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自傳觀后感大學生范文
推薦文章
卓別林自傳觀后感大學生范文五篇
《卓別林自傳》“詞磚”:“一個流浪漢,一個紳士,一個詩人,一個夢想者”,在“卓別林自傳”五個字上面,還有一個燙金副題:“一生想過浪漫生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卓別林自傳觀后感大學生范文五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卓別林自傳觀后感大學生范文1
說也奇怪,生活中偶然被某個人提醒的一件事,有時會盡最大努力的實現(xiàn)它,無論它相隔多少年都會想著完成它,而卓別林這位大師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人,我都記不得幾歲了,總之應該很小,當時就記住了他在某部電影中的形象,相當滑稽?,F(xiàn)在想來可能就是《大獨裁者》扮演希特勒的鏡頭。后來,讀《傅雷家書》的時候,經(jīng)過傅雷的一些提醒,我竟然總想著看看關(guān)于卓別林的故事,再到后來就演繹為我自己從朋友圈里看到的一個薦書標準:多看一些人物傳記方面的書,有助于提高人的素養(yǎng),而且基本都可以從中汲取對自己或多或少的養(yǎng)分。而《卓別林自傳》就是可以擔當這種角色的好書。
我試著總結(jié)了一下,主要有如下幾點值得學習。
●體會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卓別林可以說從小生活環(huán)境很惡劣,父母的經(jīng)歷也很混亂,父親酗酒,母親時有神經(jīng)方面的問題,因為離異,經(jīng)常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而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竟然也能成就偉大的卓別林,實際上,他的媽媽我認為做得特別好,在她沒有發(fā)病的時間段里,他總能調(diào)動孩子在困鏡中保持一種浪漫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從側(cè)面看,他的爸爸和媽媽也具備了那樣的素養(yǎng)水準,這在百年前的歐美不是什么難事,因為那時歐州正規(guī)的教育已持續(xù)了300多年。
而我要說的是,教育孩子更多的可能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影響大一些,所以,父母始終處于一種學習與思考狀態(tài),始終處于一種相辦法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思想態(tài)勢。有一段關(guān)于他媽媽的話可以體會一下:“有時候,她會讀書給我聽,也有時候跟我一起坐在窗邊看看外面,評論著過路的人,編出種種故事逗我開心”,我覺得是很溫馨的一種場面。
●一路走來,卓別林工作經(jīng)歷還算順利,但從中更多看到的是卓別林自己的努力,對工作仔細認真、忘我、不斷學習、與人為善、堅守原則,這些足以使他獲得足夠的魅力。
卓別林在父母的影響之下,完成了在兒童時期的藝術(shù)啟蒙,從中也影響到了做每一件事都要認真的行事方式,有些細小的事會自己去做。有時,為了工作真是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有幾次說到“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而在工作中所體現(xiàn)的創(chuàng)新精神,也隨處可見,為了解決難題而去學習,嘗試。在工作中和團隊合作也相對融洽,畢竟對于娛樂界做到這種程度實在難得。因此在當時的圈子里,無論是觀眾還是同行,對他還是很敬重的,我想,這不僅僅是因為他作品的完美,更重要的是在這些作品創(chuàng)做過程中所傳遞的思想。相信這些思想能讓大家引起共鳴。所以他可以和文藝界、政界、商界都有好的交往與合作。他的事業(yè)不成功都很難。
●幾句很受用的話:
“人有一種很好的習慣,那就是永遠保持自己的求知欲。”、“不忘記從前的艱苦磨難反而是您最大的優(yōu)點和最重要的財產(chǎn)”、“總是取悅別人也許什么也得不到。”、“只有為人類造福而享有的盛名才是有意義的”。 當然這些話可以有很多的延申,每個人可以試著把范圍縮小一下,說不定你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養(yǎng)分來汲取。
●簡單總結(jié)了這么些,只是冰山一腳,有些東西只有自己去做了才會發(fā)現(xiàn)更多,同時,也會激勵我下一步想要做的事,那就是有機會去看一下卓別林的這些經(jīng)典作品,如《大獨裁者》、《舞臺生涯》、《城市之光》、《淘金記》,唯一的難題是,這些無聲的電影是否真的還能在萬能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找到,不得而知,但這些影品背后的無聲創(chuàng)作故事通過《卓別林自傳》已在我心里發(fā)出了鏗鏘之聲。愿人生的路上始終有這些大師們指點方向,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出彩。
卓別林自傳觀后感大學生范文2
前幾天在書架上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卓別林自傳》一書,令我異常興奮。卓別林是英國一位電影演員,也是導演和制片人。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電影藝術(shù)家,世界喜劇電影大師。卓別林奠定了現(xiàn)代喜劇電影的基礎(chǔ),他頭戴圓頂禮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鴨子的流浪漢形象,已成為喜劇電影的標志,也是他成為風靡世界的文化偶像。
本書是喜劇電影大師卓別林晚年撰寫的自傳,生動展現(xiàn)了一代喜劇之王不平凡的人生經(jīng)歷,完整回顧貫穿其一生的電影生活。在書中,卓別林對自己的人生做了開成公布的描述。從他凄苦悲慘的童年,到通往世界電影工業(yè)的頂峰;從在游藝場和巡回劇團賣藝打雜,到成為全世界矚目的文化偶像,其間的心酸的歷程以及種種是是非非,都做了詳細的交代,對于讀者和影迷更好的了解卓別林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書中還詳細的記錄了卓別林從影歷程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尤其是對對電影藝術(shù)的獨到見解。卓別林以細膩的筆觸講述了對電影特別是喜劇電影的種種心得,以及為何他的喜劇表演會令人捧腹大笑,卻又讓人們在笑后品嘗到淚水的苦味。 他和許多名人一樣,他的成長是一條充滿荊棘,充滿辛酸的歷程,無不催人淚下。卓別林很小就失去父愛,因父母在他三四歲時離異,十多歲時父親又因病去世,從小就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原本是一位歌劇演員,后因嗓子嘶啞,不得不退出演藝界,這對一個帶著兩個孩子的媽媽來講,前途一片渺茫,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只好靠一臺縫紉機給別人做一些針線活勉強維持生活。最后僅有的生活民習藝所,靠哥哥在船上做工養(yǎng)家,可畢竟哥哥年齡太小,收入有限,他們第二次進入平民習藝所。在平民習藝所也是在萬不得已,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進,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在租的一間閣樓上居住。但生活仍然無望,母親為了孩子,終于因營養(yǎng)不良昏倒,加上輕度精神病住進了醫(yī)院。
卓別林從小受母親影響,也進入了演藝界,從最初的丑角到戲劇大師,歷經(jīng)艱難,終于一舉成名。他一生拍攝了八十多部電影其代表作《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這》、《凡爾杜先生》、舞臺生涯》等,都是榮耀影視的金典之作,反映出卓別林從普通的人道主義者轉(zhuǎn)變?yōu)閭ゴ蟮呐鞋F(xiàn)實主義藝術(shù)家的整個過程。卓別林以精湛的藝術(shù),在影片中對下層勞動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辛辣的諷刺。1952年因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從此定居瑞士。1972年好萊塢隆重邀請卓別林重返美國,受到影迷的空前歡迎,并領(lǐng)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被譽為“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shù)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卓別林自傳觀后感大學生范文3
卓別林在母親生病住院時,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在木桶里過夜,在當?shù)丶欣镎疑⒐べ嶞c零花錢填飽肚子。
幸運地是不久他接到哥哥西德尼的信,哥哥的歸來改善了卓別林的生活。在哥哥的鼓勵幫助下,卓別林找到了一份表演的工作。
從此卓別林開始了巡演的表演,剛開始的表演雖然收入不多,但起碼有住的地方了,可以吃飽肚子了。
卓別林在倫敦表演時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在成功時免不了傲氣和自負,這也讓他吃了虧,有一段時間無人請他表演。
看書時,很驚訝卓別林的談判能力,雖然年紀輕輕,但跟負責人談表演的薪水時,敢開出自己的價格,并且不時提加薪。
卓別林在美國接觸電影時,剛好是電影的開始,還屬于新鮮事物。卓別林也不知電影為何物。
魄力加上實力,造就了卓別林。當導演用的方式激發(fā)不了卓別林的表演才能時,卓別林大膽提議了自己的想法,設(shè)計了自己的形象:頭戴圓禮帽、手拿拐杖、嘴唇上面一撮胡子、穿著寬松褲子和大鞋子……
從此卓別林有用不完的喜劇點子,電影一部接著一部受歡迎。電影行業(yè)進入了卓別林時代。
卓別林是個很有自己想法的人,在電影成功后,他也有了可觀的財富,就想轉(zhuǎn)行了。幸好他的哥哥西德尼勸住了他,卓別林才有了后來更好的作品和更大的成就。
這本《卓別林自傳》是傳記作家羅斯寫的,她多次采訪卓別林,本書是得到卓別林的認證版本。
這本書是寫卓別林一生的奮斗,從一個貧寒家庭出來的小孩到后來影響喜劇的大師和導演。
卓別林自傳觀后感大學生范文4
前幾天在書架上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卓別林自傳》一書,令我異常興奮。卓別林是英國一位電影演員,也是導演和制片人。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電影藝術(shù)家,世界喜劇電影大師。卓別林奠定了現(xiàn)代喜劇電影的基礎(chǔ),他頭戴圓頂禮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鴨子的流浪漢形象,已成為喜劇電影的標志,也是他成為風靡世界的文化偶像。
本書是喜劇電影大師卓別林晚年撰寫的自傳,生動展現(xiàn)了一代喜劇之王不平凡的人生經(jīng)歷,完整回顧貫穿其一生的電影生活。在書中,卓別林對自己的人生做了開成公布的描述。從他凄苦悲慘的童年,到通往世界電影工業(yè)的頂峰;從在游藝場和巡回劇團賣藝打雜,到成為全世界矚目的文化偶像,其間的心酸的歷程以及種種是是非非,都做了詳細的交代,對于讀者和影迷更好的了解卓別林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書中還詳細的記錄了卓別林從影歷程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尤其是對對電影藝術(shù)的獨到見解。卓別林以細膩的筆觸講述了對電影特別是喜劇電影的種種心得,以及為何他的喜劇表演會令人捧腹大笑,卻又讓人們在笑后品嘗到淚水的苦味。 他和許多名人一樣,他的成長是一條充滿荊棘,充滿辛酸的歷程,無不催人淚下。卓別林很小就失去父愛,因父母在他三四歲時離異,十多歲時父親又因病去世,從小就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原本是一位歌劇演員,后因嗓子嘶啞,不得不退出演藝界,這對一個帶著兩個孩子的媽媽來講,前途一片渺茫,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只好靠一臺縫紉機給別人做一些針線活勉強維持生活。最后僅有的生活民習藝所,靠哥哥在船上做工養(yǎng)家,可畢竟哥哥年齡太小,收入有限,他們第二次進入平民習藝所。在平民習藝所也是在萬不得已,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進,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在租的一間閣樓上居住。但生活仍然無望,母親為了孩子,終于因營養(yǎng)不良昏倒,加上輕度精神病住進了醫(yī)院。
卓別林從小受母親影響,也進入了演藝界,從最初的丑角到戲劇大師,歷經(jīng)艱難,終于一舉成名。他一生拍攝了八十多部電影其代表作《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這》、《凡爾杜先生》、舞臺生涯》等,都是榮耀影視的金典之作,反映出卓別林從普通的人道主義者轉(zhuǎn)變?yōu)閭ゴ蟮呐鞋F(xiàn)實主義藝術(shù)家的整個過程。卓別林以精湛的藝術(shù),在影片中對下層勞動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辛辣的諷刺。1952年因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從此定居瑞士。1972年好萊塢隆重邀請卓別林重返美國,受到影迷的空前歡迎,并領(lǐng)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被譽為“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shù)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卓別林自傳觀后感大學生范文5
對于關(guān)心電影史的電影愛好者來說,查理·卓別林在電影史上的開拓性成就,不用看《卓別林自傳》也能如數(shù)家珍。自傳的價值在于,它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卓別林對電影的貢獻,更多的是好萊塢這個電影帝國的興衰史。1913年卓別林進人好萊塢,也是好萊塢電影的草創(chuàng)之時,到1952年,卓別林經(jīng)歷了好萊塢的全盛年代,直至其衰微時期,他前后一共演了80余部電影。
說卓別林是一個斗士,那是因為他的一生用自己的行動和作品,跟各種各樣的“敵人”作斗爭。20世紀20年代的《淘金記》是跟貧窮的斗爭;30年代的《摩登時代》是跟扭曲人性的工業(yè)文明的斗爭 40年代登峰造極的《大獨裁者》是跟猖狂一時連歐美強國都害怕的狂魔希特勒的斗爭……所以,1954年,卓別林在日內(nèi)瓦被授予“1953年度國際和平獎”,這也是對他的“斗士”精神的肯定。他的生活不乏浪漫,但“自由”的生活才是他孜孜追求的目標。為了自由,他可以放棄在好萊塢的事業(yè),甚至終生不人美國國籍;為了自由,他不顧納粹分子的恫嚇和電影審查機關(guān)的警告,堅持冒險拍了反法西斯的電影《大獨裁者》,電影最后的一大段演講,正是卓別林追求自由的心聲,也是全人類追求民主自由的宣言:“我們現(xiàn)在受到苦難,只是因為那些害怕人類進步的人在即將消逝之前發(fā)泄他們的怨毒,滿足他們的貪婪。這些人的仇恨會消逝的,獨裁者會死亡的,他們從人民那里奪去的權(quán)力會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只要我們不怕死,自由是永遠不會消失的?!边@幾句話話說得多么透徹,多么雄偉。這部電影不僅在20世紀40年代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斗爭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的這篇演說詞將永遠是宣揚真理的號角,是懾服一切專制獨裁者的判詞。戲里的丑角氣實際是一位英雄,是一位戰(zhàn)士,真正可笑的小丑是到頭來被人民判了罪、永遠被人民唾棄的獨裁者。
更可貴的是,卓別林在敘述自己不平凡的一生中,并沒有刻意為自己涂脂抹粉他對自己跟好萊塢眾多女明星的私密交往,對自己在愛情婚姻中的隨意性甚至不負責任毫不避諱,但我們看了,仍會覺得這些個人生活的細節(jié),并不影響一個大師的偉大。
我常常在想,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這個娛樂化的社會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這樣一個看似多樣化的社會其實卻也有著單調(diào)性的危險,因為貫穿于其中的只是一種思維方式:把一切嚴肅和不嚴肅的事物都在調(diào)侃中娛樂化,因為只有娛樂化的東西才是有市場的,于是我們整天在銀幕、電視機和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的都是娛樂化的歡笑、娛樂化的眼淚、娛樂化的整個生活。當然這種說法有些絕對,而且,我們面臨的想要成為單調(diào)思維方式的還不僅僅是娛樂思維這一種。但是當一種思維方式成為主流,從而用這種思維方式把我們生活單調(diào)化的危險卻常常存在。而有時候,這種單調(diào)社會還具有強烈的對人的侵犯性。
查理·卓別林就曾經(jīng)是一種單調(diào)社會的受害者。
在卓別林的自傳中,他這樣描述他同路易·阿拉貢、讓·保羅·薩特和畢加索三個當時大名鼎鼎的左派會面后的感受:“聽了哈里 (卓別林的律師)的話,我也幾乎相信,只要是同阿拉貢、畢加索和薩特聚會一次,就無異于是陰謀推翻西方民主制度。”
查理·卓別林在回答朋友問他為什么會招致美國人的反感時,似乎很清楚原因。他說:“我最大的罪過當時是,現(xiàn)在仍舊是:因為我這個人是不肯與人同流合污的?!庇谑沁@樣,藝術(shù)家就開罪了他所說的“特權(quán)愛國者”。
一種思維方式的貫穿,從而造成了一個社會的單調(diào)。無論這種思維方式的來源和名目多么堂皇,單調(diào)后的社會總會給一些不愿意按照這種思維方式來思考的人造成傷害。第一位在古巴找到正在打游擊的卡斯特羅的《紐約時報》記者最終被迫離開《紐約時報》,主編、也是他的好朋友卡特利齊給出的原因是,由于他和卡斯特羅過于接近,所以可能無法保證報道的中立。其實真正的原因問一問那時候被迫離開BBC和《時代》的記者,就可能知曉:因為人們無法同那位強大參議員已經(jīng)貫穿了整個社會的單調(diào)思維相抗衡,這個社會已經(jīng)很單調(diào)。就好像奧本海姆本人是不是同蘇聯(lián)有聯(lián)系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和卓別林一樣沒有這樣思考;二戰(zhàn)時居住在美國的 日裔美國人還有沒有同日本的聯(lián)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時候的美國社會已經(jīng)被一種簡單的愛國思維支配。
所以無論是《一九八四》,還是《美麗新世界》,做出的其實都是一種類型的預言。奧威爾和赫青黎也是一個類型 的預言家:他們都預言了一種單調(diào)思維方式主宰的單調(diào)社會是何等可怕。
查理·卓別林的童年相當不幸。一位單身廣母親試圖把兩個幼子撫養(yǎng)長大的故事總是充滿 各種悲慘的情節(jié)。但是卓別林成為一位出色的丑角演員的夢想?yún)s是在這樣一個不幸家庭中培養(yǎng)起來的。事后他如我們所知的那樣取得成功。從他的自傳來看,應該說卓別林從來就不是一個復雜的人,他所關(guān)心的也許只是電影和通過電影來謀取利潤,甚至他的曾經(jīng)頗受爭議的私生活在我們今天看來也實在很平常。他也像所有平常人一樣,喜歡炫耀自己同知名人物的關(guān)系,畢竟在卓別林的時代幾乎所有人,從政治領(lǐng)袖到知名作家都會喜歡認識卓別林。而這種既偉大又簡單的人往往容易被單調(diào)社會所傷害:當卓別林在日本訪問的時候,日本激進團體黑龍會曾經(jīng)希望借助刺殺卓別林來挑起日美爭端,這時候沒有人會考慮他是一個偉大的藝術(shù)家;當美國記者和部分公眾或者說特權(quán)愛國者向卓別林發(fā)難時,也沒有人考慮他曾經(jīng)帶給美國人多少歡笑。對于普通人來說,也是從來沒有人會考慮他們必須為單調(diào)社會做出犧牲的。