中庸是很難實現(xiàn)的,然而,中庸為什么很難實行和彰顯呢?孔子說:“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p>
在現(xiàn)今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隨波逐流,肆意妄為,沒有原則,沒有持之以恒的目標,越來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們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內(nèi)在涵養(yǎng),學習中庸思想中的優(yōu)秀部分。雖然中庸很難實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實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實行中庸之道,也需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大學中庸讀后感5
我很喜歡看“平衡木”比賽,因為在如此狹窄的木板上運動員不但能穩(wěn)如泰山,而且還能做出優(yōu)美高難的體操動作,用人體線條勾勒出一副副動感的藝術(shù)畫面。她們的每一跳,每一次轉(zhuǎn)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謂恰到好處。因為無論是力量偏大還是不足,都會從平衡木上掉下來。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體現(xiàn)了“恰到好處才是真!”
讀過《中庸》一書,對于恰到好處的真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子曰“過猶不及?!本褪菬o論是“過分”還是“不足”都是錯誤的。仔細觀察,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無論是人生軌跡還是心靈的成長歷程,無一例外地都圍繞著中庸之道在運行。
舉一個反面例子,現(xiàn)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機”,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國的超前消費方式實在過頭;其二是美國的金融界和房地產(chǎn)商人的過分貪婪;其三是美國的監(jiān)管力度不夠。既有過分也有不足,總之離中道太遠,所以金融危機的爆發(fā),簡單地說就是偏離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離了中道。比如有時候擴展量偏多,難度偏大,這都會影響教學效果,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再比如跟學生溝通不夠,或者溝通方式過于簡單,這就無法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
中國古人已經(jīng)給我們提供了極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們應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們的工作,完善我們的生命。
大學中庸讀后感6
做生意,是為了求利,求利就很難做到不報怨。進貨求人家優(yōu)惠,人家不優(yōu)惠,抱怨了;賣貨求人家買,人家不買了,抱怨了……有怨,心氣就不順,心氣不順,做事也很難順遂。因此,我們要時常修心養(yǎng)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養(yǎng)性以無怨呢?首先我們要找到產(chǎn)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個字:求。因為有“求”而不得才會生怨。求天保佐不順遂,求人施助不順遂,便產(chǎn)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說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處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別人,這樣便無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則無怨。
所以失敗導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和困難,要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反求諸其身”,要反省、總結(jié)失敗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勵。所以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說沒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夠大不夠近。這里也有一個“求”字,求自己也會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反省認識自己的不足,然后彌補不足再接再勵,不怨天不尤人。
大學中庸讀后感7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jīng)典讀物。
經(jīng)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jīng)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這本書真是上上下下都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著,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這句話,現(xiàn)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們中國的主席“習近平”,他不僅有知識,有修養(yǎng),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愛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國家大事,治理好國家,鏟除貪官污吏,為百姓謀幸福,發(fā)展國家。因為有了這些政府官員,中國才會富強!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大學中庸讀后感8
一、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應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在職場中,往往有很多表面上看起來是吃虧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調(diào)動,環(huán)境的變遷等等.面對這些事情,我們應該做到能夠泰然處之,“小不忍則亂大謀”,心胸開闊,目光放遠一些.看這些事情對自己的長遠發(fā)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
二、重物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這句話含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說明了決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不因眾人的是非標準影響自己的判斷.要經(jīng)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理性的判斷,然后作出結(jié)論;二是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形勢、不同的人們心目中,往往會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應該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他.領導往往欣賞的是有個性、有主見的年輕人,這樣的人才能獨當一面,今后才能有更好的發(fā)展.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早已被人們所熟知.在職場中,要想謀取一個更好的職位,你必須事先做充分的準備,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鍛煉好,只待時機一到,馬上就能擔當重任,而且還要做得很出色.“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人.”
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身處這個信息時代,社會工作的一個特點就是各種節(jié)奏很快.知識體系和技術(shù)的更新速度之快,要求我們不斷地學習新的東西,按時“充電”.即使身處一個比較安逸的環(huán)境,也應該“居安思?!?考慮以后形勢的變動對自身發(fā)展的影響.如果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話,總有一天會被淘汰.
中庸之道與沒有原則、人云亦云不同,這是一種必要的協(xié)調(diào)必不可少的關系.在職場中很多時候往往需要這種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因為職場也是一個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講究個性,沒有團體合作意識,會搞得一團糟,也不利于集體的發(fā)展.因此,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保持一個中庸之道,確實在是明智之舉.
大學中庸讀后感9
和諧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tài)度。
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乃枷刖辰绾臀幕瘜哟巍?/p>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zhì)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cè)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么自己沒有那么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
其實,我覺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這樣子的話,即使我們再貧窮,再愚笨,也一定會靠自己的能力將生活水平提高,一定會變的剛強起來!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壓力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
因此,我們要平和的看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端化,在認識問題的基礎上,不斷充實自己,是自己變的強大,同時要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不要驕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
我們要逐步的進行學習的五個層次,最終使自己適應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沖動是魔鬼,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不要心急,慢慢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困難,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
一切率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于自己的東西,就永遠跑不了。
大學中庸讀后感10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讀過《論語》、《老子》、《莊子》,分別從人與人相處,自我的相處,人與大自然的相處的層面進行了深刻的講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jīng)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閱讀了《大學中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
相反如果內(nèi)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對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內(nèi)容之多。
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xiàn)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
大學中庸讀后感2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